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特点论文-孙梁龙

油气成藏特点论文-孙梁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油气成藏特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沾化-车镇凹陷,断层-岩层组合构造,油气藏

油气成藏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孙梁龙[1](2018)在《沾化—车镇凹陷古近系—新近系断层—岩层组合构造特征及其油气成藏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断层对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沾化-车镇凹陷89%油气藏的形成与断层有关,前人对沾化-车镇凹陷古近系-新近系断层和油气成藏的研究作了大量工作,主要集中在断裂的级别、断裂的活动性、断层的几何学形态、断裂的组合形式、断层的输导性及封堵性等方面,对油气成藏过程中油气从岩层进入断层、油气在断层内的运移和从断层输导至岩层方面研究比较薄弱。本文选取车西1、埕子口5、孤岛1和绕孤岛凹隆组合域(由可形成、供给油气的构造低点和可汇聚、储存油气的构造高点组成)为重点研究区,以沾化-车镇凹陷古近系-新近系断层和已发现油气藏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沾化-车镇凹陷断层-岩层组合构造(断层面构造、平面断层-岩层组合、剖面断层-岩层组合、断层断开层位、断层活动性、断裂缝隙维持性)和断层-岩层组合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叁方面认识:(1)断层-岩层组合构造(1)断层面构造利用叁维地震资料绘制了1号断层、2号断层、孤北断层、孤南断层、曹家庄断层、大71断层六条断层的断面构造图。断层面顶端呈现高低不一的特点,断层面主要为单斜的形态,也发育断面谷、断面脊。(2)平面断层-岩层组合根据断层走向与地层构造等高线之间关系,将平面断层-岩层组合分为切坡断层(断层走向与两侧岩层构造等高线走向近于平行)与顺坡断层(断层走向与两侧岩层构造等高线走向斜交)两种类型,其中曹家庄断层为切坡断层,1号断层、2号断层、孤北断层、孤南断层、大71断层为顺坡断层。(3)剖面断层-岩层组合剖面断层-岩层组合是指断面倾向与两侧岩层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区剖面断层-岩层组合样式以脊状、谷状、同倾向半脊半谷为主。(4)断层断开层位断层断开层位包括断至地表型和未断至地表型两种类型断层,1号断层、2号断层、孤北断层、孤南断层、曹家庄断层为断至地表型断层,大71断层为未断至地表型断层。(5)断层活动性通过对比断层两盘地层厚度差异将研究区断层分为早期活动、间歇活动、持续活动叁种类型,曹家庄断层、2号断层、孤北断层和孤南断层为持续活动断层,大71断层为间歇活动断层。(6)断裂缝隙维持性断裂缝隙维持性指断层缝隙维持和闭合的难易程度。断裂断开地层缝隙的维持和闭合与地层的塑性、弹性及裂缝的发育阶段有关。研究区0-1000米为塑性压实段,断裂缝隙不易维持、1000-2000米为弹塑性压缩段,断裂缝隙易维持、2000米以下为破裂段,断裂缝隙易维持。(2)已发现油气藏与断层-岩层组合构造的关系(1)断层面构造与已发现油气藏的关系油气藏通常位于断层面顶端高部位,或者断面脊的位置。如孤岛凸起Ng油藏位于孤北和孤南断层面顶端高部位,埕北断层附近Ng油藏位于埕北断层断面脊部。(2)平面断层-岩层组合与已发现油气藏的关系在顺坡断层,油气藏沿断层线走向高部位分布,有时呈串珠状形态,如孤南断层为顺坡断层,位于断层东段的T2油气藏沿断层走向高部位呈串珠状分布;对于切坡断层,油气藏有时分布在断层线两端,有时分布在中间。(3)剖面断层-岩层组合与已发现油气藏的关系沙叁,沙四油气藏(烃源岩层系油气藏)通常分布在脊状断层-岩层组合构造,谷状断层-岩层组合构造分布较少。沙一、沙二;东营、馆陶、明化镇油气藏(烃源岩上覆层系油气藏)通常分布在谷状断层-岩层组合构造,脊状断层-岩层组合构造分布较少。如绕孤岛凹隆域孤南断层附近区域,孤南断层T2地震反射层为脊状组合样式,断层两侧均为脊状断层-岩层组合构造,形成T2油气藏面积较小。(4)断层断开层位与已发现油气藏的关系对于断至地表型断层,油气藏通常位于塑性段1000m以下的位置。对于其他断层,油气藏分布在断层最高部位以下位置分布。如绕孤岛凹隆域孤北断层北部区域,区内发育的一系列未断至T1地震反射层的小断层,未见T1油气藏分布。(3)断层-岩层组合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早期活动断层及持续活动断层对沙叁,沙四油气藏可产生分割作用;剖面断层-岩层组合、断层断开层位和断裂缝隙维持性影响沙一、沙二;东营、馆陶、明化镇油气藏在垂向上的位置分布;平面断层-岩层组合和断层面构造影响沙一、沙二;东营、馆陶、明化镇油气藏在平面上的位置分布。(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南,刘瑶,闫鹏,王欣,冯业程[2](2017)在《油田某盆地历史油气成藏的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田某盆地上古生界致密气藏含气层组多、面积大,存在多个压力系统,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具有先致密后成藏的特点,储量丰度低。(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7年11期)

