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现象论文-李红艳

美术教育现象论文-李红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美术教育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现象学,幼儿美术教育,体验式教学,价值

美术教育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艳[1](2019)在《现象学视野下幼儿美术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象学视野下幼儿美术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进行的幼儿美术教育认识和实践的应用研究。该文分析现象学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现象学的视角剖析幼儿美术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探讨其研究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袁龙海[2](2018)在《现代美术教育史中的“上戏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年初,应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舞美学会会长韩生之邀,笔者有幸参加了由他策划的《日常生活戏剧》展览及研讨会。出席者都是文艺界的各路精英,有导演、舞美艺术家、编剧、理论家、诗人等。活动期间,许多专家又聊起"上戏现象"这一话题。理论家王南溟透露将在喜马拉雅美术馆做一个"上戏现象"专题展,得到大家赞同,理由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在上海。上世纪叁十年代初"左翼戏剧家联盟"在上海成立,1945年中国(本文来源于《上海采风》期刊2018年05期)

陈是吾[3](2018)在《毕业 职业 就业 失业——就业率压力下的美术教育现象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因后果这里的关键词是"就业",而画家——作为艺术家的画家,这不是个问题。如果"就业"是"问题"的话,那你就不是个"艺术家"。在中国,真正的、作为艺术家的画家,从来就不是"职业"的,而且,作为"职业"的画家是被鄙视的"画匠"——他们与各种工匠同类与艺术无缘。所以,作为艺术家的画家与"职业"——赚钱吃饭(本文来源于《中国画画刊》期刊2018年04期)

乌日汗[4](2018)在《汉代美术教育“重技轻艺”现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到汉代时我国的美术教育日趋完善,同时这一时期也产生了我国早期的艺术院校雏形,极大的影响了汉代后期的美术教育,对以后美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作用。但汉代的美术教育体制下也存在一定的"重技轻艺"的现象。本文就汉代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重技轻艺"现象进行论述,进而分析它对我国的美术教育所带来了哪些影响。(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期刊2018年01期)

李焕[5](2016)在《幼儿美术教育“麦当劳化”现象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幼儿美术教育的"麦当劳化"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其弊端,提出避免幼儿美术教育"麦当劳化"现象的对应措施。认为要转变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美术教育评价机制,构建基于幼儿学习兴趣的课程体系,并融入审美教育理念。(本文来源于《成才之路》期刊2016年14期)

夏晋[6](2016)在《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美术教育发展中的失语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少数民族美术教育口口相传、师徒相授的传承方式,逐渐被现代院校教育传承模式所取代。由此,带来了民族美术教育繁荣发展的景象。然而,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秉承“传承民族艺术精髓,创新少数民族文化”的我国高等民族美术教育却似乎“同时”遇到了民族美术教育发展的后“现代”烦恼,即一种民族美术教育多元文化价值与标准“抉择”的困惑。正是由于这种对于“他者”文化与文化“自我”的主动与被动选择的困惑,我国院校民族美术教育体系中也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少数民族文化“失语”的现象。民族院校的美术教育发轫于民族院校少数民族政训干部与专业技术干部培养的初衷,发展于服务社会、走向生活的文艺反思艺潮之中,同时也深深地卷入了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之中。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民族院校的美术教育发展的意识形态也逐渐走向趋同化且一体化了。院校调查与问卷的数据考量也深刻印证了这一变化,对已发展与壮大的民族美术专业教育而言,抑制其发展的主要不再是教育场域、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教育发展的具体问题,话语立场的“失衡”与教育价值选择的“失位”,才是造成当前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美术教育发展失语现象的“本因”。民族美术教育“话语”立场选择与价值取向和其宏观社会层面的教育价值“语境”密切相关。民族美术教育“话语”的选择,即是一种话语立场的选择。它既包含了一种对于某种文化意识形态的选择,也是基于对这种文化的一种价值认同。然而,知识往往是价值负载的,其实质上总是与权力、利益、以及社会控制等联系在一起。因此,民族美术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主体在“主观”上去权衡选择“谁的知识最有价值”时,不可避免地以“权威性”、“时代性”、“受众性”等价值“杠杆”语境作为价值考量的“标准”,而趋于较为强势的权力主体,并依循主体价值体系的深入,逐渐沦为了这种强势主体权力的“代言人”与“传道者”。民族美术教育话语权力的分配往往与其教育价值取向“立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少数民族美术教育的“话语”体系建构,其表面上是一个关系“说什么?”,以及“怎么说?”的语言表述问题,实质上也是一个涉及思想认同、价值立场、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研究认为,少数民族美术教育活动的价值主体在“主观”取向上对于“主流”美术意识形态趋于盲从的问题,是其自身对于少数民族美术话语建构的价值“主体性”不清所导致。当前,院校民族美术教育“主体”的双重属性,导致了院校少数民族美术价值主体评价的二元标准。而少数民族美术教育“本我”评价“标准”的价值建构,既是对这种相互矛盾的二维主体属性价值衡量标准的建构,也是对二者价值目标统一的追求。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美术教育“话语”的建构,其实是一个做“异己”还是做“自己”的选择过程,与其微观层面的教育价值建构的“语法”紧密相联。当前,民族美术教育价值“主体”意识的丧失,是造成失语现象产生的“主观”因素。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需求”与“认同”,往往取代而代之成为了教育价值选择与建构的主观“标准”。对集体话语(或他者话语)教育价值的“盲目”需求,极其容易造成教育价值立场的“异化”,而教育活动主体在“主观”上对于教育价值“主体性”的“认同”,也是这种“话语”建构的关键所在。因此,少数民族美术教育话语“本我”特色的建构与延续,既需要在“主观”上明确认同其话语主体的属性,坚持教育“本我”的价值立场,也需要在多元价值选择的现实羁绊与矛盾中,构筑其“本我”特色延续的生态“坐标”。推进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美术教育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与改革,要增强教育体系自身的主动性,明确“本我”特色的立场与方向,以“对话”主体的姿态,能动地协调和处理民族美术教育的内在发展逻辑与外在价值诉求之间的矛盾。在符合学科专业内在发展的逻辑基础上,不忘“初心”,主动建构一套自己讲起来有底气,听起来令人服气的少数民族美术教育话语体系,并依托其体系自身的平台优势,努力在社会发展实践“对话”的相遇中,展现与表达自己“多元”的声响。彻底改变那种“迎合”与“附和”的弱者姿态,在主动“参与”与实践“对话”的“自觉”中,实现少数民族美术教育自身的价值诉求。(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谷涛,许烨[7](2016)在《美术教育中的儿童经验研究——基于现象学美术素质教育的理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美术教育是与儿童的经验密切联系的教育。儿童经验在生活中获得,最终目的是让儿童进行自我调整、自我肯定、勇于创造、完善人格,构建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的的人性化的美术素质教育。现象学美术教育中的经验适应当代生活的美术教育观念,对儿童而言,让生活保持体验的状态,才能够使他们在经验中生长,这对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6年05期)

