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对流层模型论文-路伟涛,谢剑锋,韩松涛,陈略,任天鹏

区域对流层模型论文-路伟涛,谢剑锋,韩松涛,陈略,任天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对流层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深空网,嫦娥四号,对流层延迟,Saastamoinen模型

区域对流层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路伟涛,谢剑锋,韩松涛,陈略,任天鹏[1](2019)在《深空站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构建及在嫦娥四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深空干涉测量系统实时模式下主要依赖经典模型进行对流层延迟修正,但修正效果不佳,严重限制了实时测量精度.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一种区域高精度对流层延迟模型.首先,通过对流层延迟实测值与模型值的比对确定了Saastamoinen模型天顶延迟估计的修正系数,修正后对流层天顶延迟偏差由1.24 ns降至约0.9 ps;其次,为突破Saastamoinen模型气象数据约束,提出了高程修正的UNB3m模型,建立了测站区域大气参数估计模型,大气压强、温度、水汽压的估计偏差分别约为3.9 mbar, 6.7 K, 0.63 mbar,由大气参数模型值与实测值得到的对流层天顶延迟偏差约为14 ps,显着增强了天顶延迟估计的实时性;最后,通过分析Niell映射函数规律,确定干映射参数a为响应的主要影响参数,进一步通过最小二乘处理得到了参数a的最佳值.结果表明在仰角10°时,对流层延迟偏差约0.3 ns,相对缩小近1个量级.利用本文所提模型,嫦娥四号探测器实时定轨残差与事后对流层延迟实测值条件下的结果基本一致,相对原始对流层模型下的定轨残差显着改善.本文所提对流层区域模型不依赖于大气参数实测数据,估计精度高,可显着改善深空干涉测量实时定轨支持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张静影,罗亦泳[2](2019)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两参数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的精度,利用BP神经算法构建两参数区域对流层延迟新模型。基于河南省部分CORS基准站的数据,将穿刺面作为研究面,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平面拟合模型、二次曲面拟合模型分别建立两参数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并设计了3种不同的建模方案,以验证模型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对流层延迟精度达到mm级,明显优于其他2种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和平面拟合模型不仅适用于区域内,同样适用于区域外,证实了新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9年07期)

杨元元,李薇,张红星,周冲冲,鲍李峰[3](2019)在《实时格网对流层模型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无线电探空数据,对格网对流层模型GPT2w、IGGtrop及GTPs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GPT2w和IGGtrop在地表附近精度相当,RMS为4.0~4.2 cm,西部地区精度优于东部,东南沿海精度最差,夏季精度明显低于冬季,在中西部地区分辨率低的模型可能会产生异常偏差;GPT2w模型明显存在系统性偏差,中西部为正,东南部为负;3 km高度以上,IGGtrop模型精度明显优于GPT2w模型,且随高度增加精度保持稳定。在飞行器定位导航中,建议采用IGGtrop模型修正ZTD误差。GTPs模型时间分辨率高,精度明显优于传统的经验模型,尤其在东南沿海ZTD变化剧烈的区域,但由于其依赖于外部数据源,部分区域无法使用。(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04期)

孙鹏[4](2019)在《对流层参数估计模型在亚太区域BDS/GPS组合定位中的效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斗区域导航系统相比GPS系统在亚太区域服务更具优势,针对气象参数具有时空特性问题,本文探讨了亚太区域2小时分段线性ZTD、附加8小时水平梯度参数和附加24小时水平梯度参数叁种对流层参数估计模型对GPS/BDS组合定位的影响。数据结果表明,2小时分段线性ZTD和附加24小时水平梯度参数模型更稳定,特别是当数据质量较差时,该模型可减小定位结果在高程方向的系统性偏差,平均提升量级约1.1 cm(20%)。因此,建议在亚太区域BDS/GPS组合定位中采用。(本文来源于《城市勘测》期刊2019年01期)

