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斯尼电影论文-张汇川,刘国亮

迪斯尼电影论文-张汇川,刘国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迪斯尼电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迪斯尼,公主形象,人物塑造,共同特征

迪斯尼电影论文文献综述

张汇川,刘国亮[1](2019)在《浅析迪斯尼动画电影作品中公主母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迪斯尼最新动画电影《无敌破环王2:大闹互联网》的播出,迪斯尼官方认证的15位公主齐聚一堂,一同出现在观众面前。如此众多的同类型虚拟角色同屏出现,迪斯尼却不担心观众对同一母题下不同角色产生认知混淆,这无疑是母题形象塑造的一个巨大成就。除了公主们本身的外在特征表现不同之外,彼此独立的个性特点才是让她们成为观众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本文就迪斯尼如何成功塑造动画公主形象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并分别从共性特点——母题的重复和延续、个性特点——母题的转变与超越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从而深度剖析迪斯尼公主形象成功塑造的各种原因。(本文来源于《当代动画》期刊2019年04期)

万潇[2](2019)在《浅析迪斯尼动画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学者对于迪斯尼系列动画电影《花木兰》研究颇丰,但最深刻的也只是点到了这一形象的流变只是"美国文化渗透"的典型,并未对其实行这一政策进行更深入的剖析。本文以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形象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形象与中国传统对于"木兰"想象的异与同,从而指出美国改编电影背后更深层的文化动机,即中美双方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实质。(本文来源于《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期座谈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9-09)

况玲玉[3](2019)在《基于中西文化的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研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由中国题材改编的西方动画电影逐渐增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热捧。美国迪斯尼公司出版的动画电影《木兰》就是其中之一。该文就《木兰》中展现的中国元素和西方元素、中国花木兰和西方花木兰、《木兰》的中国化元素移植和美国式的改变、《木兰》成功的原因4个方面对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进行研究分析。(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17期)

张琪[4](2019)在《“他者”的眼光》一文中研究指出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自上映之日始,就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他们对影片的看法和评价褒贬不一。本文以影片的中国元素为研究对象,以“他者”的眼光为视角,结合文化维度、高低语境等跨文化传播相关理论,分析迪斯尼对中国元素的文化误读与文化转换现象。本文研究目的是从“他者”眼光的背后发掘中西文化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本文首先对研究视角(“他者”的眼光)的内涵进行分析,“他者”眼光是一种可以转换的跨文化视角,花木兰题材相对于迪斯尼制作团队来说属于他者,而就中国受众与研究者的视角看,迪斯尼拍摄的动画电影《花木兰》也属于他者。“他者”是与我相对的另一方,我与“他者”之间是一种相对平等且可以相互转换的关系。“他者”眼光作为一种视角,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本文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从龙形象、祖先崇拜观念和封建等级观念叁个方面入手,结合这些表层和深层的中国元素在影片中的具体呈现,有针对性的分析迪斯尼的文化误读现象,发现其背后体现的中西文化不同层面的差异。在阐述文化转换含义的基础上,解析迪斯尼木兰故事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语境和语言风格、故事主题和价值观六个方面的“美国化”和“普遍化”的转换,并对这种文化转换的特点和原因进行剖析,旨在理性和客观地解读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转换现象。本文还引入了纵向文化转换和横向文化转换的概念,对比分析木兰故事的“纵向文化转换”和“横向文化转换”,剖析中美木兰故事改编的不同特点,从改编特点的背后发掘中美文化在不同层面上的差异。在分析迪斯尼文化误读与文化转换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看待这种现象的原则:尊重文化差异,追求“视域融合”;避免刻板印象,实现文化宽容。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加客观和全面的体察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分析迪斯尼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与转换现象的基础上,本文在最后重估了迪斯尼电影《花木兰》中国元素的文化意义。迪斯尼电影《花木兰》在保留木兰故事核心要素的前提下,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通过外部视角来反观自身的发展,能够让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如此,通过“他者”视角反观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让中国受众与研究者能够更清楚的认识自身文化的特征。(本文来源于《河北经贸大学》期刊2019-03-01)

万潇[5](2018)在《浅析迪斯尼动画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学者对于迪斯尼系列动画电影《花木兰》研究颇丰,但最深刻的也只是点到了这一形象的流变只是"美国文化渗透"的典型,并未对其实行这一政策进行更深入的剖析。本文以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形象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形象与中国传统对于"木兰"想象的异与同,从而指出美国改编电影背后更深层的文化动机,即中美双方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实质。(本文来源于《荆楚学术2018年12月(总第二十六期)--第二十六届荆楚学术研讨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8-12-25)

