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碳单元转移论文-郭文彦,闫瑾,郝静,陈建新

叁碳单元转移论文-郭文彦,闫瑾,郝静,陈建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叁碳单元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四氢叶酸,咪唑啉盐,转移反应,模型

叁碳单元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郭文彦,闫瑾,郝静,陈建新[1](2019)在《模拟四氢叶酸辅酶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体外转移直链四个碳单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合成了新的四氢叶酸辅酶模型:碘化1-甲基-2-丙基-3-苯磺酰基咪唑啉(10),研究了它们的反应性能.发现模型化合物与双官能团亲核体邻苯二胺,邻氨基苯酚反应,完全转移了四个碳的正丁基单元,实现了四个碳单元的体外完全转移,模拟了四氢叶酸辅酶的结构与转移基团的功能,获得了合成2-丙基取代苯并咪唑和2-丙基取代苯并恶唑的新方法.四氢叶酸辅酶模型10与单官能团亲核体氨类作用,如苯胺、对甲基苯胺、对甲氧基苯胺、对氯苯胺,部分转移了四个碳的次丁基单元,生成了不同基团取代的N, N, N’-叁取代乙二胺盐19~22,探索了这类化合物的简易合成方法.这些反应都模拟了四氢叶酸辅酶在生物体内转移一个碳单元的功能,扩展到四个碳原子单元体外的转移,产生了几种新的合成方法和试剂,可应用到有机合成中.(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陈丽华[2](2010)在《四氢叶酸辅酶模型取代一碳单元转移反应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代谢和质能转换,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它的特征是反应温和、高选择性、高效率。酶的这种作用特征正是体外化学反应想达到而难以达到的目标,因此引起了人类对其模拟研究的极大兴趣。多年来,在分子水平上的模拟酶是仿生化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四氢叶酸辅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是传递一碳单元进行生物合成及代谢,它是生物体内许多物质甲基化的直接来源。研究其结构发现,它的作用中心是生成或断开的咪唑啉五元环,在这个五元环上两个氮原子的pka值有差别,产生了不对称性及活性。它在转移一碳单元时,以甲醇、甲醛、甲酸叁种氧化态来完成,本文模拟这叁种氧化态中的两种氧化态来进行取代一碳单元的转移反应,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模型比四氢叶酸本身具有更扩展的功能。本文所应用的是可发生转移的甲酸氧化态模型碘化1,2-二甲基-3-对甲氧基苯磺酰基咪唑啉,并研究了一些反应性能。(1)模型化合物甲酸氧化态的两个碳单元部分转移反应。模型化合物46分别同亲核试剂4-羟基哌啶、3-氨基吡啶、2-硝基-3-氨基吡啶以及甘氨酸乙酯发生反应生成新的四种两个碳单元转移产物,我们还对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2)模型化合物甲醛氧化态模型的生成。模型化合物46与氰基乙酸甲酯、格氏试剂、丙二睛以及硝基甲烷碳负离子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生成甲醛氧化态的新模型51、52、53和57。在该模型中,可转移的基团已多样化,提高了模型的利用价值。(3)甲醛态模型化合物的多碳单元全转移。甲醛态模型53、57分别与色胺、苄基丙二胺和N-Boc乙二胺发生取代一碳单元转移反应,生成六种新的二级亚胺衍生物。这一合成简便、快速,可将不同的转移基团引入新模型,生成不同的烯胺衍生物,进一步关环成为复杂的多环体系,说明这种转移也是引入官能团的极好方法,所合成的物质结构已经通过1HNMR, IR, MS ,EA,而且可以发生多碳单元转移反应,是一类应用价值极大的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戚传松,徐磊,李巍,王芸娜[3](2008)在《5,10-CH~+-THF简化模型转移一碳单元反应机理的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体内嘌呤、嘧啶、胸苷酸等的合成以及细胞的代谢过程都伴随有一碳单元转移反应。在这类反应中,四氢叶酸是一碳单元的载体同时又是甲基化的直接甲基元。选择四氢叶酸的模型化合物与邻苯二胺的反应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研究了一碳单元的转移过程,探讨了该反应的反应过程、反应机理和能量变化。