何治亮,金晓辉,沃玉进,李慧莉,白振瑞[3](2016)在《中国海相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点及勘探领域》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中国海相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地层中寻找油气是中国未来油气勘探的趋势之一。近年来,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深层、超深层的油气勘探中,相继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塔中北坡深层、四川盆地元坝气田等典型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基本特征的分析,认为海相超深层油气成藏主要有4个基本控制因素:(1)不同生物组合、岩性的优质烃源岩在低地温背景下,具有干酪根、古油藏、分散可溶有机质等多元生烃机制,提供了丰富烃源;(2)构造、层序、岩相、流体与时间等因素,联合控制了不同类型优质储层的发育与分布,其中断裂活动、白云岩化和热流体活动对超深层优质储层的形成尤为关键;(3)相对稳定构造背景下,不同岩性的区域盖层、局部盖层和直接盖层的多级封盖有利于油气的封盖与保存;(4)不整合面、断裂和输导层与古隆起、古斜坡背景下各类圈闭的有效组合,决定了油气运聚、成藏的方式和效率。中国海相超深层碳酸盐岩资源潜力巨大,资源类型有油有气,以气为主。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几大隆起高部位之外的倾没端、斜坡区、凹陷区的寒武系—奥陶系中。四川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除川中地区外的海相下组合和川西、川东北前陆区的海相上组合中。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向斜和冲断带前缘的奥陶系是超深层碳酸盐岩现实的勘探领域。(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勘探》期刊2016年01期)

张钰,朱传玲[4](2014)在《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历经多期构造运动,成藏特征较为复杂。运用构造演化与成藏特点相结合的研究分析方法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认为雅克拉地区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期缓慢隆升、海西期强烈隆升、印支-燕山期的继承发育阶段、喜马拉雅期前缘隆起四个阶段。经分析认为,大涝坝-丘里构造带新生界、雅克拉构造带西段、西北段的寒武系潜山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同时预测雅克拉构造带西北段寒武系、奥陶系潜山下伏上震旦统也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4年13期)

刘宏宇,陈平,陈伟,吴峰[5](2013)在《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油气成藏地质特点及油气藏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东部烃源岩条件、沉积体系、储盖组合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迈陈凹陷具有两类烃源岩供烃,分别为流沙港组湖相烃源岩和涠洲组发育的煤系烃源岩;两个物源方向,北部斜坡带以发育大型河流—叁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南部断裂带以发育多期上下迭置的水下扇为主,形成南北不同的沉积体系;两套储盖组合,分别为流沙港组储盖组合和涠洲组储盖组合。由于烃源来源、沉积体系、储盖组合以及圈闭类型的多样性,在不同区带的油气藏类型也有所不同,北部斜坡带以受断层控制的断鼻—断块型油气藏为主,而南部断裂带则以扇控型隐蔽油气藏为主。(本文来源于《海洋石油》期刊2013年03期)

