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磷输出论文-马凡凡,邢素林,徐云连,龚娟,田艳

氮磷输出论文-马凡凡,邢素林,徐云连,龚娟,田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氮磷输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圩区,沟渠,种植方式,径流

氮磷输出论文文献综述

马凡凡,邢素林,徐云连,龚娟,田艳[1](2019)在《巢湖圩区农田排水沟渠氮磷时空分布及输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巢湖圩区农田排水沟渠为研究对象,探讨圩区农田沟渠排水中氮磷的输出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方法】在2015—2016年间对巢湖圩区农田排水沟渠不同断面进行取样监测,测定沟渠水体氮、磷含量。【结果】该区域沟渠水体氨态氮(NH_4~+-N)与硝态氮(NO_3~--N)平均浓度分别为1.1、1.3 mg/L,均超过Ⅲ类水质标准;总氮(TN)浓度为1.6~11.6 mg/L,TP浓度为0.1~1.0 mg/L,平均浓度分别超过Ⅴ类和Ⅳ类水质标准。农田沟渠水体氮磷浓度季节变化明显,总磷(TP)和NH_4~+-N浓度夏秋季节较低,TN和NO_3~--N则表现为春、夏浓度较高,秋、冬较低的变化特征。【结论】农田排水沟渠对氮磷具有拦截净化作用,沟渠水体氮磷浓度由高到低为蔬菜-水稻区沟渠、稻麦-居民区沟渠和稻麦种植区沟渠,圩区排水氮磷浓度略低于农田沟渠排水,但高于受纳河流鸡裕河河水。(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刘娟[2](2019)在《基于改进输出系数模型的叁峡库区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库区位于长江流域腹心地带,近年来随着库区内点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非点源污染逐渐成为库区内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开展对库区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的研究对整个库区水质安全和污染治理有重要实践意义。非点源污染的广泛性、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等,导致定点监测难度大,目前,运用模型对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定量估算是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为明确叁峡库区内氮、磷污染负荷,本文通过改进Johnes经典输出系数模型,构建了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基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农业人口、畜牧养殖叁大污染源对叁峡库区2010年、2013年和2015年的非点源总氮(TN)、总磷(TP)污染负荷进行模拟;并以嘉陵江为验证区,应用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模拟整个叁峡库区非点源TN、TP污染负荷。本研究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考虑到不同土地利用污染源是造成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选取2005年、2008年、2010年、2013年和2015年之间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5年期间,旱地出现逐渐减少的趋势,由1561963.30 hm~2减少到1532197.45 hm~2,主要转为林地22439.03 hm~2,水田也出现了逐渐减少趋势,由623728.03 hm~2减少到58725.87 hm~2,主要转为建设用地15059.13 hm~2,草地在10年间减少了103136.66 hm~2,主要转向了林地,其数量为69808.50 hm~2,其中转为林地数量最多,林地可以减少氮、磷流失,从而减少了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2)考虑到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受到的损失和在降雨径流的冲刷影响,在Johnes经典的输出系数模型中引入了产污因子、截留因子和淋溶因子,构建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非点源TN、TP污染负荷总量呈减少趋势,2010年库区内TN、TP的输出量分别为90586.43t和9656.16t,2013年减少至90359.86t和9596.09t,2015年减少至85222.04t和9112.77t,TN污染负荷大约是TP污染负荷的9.4倍。以嘉陵江为模型的验证区,利用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分别模拟叁峡库区2010年、2013年、2015年非点源TN、TP污染负荷,并与监测值进行对比,以相对误差大小来验证模型的可能性,误差范围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结果显示:2010年、2013年、2015年TN、TP相对误差分别为:15%和23%、9%和31%、-3%和-11%。由此可见,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对于叁峡库区TN、TP污染负荷量化的研究具有可行性,为后者研究非点源污染的模拟提供理论依据。(3)针对库区内特定的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选取库区内旱地、水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草地等6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模拟,分析了TN、TP污染物在2010-2015年期间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库区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非点源TN、TP污染物流失出现逐渐减少趋势,TN负荷由26480.96t减少到26047.35 t、TP负荷由3582.72 t减少到3524.05 t;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污染物流失大小顺序依次为旱地>水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旱地与水田中,污染物流失浓度表现出明显减少而降低的变化规律,而林地和草地中变化并不明显;说明旱地、水田是土地利用类型中输出负荷最大的污染源,农业活动造成的氮、磷污染最严重。库区内污染源畜牧养殖在2010-2015年中非点源TN、TP污染负荷呈现上升趋势,由15630.04t上升到16914.20t,畜牧养殖中的污染负荷的输出强弱顺序依次为:猪>家禽>牛>羊,其中猪所产生的污染占畜牧养殖污染中的46%,说明畜牧养殖中猪是产生污染最主要的污染源。库区非点源氮、磷贡献率顺序依次为:土地利用>农业人口>畜牧养殖,贡献率分别为55.97%、25.97%、18.06%,说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是造成氮、磷流失的主要原因。综上可得:土地利用类型中旱地、畜牧养殖中猪是TN、TP污染负荷输出关键区。(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3-30)

