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分背景论文-杨诗贵,洪宁,李铸,邹德强,文勇立

养分背景论文-杨诗贵,洪宁,李铸,邹德强,文勇立

导读:本文包含了养分背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种养结合,沼液土壤,养分,模糊综合评判

养分背景论文文献综述

杨诗贵,洪宁,李铸,邹德强,文勇立[1](2017)在《沼液施用背景下稻田土壤养分的含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长期施用沼液对春、秋2季水稻—油菜轮作地土壤养分含量的特征。采用SPSS、Map GIS与GS+等方法对试验区与对照区2季土壤pH值、有机质(SOM)、全氮(TN)、碱解氮(AN)、全钾(TK)、有效钾(AK)、全磷(TP)、有效磷(AP)等含量8个指标进行偏相关、模糊综合评判以及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沼液后,试验区土壤SOM、AN、TK、AK、TN、TP、AP含量增加,而pH值无显着变化;2季之间8个指标变化不显着;试验区各养分因子与综合肥力指数Pi的偏相关系数大小序列为AP>SOM>AK>TP等,而对照区为AP>AK>TP>SOM等,施用沼液改变了土壤养分因子之间的关系;养分模糊综合评分试验区高于对照区;除春、秋2季pH值、TK含量与秋季AK含量的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性因素(一般为成土母质、地形等)影响外,其他因子变异则受结构性与随机性因素(一般为施肥、种植管理等)共同影响;在空间格局图上,各养分含量高值区主要分布于试验区所处的西侧。研究结果证实长期施用沼液能改变水稻—油菜轮作地土壤养分空间格局,提高土壤综合肥力。(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2期)

