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地理区划论文-刘焱序,傅伯杰,王帅,赵文武

生态地理区划论文-刘焱序,傅伯杰,王帅,赵文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地理区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地理区,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地理区划论文文献综述

刘焱序,傅伯杰,王帅,赵文武[1](2017)在《从生物地理区划到生态功能区划——全球生态区划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生态区划可以为全球和区域的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起到关键的空间指引作用,但当前全球生态区划方案存在重视生物地理分布特征而忽视生态系统服务的问题。系统梳理了全球生态区划研究进展,并总结为萌芽、发展和再认识的3个阶段。Bailey和Olson等的两套全球生态区划方案在近40年来使用最为广泛,但两套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区划目标的方案均属于生物地理区划范畴。为实现对区域生态安全保障和人地关系协调的全面支持,有必要开展以功能区划为主的全球生态区划研究,进一步完善生态区划理论体系、探索生态区划方法集成、突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并聚焦人地关系动态演化。(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23期)

徐云霞[2](2016)在《基于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农业生态区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研究区域内相关地球化学指标在土壤和水中的含量和分布,建立基础数据库,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等值线图和评价图的编制,提取空间属性信息作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数据资料,研究区域土壤、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实现农业生态地球化学综合评价及空间格局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生态区划,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与空间布局,并构建了适宜的农业生态模式。(本文来源于《2016年度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学会优秀论文集》期刊2016-12-01)

大卫·卡尔·施耐德,戴长雷,杨朝晖[3](2016)在《中南阿拉斯加生态地理区划及生态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区是由于水文因素、地质因素、生物因素、气候因素、人类因素而具有不同生态特征的区域。通过研究生态地理区划及其演化,有助于了解中南阿拉斯加的地形地貌特征。文章在梳理生态地理区划的基础上,对阿拉斯加中南部地区的生态区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南阿拉斯加可分为6个生态区:库克湾生态区、科珀河(铜河)流域生态区、太平洋沿岸森林生态区、阿拉斯加山脉生态区、兰格尔山地生态区以及太平洋海岸山脉生态区。库克湾生态区植被丰茂,气候温暖。地貌从开阔的河流洪积平原变到泥炭地再变化到连绵起伏的丘陵。消退的冰川沉积形成许多小山丘;科珀河(铜河)流域生态区冬天气温比库克湾地区冷得多,夏季气温与库克湾地区相同,这里存在永久冻土;太平洋沿岸森林生态区空气中水汽丰富,气候十分温和。阿拉斯加山脉生态区内矗立着北美洲最高的山脉,绝大部分地区为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且除了海拔较高的地方以外夏季都很温暖。阿拉斯加山脉生态区降水相当多,特别是在面向库克湾的山坡地区;兰格尔山地生态区火山活动十分不活跃,森林出现在海拔最低的地方;太平洋沿岸山地生态区山地上有十分丰沛的降水,许多山地植物群落尚未发育完全。由于气候的变化、冰川的进退等因素的影响,阿拉斯加的地理景观和树种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水利》期刊2016年08期)