龚建洛[6](2013)在《沾化凹陷古近系—新近系升降差异与断裂、裂缝关系及油气成藏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油气盆地的升降差异与断裂、裂缝的关系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目前对此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对沾化凹陷沙叁中段、沙叁上段、沙二下段、沙二上段、沙一段、东营组、馆陶组、明化镇组及第四系的沉积与沉降特征和东营组沉积末期地层剥蚀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沾化凹陷古近系主力烃源岩(沙四上-沙叁中段)在沙叁上段、沙二下段、沙二上段、沙一段、东营组、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及第四纪的沉降及抬升剥蚀的差异。利用沾化凹陷地震资料分析了断裂与古近系主力烃源岩沉降差异之间的关系,通过岩心、薄片中裂缝发育特征观察及岩石压缩-回弹、破裂力学实验,分析了沉降差异与裂缝的形成和演化的关系,利用渗透率测试实验比较了不同输导介质的输导性能。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结合沾化凹陷古近系和新近系油气运移驱动力的分析,对沾化凹陷古近系和新近系与裂缝有关的和与断裂有关的油气藏的形成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取得了以下认识:1沾化凹陷古近系-新近系主力烃源岩沙四上-沙叁中段在沙叁上段至沙一段沉积期,沉降最大区主要位于渤南-孤北和富林-孤南一带;东营组沉积期至第四纪,沉降最大区位于渤南-孤北、桩西和孤南一带。沉降最大区在沙一段沉积期已超过1200m,在东营组沉积期渤南-孤北和孤南一带超过1800m,桩西一带达到1300m;在馆陶组沉积期超过2000m,在第四纪超过3400m(该时期是主力烃源岩大量生成油气的时期)。整体上,沉降最大区沙叁中段至沙一段沉积期相对较为稳定,自东营组沉积期至第四纪,沉降最大区逐步向凹陷东南部迁移,沉降幅度向盆地西北方向逐渐减小。现今的最大构造埋深区主要主要位于渤南-孤北、桩西和孤南一带,是在自沙叁中段沉积期以来沉降基础上,继承发展而形成的。2沾化凹陷古近系-新近系主力烃源岩层最大埋深区与断裂的关系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为断裂走向上深切最大埋深区或与埋深等值线相交,第二类为断裂没有深切最大埋深区并与埋深等值线近于平行。3盆地沉降过程中,岩石的演化分为塑性压实、弹塑性压缩和破裂叁个阶段。沾化凹陷古近系-新近系地层中发育有平行层面裂缝、斜向裂缝和垂直裂缝,其中部分平行层面裂缝有滑移特征,多见于泥质岩。裂缝的组合以“T”或“工”型为主。沾化凹陷泥质岩裂缝发育深度一般在2000m以下。在沾化凹陷的拉张埋藏过程中,岩石在水平方向的伸展能力的差异是形成平行层面的裂缝主要原因;随着上覆岩层压力的增大,岩石横向上的伸展能力受到限制时就会在岩石中产生垂向裂缝;当垂向压力不均衡时,就容易形成斜向裂缝。当盆地发生抬升剥蚀时,不仅可诱发裂缝的发育,而且会使沉降阶段发育的裂缝发生扩展,裂缝的发育深度一般会变浅。4沾化凹陷古近系-新近系油气运移驱动力最大区主要位于渤南-孤北、桩西和孤南一带,主要受控于主力烃源岩层的沉降幅度和地层温度。孔隙性砂、泥岩在平行层面方向上的渗透率一般大于在垂直层面方向上的渗透率(泥质岩平行层面渗透率与垂直层面渗透率的比值一般在6.62-398.77,均值为220.79;砂岩平行层面渗透率与垂直层面渗透率的比值一般在1.05-7.17,均值为4.72);裂缝性砂、泥岩的渗透率大于孔隙性砂、泥岩的渗透率(裂缝性泥质岩的渗透率是孔隙性泥质岩渗透率的1.35-21000倍,平均2729.17倍;裂缝性砂岩渗透率是孔隙性砂岩渗透率的1.17-178.57倍,平均29.49倍)。5与裂缝有关的油气藏形成特点表现为油气在烃源岩层最大驱动力作用下,主要沿裂缝发生运移,油气自裂缝进入储层后,油和气受油、气、水的运移阻力差异作用在储层中的饱和度不断增加而聚集,油气藏主要形成于裂缝带,非裂缝带不易形成油气藏。与断裂有关的油气藏形成特点表现为油气在烃源岩层最大驱动力作用下,主要通过断层运移至断层顶端并聚集,最后进入断层顶端相邻的圈闭和储层中成藏。这一过程中,油气的运移主要与断层的走向有密切关系,若断层顶端为倾伏状,油藏主要分布在断层上倾端,若断层顶端为水平状,油气藏则沿断层顶端走向分布。6在沾化凹陷,与裂缝有关的油气藏勘探中,平面上应以超过埋深2000m的范围为有利含油气区,垂向上以烃源岩为底界,从源岩层向浅层进行勘探,烃源岩层内和邻近烃源岩层的砂体和泥岩裂缝带为有利含油气勘探部位。与断层有关的油气藏勘探中,对于断层顶端倾伏的断层,断层顶端附近的储层和圈闭为有利含油气区,对于断层顶端水平的断层,沿断层顶端走向两侧的储层和圈闭为有利含油气区。(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3-06-30)