韩会阁[2](2015)在《氮沉降背景下植物养分利用策略及其对水分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的养分特征和叶片特征均反映了植物保持和利用养分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调控了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植物养分和叶片特征对氮(Nitrogen,N)沉降及降水变化的响应,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的养分利用策略及其对群落结构的调控过程。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典型草原为研究样地,对其实施长期N处理试验(0,1.15,2.3,4.6,9.2,13.8 gN · m-2 · yr1 6个梯度),研究了主要植物种养分和叶片特征及重要值沿N处理梯度的变化,同时结合建群种长芒草(Stipa bungeana)人工种植小区的水和N处理试验(N处理梯度:同上;水处理梯度:多年平均降水量和平均降水量的1.3倍),探讨了长芒草养分特征对水和N处理的响应格局。以期了解植物养分和叶片特征对植物群落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5种植物绿色组织N:P计量比在13.91-15.94之间,且无种间差异,其生长均受N和P的共同限制。禾本科植物的C:Ngr和C:Pgr均高与非禾本科,具有更高的养分生产力;养分回吸收效率为禾草类长芒草(NRE,78.52%;PRE,79.06%)显着高于其它4种植物。物种重要值与其养分计量特征和回吸收效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其叶片SLA大小无显着相关关系。表明研究区植物的群落结构主要受养分特征的调控,叶片特征对其影响不大。2)连续3年氮素处理改变了植物的养分和叶片特征。N处理增加了 5种植物绿色组织和枯黄组织(除达乌里胡枝子)的N含量,长芒草、赖草(Leymus secalinu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altaicus)和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绿色组织的N含量分别由N0的14.11、16.00、17.17、21.53 和 23.94mg· g-1 增加到N13.8的 21.71、23.13、25.77、26.58 和 27.15 mg·g-1,长芒草、赖草、糙隐子草和阿尔泰狗娃花枯黄组织的N含量分别由N0的 3.05、9.28、11.18 和 11.36 mg· g-1 增加到 N13.8 的 7.17、13.84、14.32 和 15.83 mg · g-1。N处理降低了 5种植物绿色组织和枯黄组织(除达乌里胡枝子)的C:N计量比,对其P含量和C:P计量比无显着影响,增加其N:Pgr、增强磷对5种植物的相对限制作用。沿N处理梯度增加,不同植物种的N回吸收效率(NRE)响应不同,长芒草和阿尔泰狗娃花降低,达乌里胡枝子增加,赖草和糙隐子草无显着变化;各种植物的P回吸收效率(PRE)均无显着变化;各植物种的叶片SLA显着增加,长芒草和赖草的叶片寿命降低。3)连续3年氮素处理,影响了植物的群落结构。N处理增加长芒草和赖草的重要值,降低糙隐子草、阿尔泰狗娃花和达乌里胡枝子的重要值。在N处理梯度上,物种重要值与其养分计量和回吸收特征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但与其叶片特征无显着相关关系。这表明,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N沉降可能是主要通过改变植物的养分特征而非叶片特征来调控群落结构的变化,且随着N沉降量的增加,植物绿色和枯黄组织的C:N计量比对群落结构的调控作用在增强。4)水氮互作改变了长芒草叶片比叶面积(SLA)、分蘖数和生物量。高水处理下,营养枝和生殖枝的叶片SLA随N处理梯度的增加而增大,低水处理下仅在较高N处理(N9.2)显着高于对照;水和N处理对营养枝叶片SLA有显着交互作用。高水处理下,长芒草营养枝和生殖枝的分蘖数和生物量仅在较高N处理下显着增加,地下生物量无显着变化,根冠比降低;低水处理下,长芒草生殖枝的分蘖数和生物量在高N处理(N13 8)下显着高于对照,而其营养枝的分蘖数和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及根冠比均无显着变化;高水和低水处理下,N处理对生殖枝的影响均大于营养枝,增加生殖分配,植物生活史的生殖阶段对N沉降的响应比营养阶段更敏感。水和N处理对长芒草的生殖枝、营养枝、地上及总生物量均存在显着交互作用。5)水氮互作改变了长芒草的养分特征。高水和低水处理下,N处理均增加地上绿色组织的C、N和P含量,降低其C:N和C:P计量比,对其N:P计量比无显着影响;增加地上枯黄组织的C和N含量,降低其C:N计量比,对其P含量、C:P和N:P计量比无显着影响。与低水处理相比,高水处理下,N处理对地上绿色和枯黄组织的N含量和C:N计量比影响较大,对其P含量和C:P计量比影响较小。水和N处理对长芒草地上组织除绿色和枯黄组织的P含量及枯黄组织的C:P和N:P计量比外的各养分特征均存在显着交互作用。6)水氮互作也改变了长芒草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性。高水处理下,N处理对种子的出苗速率、累计出苗率和保苗率均无显着影响;低水处理下,使其均增加;高水和低水处理下,N处理均增加幼苗的根长,对苗长无显着影响。高水处理下,N2.3显着增加幼苗的根重和根重/苗重,N处理对其苗重和整株重无显着影响;低水处理下,N处理对幼苗的根重、苗重、整株重及根重/苗重均无显着影响。水和N处理对种子的出苗速率及幼苗的株高、苗重和整株重均有显着交互作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4-01)

