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铀矿床论文-李有民,陈宏斌

东胜铀矿床论文-李有民,陈宏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东胜铀矿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胜铀矿床,自由气体,天然气显示,紫外荧光

东胜铀矿床论文文献综述

李有民,陈宏斌[1](2016)在《东胜铀矿床直罗组天然气显示与铀矿化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东胜铀矿床直罗组岩石中的自由气体、紫外荧光、酸解吸附烃研究表明,直罗组绿色岩石中存在明显的天然气显示,尤其是绿色砂岩顶板处的绿色粉砂岩、泥岩中烃含量最高。烃主要由气态烃和轻质油组成,湿气含量较高,可能来自下古生界煤系地层。铀矿化受绿色蚀变岩石带与灰色岩石接触带的控制,铀矿石形成在强还原环境下,4价铀含量较高,铀矿物以铀石、钛铀矿为主,并含有大量富含气态烃的重烃包裹体。另外铀成矿时间与上古生界大规模生排烃时间基本相同,因此东胜铀矿床成因可能同天然气的还原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西部资源》期刊2016年05期)

葛祥坤,范光,汪波,艾钰洁,李婷[2](2016)在《东胜铀矿床矿石矿物组成的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前言对于岩矿石样品中矿物含量的分析,以往多是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方法进行半定量分析。近年来,国外扫描电镜厂商推出了几款针对矿物组成定量分析的仪器。该类设备是扫描电镜加配一台或多台X射线能谱仪和矿物分析软件,计算矿物组成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仪器多用于工艺矿物学参数的研究,用(本文来源于《2016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6-10-21)

刘正邦,苗爱生,焦养泉,吴立群,丁叶[3](2013)在《鄂尔多斯盆地东胜铀矿床东段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东胜铀矿床的成因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准确认识该矿床成因,对该区下一步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密集钻孔控制和详细沉积学编图等手段,对东胜铀矿床东段进行了精细解剖发现,该矿床的古层间氧化带产出于直罗组下段下亚段中,铀矿化作用受控于适当规模的辫状河道-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富矿体主要产于与绿色砂岩相邻的灰色砂岩中。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背景和室内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对该矿段成因分析表明,该矿床的形成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含矿岩系沉积预富集阶段、古层间氧化作用成矿阶段、后期层间氧化改造阶段与晚期还原作用保矿阶段。其中在古层间氧化作用成矿阶段,还原介质的含量对铀成矿作用以及矿体特征具有重要影响;在后期层间氧化改造阶段,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东胜铀矿床东部铀矿体遭受改造、迭加富集作用;在晚期还原作用保矿阶段,还原气体(烃类)沿断裂或砂体内部孔隙运移增强了赋矿载体的还原能力,使矿体形态呈似层状、板状,卷状矿体。(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叁卷)——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期刊2013-09-11)

刘德长,伊丕源,叶发旺,杨旭,董秀珍[4](2012)在《东胜铀矿床的断隆迭加成矿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东胜矿床是近几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发现的一个特大型铀矿床,对该矿床成矿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找矿价值。早期人们认为该铀矿床属层间氧化带型矿床,但经对资料的分析认为用层间氧化带的观点很难完全解释东胜铀矿床的成矿问题。利用遥感技术研究了矿床的区域成矿构造背景,发现本区存在一断隆构造,矿床处于该断隆构造的南缘。该断隆构造迭加在早期蚀源区-斜坡带成矿背景之上。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古层间氧化带型铀矿进行了追溯,并探讨了断隆迭加与铀矿化形成的关系,提出断隆构造的发生、发展促进了东胜矿床成矿作用的演化。从断隆的隆升作用,构造-热事件作用和断隆边缘断裂的导通作用等方面,论述了断隆构造的迭加是东胜铀矿床迭合成矿的诱因。由于东胜铀矿床是断隆迭加成矿作用形成的铀矿床,因此,对这类矿床的勘查,不仅要重视沉积体系和氧化带的研究,还要重视构造和深部物质运移迹象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姜磊,蔡春芳,张永东,茅晟懿,孙永革[5](2012)在《东胜铀矿床中发现硫酸盐还原菌和硫氧化菌类脂》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东胜铀矿砂岩中检测出丰富的C15~C18脂肪酸.这些脂肪酸可来自现代、古代生物,甚至含有成矿时期保存下来的脂肪酸;其中含有一定量的i15:0,a15:0,a17:0,并与Desulfovibrio和Desulfobacter sp.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i17:17c和10Me16:0脂肪酸共存,反映矿床中存在硫酸盐还原菌(SRB).较丰富的16:17c和18:17c,指示了Beggiatoa,Thioploca等硫氧化菌(SOB)来源.矿床中存在硫酸盐还原菌这一推论,与微化石、成矿时期黄铁矿硫同位素测试值表征结果是吻合的,反映了铀成矿以来,仍然适合于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硫酸盐还原菌可能直接降解石油烃,或间接利用石油烃被其他微生物降解的产物,产生富12C的方解石以及明显不可分辨的复杂混合物鼓包(UCM),并富集25-降藿烷及去甲基叁环萜烷系列化合物.矿区存在硫氧化菌以及成矿期黄铁矿异常轻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一致表明存在硫酸盐还原作用—硫化物氧化为硫酸盐—硫酸盐又被还原等多步反应过程.(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2年12期)

