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蚜虫的6条新法律

控制蚜虫的6条新法律

一、防治蚜虫新法6则(论文文献综述)

张涛[1](2012)在《几种蛀果害虫性信息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信息素防控害虫是一种理想的害物综合治理措施,这一技术对农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具有重大意义。昆虫信息素成分的鉴定和应用技术研究都离不开立体结构确定的纯化合物,因此改进这类物质的合成工艺,发展高效的合成方法,以获得高纯度的信息素化合物,是昆虫信息素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已知的昆虫性信息素组分中,有75%以上是具有10-18个碳的直链不饱和醇及其衍生物。这类化合物虽然结构简单,但已有的合成方法普遍存在产率低、产物立体异构体难于分离等缺点,严重影响了此类新农药的应用。本研究以廉价易得的常见试剂为原料,通过Wittig反应和Coupling反应合成了苹果蠹蛾、大豆食心虫等蛀果害虫性信息素在内的23种性信息素类化合物,其中17种为直链烯醇,6种为直链烯醇乙酸酯。建立了立体选择性合成烯醇类昆虫性信息素化合物的通用方法。以合成化合物为引诱剂,对苹果蠹蛾、大豆食心虫等几种蛀果害虫进行了田间引诱活性测试;在田间试验基础上,探讨了苹果蠹蛾、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化合物的引诱活性及田间应用技术。并对核桃举肢蛾雌性信息素、小檗绢粉蝶引诱剂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研究结论摘要如下:1.以α,ω-二醇为起始原料,氢溴酸选择性单溴代合成了ω-溴代醇,ω-溴代醇与三苯基膦反应所得的季鏻盐继续与适当的脂肪醛发生Wittig反应,获得了6种直链烯醇,4种烯醇酯,共10种性信息素化合物。其中化合物9-十六碳烯-1-醇、8-十三碳烯-1-醇、6-十三碳烯-1-醇及其酯,和10-十六碳烯-1-醇、8-十二碳烯-1-醇都以Z式为主;而E,E-8,10-十二碳二烯-1-醇及其酯则以E式为主。考察了α,ω-二醇单溴代反应的影响因素,获得的ω-溴代醇产率高于87%,单溴代率达95%以上。考察了碱的种类、用量、中间体反应温度及溶剂等因素对活泼ylide参与的Wittig反应产率和立体化学的影响。总结出了通过活泼ylide中间体获得主产物为Z、E式烯醇的不同实验条件。2.将ω-溴代醇羟基用2,3-二氢吡喃保护后与Mg反应制成格氏试剂BrMg(CH2)nOTHP;在CuLi2Cl4催化下,格氏试剂与几种烯醇酯偶联、水解,得到了的E-8-十二碳烯-1-醇、E,E-8,10-十二碳二烯-1-醇、E-10-十二碳烯-1-醇、E,E-10,12-十四碳二烯-1-醇、E-10-十四碳烯-1-醇、E-11-十三碳烯-1-醇、E-12-十六碳烯-1-醇、E,E-12,14-十六碳二烯-1-醇等8种立体结构确定的烯醇和一种烯醇酯,立体异构体含量高于95%,反应总收率可达50%以上。对上述条件下不反应的Z-3-己烯-1-醇乙酸酯,通过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顺利实现偶联,获得Z-9-十二碳烯-1-醇、Z-11-十四碳烯-1-醇、Z-12-十五碳烯-1-醇、Z-13-十六碳烯-1-醇等4种Z-式烯醇。3.在田间测试了E-10-十二碳烯-1-醇乙酸酯、E,E-8,10-十二碳二烯-1-醇乙酸酯、E-8-十二碳烯-1-醇乙酸酯、E,E-8,10-十二碳二烯-1-醇、E-10-十二碳烯-1-醇、E-8-十二碳烯-1-醇、Z-9-十二碳烯-1-醇等7种候选化合物对大豆食心虫的引诱活性。结果表明,E-10-十二碳烯-1-醇乙酸酯具有明显的引诱活性。当用E-10-十二碳烯-1-醇乙酸酯剂量为0.1mg/诱芯时田间引诱活性较好。4.通过田间试验测试了E,E-8,10-十二碳二烯-1-醇对苹果蠹蛾的引诱活性,探索了不同剂量、不同诱捕器悬挂高度对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5-2.00mg/诱芯的剂量范围内,以0.75mg/诱芯对苹果蠹蛾雄蛾的引诱活性最佳。