刘超[3](2014)在《贵州乌蒙烟区清甜香烤烟品质与农业地质背景及土壤养分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贵州乌蒙烟区清甜香烤烟为材料,从外观特征、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和感官特征四个方面,分析了乌蒙烟区典型清甜香、清甜香和弱清甜香烤烟的质量特征及其品质差异;从农业地质背景特征和土壤养分特征两个方面,分析比较了不同清甜香烤烟形成的生态条件差异;分别基于农业地质背景、土壤养分和烟叶化学成分,建立了乌蒙烟区烤烟的不同清甜香型的判别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乌蒙烟区不同清甜香烤烟的品质特征。结果表明:(1)就外观特征而言,乌蒙烟区烤烟叶片的色度和叶片结构的得分在不同香型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着水平,而颜色、油分、成熟度及身份的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清甜香和典型清甜香烤烟的色度得分显着高于弱清甜香;烤烟的叶片结构得分则随着清甜香特征的增强而降低,且典型清甜香和清甜香得分显着低于弱清甜香;(2)在烟叶物理特性方面,叶长和叶宽在不同清甜香间的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单叶重在不同清甜香之间的差异表现为显着水平,含梗率和叶面密度的差异不显着;其中叶长、叶宽、单叶重均随着清甜香特征的增强而增加,且都表现为典型清甜香显着和清甜香显着高于弱清甜香。(3)就烟叶化学成分而言,不同清甜香烤烟的蛋白质、总氮、总糖、还原糖和钾含量达到显着或极显着差异水平,而其他指标在不同香型间的差异不显着;烤烟蛋白质和总氮含量在不同清甜香间均表现为典型清甜香<清甜香<弱清甜香,且典型清甜香烤烟的蛋白质和总氮含量均显着低于清甜香和弱清甜香烤烟;烤烟的总糖、还原糖和钾含量则均随着清甜香特征的减弱而降低,且典型清甜香烤烟的总糖和钾含量均显着高于清甜香和弱清甜香烤烟,典型清甜香烤烟的还原糖含量与清甜香间的差异不显着,而显着高于弱清甜香烤烟,整体而言,典型清甜香烤烟较弱清甜香烤烟而言表现为高糖、低氮、高钾、低蛋白质含量的特征;(4)在感官质量特征方面,除烟叶的燃烧性得分之外,其他感官指标的得分和总感官得分的在不同清甜香型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烟叶的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刺激性、口感、余味、烟气细柔度等指标的得分在不同香型间均随着典型清甜香特征的增强而增加,且典型清甜香烤烟的得分显着高于清甜香和弱清甜香烤烟,总感官得分在不同香型间具体表现为:典型清甜香>清甜香>弱清甜香,且典型清甜香的得分显着高于弱清甜香。2、分析了乌蒙烟区不同清甜香烤烟形成的农业地质背景特征。结果表明:典型清甜香烤烟风格形成的成土母岩以碳酸盐岩类沉积岩和碎屑岩类沉积岩为主,清甜香烤烟以碳酸盐岩类沉积岩为主,弱清甜香烤烟以碳酸盐岩类沉积岩和粘土岩类沉积岩为主;影响叁种清甜香烤烟风格形成的成土母质来源和各来源所占比例各不相同,但均以坡积物为主;影响典型清甜香烤烟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包含黄壤,以黄棕壤和紫色土为主,清甜香以黄棕壤、黄壤、石灰土为主,而弱清甜香以黄壤和石灰土为主,黄棕壤所占比例最小;随着烤烟清甜香风格的增强,海拔表现为逐步增加的趋势,且海拔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说明高海拔地区的高中山地貌有利于乌蒙烟区烤烟清甜香风格的突显。3、分析了贵州乌蒙烟区不同清甜香烤烟形成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形成不同清甜香烤烟的土壤中有机质、速效氮、全钾、有效钾、水溶性氯的含量达到极显着性差异,有效铜含量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而其他指标之间的差异不显着。影响典型清甜香烤烟风格形成的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全钾、水溶性氯含量适中,相比清甜香和弱清甜香烤烟较低,但土壤有效钾含量显着高于清甜香和弱清甜香烤烟。4、对乌蒙烟区烤烟的不同清甜香型进行了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农业地质背景对乌蒙烟区烤烟的不同清甜香型建立判别函数,引入土壤类型、成土母岩、母质和海拔4个指标,经方差检验对区分不同烤烟香型差异显着,认为判别函数有效,用自身验证法和交互验证法对原样品进行回判,回判准确率均为64.68%,判别效果好;基于土壤养分对乌蒙烟区不同清甜香型建立了判别函数,引入有机质、pH、全氮、速效氮、全磷、有效磷、全钾、有效钾、有效硼、水溶性氯、有效硫、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共14项指标,经方差检验对区分不同烤烟香型差异显着,用自身验证法和交互验证法对原样品进行回判,回判准确率分别为81.27%、75.33%,判别效果好。基于烤烟化学成分对乌蒙烟区烤烟的不同清甜香型进行了判别分析,引入烟碱、总糖、还原糖、总氮、氯、钾、蛋白质、糖碱比、氮碱比、钾氯比共计10个变量得到2个典型判别函数,均达到极显着水平。用自身验证法和交互验证法对原样品进行回判,回判准确率分别为62.51%、57.69%,判别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贺凡[4](2012)在《高有机质背景下四川凉山植烟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分区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凉山州普格县高有机质植烟田为试验点,采用25m间隔的“网格法”取耕层土壤样品82个,利用GPS对每个样点进行定位。