岳德强[8](2015)在《从现象学角度研究美术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象学视角下的美术教育是如今美术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应当以现象学这一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在现实中找到应对方法。本文对现象学概念进行了解读,并探讨了现象学视角下的美术教学策略。(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5年25期)

王胜彩[9](2015)在《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脱节现象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说高师美术教育是"点"的教育,中小学美术对教师的要求就是"面"的要求,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脱节现象,可概括为"点"与"面"的脱节。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内容上,它严重阻碍了中小学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应起到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06期)

砚山[10](2015)在《美术教育与社会美术现象辨证——从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溯源中国画教学与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各展区已陆续闭展,作为众人关注的中国画展从省级初选到天津展区闭馆,不同角度与不同声音的品评借助现代多种媒体优势,使受众的视知觉颇受冲击。喧嚣过后,从美术院校的教学、科研与艺术创作叁位一体的视角剖析诸多展览中的现象,以理性的辩证思维梳理大家关心的热点,使人们的关注点回归美术的本体,无论对创作者还是受众都应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美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美术教育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年初,应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舞美学会会长韩生之邀,笔者有幸参加了由他策划的《日常生活戏剧》展览及研讨会。出席者都是文艺界的各路精英,有导演、舞美艺术家、编剧、理论家、诗人等。活动期间,许多专家又聊起"上戏现象"这一话题。理论家王南溟透露将在喜马拉雅美术馆做一个"上戏现象"专题展,得到大家赞同,理由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在上海。上世纪叁十年代初"左翼戏剧家联盟"在上海成立,1945年中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术教育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李红艳.现象学视野下幼儿美术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

[2].袁龙海.现代美术教育史中的“上戏现象”[J].上海采风.2018

[3].陈是吾.毕业职业就业失业——就业率压力下的美术教育现象评析[J].中国画画刊.2018

[4].乌日汗.汉代美术教育“重技轻艺”现象的影响[J].散文百家.2018

[5].李焕.幼儿美术教育“麦当劳化”现象对策分析[J].成才之路.2016

[6].夏晋.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美术教育发展中的失语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7].谷涛,许烨.美术教育中的儿童经验研究——基于现象学美术素质教育的理想[J].文教资料.2016

[8].岳德强.从现象学角度研究美术教育[J].长江丛刊.2015

[9].王胜彩.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脱节现象调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

[10].砚山.美术教育与社会美术现象辨证——从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溯源中国画教学与创作[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5

标签:;  ;  ;  ;  

美术教育现象论文-李红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