祝春荣,韦阿娟,沈东义[7](2011)在《辽东湾地区锦州25-1油田油气成藏特点和运聚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构造演化、成藏要素、油源对比、成藏期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Trinity油气运移成藏模拟分析软件对锦州25-1油田的油气运聚模拟研究,分析了形成锦州25-1油田的成藏主控因素,建立了其成藏模式,指出了该地区有利勘探方向。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锦州25-1构造是辽西凹陷沙叁段烃源岩生成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而优良成藏要素的优势时空配置则是形成锦州25-1油田的关键因素。其成藏模式为:辽西凹陷沙叁段烃源岩在东下段时期进入了大量生排烃期,生成的油气为一期充注,充注时间发生在东营组末期,沿东下段时期强烈构造运动伴生的断裂系统、沙二段广泛发育的砂体、沙二段与沙叁段之间大型不整合面以及古构造脊所构成的疏导体系运移至沙二段圈闭成藏,而沙叁段砂体则可以近源优势成藏。辽西凹陷西斜坡、凹中隆以及古构造脊是今后较为有利的勘探区域。(本文来源于《海洋石油》期刊2011年03期)

畅斌[8](2011)在《柴西地区第叁系沉降与抬升差异与断裂、裂缝的关系及油气成藏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柴西地区)第叁系E1+2、E31、E32、N1、N21、N22的地层沉积与沉降特征进行了分析,对N23沉积末期以来的地层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第叁系主力烃源岩E31在E32、N1、N21、N22、N23沉积期及第四纪(Q)的沉降及抬升剥蚀的差异。通过对柴西地区第叁系地震反射层构造格局研究、岩心及薄片裂缝发育特征观察及相关的岩石力学实验,分析了主力烃源岩在关键地质时期的沉降与抬升的差异与断裂、裂缝的关系。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柴西地区第叁系油气运移驱动力和输导体系的关系及油气成藏特点。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柴西地区第叁系沉积、沉降、剥蚀与主力烃源岩系沉降与抬升的差异①柴西地区第叁系E1+2、E31、E32、N1、N21、N22沉积期主要以不均衡的沉积沉降为主, N23晚期至第四纪(Q)以来以不均衡的沉积沉降及剥蚀为主。E1+2至N22沉积期,各组地层的沉积中心是有差别的,但沉降中心基本一致。E1+2沉积中心位于狮子沟附近,E31沉积中心位于花土沟-茫崖一带,E32沉积中心位于花土沟-南翼山-茫崖一带,N11沉积中心位于花土沟-尖顶山-茫崖一带,N12沉积中心位于咸水泉-尖顶山-茫崖一带,N21沉积中心位于南翼山-鄂博山一带,N22沉积中心位于南翼山-茫崖-一里坪一带。柴西地区第叁系E1+2、E31、E32、N1、N21、N22沉降中心基本稳定在一里坪附近。N23沉积期以来是柴西地区最主要的剥蚀时期,柴西地区的强剥蚀区(剥蚀厚度大于500m)主要位于甘森、茫崖、英雄岭至干柴沟一带,另外在东柴山、南翼山、尖顶山、黑尾梁、红沟子一带也有分布。中剥蚀区(剥蚀厚度200-500m)主要分布于落雁山、大风山、南翼山以及七个泉西北的地区。其它地区为沉降为主区(剥蚀厚度小于200m)。②柴西地区第叁系主力烃源岩E31在E32、N1、N21、N22、N23、第四系(Q)沉积期,沉降幅度(上覆岩层厚度)最大区域主要位于茫崖-一里坪之间,在E32沉积期沉降幅度(上覆岩层厚度)已超过2000m,在N23沉积期沉降幅度(上覆岩层厚度)超过10000m。在第四系(Q)达到12000m。沉降幅度(上覆岩层厚度)向盆地西北方向逐渐减少,在七个泉-花土沟一带为2000m。(2)柴西地区第叁系沉降、抬升差异与断裂、裂缝的关系。①柴西地区第叁系主力烃源岩系现今构造最大埋深区与关键地质时期的沉降幅度较大区域基本一致,按照构造最大埋深区与断裂的组合可把现今构造分成两个区:东北部鼻状斜坡构造区及西南部凹、隆、坡构造区。