综合运用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山地烟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规律,以多种土壤养分和地形高程为数据源,进行模糊c-均值聚类,划分出烟田土壤管理单元,并通过田间试验建立推荐施肥模型。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土壤pH平均值为5.55,在烟田pH的适宜范围5.5~7.0之间,说明该区烟田酸碱度适宜烟株的生长发育。研究区域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全磷和全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7.82g/kg、17.46mg/kg、94.46mg/kg、51.70mg/kg、28.36mg/kg和484.13mg/kg,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较高,速效磷含量稍低,全磷含量适宜,全钾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属于极高水平,整体上研究区域土壤肥力较高,有机质含量极高,可能会对土壤的空间变异带来影响。有效Fe、Mn、Cu、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12mg/kg、127.21mg/kg、0.95mg/kg和7.36mg/kg,其中有效Cu含量较低,Zn含量适中,Fe、Mn含量丰富。大部分土壤养分因子均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因此有必要将该区划分为不同养分水平的分区进行精准管理。(2)研究区域土壤养分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关系。锌与绝大多种元素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说明其它元素对其有促进作用。其它全量元素中铜、铁、全磷、全钾与各元素之间也存在多个显着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土壤属性指标间存在信息的重迭,各指标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3)除pH半方差函数符合线性模型、速效钾的半方差函数符合球状模型,其它所有的养分指标的半方差函数值均符合指数模型。在25米的取样尺度下,研究区域中各样分的的变程差异较大,介于30.3m-91.31m之间,其中速效钾的变程最小30.3m;pH的变程最大为91.3m;各个土壤养分的变程均大于取样尺度,说明这个取样尺度是合理的所有土壤属性的半方差图中均存在一定的块金方差,说明存在由采样误差、微尺度空间变异等因素带来的块金效应。本研究中各养分的C0/(C+C0)的比值在24.2%-35.4%之间,说明研究区域中土壤各养分均具有具有中等以上的空间相关性,其中速效钾、有效铜、有效锌的C0/(C+C0)的比值均小于25%,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其它各指标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4)各养分指标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整个研究区域内钾的分布以团块状为主,且含量较高,说明除了其它土壤养分的影响外,人为因素等随即因素对其影响也较大。研究区域内的碱解氮分布差异大,但高中低区域明显,东北部含量较高,西部含量适中,南部较低,但含量仍较丰富;有机质的含量东北部与西南的含量相对较高且整体偏高,这和当地彝族烟农长期施用农家肥有很大关系;速效钾、速效磷含量中部含量较高,其它部分较低;有效铁含量北部较低,中部适中,南部较高;有效锰含量中部适中,两边较高;有效铜呈现西部较高,东部较低的情况;有效锌含量呈现中部、东部较低,西部较高的情况;全磷含量北部和西南部较高,东部较低;全钾普遍较高,北部稍高于南部。(5)本研究将多种土壤养分作为数据源,利用模糊性能指数(FPI)和归一化分类墒(NCE)两项指标,将区域划分为3个管理分区。经过分区后,分区内养分含量趋于同质性,而分区间差异显着。(6)本研究通过2010年和2011年的大田试验,获得了曲劳-斯坦福方程所需参数,初步建立了N、P、K肥的推荐施肥方程。(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任明强,于晓红[5](2012)在《贵州不同岩石背景土壤矿物与矿质养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了解优质农作物生长与不同岩石背景土壤养分的关系,科学指导农业种植,对两种不同岩石背景土壤中矿物与土壤主要矿质养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碎屑岩背景区土壤粉粒矿物中长石、云母含量较碳酸盐岩背景区土壤中的高,土壤粘粒矿物中绿泥石含量较碳酸盐岩背景区土壤中的高,高岭石含量较低,土壤风化程度较低,持续释放矿质养分的能力较强,土壤养分相对充裕;而碳酸盐岩背景区土壤粉粒矿物中长石、云母含量较碎屑岩背景区土壤中的低,土壤粘粒矿物中绿泥石含量较碎屑岩背景区土壤中的低,高岭石含量较高,土壤风化程度较高,持续释放矿质养分的能力弱,土壤养分相对缺乏。(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1期)