肖恭伟,欧吉坤,刘国林,张红星[5](2018)在《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构建区域精密对流层延迟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神经网络算法挖掘海量数据的规律已成为科技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针对卫星信号的天顶对流层延迟进行建模.对流层延迟是影响卫星定位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立精密区域对流层模型对高精度定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区域测站对流层延迟数据的分析,考虑到实时建模中传统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计算量大,易出现"过拟合"现象、不稳定等因素,通过改进的BP神经网络建立了区域精密对流层模型.详细介绍了新模型的建立过程,并与常用的对流层区域实时模型进行了对比.还讨论了建模测站数目对预报精度的影响.相比现有的其他对流层延迟模型,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构建的区域精密对流层延迟模型无论在拟合和预报方面都有较好的精度,且随着测站数目的增加模型精度趋于平稳.改进的模型参数较少,可以进行实时的区域精密对流层延迟改正;需要播发的信息量小,适用于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s,CORS)的应用.研究表明: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更好的充分利用大规模历史数据描述卫星信号对流层延迟的空间分布情况,适用于实时大区域精密对流层建模.基于日本地区2005年近1000多个测站的NCAR(National Center Atmospheric Research)对流层数据进行区域对流层延迟建模,结果表明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在拟合和预报精度上都有较大提升,RMSE(Root Mean Square Error)分别为:7.83mm和8.52mm,而四参数模型拟合、预报RMSE分别18.03mm和16.60mm.(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王宛楠[6](2018)在《中国区域对流层臭氧卫星遥感估算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基于AURA上搭载的新一代臭氧监测仪OMI和微波临边探测仪MLS,利用对流层臭氧残差法构建了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监测对流层臭氧估算模型,并开展了对流层臭氧遥感估算模型精度验证和误差分析。运用对流层臭氧遥感估算模型获取2013年~2017年中国地区的对流层臭氧浓度,分析全国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兰州、乌鲁木齐共6个典型城市对流层臭氧时空分布特征。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叁方面:(1)对流层臭氧遥感估算模型构建。将MLS臭氧廓线数据与NCEP/NCAR平流层底部再分析资料进行空间匹配和高度匹配,获取平流层臭氧柱浓度。利用克里金插值法消除臭氧总柱浓度和平流层柱浓度之间空间尺度差异问题,运用残差法得出对流层臭氧浓度。(2)对流层臭氧遥感估算模型精度验证和误差分析。选取WOUDC设在北半球低中高叁个纬度的香港、日本、荷兰和波兰共4个站点的臭氧探空数据资料(ECC)作为验证数据。结果表明,对流层臭氧遥感估算模型结果的相关性将OMI臭氧官方廓线数据对流层臭氧浓度结果的相关性从0.35提高至0.62。对流层臭氧遥感估算模型月均数据集的相关性将NASA官方对流层臭氧月均数据集的相关性从0.71提高至0.78。对流层臭氧遥感估算模型在中低纬度的香港和日本站点平均误差约为10%,高纬度的荷兰和波兰站点平均误差约为13%;春秋两季的平均误差约为9%,夏冬两季的平均误差约为11%。(3)2013~2017年中国对流层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空间上,我国对流层臭氧浓度东部年均浓度高于西部,高值分布在京津冀、长叁角、珠叁角城市群以及中原地带和成渝地区,低值主要在青藏高原地区。时间上,全国对流层臭氧浓度年均呈缓慢增长状态,2017年年均浓度增至32.8DU,较2013年年均浓度31.65DU增长了3.6%。2013年~2017年对流层臭氧年均浓度在胡焕庸东南部3个城市比西北部3个城市高。对流层臭氧月均浓度大于40DU的时期在胡焕庸东南部3个城市比西北部3个城市开始的早,且持续时间长。(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期刊2018-05-01)

宋佳,李敏,赵齐乐,戴志强[7](2018)在《一种区域实时对流层内插模型及其在PPP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反距离加权内插法,对基准站解算的天顶对流层延迟(ZTD)建立了区域实时ZTD模型,评估了该模型内插流动站对流层延迟对PPP定位精度和收敛时间的影响。试验表明:与传统ZTD采用参数估计的处理方法对比,二者解算得到的PPP精度在水平方向上效果相当,但在垂直方向上,模型内插对流层解算的定位精度提高约为5 cm,且能显着提高PPP收敛速度。说明应用本方法建立非气象参数的区域天顶对流层延迟模型能有效加快PPP的收敛速度,且提高定位精度。(本文来源于《测绘通报》期刊2018年04期)