研究发现四氢叶酸模型化合物与邻苯二胺依次经过质子转移、键断裂、新键的形成、质子转移以及二胺基的消除等多个步骤,完成了一碳单元转移反应。由能量变化可以得出一碳单元转移过程中质子转移为限速步骤,与实验上所得结论一致。得到了比较详细的一碳单元转移机理。(本文来源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李剑利[4](2007)在《苯并咪唑盐一碳单元转移反应及仿生合成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体内复杂且神奇的质能转化过程,几乎都是在酶的指导下,在异常温和的环境中高效、专一、和谐地进行。酶在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中所展现的独特性能,引起了人们对生命现象探究的浓厚兴趣,在分子水平上模拟生物酶成为近年来仿生化学前沿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四氢叶酸辅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是传递一碳单元进行生物合成和代谢,是体内许多物质(包括DNA和RNA)甲基化的直接甲基源。结构研究发现,当一碳单元处于甲酸氧化态时,四氢叶酸辅酶的活性结构中心是生成或断开的咪唑啉五元环,环上两个不对称氮原子差异较大的pKa是环的活性构成之源。模拟四氢叶酸辅酶结构功能和作用机制构筑模型物以实现仿生一碳单元转移反应,可为有机合成开拓新的反应途径,提供新的合成方法。本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利用本课题组提出的可转移甲酸氧化态一碳单元的四氢叶酸辅酶新模型苯并咪唑盐,构筑了22类模型化合物,系统研究了苯并咪唑盐与Grignard试剂、亲核胺试剂的加成-水解反应和一碳转移反应,提出了39种醛、酮、酰胺等化合物的仿生合成新方法(其中一元醛9种,二元醛2种,一元酮11种,二元酮4种,叁元酮1种,环二酮1种,大环酮2种,N-取代甲酰胺5种、N-取代乙酰胺3种以及2-甲基苯并咪唑等化合物)。醛、酮及酰胺是重要的有机核心化合物,尽管其合成方法不断得到拓展,但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其合成新方法的研究依然是有机化学一个既古朴又富挑战性的研究领域。此外,本文对苯并咪唑还原水解反应也进行了探讨,提出9种醛、二醛的合成新方法。主要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叁个方面:(1)醛新合成方法研究.构筑了1,3-甲基取代和苄基取代两类苯并咪唑盐作为四氢叶酸辅酶模型,分别与Grignard试剂、双Grignard试剂亲核加成,继而水解成醛,实现一碳单元转移,提出了9种醛和2种二醛的仿生合成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苯并咪唑的还原-水解反应,又提出了6类醛和3类二醛的合成新方法,并对两类合成方法的实验条件、结构影响因素等予以讨论,对两类醛合成方法的适应性进行了比较。(2)酮新合成方法研究。通过构筑苯并咪唑盐2-位取代的四氢叶酸辅酶模型,或者带有潜在反应中心的功能化单元,使其与Grignard试剂转移一碳单元,对五类19种酮提出新的仿生合成新方法,并对反应机理、条件因素等进行了探讨。模型物苯并咪唑盐2-位功能化取代基的设计、转化,实现的分子内一碳单元转移环化合成大环酮的思路,是酮合成新方法的一大亮点。单、双苯并咪唑盐和单、双Grignard试剂的变换组合实现的系列一碳单元转移反应,为多类型酮化合物提供了开阔的合成视野。(3)酰胺新合成方法研究。在研究苯并咪唑盐与Grignard试剂加成-水解反应的基础上,对苯并咪唑盐与另一类亲核试剂胺化合物的一碳单元转移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为8种酰胺类化合物和2-甲基苯并咪唑提出了仿生合成新途径,对所合成的物质通过~1H NMR、IR、MS等方式进行了结构表征。叶酸辅酶参与的一碳单元转移反应持续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归因于它在生物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化合物合成、设计(特别是在抗癌药物及液晶材料)等方面的重要指导作用。整个研究过程表明,苯并咪唑盐具有转移一碳单元或同时转移双一碳单元的能力,是一类性能优良的四氢叶酸辅酶模型新体系。在非酶催化条件下,不仅实现了与生物体内相类似的一碳单元转移反应,而且可以转移具有不同官能团的取代“一碳单元”,使这种一碳单元转移反应传递的功能化一碳单元更加多样化,这方面强劲的研究工作进展,将为异常活跃的合成化学提供更多常规合成方法难以实现或实现不理想的仿生合成新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7-05-01)