李倩[6](2010)在《地质背景及土壤养分与崂山绿茶品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岛市崂山区是我国茶树种植纬度最高地区,也是北方海拔较高的产茶区之一,具有特殊的地域特征,是青岛茶叶生产的优势产业带。由于不同地区地质环境、土壤条件及水肥调控措施存在差异等原因,导致崂山各茶园茶叶产量高低不一,茶叶品质参差不齐,这些情况迫使我们必须加强对茶园地质及土壤养分水平问题的探讨,从而提高崂山绿茶品质和价值。研究地质背景、土壤养分、崂山绿茶品质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为青岛地区新茶区的开拓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有利于对现有茶园的土壤养分水平进行调控,从而改善茶叶质量,为茶园及茶叶等级的划分提供依据。本项目主要从研究崂山绿茶产地地质背景开始,对崂山茶树种植区进行综合地质调查,确定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分布及土壤类型,在崂山茶树种植区内选择18个具有代表性的茶园,分不同生长季采集土壤样品及茶叶样品,测定土壤样品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主要养分指标,分析相应茶园茶叶的主要品质因子: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及儿茶素各组分,并计算酚氨比和儿茶素品质指数,研究崂山茶区土壤养分水平及茶叶品质情况以及土壤养分因子与茶叶主要品质指标的相关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崂山地区主体由花岗岩体构成,主要土壤类型为棕壤。崂山茶树种植区代表性茶园的地质主要以碱性花岗岩单元和正长花岗岩单元为主要类型,还有部分为白垩系青山群火山岩。土壤类型以普通棕壤面积较大,pH值的范围也适宜茶树生长。崂山地区适合茶树生长的地质主要是花岗岩发育的棕壤类土壤为主,这种地质背景下的地区经过适当的土壤改良及种植改良后适宜茶树生长,如惜福镇的夏庄、即墨的龙泉镇等地区。2.土壤养分调查表明,崂山地区不同茶园在养分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按土壤养分水平分为叁等,处于中等以上水平的占77.8%,总体情况较好,但总体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氮素水平中等。茶园土壤养分指标因季节不同存在显着差异,尤其是速效养分表现更为明显,不同等级的茶园养分均呈现明显的年变化趋势。茶区不同茶园土壤养分水平也存在显着差异。3.在不同土壤养分水平条件下,茶叶中各品质化学成分含量在不同的采摘期均存在极显着差异,使得茶叶品质有所区别。叁类茶园茶叶中各品质成分含量变化均呈现下述特点:春季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最高,酚氨比最低,春茶的品质较高;而夏茶的氨基酸含量低,酚氨比高,所产茶叶品质较差,秋茶介于两者之间。但各季茶叶指标含量均能达到绿茶滋味的要求。茶叶主要功效成分儿茶素总量、非酯性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及儿茶素各单体C、EC、EGC、GCG、ECG、EGCG都呈现出春低、夏高、秋居中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儿茶素品质指数也呈现出同样的变化特点;不同土壤养分水平下茶叶中儿茶素儿茶素总量、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都因季节不同存在显着差异,养分水平低的茶园各含量明显低于养分水平均衡的茶园。4.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对崂山绿茶茶叶品质影响较大,特别是有机质和碱解氮与茶叶品质的关系密切。崂山绿茶中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及酚氨比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呈线性相关,而有机质含量整体偏低,成为崂山茶园优质高产的限制性因子;速效磷与茶叶中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呈线性相关,崂山茶区整体磷含量偏高,应对磷素的施入稍加控制;咖啡碱的含量与速效钾呈线性正相关,氨基酸含量与碱解氮呈线性正相关,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中等,可以配合施用。(本文来源于《青岛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郝文芳,单长卷,梁宗锁,陈存根[7](2005)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刺槐林土壤养分背景和生产力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半阴坡、半阳坡、阳坡11龄人工刺槐林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含水量和刺槐的株高、冠幅、胸径、新枝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土壤肥力水平偏低,有效养分缺乏。(2)整个生长季内,叁个立地条件的土壤养分含量是: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说明林地自肥能力弱,地力在逐渐的衰退;(3)不同立地类型之间,土壤养分含量差异不显着,叁个立地条件下的人工刺槐林土壤含水量差异显着,而叁个立地条件下的刺槐生长量却有差异,因此认为,引起刺槐林生产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的缺乏,更加恶化了刺槐的生长条件。要想彻底改变刺槐生长“小老树”的局面,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工刺槐林的水肥条件;(4)叁个立地条件之间,刺槐的生长量、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大小均为:半阴坡>半阳坡>阳坡,所以,在建造人工刺槐林时,在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叁个立地类型之中,宜选择在立地条件好的半阴坡进行。基于上述分析,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进行林草植被建设时,必须慎重考虑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和土壤养分背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5年09期)