马妮[3](2018)在《基于输出系数模型的小流域氮磷径流输出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不固定的污染排放点导致的受纳水体水质下降现象称为面源污染,在相关研究中,氮和磷一直是面源研究中的重点。经典的输出系数模型法构造简单、运用方便、等特点在氮磷负荷的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本文通过简易径流场布设和流域出水口监测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养分输出浓度、流域输出浓度和流域氮磷负荷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特征小流域监测法、文献法、污染物平衡理论方程对研究区范围内不同土地利用输出系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农用地主要氮流失发生在冬春两季,夏季氮污染以颗粒态为主;园地2-7月地表径流氮浓度呈现下降趋势,8月开始波动上升;林地总氮浓度变化冬高夏低,冬季氮流失以溶解态为主;降水特性对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径流氮浓度不造成显着影响。地表径流磷的主要流失时间发生在夏季;地表径流中磷的组成不呈现显着季节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降雨性质中总降水量指标的变化较最大雨强和平均雨强敏感。2.研究区氮、磷、氨氮输出风险最高的流域均为8号流域;总氮、溶解态氮、颗粒态氮叁个指标中,颗粒态氮浓度在流域间有更大差异;年均氨氮输出浓度最高的流域为8号流域。高浓度氮流失主要发生在春季,夏季总氮浓度比较低,其中,夏、秋季的氮流失主要由颗粒态氮组成。流域总磷负波动较大,枯水期浓度高,丰水期浓度低;流域出水口颗粒态磷占比在流域磷浓度中的占比不呈现显着的季节特征。3.研究区流域流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大流量出现在7月,11至2月为该地区径流枯水期。研究区范围内不同流域间叁种氮负荷量差异显着,2号流域年氮负荷量最高;氨氮负荷量最大为7号流域;各流域总磷的输出负荷与溶解态磷输出负荷差异显着,其中7号流域总磷、颗粒态磷、溶解态磷输出量最高。4.特征小流域监测法中,以人口为生活源的计算方法精度高于人居面积输出系数计算结果。计算结果,水田的总氮输出系数为16.72 kg/hm~2?a,氨氮输出系数为7.08 kg/hm~2?a,总磷输出系数为0.53 kg/hm~2?a;旱地总氮输出系数为24.24 kg/hm~2?a,氨氮输出系数为5.23 kg/hm~2?a,总磷输出系数为0.24 kg/hm~2?a;有林地总氮输出系数为8.57 kg/hm~2?a,氨氮输出系数为3.53 kg/hm~2?a,总磷输出系数为0.48 kg/hm~2?a;茶园总氮输出系数为20.47 kg/hm~2?a,氨氮输出系数为2.62 kg/hm~2?a,总磷输出系数为0.53 kg/hm~2?a;果园总氮输出系数为21.39 kg/hm~2?a,氨氮输出系数3.13 kg/hm~2?a,总磷输出系数为0.75 kg/hm~2?a;草地总氮输出系数为3.00 kg/hm~2?a,氨氮输出系数为4.85 kg/hm~2?a,总磷输出系数为0.45 kg/hm~2?a。土地利用产生的面源污染负荷中,2号流域总氮、总磷污染负荷最高,7号流域氨氮污染负荷最高,与实测结果一致;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水田的总氮、氨氮、总磷输出量均最高,研究区主要污染来源为农业污染。5.全国污染普查数据计算中,研究区总氮输出量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水田,2、7两个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负荷量较大;研究中范围内,总磷输出量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水田,2、4、7叁个流域总排放量较高。种植业面源污染负荷中,磷在流域总负荷中的占比整体水平高于氮污染;不同流域间,总氮贡献率差异较小。6.污染物平衡方程理论的计算结果结果精度极高,计算结果中人居区的总氮输出系数为32.51 kg/hm~2?a,溶解态氮输出系数为31.35 kg/hm~2?a;水田的总氮输出系数为29.06 kg/hm~2?a,溶解态氮的输出系数为23.58 kg/hm~2?a;旱地的总氮输出系数为31.23 kg/hm~2?a,溶解态氮输出系数为23.06 kg/hm~2?a;果园的总氮输出系数为71.84 kg/hm~2?a,溶解态氮输出系数为57.29 kg/hm~2?a;茶园的总氮输出系数为55.38 kg/hm~2?a,溶解态氮输出系数为30.12 kg/hm~2?a;有林地的总氮输出系数为30.00 kg/hm~2?a,溶解态氮的输出系数为29.49 kg/hm~2?a。基于以上输出系数的计算结果显示,研究区总氮、溶解态氮输出量最大的流域斑块为2号流域,与实测结果一致;对流域总氮、溶解态氮贡献率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水田。(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张林,黄志霖,肖文发,曾立雄,宋文梅[4](2018)在《叁峡库区兰陵溪小流域径流氮磷输出及其降雨径流过程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峡库区兰陵溪农林复合系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小流域氮磷流失量及其浓度进行连续监测,结合丰水期次降雨分析径流氮、磷输出变化特征及其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小流域雨季径流总量为50.92×10~4m~3,输出总氮载荷为52.43kg·hm~(-2),其中以硝态氮(30.26 kg·hm~(-2))和颗粒态氮(21.61 kg·hm~(-2))为主体,输出总磷为0.10 kg·hm~(-2);(2)降雨量分布具有阶段性特征,丰水期强降雨是土壤养分输出的主要驱动,其降雨径流贡献了雨季88%的总氮和90%的总磷流失;(3)小流域土壤养分氮、磷主要经由降雨形成地表径流过程输出,占养分总流失量的68%和74%;(4)降雨径流过程硝态氮浓度与径流量表现为负相关,养分输出主要在径流过程后期;径流的氨氮、总磷浓度与降雨量显着正相关,输出主要在径流过程前期;(5)雨季流域水体总氮浓度超标,降雨或非降雨期间均属劣Ⅴ类水质.