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掺材料论文-吴磊,赵志曼,全思臣,张毅,李丹

外掺材料论文-吴磊,赵志曼,全思臣,张毅,李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掺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偏高岭土,磷石膏,磨细钢渣,普通硅酸盐水泥

外掺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吴磊,赵志曼,全思臣,张毅,李丹[1](2019)在《不同外掺料对偏高岭土基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模数1.5的水玻璃作为偏高岭土的激发剂,找到最佳的水玻璃掺量后,用磷石膏、普通硅酸盐水泥、磨细钢渣分别替代不同比例的偏高岭土,探究不同外掺料对偏高岭土基胶凝材料力学强度的影响规律,并采用SEM和XRD等手段分析相关影响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用磷石膏、普通硅酸盐水泥、磨细钢渣分别替代不同比例的偏高岭土后,复合胶凝材料的7 d抗折、抗压强度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磷石膏、普通硅酸盐水泥、磨细钢渣替代量分别为5%、10%、20%时,复合胶凝材料的7 d抗折、抗压强度达到最大值。在适当的替代量内,由于普通硅酸盐水泥和钢渣水化会提供氢氧化钙,所以复合胶凝材料的强度会发生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非金属矿》期刊2019年04期)

高瑞军,吴浩,王玲,姚燕[2](2019)在《外掺机制砂石粉对水泥基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机制砂混凝土流变性能敏感性难以调控的问题,研究了机制砂中石粉含量对水泥基材料流变行为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利用XRD表征了机制砂中石粉的物相组成,通过水泥净浆流动度和砂浆扭矩参数探索了机制砂中石粉含量对水泥和砂浆流变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砂浆需水量以及石粉对外加剂的吸附性能测试研究了石粉对流变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水泥净浆流动度和砂浆扭矩随着机制砂石粉掺量的增大分别降低和增大,且石粉掺量超过10%后影响程度增加更明显。含石粉砂浆的需水量比为93%,表明水泥净浆流动度的降低并不是由于石粉消耗自由水导致的。总有机碳(TOC)测试结果表明,石粉和水泥对外加剂存在竞争吸附,水泥对聚羧酸减水剂的吸附能力更强,聚羧酸减水剂会优先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上,石粉外掺时宏观上表现出水泥净浆流动度会下降,内掺时水泥净浆流动度会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才高,马常青[3](2018)在《外掺硅灰等活性材料在低温喷射混凝土和钢管拱压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环境下喷射混凝土施工存在粘附性不强、回弹率高、强度增长缓慢等问题,在黄柏岭隧道等洞口高陡边坡及进洞段冬期施工中研究试用了外掺硅灰、钢纤维混泥土技术措施,解决了这一施工难题;在洛河大桥钢管拱C50自密实混凝土压注中应用了硅灰、粉煤灰、膨胀剂等活性材料,取得了较好效果,本文对其应用研究情况作一简要介绍,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建材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肖丙旭[4](2018)在《微纳尺度外掺材料对碱矿渣胶凝材料硬化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碱矿渣胶凝材料(AASC),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系统探究了不同激发剂模数、碱掺量和水胶比对AASC力学性能和工作性能的影响;为了改善AASC的力学性能、收缩性能和微观结构等,在纳米尺度上,通过纳米二氧化硅(NS)外掺,并结合多种先进的材料测试手段(如:纳米压痕,SEM-EDS与BSE相结合,MIP与XCT相结合),探究NS对AASC宏观力学性能、微观力学性能、收缩性能、反应产物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并且通过改变不同的养护条件,探究不同的养护方式对AASC性能的影响;同时为了改善AASC对环境的影响,并且考虑到对废弃材料的再利用,在微米尺度上,通过废弃膨胀珍珠岩粉(WEP)对矿粉的取代,探究WEP-AASC力学性能、产物和反应热性能、以及对环境和成本所带来的效益分析,从而得出WEP取代矿粉的可行性研究。