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磁态论文-余俊

铁磁态论文-余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铁磁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铁硫族化合物,反铁磁态,密度泛函理论,向列相

铁磁态论文文献综述

余俊[1](2019)在《硒化铁反铁磁态关联效应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铁基超导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物理学家们迫切希望通过对这类含有磁性离子的新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来打破人们以往认为高温超导不可能包含磁性原子的固有看法,从而可以解开高温超导电性的神秘面纱。块体FeSe材料在温度降低到约90K时存在一个从四方相向正交相的结构转变,并同时出现一种新的结构相---向列相,但向列相的起源并没有定论,目前主要认为向列相来源于磁性序和轨道序。FeSe是关联体系材料,关联效应对其电子性质有很大的影响,探究其对超导性的影响也是目前凝聚态物理领域的前沿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首先通过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单层FeSe反铁磁态的低能磁结构及其电子性质,并进一步通过Hubbard纠正的密度泛函理论(LDA+U)以及密度泛函理论与动力学平均场理论相结合(DFT+eDMFT)的方法探究了关联效应对FeSe电子性质的影响。在单层FeSe反铁磁态的计算中我们发现了一种新型的亚稳态磁性序,我们称之为QAFM。该磁性态是目前理论预测的FeSe单层磁性态中第叁低能态,且晶格和电荷的C_4对称性都被破坏,从而可能导致向列相的出现。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向列相的产生是晶格,轨道和磁性共同引起的。对单层FeSe最低能磁性态——双棋盘反铁磁态(OAFM)在加入关联作用后电子性质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结构全优化的情况下加入库伦相互作用U后带隙出现打开-闭合-打开的现象,库仑相互作用U在费米能级附近对d轨道电子的影响是不同的,出现了轨道选择性。库仑相互作用U较小时,洪特耦合相互作用J对FeSe双棋盘反铁磁态的电子性质影响较大,而当U增大时,J对其电子性质的影响逐渐减弱。我们的研究结果中,新的亚稳态磁性序的发现,对解释FeSe在低温时出现的向列相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而FeSe关联效应的研究对揭示非常规的高温超导性的机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9-06-02)

张飞鹏,杜玲枝,李辉,王朝勇,祁林[2](2018)在《铁磁态Co基层状氧化物Ca_2Co_2O_5电子状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平面波超软赝势法研究了低自旋状态Co基典型层状氧化物Ca_2Co_2O_5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层状Co基氧化物Ca_2Co_2O_5呈金属型能带结构,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能带中含有5个子能带,其中费米能附近的能带数量较多,呈较宽的带状分布。自旋向上的电子形成半导体型能带,带隙宽度为0. 37 e V,自旋向下的电子形成金属型能带。系统内部的电子对态密度贡献程度依s,p,d依次增大。Ca的电子形成的态密度对费米能附近的值贡献非常小,Co的d态电子对两层态密度贡献较大,其对系统电性能起着重要作用,且系统Co-O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Ca-Co-O层中的各态电子对态密度的贡献大于Co-O层中的各态电子对态密度的贡献。(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蒙晓民[3](2018)在《拓扑近藤晶格模型中的反铁磁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关联电子系统的研究对于凝聚态物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拓扑物态中描述电子关联效应的重要理论模型,拓扑近藤晶格模型受到理论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反铁磁自旋波理论,利用平均场方法对拓扑近藤晶格模型的相图以及拓扑近藤海森堡模型的传导电子磁化作了研究和总结。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近些年拓扑与相互作用产生的新物理,尤其是随着拓扑自旋密度波的发现激励我们去探索拓扑近藤晶格模型中的拓扑物态。第二章中我们利用自旋波理论研究了海森堡模型,我们得到正方晶格和六角晶格下反铁磁海森堡模型的自旋波解和色散关系;通过计算不同维度晶格体系的磁化率,我们发现自旋涨落对磁化率的影响与维度紧密关联。第叁章中我们利用平均场退耦方法研究拓扑近藤晶格模型中传导电子的磁化并分析与其相对应的物理机制,同时比较了各个态的基态能。通过研究模型的磁学性质,发现了两种反铁磁自旋密度波态,一种是正常的反铁磁自旋密度波态(N-SDW),另一种是拓扑反铁磁自旋密度波态(T-SDW),后者显示出Z_2拓扑有序并有量子化的自旋霍尔电导以及一个螺旋边缘态,两种自旋密度波态间存在二级拓扑量子相变,可以利用叁维层展量子电动力学来描述自旋涨落效应。第四章中我们利用反铁磁自旋波理论和Hartree-Fock近似进一步研究了拓扑近藤海森堡模型中的反铁磁态。当系统处于完全极化的反铁磁有序态时,通过计算体系的基态能,我们得到零温时传导电子的有效磁化随次近邻跃迁t′和近藤耦合J_∥的变化关系;当加入由传导电子磁化与自旋波相互作用时,我们利用Hartree-Fock近似来处理模型中的相互作用项,通过求解拓扑近藤海森堡模型的Hartree-Fock自洽方程组,我们得到系统中传导电子总的磁化率与磁化偏离量随平均场参数调节的变化关系。最后我们对拓扑近藤晶格的理论研究作了简单的总结并指出一些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4-01)