张素芳,马礼[4](2013)在《浅谈中国生态地理区划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地理区划在自然区划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当前我国地理学和宏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就生态地理区划研究范围、原则、指标体系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将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地理学相结合,考虑人口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地理环境影响,进而反映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地理格局变化,对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合理开发、区域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科学指导作用.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仍不完善,需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张素芳[5](2013)在《康保县生态地理区划及农业土地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土地利用/覆被状况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近百年来康保县农垦活动不断加剧,引发自然环境剧烈变化和不同地区土地覆被空间分异。对典型区域进行生态地理区域划分,因地制宜利用土地和保护生态环境成为迫切需要。通过对县域尺度的研究,将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土地利用纳入生态地理区划范围,对于研究区的生态保护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本文对生态地理区划的研究历程进行了回顾,分析河北省坝上高原康保县的生态地理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利用程度。制定相应的生态地理区划原则。选取自然生态指标和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及效益指标,组成康保县生态地理区划指标体系。利用SPSS系统聚类进行定量的生态地理初步区划,再集成专家意见和康保县地貌状况定性分析,结合土地类型图,采用“自上而下划分”和“自下而上合并”两种途径相结合,得出康保县生态地理区划。主要工作如下:1.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数据获取。对当地实地考察调研,认识当地生态环境状况,收集数据资料并建立康保县生态地理数据库,利用EXCEL、SPSS、ARCGIS软件处理数据。2.依据康保县生态地理区划原则建立指标体系,一类是自然生态类指标,包括反映气候条件的年均降水量和年≥10℃积温,反映土壤条件的土壤有机质和反映植被条件的林草覆盖率;另一类是土地资源利用类指标,包括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土地垦殖率、反映土地利用效益的粮食单产、种植业在农业中的产值比和牧业在农业中的产值比。3.根据区划原则和方法建立指标体系,集成专家经验,参考康保县土地类型图,将康保县分为叁个生态地理区,分别命名为北部低山丘陵牧林农区、东部缓坡丘陵农林牧区和中南部农牧区;参照各区内部主导分异因素划分二级区,分别命名为:北部低山丘陵牧林农重旱小区、西北低山丘陵牧林农小区、东北缓坡丘陵农林牧小区、东南缓坡丘陵农牧林小区、西南波状平原农牧小区和中部波状平原农牧小区。绘出康保县生态地理区划图。4.分析各区基本情况和农业土地利用存在问题,提出各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和农业土地合理利用建议。主要包括:第一,防沙治沙,继续推进退耕还草灌植被建设,建立小流域治理监测体系,遏制荒漠化发展;第二,生态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加大天然林草的保护,巩固退耕换林草成果;第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农业发展与保护林草植被建设成果的关系,在进一步退耕还林草的同时着力发展经济效益高的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第四,依靠科技,主要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建设基本农田,量水而行,适当发展水浇地;第五,建议政府建立以农户为对象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以利于农业土地持续利用。(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13-05-26)

申元村,王秀红,丛日春,卢琦[6](2013)在《中国沙漠、戈壁生态地理区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沙漠(含半干旱区沙地)、戈壁面积广阔,集中分布于北方温带、暖温带区域,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而自然资源相对富集的区域,极需有一个揭示沙漠、戈壁地域分异规律,反映沙漠、戈壁区生态地理特征的地理区划,以满足国家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需求。直到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体系完整的这一区划。文中从揭示沙漠、戈壁地理分异规律,为生态建设服务目的出发,选择地域系统指标、气候水热指标和生态景覌指标,将我国沙漠、戈壁地域按3级体系划分:I级区(区)8个,II级区(亚区)31个,其下再按区域生态景观进行第III级(子亚区)的划分,并对第I级与第II级区的基本特征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3年01期)

申元村,王秀红[7](2012)在《中国沙漠、戈壁生态地理区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沙漠(含半干旱区沙地)、戈壁面积广阔,集中分布于北方温带、暖温带区域,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而自然资源相对富集的区域,极需有一个揭示沙漠、戈壁地域分异规律,反映沙漠、戈壁区生态地理特征的地理区划,以满足国家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需求。直到(本文来源于《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07-23)

王新秀[8](2010)在《福建省生态地理区划及气候变化对其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地理区划主要依据的是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环境的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等特征是对地理空间进行分区。不仅综合反映了研究区域内的温度、水分、生物等自然环境的特征和地域差异,同时兼顾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是环境治理措施的基础。其目的是为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前提和基础,为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提供基础和前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⑴将福建省67个县市的日照时数、年降水量、年均温、一月均温,七月均温、蒸发量、平均风速、大风日数、相对湿度、霜日数和积温等十一个气候指标用SPSS16.0进行主成分分析,将得到的两个主成分分别用K均值分类法和基于改进的单纯形法投影寻踪法进行分析处理,依据现有的福建省的气候区划图,可以得知,基于改进的单纯形法投影寻踪法不仅计算迅速,而且结果更为精确。⑵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的更加明显,也加剧了气候系统变化的过程。本研究模拟了在GISS、GFDL和UKMO叁种模式下福建省的水分以及热量的变化情况,即CO2浓度倍增时对福建省生态地理区划的影响。首先根据福建省67个县市的原始自然气候指标,用一元线性回归得出各自然指标和温度与水分的相关系数,然后计算出CO2浓度倍增时各自然指标的数值,再用投影寻踪技术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叁种模式下,对福建省的生态地理区划影响不大。⑶本研究以福建省为例,综合了福建省67县市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24个指标,运用SPSS16.0首先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五个主成分值,再运用改进的投影寻踪技术对五个主成分值进行计算分析,依据结果,结合福建省的生态区划图、地貌、气候、土壤分区图等比较分析,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将福建省分为六大生态地理区域,并提出了各个区域的综合整治的方案和经济建设的主要方向,为福建省的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⑷福建省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通过对福建省的生态地理区划的指标的对比分析,依据福建省的生态地理区划结果,研究发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海峡西岸经济区中沿海城市普遍比内陆城市经济竞争力强,发展速度快,但沿海城市中城市的职能分工不够明确。针对以上情况,沿海城市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明确城市职能分工,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加强产业合作。内陆城市需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投资环境。(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0-04-01)