刘正邦,焦养泉,苗爱生,王小明,吴立群[6](2010)在《东胜铀矿床孙家梁和沙沙圪台地段控矿因素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铀成矿作用及铀矿体的产出特点分析,认为东胜铀矿床孙家梁和沙沙圪台地段铀成矿过程明显受铀储层的古层间氧化作用、后期改造及还原保矿作用的控制。研究表明,由于不同地段的控制因素存在差异,造成铀矿化特点不一致。因此,掌握不同地段的控矿因素,有助于判断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的产出位置,对扩大东胜铀矿床规模、预测富铀矿体产出部位以及区域找矿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铀矿地质》期刊2010年05期)

姚志慧[7](2010)在《东胜铀矿床砂岩铀矿石溶解动力学实验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鄂尔多斯东胜铀矿床的砂岩铀矿石为研究对象,利用流动液相反应装置,通过变换装置的温度、压力及纯水流动或静止状态来分析这些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利用多参数测定仪测定溶液的电导率和pH值,使用X射线荧光法及ICP-MS测定实验反应后固体及溶液元素的含量。实验压力均为10Mpa,温度范围为50-350℃,实验介质为纯水。实验共分为两组:静态封闭实验和动态流动实验。通过对砂岩溶解行为的实验研究,(1)分析了实验样品的均匀性及实验结果的重现性;(2)总结了在静态体系及动态平衡体系下砂岩在纯水中溶解时电导率与温度所呈现的规律;并对反应后砂岩及溶液元素含量进行了比较;(3)完成了在动态体系下反应后砂岩的溶解速率分析及与其它压力条件下的比较;(4)进行了本实验样品与研究区其它样品的比较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以下认识:1、实验样品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重现性;2、在静态封闭体系各个温度下电导率呈波动规律,在动态流动体系中动态平衡下电导率随温度及压力的增大而增大;3、在静态体系下,反应后溶液中元素Na、K、Al和U在离心与未离心条件下浓度差别不大,相反Ca元素在每个温度均差别较大,元素U在100℃反应溶液中的浓度值达到最大。4、在动态流动体系,反应后溶液的主要溶解成分是Si,其次是K、Ca、Al、Mg、Fe和U,元素U浓度具有先升后降的特点;5、在流动体系中包括压力10MPa、15MPa、20MPa,随着温度的升高,U元素的溶解速率都有先升后降的趋势,压力不同优势溶解温度也不同,具体的变化规律还有待进一步查证。(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0-06-01)

苗爱生,焦养泉,常宝成,吴立群,荣辉[8](2010)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东胜铀矿床古层间氧化带精细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的东胜铀矿床是一个古砂岩型铀矿床。由于二次还原作用,古层间氧化带呈现为特殊的绿色或浅绿色。大量的钻探和精细解剖发现,研究区的古层间氧化带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完全氧化带主要发育于河道上游,还原带主要位于河道下游,过渡带位于二者之间。河道砂体中沉积韵律的迅速变化既可以控制区域性的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的发育部位,也可以导致古层间氧化带出现多卷头现象。铀矿体主要形成于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的过渡带中。但是,当完全氧化带中出现残留的、原始的灰色还原带时也可以出现铀矿化。研究认为,对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产出位置的不断修正,是扩大东胜铀矿床规模、预测富铀矿体产出部位的有效手段。而河道砂体沉积韵律或沉积微相发生明显变化、灰色砂岩与绿色砂岩接触、铀异常扩散晕发育等现象的出现,都是寻找富铀矿体的标志。(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0年03期)