赵存虎,武娥,陈华[4](2012)在《铜氧化物电子掺杂在反铁磁态下的比热容和熵(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lave Boson平均场理论,我们研究了t-t′-t″-J模型的反铁磁下电子掺杂铜氧化物的化学势、熵和电子比热容.结论表明,在电子掺杂为δ=0.1时,电子比热容和熵有突变现象,即发生了相变.同时,我们也研究了熵随时间的演化关系,结果表明熵是受抑制的.(本文来源于《低温物理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张敏平,王广涛[5](2011)在《Cs_2AgF_4中Jahn-Teller畸变导致的铁磁态和轨道序》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基于密度泛涵的平面波赝势方法,研究了Cs2AgF4中Jahn-Teller(JT)畸变导致的轨道有序,以及铁磁态存在的机制.通过比较各种磁性态的总能和原胞实空间的电荷分布,我们发现:因为在a~b平面内Ag-F键长存在长短不同的交替变换,所以Ag的4d电子会交替占据dz2-x2和dz2-y2轨道.这种相互正交的轨道有序态使体系稳定到铁磁态.同时还发现当增大Jahn-Teller畸变大于0.03时会使层内反铁磁成为基态,这提示人们可以通过增大压力或掺杂等方法提高Jahn-Teller畸变,从而实现层内反铁磁的Cs2AgF4,而这种层内反铁磁态有可能出现超导.(本文来源于《低温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贺丽[6](2011)在《关于两个量子统计模型中铁磁态平均场理论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平均场理论讨论了零温下具有长程库仑势的电子气体和短程相互作用的费米原子气体的铁磁相变问题,比较了两个模型中铁磁转变的不同性质.(本文来源于《大学物理》期刊2011年08期)

刘洋[7](2009)在《铁基超导材料中的条纹状反铁磁态的自旋波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吸引了科学家们浓厚的兴趣。这些材料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在低温时,母体化合物会发生结构相变和反铁磁相变。对母体化合物进行电子或者空穴掺杂,结构相变和反铁磁相变会受到抑制,从而促使高温超导的产生。人们普遍认为,超导的产生应该和磁性阻挫有着内在的联系,因为磁性阻挫很可能会导致结构相变和反铁磁相变。在本文中,我们将研究反铁磁相变温度以下的自旋波激发。在第一章,我们回顾了高温超导发现和研究的历程,重点了解了铁基高温超导的研究现状和取得的进展。在第二章,我们介绍了铁基超导材料的结构、性质和分类情况,重点关注了铁基超导体和铜氧化物超导体的相同特点和不同特点。在第叁章,我们在有阻挫的二维海森堡J1-J2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低温下的二维条纹状反铁磁态的磁性激发性质。我们也分析了体系的基态相图、条纹反铁磁态和自旋涨落。第四章是我的毕业论文的主要部分。在这章中,我们研究了一些拓展的J1-J2模型,包括各向异性的J1-J2模型和J1-J2矩阵模型。我们也分析了相图、基态能量和自旋波色散关系的改变。第五章中给出了总结和评论。(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5-11)

武娥,曾利霞,马永红,苏媛媛[8](2006)在《电子掺杂铜氧化物超导体在反铁磁态下的化学势》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电子掺杂铜氧化物超导体的t-t′-t″-J模型,采用奴役玻色子平均场近似方法,计算了在反铁磁态下铜氧化物超导体的化学势分别与掺杂度、温度的关系,最后得到化学势在低温下存在着相变。(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马磊[9](2006)在《UGe2在铁磁态下费米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发现UGe2在一定压强和温度下铁磁态与超导态共存,因为以前传统理论认为铁磁态与超导态之间是竞争关系,所以共存的可能性很小.这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由于超导凝聚电子对一般只发生在费米面附近,费米面的图像的研究,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介绍,材料UGe2在铁磁态下费米面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5期)

冯世平[10](1989)在《由反铁磁态而引起的超导电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空位浓度足够低时,文献[14]已经证明了这些空位在反铁磁态背景下服从Bose统计,而高温超导电性是由这些空位凝聚而致。在此基础上,我们计算了高温超导系统Y-Ba-Cu-O和La-Sr-Cu-O的一些物理量,结果与实验定性相符。(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1989年09期)

铁磁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平面波超软赝势法研究了低自旋状态Co基典型层状氧化物Ca_2Co_2O_5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层状Co基氧化物Ca_2Co_2O_5呈金属型能带结构,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能带中含有5个子能带,其中费米能附近的能带数量较多,呈较宽的带状分布。自旋向上的电子形成半导体型能带,带隙宽度为0. 37 e V,自旋向下的电子形成金属型能带。系统内部的电子对态密度贡献程度依s,p,d依次增大。Ca的电子形成的态密度对费米能附近的值贡献非常小,Co的d态电子对两层态密度贡献较大,其对系统电性能起着重要作用,且系统Co-O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Ca-Co-O层中的各态电子对态密度的贡献大于Co-O层中的各态电子对态密度的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铁磁态论文参考文献

[1].余俊.硒化铁反铁磁态关联效应的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9

[2].张飞鹏,杜玲枝,李辉,王朝勇,祁林.铁磁态Co基层状氧化物Ca_2Co_2O_5电子状态的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18

[3].蒙晓民.拓扑近藤晶格模型中的反铁磁态[D].兰州大学.2018

[4].赵存虎,武娥,陈华.铜氧化物电子掺杂在反铁磁态下的比热容和熵(英文)[J].低温物理学报.2012

[5].张敏平,王广涛.Cs_2AgF_4中Jahn-Teller畸变导致的铁磁态和轨道序[J].低温物理学报.2011

[6].贺丽.关于两个量子统计模型中铁磁态平均场理论的讨论[J].大学物理.2011

[7].刘洋.铁基超导材料中的条纹状反铁磁态的自旋波激发[D].浙江大学.2009

[8].武娥,曾利霞,马永红,苏媛媛.电子掺杂铜氧化物超导体在反铁磁态下的化学势[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

[9].马磊.UGe2在铁磁态下费米面[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10].冯世平.由反铁磁态而引起的超导电性[J].物理学报.1989

标签:;  ;  ;  ;  

铁磁态论文-余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