张永斌[5](2006)在《咪唑啉盐和咪唑啉啶在一碳单元转移及负氢转移方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 四氢叶酸辅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是传递一碳单元来进行生物的合成和代谢。利用有机合成的手段合成与四氢叶酸辅酶结构相类似的模型化合物,在体外模拟一碳单元转移反应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文通过对比已报道过的咪唑啉盐类四氢叶酸辅酶模型,总结出了影响咪唑啉盐模型的反应活性的规律,然后合成了较活泼的咪唑啉盐模型——碘化1,5—二甲基—3—间硝基苯磺酰基咪唑啉,并且对它的反应性能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研究内容如下: (1) 模型的性质实验 通过模型和碳负离子、氮负离子以及胺的加成反应表明,在已报道的咪唑啉盐模型中,该模型的反应活性最高。 (2) 一碳单元转移反应 以模型与丙二腈碳负离子的加成产物为例,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其与胺发生的取代一碳单元转移反应,得到了一系列烯胺衍生物。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地转移取代的一碳单元,使一碳单元转移更加多样化。此外,一碳单元转移产物——烯胺衍生物为β-四氢咔啉衍生物、四氢异喹啉衍生物、吲哚和二氢吲哚类生物碱、苯并喹啉衍生物等具有生理活性的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第二章 在研究咪唑啉盐类四氢叶酸辅酶模型的一碳单元转移反应的过程中,我们首次发现了一类有机负氢转移试剂——N_1,N_3—二取代的咪唑啉啶类化合物,并对该类化合物的还原性能进行了详细地研究。研究表明,在我们研究的此类化合物中,1-乙酰基-2,3-二甲基咪唑啉啶的还原性能比较好,能高效地还原芳香醛、脂肪醛、TS—亚胺、Ph—亚胺以及芴酮,而且这个还原剂能选择性地还原α,β-不饱和醛羰基而不影响碳碳双键。根据此类反应的特点及结果,本文对还原机理做了初步推测。(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06-06-01)

李剑利,贺怀贞,王少康,杨秉勤,史真[6](2005)在《苯并咪唑甲基碘盐与邻苯二胺的一碳单元转移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合成新反应、新方法研究一直以来是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课题组曾发现并报道了苯并咪唑盐与格利雅试剂、丙二酸二乙酯碳负离子的加成-水解反应,首次提出了四氢叶酸辅酶的新模型化合物-苯并咪唑盐,模拟四氢叶酸辅酶转移-碳单元的反应合成大环二酮、麝香酮中间体2,15-十六二酮、大环单酮、β-羰基酸等有机化合物的仿生合成新方法.四氢叶酸辅酶的功能和作用及其仿生合成是近年来仿生化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其结构的活性部位是五元环状的咪唑啉环,作用是在生物体内转换不同氧化态的一碳单元.(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期刊2005-08-01)

乔青安,蔡政亭,冯大诚[7](2004)在《水分子辅助的一碳单元转移机理的密度泛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验证甘氨酰胺转甲酰基酶 (Glycinamideribonucleotidetransformylase ,GARTfase)催化的一碳单元转移反应是嘌呤“从头合成”过程中一个关键步骤的实验推测 ,用B3LYP方法 ,在 6 31G 基组水平上研究了GARTfase催化反应中水分子辅助的一碳单元转移机理 .该反应一共有两条可能的反应通道 :协同的 (patha)和分步的(pathb) ,计算表明 ,后者具有较低势垒 ,更占优势 .计算结果较好地证实了实验假设 ,并进一步表明 :水分子的参与能够缓解体系的张力 ,更有利于一碳单元转移反应的进行 .(本文来源于《化学物理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乔青安,蔡政亭,冯大诚[8](2004)在《叶酸辅酶参与的一碳单元转移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四氢叶酸的分子结构和一碳单元转移反应的生物学功能 ,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讨论了一碳单元转移反应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展望了用量子化学及分子力学方法对该类反应进行进一步理论研究的前景(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04年05期)

乔青安,蔡政亭,冯大诚[9](2004)在《N-甲基-N-丙烯醛基-甲酰氨与甲基-AICA 一碳单元转移反应的量子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N-甲基-N-丙烯醛基-甲酰氨向甲基-AICA转移一碳单元的反应机理,阐明了亲核进攻和质子转移先后分步进行的反应机制。计算表明反应通道A所需的活化能较低,在竞争反应中占优势。此外,本文同时分析了甲基-AICA中C(4)上取代的甲酰胺基对该反应的影响。所有计算结果与实验结论一致。(本文来源于《结构化学》期刊2004年04期)