养分背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物的养分特征和叶片特征均反映了植物保持和利用养分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调控了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植物养分和叶片特征对氮(Nitrogen,N)沉降及降水变化的响应,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的养分利用策略及其对群落结构的调控过程。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典型草原为研究样地,对其实施长期N处理试验(0,1.15,2.3,4.6,9.2,13.8 gN · m-2 · yr1 6个梯度),研究了主要植物种养分和叶片特征及重要值沿N处理梯度的变化,同时结合建群种长芒草(Stipa bungeana)人工种植小区的水和N处理试验(N处理梯度:同上;水处理梯度:多年平均降水量和平均降水量的1.3倍),探讨了长芒草养分特征对水和N处理的响应格局。以期了解植物养分和叶片特征对植物群落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5种植物绿色组织N:P计量比在13.91-15.94之间,且无种间差异,其生长均受N和P的共同限制。禾本科植物的C:Ngr和C:Pgr均高与非禾本科,具有更高的养分生产力;养分回吸收效率为禾草类长芒草(NRE,78.52%;PRE,79.06%)显着高于其它4种植物。物种重要值与其养分计量特征和回吸收效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其叶片SLA大小无显着相关关系。表明研究区植物的群落结构主要受养分特征的调控,叶片特征对其影响不大。2)连续3年氮素处理改变了植物的养分和叶片特征。N处理增加了 5种植物绿色组织和枯黄组织(除达乌里胡枝子)的N含量,长芒草、赖草(Leymus secalinu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altaicus)和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绿色组织的N含量分别由N0的14.11、16.00、17.17、21.53 和 23.94mg· g-1 增加到N13.8的 21.71、23.13、25.77、26.58 和 27.15 mg·g-1,长芒草、赖草、糙隐子草和阿尔泰狗娃花枯黄组织的N含量分别由N0的 3.05、9.28、11.18 和 11.36 mg· g-1 增加到 N13.8 的 7.17、13.84、14.32 和 15.83 mg · g-1。N处理降低了 5种植物绿色组织和枯黄组织(除达乌里胡枝子)的C:N计量比,对其P含量和C:P计量比无显着影响,增加其N:Pgr、增强磷对5种植物的相对限制作用。沿N处理梯度增加,不同植物种的N回吸收效率(NRE)响应不同,长芒草和阿尔泰狗娃花降低,达乌里胡枝子增加,赖草和糙隐子草无显着变化;各种植物的P回吸收效率(PRE)均无显着变化;各植物种的叶片SLA显着增加,长芒草和赖草的叶片寿命降低。3)连续3年氮素处理,影响了植物的群落结构。N处理增加长芒草和赖草的重要值,降低糙隐子草、阿尔泰狗娃花和达乌里胡枝子的重要值。在N处理梯度上,物种重要值与其养分计量和回吸收特征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但与其叶片特征无显着相关关系。