(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曾晓岚,王涛涛,罗万申,刘定,丁文川[5](2017)在《设施农业生产区降雨径流和氮磷输出特征及模拟——以滇池东岸花卉大棚种植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掌握滇池流域花卉大棚种植区的非点源污染特征,提高和改善滇池水环境质量,本研究选取呈贡县斗南村花卉大棚种植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实测降雨径流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模型分别对全年连续降雨条件下和典型设计降雨条件下的降雨径流水质、水量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模型的流量、化学需氧量(COD_(Cr))、悬浮物(SS)、总氮(TN)和总磷(TP)的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分别为0.858、0.835、0.803、0.712和0.752,能够较好地模拟研究区域的水质、水量变化.2)研究区域的平均径流系数为0.59,CODCr、SS、TN和TP的单位面积负荷率分别为118.34、82.90、54.64和5.46 kg/(hm~2·a),TN和TP是主要控制的污染物.3)各污染物浓度峰值的出现时间均早于流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因此对滇池东岸花卉大棚种植区应进行污染物尤其是TP、TN浓度与流量错峰控制.(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欧维新,王海洁,郭杰,吴未,陶宇[6](2017)在《滩涂农业垦区排水沟连接度对氮磷输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沟渠廊道提供了氮磷输送与排放通道,同时还提供氮磷滞留降解的环境,因此排水沟渠及其连通程度与氮磷输移及面源污染排放密切相关。为揭示不同连接度水平对氮磷污染物质扩散功能和净化功能的影响,论文以江苏盐城农业垦区排水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2015年8月和10月两次降水事件前后对不同等级排水沟进行4次水质(氮磷)监测,研究构建了基于氮磷输移过程关系的沟渠廊道连接度模型,进而利用回归模型分析了垦区排水沟连通度与氮磷输移的关系,结果显示:1)氮磷负荷呈现出10月雨前<8月雨前<10月雨后<8月雨后的时间变化特征,并有从上游到下游先升后降的空间变化特征;2)回归模型分析表明,排水沟TN、TP输出随沟渠廊道连接度的增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其拐点分别位于沟渠廊道连接度为0.79、0.77时。研究表明,排水沟连接对于农田排水沟的扩散和净化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农业面源污染可以通过提高排水沟连接度来控制。(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欧阳威,徐逸,黄浩波,杨万新,王丽[7](2017)在《东北低温农区近四十年气温降水变化及其对面源氮磷输出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氮磷输出对雨温条件变化的响应,选取我国叁江平原典型低温农区,在详细分析1975—2014年历史气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SWAT模型,明确了阿布胶河流域的氮磷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近40年日平均气温以0.132℃·10a~(-1)的微弱趋势上升,降水量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呈下降趋势,总减少量不超过140 mm,且年际差异较大(11.60~415.50 mm);N、P输出与降水量显着正相关,丰水年的输出量分别是枯水年的1.5、2.5倍,且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随降水量升高而降低;N、P输出总体与温度呈负相关,随温度的变化率分别为0.937 kg·hm~(-2)·℃~(-1)和0.161 kg·hm~(-2)·℃~(-1)。多年氮磷输出量在温度升高和降水减少的情势下上升,表明人为因素对污染输出可能产生更大影响,未来在低温农区开展面源氮磷输出对气候响应的针对性研究中有必要考虑自然和人为效应的区分。(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沈胤胤,胡雷地,姜泉良,江俊武,吴亚林[8](2017)在《基于SWAT模型的太湖西北部30a来氮磷的输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太湖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对流域内生态环境构成极大的威胁。以研究区6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和30a逐日降雨数据为模型的主要输入变量,利用SWAT模型分别对研究区内6个不同时期营养盐输出进行模拟研究,得到研究区内30a时间尺度(1984~2013年)营养盐输出情况。根据模型输出结果探究研究区内营养盐输出与降雨量、径流量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以2009~2013年宜兴站径流数据和水质数据作为模型的率定和验证数据,总氮(TN)和总磷(TP)在模型率定期确定系数R2为0.76和0.92,纳什效率系数Ens为0.76和0.79,验证期确定系数R2为0.66和0.95,纳什效率系数Ens为0.6和0.54,模拟结果较好。结果表明:营养盐输出与降雨在时间是呈现较强的相关性,但是在空间上降雨与营养盐输出相关性不明显;土地利用类型与营养盐输出密切相关,耕地和建设用地是研究区主要的营养盐输出源,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与TN、TP空间分布相关系数分别为0.74和0.73。将为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和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及数据基础。(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7年06期)