王兰英,胡志彪,史真[10](2003)在《烯基取代的甲酸态四氢叶酸辅酶模型的合成及其碳单元转移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邻苯二胺和乙酸为原料 ,经 3步反应合成了 8种烃基乙烯基取代的苯并咪唑盐 ,其结构用元素分析 ,1 H NMR,IR,MS和 UV-Vis进行了表征 ,并以其作为取代的甲酸态四氢叶酸辅酶模型 ,同亲核试剂(格氏试剂 )反应得到烃基乙烯基取代的一碳单元完全转移的产物 α,β-不饱和酮 ,为 α,β-不饱和酮的合成提供了一种简便的仿生合成新方法 .(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叁碳单元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代谢和质能转换,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它的特征是反应温和、高选择性、高效率。酶的这种作用特征正是体外化学反应想达到而难以达到的目标,因此引起了人类对其模拟研究的极大兴趣。多年来,在分子水平上的模拟酶是仿生化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四氢叶酸辅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是传递一碳单元进行生物合成及代谢,它是生物体内许多物质甲基化的直接来源。研究其结构发现,它的作用中心是生成或断开的咪唑啉五元环,在这个五元环上两个氮原子的pka值有差别,产生了不对称性及活性。它在转移一碳单元时,以甲醇、甲醛、甲酸叁种氧化态来完成,本文模拟这叁种氧化态中的两种氧化态来进行取代一碳单元的转移反应,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模型比四氢叶酸本身具有更扩展的功能。本文所应用的是可发生转移的甲酸氧化态模型碘化1,2-二甲基-3-对甲氧基苯磺酰基咪唑啉,并研究了一些反应性能。(1)模型化合物甲酸氧化态的两个碳单元部分转移反应。模型化合物46分别同亲核试剂4-羟基哌啶、3-氨基吡啶、2-硝基-3-氨基吡啶以及甘氨酸乙酯发生反应生成新的四种两个碳单元转移产物,我们还对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2)模型化合物甲醛氧化态模型的生成。模型化合物46与氰基乙酸甲酯、格氏试剂、丙二睛以及硝基甲烷碳负离子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生成甲醛氧化态的新模型51、52、53和57。在该模型中,可转移的基团已多样化,提高了模型的利用价值。(3)甲醛态模型化合物的多碳单元全转移。甲醛态模型53、57分别与色胺、苄基丙二胺和N-Boc乙二胺发生取代一碳单元转移反应,生成六种新的二级亚胺衍生物。这一合成简便、快速,可将不同的转移基团引入新模型,生成不同的烯胺衍生物,进一步关环成为复杂的多环体系,说明这种转移也是引入官能团的极好方法,所合成的物质结构已经通过1HNMR, IR, MS ,EA,而且可以发生多碳单元转移反应,是一类应用价值极大的化合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叁碳单元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郭文彦,闫瑾,郝静,陈建新.模拟四氢叶酸辅酶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体外转移直链四个碳单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陈丽华.四氢叶酸辅酶模型取代一碳单元转移反应的性能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

[3].戚传松,徐磊,李巍,王芸娜.5,10-CH~+-THF简化模型转移一碳单元反应机理的计算研究[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8

[4].李剑利.苯并咪唑盐一碳单元转移反应及仿生合成新方法研究[D].西北大学.2007

[5].张永斌.咪唑啉盐和咪唑啉啶在一碳单元转移及负氢转移方面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6

[6].李剑利,贺怀贞,王少康,杨秉勤,史真.苯并咪唑甲基碘盐与邻苯二胺的一碳单元转移反应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2005

[7].乔青安,蔡政亭,冯大诚.水分子辅助的一碳单元转移机理的密度泛函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2004

[8].乔青安,蔡政亭,冯大诚.叶酸辅酶参与的一碳单元转移反应[J].化学进展.2004

[9].乔青安,蔡政亭,冯大诚.N-甲基-N-丙烯醛基-甲酰氨与甲基-AICA一碳单元转移反应的量子化学研究[J].结构化学.2004

[10].王兰英,胡志彪,史真.烯基取代的甲酸态四氢叶酸辅酶模型的合成及其碳单元转移反应[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

标签:;  ;  ;  ;  

叁碳单元转移论文-郭文彦,闫瑾,郝静,陈建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