骨型胶原羧基末端交联论文-李鹏,刘羽,胡泊,王红辉

骨型胶原羧基末端交联论文-李鹏,刘羽,胡泊,王红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骨型胶原羧基末端交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膝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补肾健膝汤,依降钙素

骨型胶原羧基末端交联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刘羽,胡泊,王红辉[1](2019)在《补肾健膝汤联合依降钙素对膝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疗效、血清骨钙素和Ⅰ型胶原羧基末端交联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补肾健膝汤和依降钙素联合治疗对膝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疗效、血清骨钙素(BGP)和Ⅰ型胶原羧基末端交联肽(β-CTX)的影响。方法:将122例膝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1例应用依降钙素治疗,治疗组61例应用补肾健膝汤和依降钙素联合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统计2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和骨关节指数(WOMAC)评分,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BGP和β-CTX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80%,显着高于对照组77.05%(P <0.05)。治疗后,2组腰椎正位(L2~)4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 <0.05),且治疗组腰椎正位(L2~)4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晨僵、疼痛、日常活动困难和总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 <0.05),且治疗组晨僵、疼痛、日常活动困难和总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血清BGP水平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 <0.05)、血清β-CTX水平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 <0.05),且治疗组血清BGP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血清β-CTX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补肾健膝汤和依降钙素联合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疗效确切,同时能明显改善血清BGP和β-CTX水平。(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19年02期)

王军凯,李丽[2](2018)在《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和骨唾液酸蛋白在甲状腺癌骨转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pyridinoline cross-linked C-telopeptides of type I collagen,I CTP)和骨唾液酸蛋白(bone s ialoprotein,BSP)在甲状腺癌骨转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确诊的甲状腺癌患者1 0 2例,分为无骨转移组和骨转移组,采用So l owa y分级将骨转移组病例分为4级(0~I I I级),ELI SA测定血清I CTP和BSP水平。半年后再次评估骨转移情况。结果:骨转移组血清I CTP和BSP水平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骨转移组中随着转移病灶数目的增加,血清I CTP和BSP水平逐步升高,与病情进展呈显着正相关(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分析显示:血清I CTP诊断甲状腺癌骨转移截断值为18 U/L,灵敏度85.2%,特异度98.9%,ROC曲线下面积0.967;血清BSP诊断甲状腺癌骨转移截断值为2.8 g/L,灵敏度87.9%,特异度99.1%,ROC曲线下面积0.976;初诊骨转移组和新发骨转移组的I CTP和BSP水平均显着高于无骨转移组(P<0.05)。结论:血清I CTP和BSP可用作诊断甲状腺癌骨转移的参考指标,通过对二者水平的监测可预测骨转移发生风险。(本文来源于《临床与病理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左艳萍,侯彦,尉静,刘亚非,赵利霞[3](2011)在《正畸矫治过程中龈沟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的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固定矫治初期患者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中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type Ⅰ collage cross-linked-telopeptide,CTX)水平,从微观角度研究正畸矫治过程中牙齿和牙槽骨的改变。方法选择固定矫治患者11例,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试验采用自身对照设计,每位受试者安装片段弓,将上颌尖牙随机分为试验侧和对照侧。于安装矫治器前1周及加力后1、2、3、4周时收集GCF。实验室检测GCF中CTX的水平。结果试验侧CTX的浓度与质量在加力1周后达高峰侧之后逐渐降低,1、2周时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试验侧与对照侧CTX浓度与质量的比较在加力1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F的质量,试验侧加力2周时与治疗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侧治疗前后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矫治(加力过程中)可以导致GCF中CTX浓度和含量的显着性变化,CTX水平在加力后1周达到高峰,提示为临床骨吸收的显着时期。(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郝建华[4](200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 (ICTP)是新近发现的血清骨代谢检测指标 ,可全面准确地反映体内骨代谢状态[1]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关于该病引起的骨代谢(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01年12期)

骨型胶原羧基末端交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pyridinoline cross-linked C-telopeptides of type I collagen,I CTP)和骨唾液酸蛋白(bone s ialoprotein,BSP)在甲状腺癌骨转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确诊的甲状腺癌患者1 0 2例,分为无骨转移组和骨转移组,采用So l owa y分级将骨转移组病例分为4级(0~I I I级),ELI SA测定血清I CTP和BSP水平。半年后再次评估骨转移情况。结果:骨转移组血清I CTP和BSP水平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骨转移组中随着转移病灶数目的增加,血清I CTP和BSP水平逐步升高,与病情进展呈显着正相关(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分析显示:血清I CTP诊断甲状腺癌骨转移截断值为18 U/L,灵敏度85.2%,特异度98.9%,ROC曲线下面积0.967;血清BSP诊断甲状腺癌骨转移截断值为2.8 g/L,灵敏度87.9%,特异度99.1%,ROC曲线下面积0.976;初诊骨转移组和新发骨转移组的I CTP和BSP水平均显着高于无骨转移组(P<0.05)。结论:血清I CTP和BSP可用作诊断甲状腺癌骨转移的参考指标,通过对二者水平的监测可预测骨转移发生风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型胶原羧基末端交联论文参考文献

[1].李鹏,刘羽,胡泊,王红辉.补肾健膝汤联合依降钙素对膝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疗效、血清骨钙素和Ⅰ型胶原羧基末端交联肽的影响[J].新中医.2019

[2].王军凯,李丽.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和骨唾液酸蛋白在甲状腺癌骨转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8

[3].左艳萍,侯彦,尉静,刘亚非,赵利霞.正畸矫治过程中龈沟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的改变[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

[4].郝建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的测定[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1

标签:;  ;  ;  ;  

骨型胶原羧基末端交联论文-李鹏,刘羽,胡泊,王红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