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荷措施论文-金朝,耿喜臣,张立藩,张立辉,李宝辉

抗荷措施论文-金朝,耿喜臣,张立藩,张立辉,李宝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荷措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加速度,抗荷服,抗荷加压呼吸,抗荷动作

抗荷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金朝,耿喜臣,张立藩,张立辉,李宝辉[1](2006)在《新型综合抗荷措施的防护效果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以新型囊式抗荷系统、无胸部代偿的抗荷加压呼吸及PHP动作组成的新型综合抗荷措施防护效果;探讨采用该措施进行防护时伴有的疲劳、疼痛等问题。方法6名被试者在载人离心机上进行了5组+Gz暴露试验,分别为:1)基础+Gz耐力试验(relaxed tolerance):测定被试者不使用抗荷装备,不做抗荷动作时的+Gz耐力。2)FLH-x联合救生服配KT-x抗荷调压器试验(FLH-x+KT-x):测定被试者穿FLH-x联合救生服配KT-x抗荷调压器时的+Gz耐力。3)FLH-x+KT-x+PBG试验(PBG):测定被试者穿FLH-x联合救生服配KT-x抗荷调压器,戴TK-x保护头盔、YM-x加压供氧面罩配YTQ-x氧气调节器进行抗荷加压呼吸时的+Gz耐力。4)6.5G持续45s试验(6.5G45s):被试者使用与第3组试验相同的抗荷装备,进行+6.5Gz持续45s的暴露。5)9.0G持续15s试验(9.0G15s):被试者使用与第3组试验相同的抗荷装备,做PHP动作,进行+9.0Gz持续15s的暴露。在每次试验结束后用主观量表记录被试者疲劳及疼痛的程度。结果试验中没有发生G-LOC(G-inducedloseofconsciousness)。FLH-x联合救生服配KT-x抗荷调压器的抗荷效果为2.5G;PBG的抗荷效果为1.67G;被试者均完成了6.5G持续45s及9.0G持续15s试验。试验中被试者的颈、腰、臂及手部在+Gz暴露时均出现过疼痛。结论新型综合抗荷措施可以满足现代高性能战斗机的高G防护需要;该措施还应在高G导致的疼痛及颈部损伤的防护方面加以改进。(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06年05期)

金朝,耿喜臣,张立藩,张立辉,李立华[2](2005)在《某型歼击机综合抗荷措施的防护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以KH-x扩大囊覆盖面积抗荷服、无胸部代偿的抗荷加压呼吸及PHP动作组成的某型歼击机综合抗荷措施的抗荷效果;探讨采用该措施进行防护时伴有的疲劳、疼痛等问题。方法:5名被试者在载人离心机上进行了5组+Gz暴露试验,分别为:①基础+Gz耐力试验;②KH-x抗荷服配KT-x抗荷调压器试验;③抗荷加压呼吸试验;④6.5G持续45s试验;⑤9.0G持续15s试验。以第2组及第1组试验的+Gz耐力差值作为KH-x抗荷服配KT-x抗荷调压器的抗荷性能;以第3组及第2组试验的+Gz耐力差值作为PBG的抗荷性能。在每次试验结束后用主观量表记录被试者疲劳及疼痛的程度。结果:试验中没有发生1例G-LOC(G-inducedloseofcon-sciousness)。KH-x抗荷服配KT-x抗荷调压器的抗荷效果为2.3G;PBG的抗荷效果为1.7G;被试者均完成了6.5G持续45s及9.0G持续15s试验。试验中被试者的颈、腰、臂及手部在+Gz暴露时均出现过疼痛,其中腰部疼痛出现的次数最多。结论:某型歼击机综合抗荷措施可以满足现代高性能战斗机9.0G的防护需要;该措施还应在高G导致的疼痛及颈部损伤的防护方面加以改进。(本文来源于《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期刊2005年03期)

金朝,耿喜臣,张立藩,张立辉,李立华[3](2005)在《某型歼击机综合抗荷措施的防护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以KH-x扩大囊覆盖面积抗荷服、无胸部代偿的抗荷加压呼吸及PHP动作组成的某型歼击机综合抗荷措施的抗荷效果;探讨采用该措施进行防护时伴有的疲劳、疼痛等问题。方法:5名被试者在载人离心机上进行了5组+Gz暴露试验,分别为:①基础+Gz耐力试验;②KH-x抗荷服配KT-x抗荷调压器试验;③抗荷加压呼吸试验;④6.5G持续45s试验;⑤9.0G持续15s试验。以第2组及第1组试验的+Gz耐力差值作为KH-x抗荷服配KT-x抗荷调压器的抗荷性能;以第3组及第2组试验的+Gz耐力差值作为PBG的抗荷性能。在每次试验结束后用主观量表记录被试者疲劳及疼痛的程度。结果:试验中没有发生1例G-LOC(G-inducedloseofcon-sciousness)。KH-x抗荷服配KT-x抗荷调压器的抗荷效果为2.3G;PBG的抗荷效果为1.7G;被试者均完成了6.5G持续45s及9.0G持续15s试验。试验中被试者的颈、腰、臂及手部在+Gz暴露时均出现过疼痛,其中腰部疼痛出现的次数最多。结论:某型歼击机综合抗荷措施可以满足现代高性能战斗机9.0G的防护需要;该措施还应在高G导致的疼痛及颈部损伤的防护方面加以改进。(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理学会应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暨《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5-08-01)

