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方式论文-孙崇飞

隐喻认知方式论文-孙崇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隐喻认知方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转喻和隐喻,认知方式,甄别,思考

隐喻认知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孙崇飞[1](2013)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认知方式:隐喻还是转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承认隐喻作为一种基本认知方式的基础上指出,认知语言学对隐喻和转喻的研究存在"厚此薄彼"的嫌疑。在详尽论述转喻的定位和隐喻之间的互动关系等问题基础上,结合认知发展知识,对二者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思考,探究隐喻和转喻的甄别以及转喻本体研究等问题,认为转喻和隐喻一样作为人类基本认知方式,甚至比隐喻更基础。(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刘凤贤[2](2012)在《汉英隐喻认知方式对比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隐喻研究表明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更是人类感悟世界、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由于各民族对客观世界有着类似的看法和感受,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隐喻呈现出跨文化的相似性。又因为各民族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语言隐喻在认知方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作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隐喻认知的心理基础、认知结构和认知模型等方面对汉英隐喻的认知方式进行对比考察,从而揭示汉英隐喻认知方式的同与异。(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王寅,王天翼[3](2009)在《“AS认知方式”:隐喻等机制的统一解释——十五论语言的体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中的明喻反映了现实世界中事体间的相似关系,这些明喻背后存在的"AS认知方式"比隐喻机制更为始源和明了。该认知方式可用来统一解释认知语言学中述及的隐喻、转喻、范畴化、识解、概念整合等机制,还可解释构式网络及认知过程中的方向性,能进一步简化理论描述,并为统一分析语言各层面提供了一条重要思路。"AS认知方式"体现了认知的人本性,是语言象似性的基础,还是人类丰富想象力的源泉,或许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最根本的元认知策略。(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刘凤贤[4](2009)在《汉英隐喻认知方式对比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知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也是人类给万事万物命名的主要手段。由于各民族对客观世界有着类似的看法和感受,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隐喻呈现跨文化的相似性,又因为隐喻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隐喻在认知方式上又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民族性。(本文来源于《英语研究》期刊2009年01期)

仝国斌[5](2008)在《中庸:基于比较的意象图式——关于隐喻是一种人类普遍认知方式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概念系统各种结构的组成部分为图式和隐喻。图式是动作本身概括化的直接结果,图式的完全匹配是事物的归类规则,图式的部分匹配却成了隐喻的诞生机制。"无过不及",是一种演化而来的比较图式。肇始于动作图式的"无过不及"经过无数次的重复后内化为思维图式,作为思维图式的初始图式可能经常作用于单一领域,之后通过非基于物理特征或不完全基于物理特征的相似亦即通过隐喻的途径转移或复制到其他领域或情境,成为了一种滥觞于宇宙间的基本图式,进而成了数千年来深深锲入民族文化心理的常规认识方式。(本文来源于《殷都学刊》期刊2008年01期)

秦莉[6](2007)在《以寓言为隐喻:《列子》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名与先秦历史人物列子的同名伪作《列子》,它是魏晋玄学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伪作的事实并不意味着《列子》对于语言研究毫无价值可言,相反,它却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特定历史时期汉语词汇(同义词、反义词、寓言语词等)的宝贵语料。寓言丰富是《列子》语言的一大特色,本文试图在一定的标准下确定《列子》全书的所有寓言,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西方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对之进行隐喻认知和隐喻表达角度的描写、分析。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全面描写《列子》中以寓言作为隐喻认知方式和隐喻表达方式的特殊形式,以及寓言隐喻的形成方式和形式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寓言隐喻给《列子》所带来的相应的认知效应和表达效应。总结其特点,并提出一些意见,为《列子》寓言的隐喻研究提供一些借鉴。此外,从本文的研究中可以窥探出特定时期汉语词汇的一些特点,为进一步《列子》词汇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陈俊林[7](2004)在《认知方式差异与外语隐喻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隐喻产生的认知基础和人的认知方式出发 ,分析了个体认知方式差异与隐喻能力的关系 ,提出 :学生的隐喻能力有助于外语学习 ,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应先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做起。(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04年01期)

肖名丽[8](2000)在《隐喻的认知方式及其文化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既是一种认知现象 ,又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文化现象。神话是原始思维时期人类被动使用隐喻的结果。主动使用隐喻是为了取得修辞效果或帮助使科学概念具体化。隐喻作为人类进行思维、认知的一种方式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 ,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民族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外语教学》期刊2000年01期)

隐喻认知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代隐喻研究表明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更是人类感悟世界、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由于各民族对客观世界有着类似的看法和感受,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隐喻呈现出跨文化的相似性。又因为各民族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语言隐喻在认知方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作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隐喻认知的心理基础、认知结构和认知模型等方面对汉英隐喻的认知方式进行对比考察,从而揭示汉英隐喻认知方式的同与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喻认知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1].孙崇飞.我们赖以生存的认知方式:隐喻还是转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

[2].刘凤贤.汉英隐喻认知方式对比考察[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王寅,王天翼.“AS认知方式”:隐喻等机制的统一解释——十五论语言的体验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

[4].刘凤贤.汉英隐喻认知方式对比考察[J].英语研究.2009

[5].仝国斌.中庸:基于比较的意象图式——关于隐喻是一种人类普遍认知方式的思考[J].殷都学刊.2008

[6].秦莉.以寓言为隐喻:《列子》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7].陈俊林.认知方式差异与外语隐喻能力[J].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

[8].肖名丽.隐喻的认知方式及其文化阐释[J].山东外语教学.2000

标签:;  ;  ;  ;  

隐喻认知方式论文-孙崇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