薛菲,唐家良,赵举,章熙锋,申东[9](2017)在《基于SWAT模型的紫色土丘陵区农业小流域非点源氮、磷输出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形式,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农耕活动频繁,缺乏对农事操作所导致的氮、磷迁移通量的模拟和预测工具,从而难以针对小流域尺度氮、磷流失制定优化的非点源污染减控措施。【方法】本研究将SWAT运用在面积为12.36 km~2的典型紫色土丘陵区农业小流域。通过实测数据率定模型参数,模拟了小流域水文过程和氮、磷污染物迁移过程。【结果】SWAT2012能够很好地模拟每日径流、泥沙输出(决定系数R~2>0.60,纳什系数E_(ns)>0.55),同时可模拟月步长氮、磷污染物输出过程(决定系数R~2>0.75,纳什系数E_(ns)>0.72),说明SWAT模型可有效地进行丘陵区较小尺度小流域(10 km~2)面源污染输移模拟和预测。【结论】模拟结果可得出,氮、磷污染物的关键源区主要位于小流域沟谷区,通过建设河岸缓冲带可有效防止地表和地下径流途径的氮、磷损失。(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田耀武,李东升,王宁,刘晶,王宇[10](2016)在《伏牛山区陶湾流域径流、泥沙及氮磷的输出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伏牛山区陶湾流域为研究对象,预测和评价了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流域径流、泥沙、氮磷等的输出动态,以便采取更为有效的管理措施。选取了5种农耕模式:传统翻耕、免耕、等高种植、留茬覆盖、免耕并留茬覆盖;5种施肥模式:现有量、85%现有量、70%现有量、50%现有量、35%现有量;5种降雨模式:干旱年、偏少年、平水年、偏多年和丰水年,得到125种模式组合。调试AnnAGNPS模型,输出125组合下的陶湾流域径流、泥沙、氮磷输出量。结果表明,免耕模式可以削减泥沙输出的34.9%,但却增加了径流、氮磷等的输出;施肥模式对径流和泥沙输出没有显着影响,但对氮磷输出呈强正相关关系(R>0.95),50%现有量的L3模式可削减81.8%氮和63.7%磷;丰水年泥沙输出量为平水年的4.7倍,但氮的输出量与平水年差异不显着,磷的输出量略高于平水年;免耕与施肥模式相结合是陶湾流域削减泥沙和氮磷输出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氮磷输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叁峡库区位于长江流域腹心地带,近年来随着库区内点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非点源污染逐渐成为库区内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开展对库区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的研究对整个库区水质安全和污染治理有重要实践意义。非点源污染的广泛性、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等,导致定点监测难度大,目前,运用模型对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定量估算是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为明确叁峡库区内氮、磷污染负荷,本文通过改进Johnes经典输出系数模型,构建了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基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农业人口、畜牧养殖叁大污染源对叁峡库区2010年、2013年和2015年的非点源总氮(TN)、总磷(TP)污染负荷进行模拟;并以嘉陵江为验证区,应用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模拟整个叁峡库区非点源TN、TP污染负荷。本研究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考虑到不同土地利用污染源是造成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选取2005年、2008年、2010年、2013年和2015年之间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5年期间,旱地出现逐渐减少的趋势,由1561963.30 hm~2减少到1532197.45 hm~2,主要转为林地22439.03 hm~2,水田也出现了逐渐减少趋势,由623728.03 hm~2减少到58725.87 hm~2,主要转为建设用地15059.13 hm~2,草地在10年间减少了103136.66 hm~2,主要转向了林地,其数量为69808.50 hm~2,其中转为林地数量最多,林地可以减少氮、磷流失,从而减少了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2)考虑到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受到的损失和在降雨径流的冲刷影响,在Johnes经典的输出系数模型中引入了产污因子、截留因子和淋溶因子,构建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非点源TN、TP污染负荷总量呈减少趋势,2010年库区内TN、TP的输出量分别为90586.43t和9656.16t,2013年减少至90359.86t和9596.09t,2015年减少至85222.04t和9112.77t,TN污染负荷大约是TP污染负荷的9.4倍。以嘉陵江为模型的验证区,利用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分别模拟叁峡库区2010年、2013年、2015年非点源TN、TP污染负荷,并与监测值进行对比,以相对误差大小来验证模型的可能性,误差范围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结果显示:2010年、2013年、2015年TN、TP相对误差分别为:15%和23%、9%和31%、-3%和-11%。由此可见,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对于叁峡库区TN、TP污染负荷量化的研究具有可行性,为后者研究非点源污染的模拟提供理论依据。(3)针对库区内特定的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选取库区内旱地、水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草地等6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模拟,分析了TN、TP污染物在2010-2015年期间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库区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非点源TN、TP污染物流失出现逐渐减少趋势,TN负荷由26480.96t减少到26047.35 t、TP负荷由3582.72 t减少到3524.05 t;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污染物流失大小顺序依次为旱地>水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旱地与水田中,污染物流失浓度表现出明显减少而降低的变化规律,而林地和草地中变化并不明显;说明旱地、水田是土地利用类型中输出负荷最大的污染源,农业活动造成的氮、磷污染最严重。库区内污染源畜牧养殖在2010-2015年中非点源TN、TP污染负荷呈现上升趋势,由15630.04t上升到16914.20t,畜牧养殖中的污染负荷的输出强弱顺序依次为:猪>家禽>牛>羊,其中猪所产生的污染占畜牧养殖污染中的46%,说明畜牧养殖中猪是产生污染最主要的污染源。库区非点源氮、磷贡献率顺序依次为:土地利用>农业人口>畜牧养殖,贡献率分别为55.97%、25.97%、18.06%,说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是造成氮、磷流失的主要原因。综上可得:土地利用类型中旱地、畜牧养殖中猪是TN、TP污染负荷输出关键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磷输出论文参考文献