卢虹冰,张立藩,白净,许卫中,王舒宜[4](1999)在《不同抗荷措施与后仰座椅的综合抗荷效果:计算机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利用计算机模型仿真研究多种抗荷措施综合使用的防护效果与其单独使用防护效果间的关系。 方法 利用所建立的适用于仿真 +GZ加速度及先进囊式抗荷系统呼吸 -循环影响及其抗荷效果的多元非线性循环呼吸系统模型 ,对扩大囊覆盖面积抗荷服 (ECGS)、抗荷正压呼吸(PBG)、后仰座椅等抗荷措施单独使用及综合使用时的抗荷效果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 结果  G耐力的仿真结果与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进行人体离心机试验结果及国外部分试验数据基本符合。仿真结果表明 ,通过提高胸内压或增加循环血量的方法来提高 +GZ耐力的抗荷措施如 ECGS、PBG、抗荷动作 (AGSM)等 ,当对下肢施以充分的对抗压时 ,其综合防护效果可看作为各单独防护效果的代数和。后仰座椅由于通过缩短心 -眼垂直距离及降低血液在下身的积聚两种方式提高 +GZ耐力 ,它与其他抗荷措施的综合防护性能高于其单独使用效果之代数和。 结论 各抗荷措施综合抗荷效果并非其各自防护效果的简单相加 ,尤其在使用较大角度后仰座椅时。(本文来源于《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期刊1999年04期)

杨春信,袁修干[5](1997)在《对加压呼吸作为抗荷措施的分析和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加速度+Gz的耐受能力主要依赖于能否保持足够高的头部动脉压力和充分的头部血流量,以防止发生灰视、黑视和意识丧失(G-LOC)。由于在加速度过程中产生的心-头部血柱的水静力学效应,为了提高对+Gz的耐受能力(以下简称G耐限),或者要缩短血柱,或者要提高心脏位置的动脉压力。本文的目的是总结加压呼吸作为保持心脏动脉压力(从而间接地保持(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1997-09-01)

荆茂岭,杨金芳,芦晓慧[6](1995)在《综合抗荷措施的防护效果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评价了13名歼击机飞行员实施两种综合抗荷措施(措施Ⅰ.抗荷服+加压呼吸+改良M-1动作和措施Ⅱ.抗荷服+加压呼吸+L-1动作)的防护效果。措施Ⅰ与措施Ⅱ按计算出的耐力提高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措施Ⅰ的呼气动作与加压呼吸相容性较好,比措施Ⅱ舒适,喜欢选用措施Ⅰ者为喜欢选用措施Ⅱ者的2.3倍。据此认为可推荐综合抗荷措施Ⅰ。(本文来源于《中华航空医学杂志》期刊1995年01期)

抗荷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以KH-x扩大囊覆盖面积抗荷服、无胸部代偿的抗荷加压呼吸及PHP动作组成的某型歼击机综合抗荷措施的抗荷效果;探讨采用该措施进行防护时伴有的疲劳、疼痛等问题。方法:5名被试者在载人离心机上进行了5组+Gz暴露试验,分别为:①基础+Gz耐力试验;②KH-x抗荷服配KT-x抗荷调压器试验;③抗荷加压呼吸试验;④6.5G持续45s试验;⑤9.0G持续15s试验。以第2组及第1组试验的+Gz耐力差值作为KH-x抗荷服配KT-x抗荷调压器的抗荷性能;以第3组及第2组试验的+Gz耐力差值作为PBG的抗荷性能。在每次试验结束后用主观量表记录被试者疲劳及疼痛的程度。结果:试验中没有发生1例G-LOC(G-inducedloseofcon-sciousness)。KH-x抗荷服配KT-x抗荷调压器的抗荷效果为2.3G;PBG的抗荷效果为1.7G;被试者均完成了6.5G持续45s及9.0G持续15s试验。试验中被试者的颈、腰、臂及手部在+Gz暴露时均出现过疼痛,其中腰部疼痛出现的次数最多。结论:某型歼击机综合抗荷措施可以满足现代高性能战斗机9.0G的防护需要;该措施还应在高G导致的疼痛及颈部损伤的防护方面加以改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荷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1].金朝,耿喜臣,张立藩,张立辉,李宝辉.新型综合抗荷措施的防护效果研究(英文)[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6

[2].金朝,耿喜臣,张立藩,张立辉,李立华.某型歼击机综合抗荷措施的防护效果研究[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5

[3].金朝,耿喜臣,张立藩,张立辉,李立华.某型歼击机综合抗荷措施的防护效果研究[C].中国生理学会应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暨《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

[4].卢虹冰,张立藩,白净,许卫中,王舒宜.不同抗荷措施与后仰座椅的综合抗荷效果:计算机仿真研究[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9

[5].杨春信,袁修干.对加压呼吸作为抗荷措施的分析和比较[C].第叁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1997

[6].荆茂岭,杨金芳,芦晓慧.综合抗荷措施的防护效果与评价[J].中华航空医学杂志.1995

标签:;  ;  ;  ;  

抗荷措施论文-金朝,耿喜臣,张立藩,张立辉,李宝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