张慧临[6](2018)在《国产与迪斯尼动画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与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动画电影自其诞生之日起,女性形象便处于配角地位,直至近年才出现以女性为主角的影片,即便如此,这些影片也因缺乏人文关怀、割裂现实和漠视女性意识多元化等原因,导致女性形象陈旧、片面、单一。反观美国动画电影,向来不缺乏个性鲜明、充满张力的女性形象。她们承载观念更迭,传播时代精神,惊艳了各个年代、各个阶层的观众的视野,引导着社会对女性的认知。本文以女性形象为切入点,将以迪斯尼为代表的美国和中国动画电影进行纵向梳理并横向对比,在差别中剖析国产动画女性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为其今后更为丰满、健康、更具时代性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8年08期)

严静[7](2018)在《西方语境下的中国故事——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Mulan)》的文化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形象为切入点,对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Mulan)》中"花木兰"这一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和重构进行对比分析。迪斯尼借用中国民间传说,将本土文化的原材料进行市场和价值观层面的双重"改造",从而使"他者"文化遭遇了身份改写。(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18期)

于侃如[8](2018)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配角的造型设计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迪斯尼动画电影经历百年却历久弥新,其角色设计已经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与面貌,在众多脍炙人口的迪斯尼动画电影作品中,不仅是主角形象深入人心,配角也同样受到观众的喜爱与追捧,甚至在某些作品中,配角形象的光彩已超越了主角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成为观影的焦点。论文以迪斯尼长片动画电影作品为研究范畴,以对作品中的配角造型设计策略的变迁细致梳理开篇,进而深入分析其配角的形态模式,藉此,研究和探讨配角造型设计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的设计方法和策略。论文主要从叁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一.配角的形象设计和功能性设计的变迁。配角的形象设计随着观众需求和技术等的不断提高,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技术层面而言,配角从早期的二维手绘平面形象逐渐转向叁维立体角色形象;与此同时,配角的性格设计也随着这种变化而变得愈发立体、圆整;值得关注的是,在迪斯尼动画电影的配角设计变迁中,配角的喜剧化表演从开始的独幕剧式的表演也逐渐渗透到了剧情中。从配角在作品中所起到的功能性流变中抽丝剥茧,配角的功能性设计也从最初单纯的娱乐功能设计,逐渐演变为推动剧情的情节功能设计。二.对迪斯尼经典长片动画电影中配角的模式类型进行归纳和分析。将迪斯尼动画电影中的配角分成四类:主要配角、小角色、群众角色和反面角色,不同的配角在造型设计和功能性上都各有不同。其与主角的经典搭配模式也是本论文重要的研究内容。叁.深入研究探讨配角“性格化”造型设计策略。通过对迪斯尼配角的造型特征的剖析,配角的造型设计除了关注其外形设计,更会将动画配角的人物背景、内在性格作为前期造型设计的重要参照,以此为基础,以配角的形象设计原画为模本,通过设置其表演风格等手段,设计塑造角色的内在性格,最终实现配角的完型形象塑造。四.分析总结配角在作品中所承担的叙事功能设计策略。通过上述论证可推导出,迪斯尼动画电影中的配角类型不同所产生的叙事功能也有所不同。正面配角除了为影片增添娱乐效果之外,还承担着烘托影片主题,推动剧情发展,烘托和补充主角性格等重要的叙事功能。而反面角色显而易见的成为了与主角情感对立的阻碍型角色。这类角色的叙事功能一方面表现为制造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充分的烘托了主角坚韧、勇敢等的美好品德。在迪斯尼动画电影辉煌发展的历史中,配角的设计上有着独特鲜明的设计规律和策略。虽然迪斯尼动画电影中的诸多配角形象各有不同,但这些配角在作品中总能起到对情节穿针引线的作用,营造出具有鲜明迪斯尼特色的即在意料外,又在情理中的作品风貌。(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马新宇[9](2018)在《迪斯尼动画电影创作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迪斯尼动画自诞生至今,近百年的发展几经变革却愈发彰显出生命活力,其创作特点和优势不容忽视。本文认为迪斯尼之所以能永葆活力、焕发生机,其创作的最核心的特点就是艺术想象与作品各要素的完美结合,在创作中将艺术想象作为影片的有机因素之一,巧妙地融合于整体作品,把故事“陌生化”的同时又对现实中的情感、哲理刻画地鞭辟入里。艺术想象具有超越客观现实的虚拟性和主观意识浓厚的情感色彩,虚拟性使得动画电影拥有抽离现实生活本质的自由空间,而个性鲜明的情感色彩则能造就满足不同审美意识和品位的艺术感染力,从而生成令人叹为观止的影像景观。艺术想象与动画电影中的充分融合既能符合情感真实又对现实世界有合理突破,还能给受众带来坚不可摧的信任感,满足猎奇和刺激心理的同时勾起受众内心永恒的童真和梦想。除此之外,艺术想象带来的幽默、荒诞等喜剧效果还能创造出夺人眼球的“卖点”,利用新鲜有趣的表象和强烈的现实反差掺杂进生活哲思,实现观赏、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本文将从2016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电影的《疯狂动物城》入手,结合国内外较为经典的动画电影,阐述艺术想象在动画电影创作中的魅力、功用与价值。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是对迪斯尼动画电影和艺术想象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为展开论述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围绕动画电影的创作过程展开论述,阐释创作主体的艺术想象是如何在保持自身魅力的同时又恰如其分契合受众心理的,进而又是如何获得市场运行的认可;第叁章是基于对动画电影编剧构思中的角色形象、场景刻画、叙事策略等方面来剖析迪斯尼动画电影中艺术想象的不同呈现方式。第四章则主要是从受众审美出发,以接受学的角度来解读作品的艺术想象如何最大程度激发受众对动画艺术的再创造,共同构筑出完整的动画电影审美效应。如今,动画电影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呈现出纷繁多样的变化,《疯狂动物城》能脱颖而出并非偶然,它与迪斯尼其他一些较为经典的动画电影有诸多相似之处。奇妙的艺术想象在创作和接受过程中都是一脉相承的,创作者的艺术想象激发了受众对动画电影的直观感知、对话、再创造和审视,同时也将受众的艺术想象紧紧围绕自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趣味十足的角色形象、心思奇巧的道具设计借助戏剧化的叙事架构融合为整体,通过艺术想象在创作者和受众心中得到双重解读,意蕴和内涵在审美迭加和交错中丰厚起来,表现出现实生活的本质意义。本文对迪斯尼动画电影的各个环节与艺术想象的融合应用进行总结,希望能对我国动画电影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山东艺术学院》期刊2018-06-01)