柴西地区第叁系主力烃源岩系现今构造最大埋深区与E1+2沉积期以来的最大沉降区基本一致。柴西地区主力烃源岩现今构造最大埋深区域位于一里沟-一里坪一带,此构造格局在E1+2沉积期已具雏形,在E31、E32、N1、N21、N22、N23、第四纪(Q)沉积期连续发育,自E1+2沉积期以来构造最深区域位置相对稳定。根据构造最大埋深区与断裂组合的关系,研究区平面构造带划分为两个区域:东北部鼻状斜坡构造区及西南部凹、隆、坡构造区。在东北部鼻状斜坡构造区,北西向断裂总体指向一里沟、一里坪一带的最大构造埋深区,并向东南方向的最大构造埋深区收敛,构成鼻状斜坡与顺鼻断裂的组合。在西南部凹、隆、坡构造区,该凹、隆、坡相间的构造同时被北西向、近南北向与北东向的断裂切割,构成凹、隆、坡与网状断裂的组合。②柴西地区第叁系沉降与抬升的差异对其裂缝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影响。地层沉降埋藏过程的演化可分成叁个阶段:压实阶段、弹塑性压缩阶段和破裂阶段。柴西地区砂泥岩裂缝有平行层面裂缝、低角度斜向缝及垂直层面裂缝,其中平行层面裂缝有缝面滑移的现象。平行层面裂缝多沿岩石层面及不同岩性界面发育。垂直层面裂缝多发育在均质岩石中。垂直层面裂缝一般不穿平行层面裂缝,二者整体构成“工”型裂缝组合。在地层近于水平时,裂缝开始大量发育的深度界限大致为2000m。当地层存在横向收缩时,这一深度界限会变浅。地表剥蚀也可使这一界限变浅。(3)柴西地区第叁系沉降与抬升的差异及断裂、裂缝的组合对油气运移驱动力与输导体系的耦合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①柴西地区第叁系主力烃源岩系沉降幅度最大的区域一般对应于油气运移驱动力最大的区域。自E32沉积期以来,该区域基本位于一里坪-一里沟一带。由此向四周驱动力逐渐变小。不同构造中驱动力略有差异。单斜构造下倾方向驱动力大于上倾方向、背斜构造两翼中的驱动力大于背斜核部(静岩压力不全部作用在流体上,但静岩压力的高低趋势影响了作用在流体上的运移驱动力的相对大小)。②砂、泥岩的孔隙、裂缝及断层具有不同的输导性能。没有裂缝发育时,平行层面方向渗透率大于垂直层面方向渗透率(泥质岩平行层面渗透率与垂直层面渗透率的比值一般在1.18-60.3之间,砂岩平行层面渗透率与垂直层面渗透率的比值一般在1.81-11.01之间);有裂缝发育时,发育裂缝的岩石的渗透率大于不发育裂缝的岩石(发育裂缝的泥质岩的渗透率与无裂缝泥质岩渗透率的比值超过3.9×105,发育裂缝的砂岩渗透率是孔隙型砂岩渗透率的4.15倍)。③单斜构造带中砂泥岩裂缝及孔隙是主要的输导介质,整体上表现为平行层面方向渗透率高于垂直层面方向渗透率。背斜构造带翼部中砂泥岩裂缝及孔隙是主要的输导介质,整体上表现为平行层面方向渗透率高于垂直层面方向渗透率;背斜核部有穿层的垂直裂缝发育,整体表现为垂直层面方向渗透率相对较高。断层由位移和宽度较大的裂缝组成,其输导性能取决于裂缝的发育程度和裂缝的可维持程度。在刚性较强的岩石破裂阶段和岩石弹塑性压缩阶段,断裂活动所形成的裂缝不容易闭合,其输导性能取决于砂、泥岩裂缝的输导性。在岩石塑性较强的压实阶段,断裂活动形成时的裂缝容易闭合,其输导性能取决于砂、泥岩孔隙的输导性。断层两侧地层的输导性取决于地层中的裂缝和孔隙的输导性。④在不同构造带中,油气运移驱动力和输导介质耦合关系不同,其成藏特点也不同。在单斜构造中,从最大力源区开始,烃源岩中的烃类在充满烃源岩层系的孔隙裂缝后主要沿平行层面方向向上倾方向岩性圈闭中运聚成藏。在背斜构造中,从最大力源区开始,烃类沿烃源岩的层面或层面裂缝及砂泥岩的层面、层面缝首先由背斜两翼向背斜核部运移,并在背斜核部的裂缝及孔隙中聚集。随着烃类富集程度的增加,油气可通过背斜核部的垂向裂缝或断裂向浅部地层运移聚集成藏。断层中烃类在浮力驱动下很容易上浮至断层的顶部,并沿断面顶端向上倾部位运移,在相邻的圈闭和储集层中聚集。⑤在柴西地区的勘探中,应重视断层走向顶端高部位的圈闭。对单斜构造中油气勘探应首先对构造上倾方向中的砂体和岩性圈闭进行勘探,然后逐步勘探构造下倾部位。在背斜构造中油气勘探以主力烃源岩层系为底限,由深部向浅部进行勘探,砂岩、泥岩的界面以及泥质岩、泥灰岩、泥晶碳酸盐岩的界面等非常规储层是有利的含油气部位。(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1-06-30)

