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例周围神经损伤综合康复治疗临床分析

32例周围神经损伤综合康复治疗临床分析

李雪红赵树平范永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150088)

【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4-0094-02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综合康复针灸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增高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周围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大幅上升。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和神经营养因子I临床应用,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大为提高,但功能障碍的恢复离不开康复治疗。合适而有针对性的综合康复治疗不仅能预防和减轻并发症,且能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减少残疾。本文通过综合康复治疗与针炙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对比,找寻合理和有效的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所有我院住院到康复科治疗的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共32例。全部病例均经常规检查、电生理检查、MRI等确诊。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3个月至52岁。其中臂丛神经损伤6例,腋神经损伤3例,桡神经损伤16例,尺神经损伤3例,腓总神经损伤4例。病程由7d~60d,随机分为康复组20例,针炙组12例。

1.2治疗方法

1.2.1康复组

1.2.1.1早期(伤后0周一3周)康复目的:消炎、消肿、镇痛,促进损伤伤口愈合,保护修复后的神经。方法:理疗采用超短波(无热量)、磁疗等。利用支具进行功能位固定,轻柔向心性按摩和关节被动活动。

1.2.1.2中期、后期(伤后3周后)康复目的: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力、预防粘连、挛缩和继发畸形、改善感觉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力。采用低频脉冲电疗法、肌电反馈训练及肌电反馈电刺激法,中枢冲动传递训练,主动、助力和抗阻运动等;预防粘连、挛缩和继发畸形:采用中频电、超声波、蜡疗、按摩、支具矫形器等;改善感觉功能:采用针剌、冷热刺激和让患肢触摸和抓捏各种物品来进行训练;提高生活质量:损伤后后遗症期以促进神经肌肉的功能代偿,使用矫形器及特殊用具,最大程度地恢复生活活动能力。

1.2.2针炙组取穴以损伤神经相应夹脊穴及分布区穴位为主,留针20min~30min,间息运针,lmin/次~2min/次。配合电针、温针、穴位注射甲钴胺等,1次d,20次为1个疗程,停10d,再下1个疗程。

1.3评定方法随访时间2个月~8个月,平均5个月。所有病例均经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等级及周围神经损伤后的感觉功能恢复等级评定。疗效评定标准,优:M4S4;良:M3S3:中:M2S2:差:M0~M1s0~s1。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录入原始数据,应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康复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针灸组。经x2检验,x2=6.969,P<0.01,两组间优良率差异性有显著意义。

3讨论

周围神经损伤病程长、痊愈慢、后果严重。临床康复目标是防治并发症与合并症,促进神经再生,保持肌肉质量迎接神经再支配,促进运动功能与感觉功能的恢复,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与工作能力,提高生活质量[1]。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功能不佳的重要原因,一是神经纤维修复缓慢,二是视神经支配肌肉变性、萎缩、纤维化[2]。视神经支配后肌肉有纤维化及硬化的倾向,电刺激可防止肌肉结缔组织的变厚、预防肌肉挛缩及纤维化。根据患者神经损伤程度调节波形、脉宽、间隙、刺激强度等,能刺激受累肌肉节律性收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延缓受累肌萎缩、抑制肌肉纤维化,促进神经再生和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3]。针灸治疗虽然配合电针,但电针往往不能调节脉宽、间隙等,治疗时对受累肌肉一般不能引起收缩,从而不能延缓失神经支配肌肉变性、萎缩、纤维化等,治疗效果较差。周围神经损伤后需要综合的康复治疗,针对性的处理损伤后出现的问题[1]。周围神经损伤后出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肿胀、挛缩畸形、继发性外伤、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失调综合征、心理问题等,需要不同的物理因子和方法进行综合性处理。针灸疗法虽有一定疗效,但往往只对损伤程度较轻的患者有效。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对损伤程度较重的患者,针灸发挥作用很小,患肢挛缩、变形较康复组快,不能起到防治并发症与合并症的作用,因此,针灸只能是周围神经损伤某些类型的选用方法,总的来说,综合康复治疗才是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合理和有效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黄东锋.临床康复医学[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187.

[2]Sunderland.S.Nerveinjuriesandtheirrepair[M].London:ChurchillLivingstone,1991:241.

[3]田德虎,米立新,赵峰.周围神经损伤的物理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3):239.

标签:;  ;  ;  

32例周围神经损伤综合康复治疗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