张冰洁[10](2018)在《新世纪以来迪斯尼经典动画改编真人电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画改编真人电影在好莱坞类型演变中早有探索,迪斯尼在1996年就已推出一部改编自动画《101条斑点狗》的同名真人电影。新世纪以来,迪斯尼的电影版图不断扩大,占据了北美乃至世界的大部分电影市场。在继承传统模式化生产的同时,开始在动画改编真人电影领域开掘深层次的表达和思考。《爱丽丝梦游仙境》《灰姑娘》《美女与野兽》等真人电影的相继热映,动画改编真人电影作为新的电影现象初现端倪。预计未来几年的动画改编真人电影将会更加频繁的登上大银幕,成为迪斯尼电影生产的重心,因此本文着重阐释其现象成因和归纳总结美国类型电影的经验,以期对我国超常规类型矩阵的打造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迪斯尼动画电影、真人动画电影、动画改编真人电影叁个阶段的发展历程,总结迪斯尼电影生产与开发模式,并阐释动画改编真人电影现象的成因。针对改编这一现象,对迪斯尼制作的电影进行归纳分类。其次,通过对经典影片的文本分析,读解动画与真人电影在叙事文本、人物形象、主题、影像风格上的异同,以此探究真人版动画的改编策略和审美特征。最后探讨迪斯尼动画改编电影作为好莱坞试图开发的新超常规类型的市场现状及前景预期,使其为中国新类型电影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域外经验和类型借鉴。(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0)

迪斯尼电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学者对于迪斯尼系列动画电影《花木兰》研究颇丰,但最深刻的也只是点到了这一形象的流变只是"美国文化渗透"的典型,并未对其实行这一政策进行更深入的剖析。本文以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形象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形象与中国传统对于"木兰"想象的异与同,从而指出美国改编电影背后更深层的文化动机,即中美双方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实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迪斯尼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1].张汇川,刘国亮.浅析迪斯尼动画电影作品中公主母题[J].当代动画.2019

[2].万潇.浅析迪斯尼动画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流变[C].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期座谈会资料汇编.2019

[3].况玲玉.基于中西文化的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研究分析[J].科技资讯.2019

[4].张琪.“他者”的眼光[D].河北经贸大学.2019

[5].万潇.浅析迪斯尼动画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流变[C].荆楚学术2018年12月(总第二十六期)--第二十六届荆楚学术研讨交流会论文集.2018

[6].张慧临.国产与迪斯尼动画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与比较[J].当代电影.2018

[7].严静.西方语境下的中国故事——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Mulan)》的文化解析[J].青年文学家.2018

[8].于侃如.迪斯尼动画电影中配角的造型设计及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8

[9].马新宇.迪斯尼动画电影创作特点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8

[10].张冰洁.新世纪以来迪斯尼经典动画改编真人电影研究[D].西南大学.2018

标签:;  ;  ;  ;  

迪斯尼电影论文-张汇川,刘国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