基于以上研究,最终得出一套关于AASC的改性方案,纳米材料的掺入,对AASC力学性能的改善;微米材料的掺入,对AASC绿色环保和成本性能的改善。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本文具体内容和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在激发剂模数1.0-2.0、碱掺量3%-6%和水胶比0.35-0.45的范围内,探究了叁种因素对AASC力学性能和工作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流动度、28天抗压和抗折强度,确定了 AASC的最佳配合比为模数1.2、碱掺量4%和水胶比0.40。(2)通过对0-5%掺量的NS进行研究得出,2%的NS掺量可以使得NS-AASC达到最高强度,并且2%NS的掺入,略微抑制了 NS-AASC的收缩;通过对NS-AASC试件在湿养和干养的条件下养护得出,在湿养的条件下,更有利于NS-AASC强度的增长。通过XRD、SEM-EDS和BSE对AASC反应产物的研究得出,2%NS的掺入优化了微观形貌和结构,减少了 AASC裂缝的宽度和数量,使反应产物更加致密;通过纳米压痕测试,2%NS的掺入提高了 AASC的微观力学性能,微观弹性模量和微观硬度分别提升了约2GPa和0.14GPa;C(N-A)-S-H的占比增多,说明NS促进了聚合进程,提高聚合反应速率,并产生更多的C(N-A)-S-H凝胶;通过XCT与MIP相结合的测试技术对NS-AASC孔结构的检测,得出了微米级别和纳米级别所有孔隙率分布区间,同时,结果显示,2%NS的掺入,降低了 AASC的孔隙率,优化了孔结构,降低了有害孔的存在。(3)通过对0-50%取代量的WEP进行研究得出,WEP对矿粉的取代减少了反应总放热量;通过TGA和XRD对WEP-AASC聚合产物方面的研究可得,0-50%WEP的取代使得C-S-H的比例略微下降;通过对WEP-AASC的环境和成本分析可得,WEP取代矿粉后,降低了 CO2的排放量,并且降低了成本。(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甘旭东[5](2015)在《外掺材料对多孔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测试了聚合物与硅灰对多孔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弹性模量、抗冻性以及排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灰、粉煤灰可以有效提高多孔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改善多孔混凝土的冻融耐久性;外掺材料的使用会降低多孔水泥混凝土的孔隙率(本文来源于《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李良川,陈昌礼[6](2015)在《外掺MgO水泥基材料压蒸膨胀变形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探索水工混凝土中MgO极限掺量的确定方法,进行了外掺MgO水泥净浆、水泥砂浆和一级配混凝土的压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水泥净浆相比,利用水泥砂浆和一级配混凝土作为压蒸试件均可提高混凝土中MgO的极限掺量,但利用水泥砂浆作为压蒸试件来确定MgO的极限掺量更加科学合理。(本文来源于《混凝土》期刊2015年02期)

高伏良,胡柏学,黄浩,胡尚[7](2015)在《基于外掺防冻材料的桥面防冰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公路桥梁远离地面,没有地热,遇低温时容易出现桥面结冰的现象从而影响行车安全。将智能材料引入到高速公路桥梁上面层的制备中,可以极大地提高桥面结构对于极端冰雪条件的反应及自适应能力等,有效确保道路交通的运输效率及安全性。介绍了一种路面外掺防冻材料,将该外掺材料掺入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当中,能有效的降低路面冰点,起到冰雪条件下桥面抗滑防冻的效果。针对湖南地区的气候特点,通过一系列的室内试验验证了该技术的适用性,并成功的应用于实际工程当中。(本文来源于《公路工程》期刊2015年01期)