赵静旸,时爽爽[8](2018)在《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研究进展及其在中国区域的精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流层延迟是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主要误差源之一,数据处理中对流层延迟的修正需要借助对流层延迟模型.本文首先从物理原理出发,梳理了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的研究历程和最新进展.按照时间顺序,对流层延迟模型先后经历了依赖实测气象资料的经典模型、不依赖实测参数的经验模型和以数值模型气象资料为基础的高分辨经验模型叁个发展阶段.其次,本文利用中国区域内219个GPS测站2014—2015年两年实测的天顶延迟,对后两类经验模型中国际最新通用的代表模型UNB3m和GPT2w在中国境内的实际精度进行评估.精度评估结果显示:UNB3m模型在中国地区的平均Bias为-0.85 cm,平均RMSE为5.14 cm,其精度不随计算时间分辨率的变化而显着变化;模型参数的空间分辨率对GPT2w模型在中国地区的精度的影响不大,但GPT2w模型精度随计算时间分辨率的提高显着下降,2 h分辨率时GPT2w模型的平均RMSE分别为8.07 cm(1°参数文件)和7.97 cm(5°参数文件),1天分辨率时GPT2w模型的平均RMSE分别为3.49 cm(1°参数文件)和3.59 cm(5°参数文件);受水汽分布的影响,时间上,两个模型在冬季的精度相对最高,在夏季的精度相对最差,空间上,两个模型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的精度相对较高.以上分析可为中国区域用户对流层延迟模型的选择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8年01期)

王雪[9](2018)在《基于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的精密单点定位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技术凭借其精度高、作业方便、不受基线长度限制等特点,自提出以来就备受关注。目前,PPP技术已经能够实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但却需要较长的收敛时间。对流层延迟作为卫星导航定位的主要误差源,是影响PPP定位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国内外参考站网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利用区域参考站的观测数据为区域内的用户提供相关的增强信息,继而提高GNSS高精度定位的性能,已成为卫星导航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此,本文利用球冠谐分析方法建立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为PPP用户提供精确的对流层延迟改正信息,从而避免估计对流层延迟失准的影响。与标准的PPP方法相比,该方法提高了PPP定位解算的收敛速度,使得PPP能够更加适应高精度导航的实时性要求。根据课题研究目标,本文完成了以下的研究工作:(1)介绍了标准PPP技术的原理与实现方法,并分析了几种常用的函数模型和数学模型,研究了PPP中涉及的多种误差的处理方法以及模型实现的参数估计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改正时,GPS精密单点定位中各种误差处理方法以及滤波器的设计方法。(2)阐述了大气结构特征,分析了大气延迟误差对GNSS信号观测精度的影响。对GNSS导航定位数据处理中几种常用的对流层延迟处理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详细介绍了PPP提取天顶对流层延迟(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ZTD)的估计方法,同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了PPP提取对流层延迟的估计结果及其对定位性能的影响。(3)将球冠谐分析方法引入到区域对流层延迟的模型构建中,研究和推导了球冠谐函数的求解方法及性质。在此基础上,利用PPP估计的ZTD作为观测值,建立了基于球冠谐分析方法的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在不需要实测气象参数的情况下,计算区域内任意地点的对流层延迟信息。本文对所建模型的对流层延迟计算结果进行了精度分析,与IGS提供的ZTD产品相比,该模型的内符合RMS为1cm,外符合的RMS为2.6cm,这表明利用球冠谐分析方法建立的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能够获得比较精确的对流层延迟信息。(4)提出了利用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为区域内的PPP用户提供对流层延迟增强信息。通过收集多个IGS站点的数据对基于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改正的PPP方法进行验证,并和标准PPP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定位解算初期,基于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PPP方法的位置解算结果误差幅值相对较小,收敛后,两种模型的定位精度相当。在收敛速度方面,相比标准PPP,基于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改正的PPP方法的收敛速度显着提高,其中天顶方向的收敛速度提高了16.7%,水平方向的收敛速度提高了7.1%。实验结果证明基于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的PPP方法在提升高精度定位性能方面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8-01-04)