毕秀娟[9](2009)在《山东省重点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地理区划是根据一定区域内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空间分异性划分为具有相对一致生态因素综合特征与潜在生产力的区域,从而作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综合农业规划布局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山东省省委、省政府遵循生态地理区划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生态山东”战略构想,按照区域生态特点及主导生态功能,将全省划分为5个不同的生态功能区,随后,又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确定了全省“一体两翼”的总体布局,在生态理念、指导思想、建设重点等方面均是“生态山东”战略构想的新发展。然而,划分主要是从自然生态学、人文社会生态学、经济生态学、地理生态学和地学等角度对山东省的生态系统及其复合体进行的分类和区划,未能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生态系统进行分类和区划。疾病也是人类环境的一部分,它也是一种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现象。传染病发病水平也是一种标志人类健康的生态学指标,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人类生态健康的状况和趋势。因此,在“生态山东”和“一体两翼”战略构想的框架内,需要完成山东省重点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本研究以山东省2003年-2007年前十位重点传染病的年均发病率作为山东省传染病生态地理区划的指标,首先根据地理界限分析结果确定生态地理区划的区域界线,进而以区域为单位,结合“生态山东”和“一体两翼”区划结果,以及各区域内地貌、水文地质、河流水系、气候、农业气候、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农业、林业等生态地理学特征,对各区域命名,从而形成特定的传染病生态地理区划。主要研究结果:1.按照2003年~2007年HFRS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平原区HFRS低度发病区、鲁北平原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HFRS高度发病区、鲁东平原丘陵区HFRS中度发病区、胶东低山丘陵区低度发病区。2.按照2003年~2007年病毒性肝炎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北平原病毒性肝炎中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鲁西平原-黄河叁角洲地区病毒性肝炎高度发病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胶莱平原区病毒性肝炎中度发病区、胶北低山丘陵沿海区病毒性肝炎高度发病区。3.按照2003年~2007年痢疾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北平原区痢疾低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鲁北黄河叁角洲痢疾高度发病区、鲁西鲁南平原区-鲁东南山地平原丘陵区痢疾低度发病区、胶北低山丘陵区痢疾高度发病区。4.按照2003年~2007年感染性腹泻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3个区域:鲁西南平原湖区感染性腹泻高度发病区、鲁西北平原-鲁北滨海平原-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感染性腹泻低度发病区、胶北低山丘陵区感染性腹泻高度发病区。5.按照2003年~2007年肺结核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北平原区-黄河叁角洲地区肺结核高度发病区、鲁西南平原湖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肺结核高度发病区、鲁中平原山地丘陵区-鲁北沿海低山丘陵区中度发病区、东部沿海低山丘陵区肺结核中度发病区。6.按照2003年~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平原区流行性腮腺炎低度发病区、鲁中发病带状区流行性腮腺炎高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鲁南丘陵平原区-胶北低山丘陵区带状流行性腮腺炎低度发病区、东部沿海低山丘陵区流行性腮腺炎中度发病区。7.按照2003年~2007年麻疹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3个区域:鲁西北平原区麻疹高度发病区、鲁西南平原湖区麻疹高度发病区、鲁西部分平原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黄河叁角洲-胶东丘陵区麻疹低度发病区。8.按照2003年~2007年猩红热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生态地理区域:黄河以北鲁西北平原-黄河叁角洲地区猩红热低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猩红热高度发病区、黄河以南鲁西南平原湖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猩红热低度发病区、胶东沿海山地丘陵区猩红热高度发病区。9.按照2003年~2007年淋病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北平原区-鲁北滨海平原区淋病低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淋病高度发病区、鲁西南平原湖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淋病低度发病区、胶东低山丘陵区淋病高度发病区。10.按照2003年~2007年梅毒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3个区域:省会经济圈梅毒高度发病区、鲁西北平原区-鲁西南平原湖区-鲁北滨海平原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梅毒低度发病区、胶东沿海低山丘陵区梅毒高度发病区。结论:1.山东省前十位传染病发病水平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结构性特征,据此可以进行山东省生态地理区划。2.不同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特征有所差异,但同类传染病(如肠道传染病等)的生态地理区域具有相似性,反映了其独特而稳定的生态地理学影响因素.3.各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图为进一步研究传染病的生态学影响因素,制定区域化传染病防治规划,优化区域性的传染病防治卫生资源配置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以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的地理界限分析为基础,确定传染病生态地理区划界限,进而结合社会经济地理与自然地理指标,定义并划分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疾病生态地理区划方法。5.地理界限分析技术中的wombling方法与疾病发病水平等值线图相结合是确定疾病生态地理区域界线的有效方法,适用于空间连续性资料.(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5-27)