这表明,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N沉降可能是主要通过改变植物的养分特征而非叶片特征来调控群落结构的变化,且随着N沉降量的增加,植物绿色和枯黄组织的C:N计量比对群落结构的调控作用在增强。4)水氮互作改变了长芒草叶片比叶面积(SLA)、分蘖数和生物量。高水处理下,营养枝和生殖枝的叶片SLA随N处理梯度的增加而增大,低水处理下仅在较高N处理(N9.2)显着高于对照;水和N处理对营养枝叶片SLA有显着交互作用。高水处理下,长芒草营养枝和生殖枝的分蘖数和生物量仅在较高N处理下显着增加,地下生物量无显着变化,根冠比降低;低水处理下,长芒草生殖枝的分蘖数和生物量在高N处理(N13 8)下显着高于对照,而其营养枝的分蘖数和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及根冠比均无显着变化;高水和低水处理下,N处理对生殖枝的影响均大于营养枝,增加生殖分配,植物生活史的生殖阶段对N沉降的响应比营养阶段更敏感。水和N处理对长芒草的生殖枝、营养枝、地上及总生物量均存在显着交互作用。5)水氮互作改变了长芒草的养分特征。高水和低水处理下,N处理均增加地上绿色组织的C、N和P含量,降低其C:N和C:P计量比,对其N:P计量比无显着影响;增加地上枯黄组织的C和N含量,降低其C:N计量比,对其P含量、C:P和N:P计量比无显着影响。与低水处理相比,高水处理下,N处理对地上绿色和枯黄组织的N含量和C:N计量比影响较大,对其P含量和C:P计量比影响较小。水和N处理对长芒草地上组织除绿色和枯黄组织的P含量及枯黄组织的C:P和N:P计量比外的各养分特征均存在显着交互作用。6)水氮互作也改变了长芒草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性。高水处理下,N处理对种子的出苗速率、累计出苗率和保苗率均无显着影响;低水处理下,使其均增加;高水和低水处理下,N处理均增加幼苗的根长,对苗长无显着影响。高水处理下,N2.3显着增加幼苗的根重和根重/苗重,N处理对其苗重和整株重无显着影响;低水处理下,N处理对幼苗的根重、苗重、整株重及根重/苗重均无显着影响。水和N处理对种子的出苗速率及幼苗的株高、苗重和整株重均有显着交互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养分背景论文参考文献

[1].杨诗贵,洪宁,李铸,邹德强,文勇立.沼液施用背景下稻田土壤养分的含量特征[J].江苏农业科学.2017

[2].韩会阁.氮沉降背景下植物养分利用策略及其对水分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5

[3].刘超.贵州乌蒙烟区清甜香烤烟品质与农业地质背景及土壤养分特征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4

[4].贺凡.高有机质背景下四川凉山植烟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分区管理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

[5].任明强,于晓红.贵州不同岩石背景土壤矿物与矿质养分的关系[J].贵州农业科学.2012

[6].李倩.地质背景及土壤养分与崂山绿茶品质研究[D].青岛农业大学.2010

[7].郝文芳,单长卷,梁宗锁,陈存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刺槐林土壤养分背景和生产力关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

标签:;  ;  ;  ;  

养分背景论文-杨诗贵,洪宁,李铸,邹德强,文勇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