[1].马凡凡,邢素林,徐云连,龚娟,田艳.巢湖圩区农田排水沟渠氮磷时空分布及输出特征[J].广东农业科学.2019

[2].刘娟.基于改进输出系数模型的叁峡库区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研究[D].西南大学.2019

[3].马妮.基于输出系数模型的小流域氮磷径流输出特征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8

[4].张林,黄志霖,肖文发,曾立雄,宋文梅.叁峡库区兰陵溪小流域径流氮磷输出及其降雨径流过程特征[J].环境科学.2018

[5].曾晓岚,王涛涛,罗万申,刘定,丁文川.设施农业生产区降雨径流和氮磷输出特征及模拟——以滇池东岸花卉大棚种植区为例[J].湖泊科学.2017

[6].欧维新,王海洁,郭杰,吴未,陶宇.滩涂农业垦区排水沟连接度对氮磷输出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7

[7].欧阳威,徐逸,黄浩波,杨万新,王丽.东北低温农区近四十年气温降水变化及其对面源氮磷输出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

[8].沈胤胤,胡雷地,姜泉良,江俊武,吴亚林.基于SWAT模型的太湖西北部30a来氮磷的输出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

[9].薛菲,唐家良,赵举,章熙锋,申东.基于SWAT模型的紫色土丘陵区农业小流域非点源氮、磷输出模拟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7

[10].田耀武,李东升,王宁,刘晶,王宇.伏牛山区陶湾流域径流、泥沙及氮磷的输出动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

标签:;  ;  ;  ;  

氮磷输出论文-马凡凡,邢素林,徐云连,龚娟,田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