李宏涛,蔡春芳,李开开,罗晓容[9](2008)在《内蒙古东胜铀矿床成矿主岩中球状磁铁矿的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东胜砂岩型铀矿床中,发现了球状磁铁矿、黄铁矿和方解石胶结物紧密共生的现象。为分析球状磁铁矿成因,进行了主岩岩石学观察、同位素测试及包裹体烃色谱—质谱分析。结果显示,包裹体石油烃具有"鼓包",并检测到25-降藿烷系列,说明油气已被生物降解了。黄铁矿硫同位素低达—19.8‰,形成于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方解石胶结物碳同位素低至—19.7‰,表明部分CO_2来自油气的氧化作用。于是,硫酸盐还原细菌有可能厌氧降解了油气,并用厌氧呼吸还原Fe~(3+)为Fe~(2+),形成球状磁铁矿、黄铁矿。这一成因联系,对本区铀矿和油气的勘探可能具有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期刊2008-01-01)

李宏涛,蔡春芳,李开开,罗晓容[10](2007)在《内蒙古东胜铀矿床成矿主岩中球状磁铁矿的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东胜砂岩型铀矿床中,发现了球状磁铁矿、黄铁矿和方解石胶结物紧密共生的现象。为分析球状磁铁矿成因,进行了主岩岩石学观察、同位素测试及包裹体烃色谱—质谱分析。结果显示,包裹体石油烃具有"鼓包",并检测到25-降藿烷系列,说明油气已被生物降解了。黄铁矿硫同位素低达-19.8‰,形成于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方解石胶结物碳同位素低至-19.7‰,表明部分CO2来自油气的氧化作用。于是,硫酸盐还原细菌有可能厌氧降解了油气,并用厌氧呼吸还原Fe3+为Fe2+,形成球状磁铁矿、黄铁矿。这一成因联系,对本区铀矿和油气的勘探可能具有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07年04期)

东胜铀矿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前言对于岩矿石样品中矿物含量的分析,以往多是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方法进行半定量分析。近年来,国外扫描电镜厂商推出了几款针对矿物组成定量分析的仪器。该类设备是扫描电镜加配一台或多台X射线能谱仪和矿物分析软件,计算矿物组成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仪器多用于工艺矿物学参数的研究,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胜铀矿床论文参考文献

[1].李有民,陈宏斌.东胜铀矿床直罗组天然气显示与铀矿化关系初探[J].西部资源.2016

[2].葛祥坤,范光,汪波,艾钰洁,李婷.东胜铀矿床矿石矿物组成的定量分析[C].2016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6

[3].刘正邦,苗爱生,焦养泉,吴立群,丁叶.鄂尔多斯盆地东胜铀矿床东段成因分析[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叁卷)——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2013

[4].刘德长,伊丕源,叶发旺,杨旭,董秀珍.东胜铀矿床的断隆迭加成矿作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5].姜磊,蔡春芳,张永东,茅晟懿,孙永革.东胜铀矿床中发现硫酸盐还原菌和硫氧化菌类脂[J].科学通报.2012

[6].刘正邦,焦养泉,苗爱生,王小明,吴立群.东胜铀矿床孙家梁和沙沙圪台地段控矿因素对比[J].铀矿地质.2010

[7].姚志慧.东胜铀矿床砂岩铀矿石溶解动力学实验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8].苗爱生,焦养泉,常宝成,吴立群,荣辉.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东胜铀矿床古层间氧化带精细解剖[J].地质科技情报.2010

[9].李宏涛,蔡春芳,李开开,罗晓容.内蒙古东胜铀矿床成矿主岩中球状磁铁矿的成因[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2008

[10].李宏涛,蔡春芳,李开开,罗晓容.内蒙古东胜铀矿床成矿主岩中球状磁铁矿的成因[J].地质论评.2007

标签:;  ;  ;  ;  

东胜铀矿床论文-李有民,陈宏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