程远志,甘旭东[8](2014)在《外掺材料对多孔水泥混凝土胶浆强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超细粉煤灰与硅灰的复合技术配制多孔水泥混凝土水泥浆体试件。通过与双掺硅灰和减水剂、双掺粉煤灰和减水剂以及复合掺粉煤灰、硅灰和减水剂的情况对比,系统研究了硅灰粉煤灰作为外掺挤对多孔水泥混凝土水泥浆体的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由于硅灰与超细粉煤灰的复合,在水泥浆体形成过程中,这2种材料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能效应,使得多孔水泥混凝土水泥浆体的强度性能显着提高。文章通过扫描电镜试验,剖析了超细粉煤灰与硅灰复合效应的机理,论证了用超细粉煤灰和硅灰以及减水剂复合配制多孔水泥混凝土水泥浆体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吴立人[9](2014)在《外掺材料对隧道路面用多孔水泥混凝土改性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测试掺加硅灰、粉煤灰、复合掺加粉煤灰硅灰的水泥净浆强度,优选外掺材料的掺加方式和用量,制作多孔水泥混凝土试件,最终确定胶结料用量。不降低水泥用量,复合掺加(10%粉煤灰+4%硅灰)的多孔水泥混凝土强度最高,对于重载交通路段,应选择这种复合掺加方式。降低水泥用量,复合掺加(10%粉煤灰+6%硅灰)、掺加20%粉煤灰的多孔水泥混凝土也能达到较高的强度要求,由于其水泥用量少,具有经济优势。所配制多孔水泥混凝土排水性能良好,对于重载交通路段设计空隙率为17%~18%,轻型交通路段设计空隙率为20%~21%。(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贾治平[10](2013)在《外掺微应力材料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路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室内进行混合料配合比试验,确定了集料配比和胶结料配比。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外掺微应力材料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并与普通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相比较。认为外掺微应力材料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具有较好的抗裂性能和路用性能,对改善路面反射裂缝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3年04期)

外掺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机制砂混凝土流变性能敏感性难以调控的问题,研究了机制砂中石粉含量对水泥基材料流变行为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利用XRD表征了机制砂中石粉的物相组成,通过水泥净浆流动度和砂浆扭矩参数探索了机制砂中石粉含量对水泥和砂浆流变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砂浆需水量以及石粉对外加剂的吸附性能测试研究了石粉对流变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水泥净浆流动度和砂浆扭矩随着机制砂石粉掺量的增大分别降低和增大,且石粉掺量超过10%后影响程度增加更明显。含石粉砂浆的需水量比为93%,表明水泥净浆流动度的降低并不是由于石粉消耗自由水导致的。总有机碳(TOC)测试结果表明,石粉和水泥对外加剂存在竞争吸附,水泥对聚羧酸减水剂的吸附能力更强,聚羧酸减水剂会优先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上,石粉外掺时宏观上表现出水泥净浆流动度会下降,内掺时水泥净浆流动度会逐渐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掺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吴磊,赵志曼,全思臣,张毅,李丹.不同外掺料对偏高岭土基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J].非金属矿.2019

[2].高瑞军,吴浩,王玲,姚燕.外掺机制砂石粉对水泥基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及机理[J].硅酸盐通报.2019

[3].王才高,马常青.外掺硅灰等活性材料在低温喷射混凝土和钢管拱压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8

[4].肖丙旭.微纳尺度外掺材料对碱矿渣胶凝材料硬化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D].深圳大学.2018

[5].甘旭东.外掺材料对多孔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6].李良川,陈昌礼.外掺MgO水泥基材料压蒸膨胀变形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5

[7].高伏良,胡柏学,黄浩,胡尚.基于外掺防冻材料的桥面防冰性能试验研究[J].公路工程.2015

[8].程远志,甘旭东.外掺材料对多孔水泥混凝土胶浆强度的影响研究[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9].吴立人.外掺材料对隧道路面用多孔水泥混凝土改性效果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10].贾治平.外掺微应力材料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路用性能研究[J].公路.2013

标签:;  ;  ;  ;  

外掺材料论文-吴磊,赵志曼,全思臣,张毅,李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