诱捕器的悬挂高度以设置于树高的4/5处引诱效果最好。5.通过对核桃举肢蛾性信息素候选化合物Z-9-十六碳烯-1-醇、Z-9-十六碳烯-1-醇乙酸酯、Z-8-十三碳烯-1-醇、Z-8-十三碳烯-1-醇乙酸酯的活性测试,发现所有供试化合物对核桃举肢蛾雄虫均没有明显的引诱活性。进一步对核桃举肢蛾进行了生物学及性信息素化学研究,研究表明核桃举肢蛾在室内有性兴奋现象但无交配行为。对兴奋期的雌蛾腺体溶剂提取物的GC-MS分析表明,提取物中含有两种可能的性信息素组分,其结构为十六碳烯醇、十六碳烯醇乙酸酯,但双键位置及构型尚未确定。6.试验中发现了对小檗绢粉蝶雄蝶具有明显引诱活性的化合物组合。化合物Z-9-十六碳烯-1-醇和Z-8-十三碳烯-1-醇乙酸酯组成的诱芯,对小檗绢粉蝶雄虫具有很强的引诱活性,当二者以7:3的比例混合时引诱效果尤其显着。本论文对传统的直链烯醇类昆虫性信息素合成方法进行了探索,总结了Wittig反应条件对产物立体构型的影响;对偶联法合成此类物质进行了方法改进,拓展了此反应的适用范围,使Coupling反应成为普遍适用的合成烯醇类昆虫性信息素的通用方法。为烯醇类昆虫性信息素化合物的实验室合成、小批量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利用性信息素防治苹果蠹蛾及大豆食心虫奠定了基础;也为核桃举肢蛾雌性信息素、小檗绢粉蝶引诱剂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上述研究结果对于利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治蛀果害虫的产品和技术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陈耕云[2](2006)在《广西罗城毛葡萄组织培养脱毒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实验以广西罗城毛葡萄主栽品种九龙二号、12号,二号为实验材料,分别以这三个品种的茎尖和幼嫩叶片为外植体,通过直接诱导丛生芽进行快速繁殖,并获得无根苗。同时运用热处理和茎尖培养结合来诱导毛葡萄脱毒苗,进行脱毒技术研究。实验分别从诱导、分化、增殖、生根、移栽等方面,探讨了罗城毛葡萄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与激素配比、外植体的取材季节、取材部位、糖份对芽的形成和生长的影响以及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褐化、玻璃化等问题。同时还对试管脱毒苗进行酶联免疫法检测脱毒情况以及测定脱毒苗的一些生理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外植体的取材季节、取材部位均影响毛葡萄的灭菌效果以及萌芽率。毛葡萄外植体的采集以35月份为佳,存活率高,污染少,对芽的诱导也比较有利。同一枝条以中上部茎段较为有利。在芽的诱导中以蔗糖较葡萄糖有利于芽的形成。1/2MS培养基要比MS培养基的芽诱导率要高。6-BA与IAA组合较与NAA组合更有利于芽的形成。其中以6-BA2.0mg/L+IAA0.2mg/L的诱导效果最好。在继代培养中,以MS+6-BA1.0 mg/L+IAA0.01mg/L为继代培养基,植株生长快,繁殖系数为4.0。在外植体诱导芽的过程中,外植体比较容易出现褐化现象,本实验采用了活性炭、聚乙烯吡咯烷酮(PVP)防褐化比较实验,发现聚乙烯吡咯烷酮效果较为理想,其中浓度为1%时抑制褐化效果最佳。在毛葡萄继代培养中,为减轻玻璃化现象,要使其在3000LX的强光照下培养。无根苗接种于1/2MS +BA0.2mg/L +IBA0.6mg/L的培养基中,生根快,不定根发育良好,利于移栽。在茎尖培养的芽变绿增大期,发现B5 +BA0.5mg/L+IAA0.1mg/L是比较理想的培养基;剥取0.8~1.0mm的茎尖存活率比较高;在进行热处理的时候,发现无根苗的存活率在变温处理时比恒温处理时要高,也就是白天37oC处理8小时,晚上22oC处理16小时,其中热处理时间以10天为宜,这样有利于无根苗的生长和脱毒;经过热处理的无根苗,最后进行病毒检测,发现已经脱去目标脱毒100%。