刘晔,吴绍洪,郑度,戴尔阜[10](2009)在《中国中温带东部生态地理区划的土壤指标(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Eco-geographic regional system is formed by division or combination of natural features based on geographic relativity and comparison of major ecosystem factors(including biological and non-biological) and geographic zonality.In previous studies, soil types were often taken as a basis for soil regionalization.However,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indicators are fitter than the qualitative ones of soil types for modern regionalization researches.Based on the second China's national soil survey data and the provincial soil resource information, by principal analysis and discriminant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ropriate soil indicators as the complement of eco-geographic region indicator systems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soil indicators and soil types in regionaliz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five indicators are used in eco-geographic zonality in mid-temperate zone of eastern China which ar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pH, clay content and bulk density in topsoils.With a regression-kriging approach, the maps of soil indicators in mid-temperate zone of eastern China are compiled with a resolution of 1 km in every grid and the indicative meanings of these soil indicators are discussed.By cluster analysis it is proved that these soil indicators are better than the soil types and soil regionalization in delineating eco-geographic regions.(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09年02期)

生态地理区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利用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研究区域内相关地球化学指标在土壤和水中的含量和分布,建立基础数据库,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等值线图和评价图的编制,提取空间属性信息作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数据资料,研究区域土壤、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实现农业生态地球化学综合评价及空间格局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生态区划,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与空间布局,并构建了适宜的农业生态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地理区划论文参考文献

[1].刘焱序,傅伯杰,王帅,赵文武.从生物地理区划到生态功能区划——全球生态区划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7

[2].徐云霞.基于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农业生态区划[C].2016年度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学会优秀论文集.2016

[3].大卫·卡尔·施耐德,戴长雷,杨朝晖.中南阿拉斯加生态地理区划及生态演化研究[J].黑龙江水利.2016

[4].张素芳,马礼.浅谈中国生态地理区划研究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5].张素芳.康保县生态地理区划及农业土地利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6].申元村,王秀红,丛日春,卢琦.中国沙漠、戈壁生态地理区划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

[7].申元村,王秀红.中国沙漠、戈壁生态地理区划研究[C].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2012

[8].王新秀.福建省生态地理区划及气候变化对其影响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

[9].毕秀娟.山东省重点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研究[D].山东大学.2009

[10].刘晔,吴绍洪,郑度,戴尔阜.中国中温带东部生态地理区划的土壤指标(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09

标签:;  ;  ;  ;  

生态地理区划论文-刘焱序,傅伯杰,王帅,赵文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