陈永潮[10](2017)在《北半球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卫星导航精密定位中,对流层延迟是影响其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对流层延迟误差的消除和削弱,目前国内外主要有外部修正法、差分法、模型修正法以及参数估计法四种方法。而在实际应用中,模型修正法应用最广泛。本文在详细分析时空变化对对流层延迟影响的基础上,基于Hopfield模型建立了北半球区域对流层延迟函数模型。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1)基于美国怀俄明大学网站提供的全球探空站实测气象数据提取北半球对流层延迟。详细阐述了北半球区域大气折射率指数,分析其随高度变化特征。实验分析发现折射率指数随高度变化呈现明显分段负指数关系,因此利用分段负指数函数对大气折射率指数进行拟合,求出对流层延迟。(2)基于VMF1全球格网对流层延迟产品对全球探空气象站进行插值得到对流层延迟,与探空数据求得的对流层延迟比较,分析对流层延迟近似真值的可靠性。研究发现,利用探空数据提取的对流层延迟精度在4mm左右,而目前经验模型的精度大约为3-7cm,因此探空数据提取的对流层延迟可视为近似真值,利用该近似真值进行后期对流层延迟区域建模。(3)顾及纬度参数的HL对流层模型研究。分析北半球不同空间上对流层延迟的差异,发现纬度对对流层延迟具有显着影响,相同纬度,不同经度对对流层延迟的影响不大。同时研究对流层延迟的季节性变化发现,对流层延迟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或半周期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Hopfield模型提出一种顾及纬度参数的新改正模型HL模型,并给出了HL模型的具体函数表达式。(4)HIL模型精度分析。以探空数据提取的对流层延迟作为真值,对比分析Hopfield、Saastamoinen、HL叁种模型,实验结果表明:Hopfield模型、Saastamoinen模型以及HL模型的平均精度分别为±31.85mm、±34.37mm以及±25.58mm,HL模型相对于Hopfield模型平均提高了 19.7%,在11月份提高了 27.5%;HL模型相对于Saastamoinen模型平均提高了 25.6%,在3月份提高了 30.1%。(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3-02)

区域对流层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的精度,利用BP神经算法构建两参数区域对流层延迟新模型。基于河南省部分CORS基准站的数据,将穿刺面作为研究面,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平面拟合模型、二次曲面拟合模型分别建立两参数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并设计了3种不同的建模方案,以验证模型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对流层延迟精度达到mm级,明显优于其他2种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和平面拟合模型不仅适用于区域内,同样适用于区域外,证实了新模型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对流层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路伟涛,谢剑锋,韩松涛,陈略,任天鹏.深空站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构建及在嫦娥四号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9

[2].张静影,罗亦泳.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两参数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J].科技通报.2019

[3].杨元元,李薇,张红星,周冲冲,鲍李峰.实时格网对流层模型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4].孙鹏.对流层参数估计模型在亚太区域BDS/GPS组合定位中的效能分析[J].城市勘测.2019

[5].肖恭伟,欧吉坤,刘国林,张红星.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构建区域精密对流层延迟模型[J].地球物理学报.2018

[6].王宛楠.中国区域对流层臭氧卫星遥感估算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8

[7].宋佳,李敏,赵齐乐,戴志强.一种区域实时对流层内插模型及其在PPP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18

[8].赵静旸,时爽爽.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研究进展及其在中国区域的精度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8

[9].王雪.基于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的精密单点定位方法[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

[10].陈永潮.北半球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研究[D].东南大学.2017

标签:;  ;  ;  ;  

区域对流层模型论文-路伟涛,谢剑锋,韩松涛,陈略,任天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