宇龙[3](1998)在《防治蚜虫新法6则》文中指出 (1)在果树上挂银灰色塑料布条,有明显防止蚜虫传播效果。 (2)用洗衣粉500~800倍液喷布,24~48小时,杀虫率达93%~98%。 (3)10公斤草木灰,用水50公斤浸泡24小时取其过滤液喷布,可使蚜虫窒息而死。

宇龙[4](1998)在《防治蚜虫新法6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防治蚜虫新法6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治蚜虫新法6则(论文提纲范文)

(1)几种蛀果害虫性信息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昆虫信息素研究概况
    1.2 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方法
        1.2.1 昆虫性信息素的生物学研究
        1.2.2 昆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研究
        1.2.3 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研究
    1.3 昆虫性信息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1 直链烯醇类昆虫性信息素合成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1.3.2 昆虫性信息素应用技术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4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烯醇类昆虫性信息素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Wittig反应法合成烯醇类昆虫性信息素化合物
        2.2.1 烯醇类昆虫性信息素Wittig反应路线的逆合成分析及合成方案
        2.2.2 所用试剂规格及方法
        2.2.3 Wittig反应路线合成烯醇类物质的结果与分析
        2.2.4 Wittig反应法合成烯醇小结
    2.3 CuLi2Cl4催化的Coupling偶联法合成烯醇类昆虫信息素化合物
        2.3.1 CuLi2Cl4催化的烯醇酯与格氏试剂的Coupling路线逆合成分析及合成方案
        2.3.2 所用试剂规格及方法
        2.3.3 Coupling反应路线结果与分析
        2.3.4 Coupling反应小结
第三章 大豆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性信息素化合物的田间活性测试研究
    3.1 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的田间活性测试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2 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的田间活性测试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桃举肢蛾性信息素研究初探
    4.1 核桃举肢蛾性信息素的研究背景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虫源
        4.2.2 仪器、材料及试剂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核桃举肢蛾生物学观察
        4.3.2 核桃举肢蛾性信息素的提取及GC-MS分析
    4.4 Z-9-十六碳烯-1-醇等化合物对小檗绢粉蝶雄蝶的引诱活性初步研究
        4.4.1 材料
        4.4.2 方法
        4.4.3 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
    5.3 本论文的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2)广西罗城毛葡萄组织培养脱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文献综述
    1 葡萄组织培养研究现状
        1.1 器官培养
        1.2 花药培养与胚培育
        1.3 细胞培养
        1.4 原生质体培养
    2 葡萄病毒研究概况
        2.1 葡萄病毒种类,分布,病原,症状,危害及传播途径
        2.2 葡萄病毒病的诊断与检测方法
        2.3 葡萄快速繁殖中的脱毒技术
    3 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1 玻璃化问题
        3.2 褐化问题
二 材料和方法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毛葡萄茎尖分生组织培养
        2.2 毛葡萄脱毒技术研究
        2.3 组培苗的生根,移栽
        2.4 毛葡萄茎尖苗脱毒效果检测
        2.5 生理指标的分析
三 实验结果和分析
    1 毛葡萄茎段分生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
        1.1 毛葡萄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
        1.2 毛葡萄组织培养中的难题解决方法
        1.3 小结
    2 毛葡萄脱毒技术研究
        2.1 不同培养基对茎尖培养研究
        2.2 不同激素配比对茎尖培养的影响
        2.3 茎尖长度与存活率的关系
        2.4 热处理时间对处理材料的影响
        2.5 热处理材料进行茎尖培养脱毒效果
        2.6 毛葡萄脱毒苗的生根和移栽
        2.7 小结
    3 毛葡萄茎尖苗脱毒效果检测
        3.1 目测法
        3.2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4 毛葡萄生理指标的分析
        4.1 叶绿素含量的分析
        4.2 电导率的分析
        4.3 小结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致谢

四、防治蚜虫新法6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几种蛀果害虫性信息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 张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2]广西罗城毛葡萄组织培养脱毒技术研究[D]. 陈耕云. 广西师范大学, 2006(06)
  • [3]防治蚜虫新法6则[J]. 宇龙. 西北园艺, 1998(03)
  • [4]防治蚜虫新法6则[J]. 宇龙. 农村新技术, 1998(03)

标签:;  ;  ;  

控制蚜虫的6条新法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