肖开华,李双建,汪新伟,张荣强,龙胜祥[9](2008)在《中、上扬子区志留系油气成藏特点与勘探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上扬子区上奥陶统—志留系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底部,以好烃源岩-最好烃源岩为主。志留系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类储集岩均以低孔低渗-特低孔低渗为特征,碎屑岩是主要储集岩类。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优势盖层发育层位,是一套良好的区域性盖层,现今总体上处于中成岩 B 期—晚成岩期,虽演化程度高,但仍具有良好的封盖能力。上扬子川东地区大规模生烃期较早,大部分志留系烃源岩在中侏罗世就达到了生油高峰;中扬子区大部分志留系烃源岩达到生油高峰期较晚,为晚叁迭世。古构造控制着志留系油气的运移方向和聚集部位,川东南—鄂西渝东区为志留系天然气勘探最有利区,江汉平原南部冲断褶皱区为有利区。(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08年05期)

吕修祥,白忠凯,赵风云[10](2008)在《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志留系油气成藏及分布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志留系油气成藏具有两源叁期的成藏特点,"两源"是指油气来源于寒武系、中、上奥陶统两套烃源岩;"叁期"是指从沥青到可动油的形成经历了加里东晚期、海西晚期、燕山—喜山期叁个成藏期,沥青的形成是早期油气运移聚集过程中遭破坏的结果,目前所发现的可动油是以中、上奥陶统油气源为主的晚期成藏的结果。发育叁种油气藏类型,即背斜构造、地层岩性以及火山岩遮挡型。塔中隆起志留系油气聚集受叁大因素控制,一是隆起构造背景,围绕古隆起构成多种圈闭类型组合的复合油气聚集区;二是有效盖层,志留系中的油气显示十分活跃,包括沥青、稠油和正常油,沥青和稠油分布在红色泥岩段以下,而可动油集中分布在灰色泥岩段之下;叁是优质储层,砂岩储层分布广泛,储层储集空间有次生-原生孔隙型、原生-次生孔隙型、微孔隙型叁种类型,孔隙度3.3 %~17.4 %,渗透率(0.1 ~667.97)×10-3μm2。(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08年02期)

油气成藏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油田某盆地上古生界致密气藏含气层组多、面积大,存在多个压力系统,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具有先致密后成藏的特点,储量丰度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气成藏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1].孙梁龙.沾化—车镇凹陷古近系—新近系断层—岩层组合构造特征及其油气成藏特点[D].西北大学.2018

[2].李南,刘瑶,闫鹏,王欣,冯业程.油田某盆地历史油气成藏的特点研究[J].石化技术.2017

[3].何治亮,金晓辉,沃玉进,李慧莉,白振瑞.中国海相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点及勘探领域[J].中国石油勘探.2016

[4].张钰,朱传玲.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点[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

[5].刘宏宇,陈平,陈伟,吴峰.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油气成藏地质特点及油气藏类型[J].海洋石油.2013

[6].龚建洛.沾化凹陷古近系—新近系升降差异与断裂、裂缝关系及油气成藏特点[D].西北大学.2013

[7].祝春荣,韦阿娟,沈东义.辽东湾地区锦州25-1油田油气成藏特点和运聚模拟研究[J].海洋石油.2011

[8].畅斌.柴西地区第叁系沉降与抬升差异与断裂、裂缝的关系及油气成藏特点[D].西北大学.2011

[9].肖开华,李双建,汪新伟,张荣强,龙胜祥.中、上扬子区志留系油气成藏特点与勘探前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

[10].吕修祥,白忠凯,赵风云.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志留系油气成藏及分布特点[J].地学前缘.2008

标签:;  ;  ;  

油气成藏特点论文-孙梁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