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国大陆企业家盘点

2001年中国大陆企业家盘点

一、2001大陆华商大盘点(论文文献综述)

潘玉[1](2019)在《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0年以来,转基因议题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共议题,引发广泛关注。转基因技术与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方对转基因的争论从未终止,科学的“不确定性”特征突显。相对于其他公共议题的知识构建,科学议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科学议题造成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媒介场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都可能会传达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造成科学认知的混乱;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由于知识结构与个人经历的局限,很难直接对某一科学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因而,公众对于转基因议题的科学认知与理解往往更容易受到媒介场域的影响,媒体在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中承担重要作用。由此,本研究通过对转基因这一科学争议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而深入的考察,帮助社会各方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内涵,参与科学决策,从而缓解当前日趋矛盾的科学争议。媒体通过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用,为科学的“不确定性”沟通提供知识对话空间与传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与规避转基因所引发的科学风险,从而减缓社会公共危机。同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反映出科学议题的知识表征特征、实践规律与协商机制的转向,研究试图从理论层面完善与扩展科学知识传播内涵与理论框架。本研究较全面地论述了媒介与科学知识建构的关联性研究,搭建了媒介建构科学知识、引导科学理性的阐释框架,体现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现实关切与理论关照,赋予该研究领域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围绕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核心话题,就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语境及其要素研究、“不确定性”呈现内容研究、“不确定性”沟通意义研究、“不确定性”管理研究逻辑,探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知识实践、知识争论与知识共享。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考察。“不确定”语境有哪些要素?呈现出怎样的语境特征?第二,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变迁与知识实践研究。基于“不确定性”语境特征,从历时性维度,研究选择中美媒体关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为研究文本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探讨不同社会语境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注意周期”与空间互动特征;从共时性维度,研究就议题内容、消息来源、话语立场与知识属性四个方面考察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过程。第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研究。依据反思冲突、化解冲突、超越冲突的研究逻辑,探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如何围绕科学争议的“不确定性”展开知识的协商与对话?媒体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用哪些话语修辞策略?科学与社会之间如何达成知识对话与共识?第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探究。如何反思风险社会的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怎样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对我们反思科学知识传播的理念与模式有何启示?研究试图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的探讨,考察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实践,并基于更宏观地社会语境,思考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影响。研究以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8年期间的媒体报道本文进行话语分析、对比分析与个案探究。通过阐释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建构特征反映科学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各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在科学话语的互动协商中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日常化的、已被社会接受的“公共知识”,进而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不确定性”管理过程中。因此,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争议与冲突的释放与调试需要科学的对话与理解,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以加强科学知识理解,搭建基于科学议题的“知识联盟”可实现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的知识共享与理解,探索和推动多样化社会讨论与科学对话方式的形成,以消除知识间的差异与不对等,管理争议性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科学“不确定性”,进而助力科学决策的制定与完善。

郭秀峰[2](2018)在《高利贷行为的刑法规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改革,经济形势的不断深化,高利贷行为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着很多新问题。高利贷引起的故意伤害行为、校园贷、裸贷、套路贷等问题层出不穷。现有的民法手段和行政手段对高利贷的制约非常有限,而高利贷入罪在我国刑法中又处于真空状态,面对愈演愈烈的高利贷活动,需要从刑法上寻求应对措施。文章尝试着从高利贷行为入罪的路径提供思路并阐明笔者个人的改进方案,文章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高利贷行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明确了高利贷的概念、类型及社会影响,对高利贷有了全面的认识。通过高利贷入罪第一案“涂汉江案”和社会反响强烈的“于欢案”的切入,引出文章的话题:高利贷行为的刑法规制问题。第二部分对高利贷行为的定性问题进行阐述,就当前关于高利贷是否入罪的两种观点“不定罪说”、“定罪说”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赞同“定罪说”,即将高利贷纳入刑法的规制范畴。第三部分阐述了高利贷行为应当由刑法进行规制的理由,国家当前对高利贷持严格管制的态度,司法实践中意见不统一,并且高利贷行为完全符合入罪标准,所以应当对高利贷进行刑法规制。域外对高利贷行为的立法数见不鲜,我国在立法上有很多内容需要进行学习和借鉴。第四部分对高利贷行为用刑法规制进行了构想,在坚持“定罪说”的前提下,确定了在刑法中增加高利放贷罪并且对具体条文内容进行了设计,又对高利放贷罪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从犯罪构成要件、犯罪既未遂形态、罪数、共同犯罪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认识。

李其荣[3](2018)在《海外华人研究的新视野与方法》文中认为目前,侨情呈现出新的动态:华人整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科技实力逐渐增强,华人参政意识提升,华人媒体影响力扩大,华人社团力量逐步壮大。侨情的新变化对华侨华人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可以从国际移民、海外华人、"中国梦"、多学科的角度研究海外华人。为了探究华人族群的多元面向、华人心理的重层脉络,可以从多种理论视角,采用包括历史学、人类学、民族政治学、文化学、人口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勾勒和再现华人的主体性。

邱思捷[4](2018)在《电影《战狼2》的叙事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最引人注目的华语电影非《战狼2》莫属,这部影片收获了高达56.8亿人民币的票房。它不仅创下了华语票房冠军及上座率最高等多项纪录,而且还荣登全球票房百强排行榜,成为了唯一一部非好莱坞制造的世界百强电影。目前,对于这部影片的学术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内容本身以及制作水准的研究尚且属于空白。本文试图运用电影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来对这部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些许的启发。本文的主体由六个部分组成,从多个角度来阐述《战狼2》的影片魅力。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介绍了选题的原因及目的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从第二部分开始,进入了本文的重点。这部分分别从叙事语境、叙事内容、叙事结构以及叙事语言四个方面对影片的叙事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叙事语境部分,从社会历史环境和影片产生的现实背景以及导演的个人经历等方面分析了影片语境的形成。叙事内容部分,从影片的主旨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同时,还将该影片同好莱坞英雄电影进行对比,寻找“中国式”英雄影片的与众不同。叙事结构部分,借助悉德·菲尔德传统的三段式结构以及李显杰的因果式线性结构进行解析,寻找出影片情节结构搭建的特点。叙事语言部分,从影片的视觉听觉技巧着手,对画面镜头,音效配合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的最后是结语,这部分对之前章节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笔者认为,吴京拍摄的《战狼2》是新时期商业电影的典范,它的诞生与社会大环境以及导演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影片选取爱国主义这一主旨,运用个性突出且具有典型性的人物来进行烘托,激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三段式的情节设置以及因果式的结构设置,将影片内容清晰有序的呈现出来,加上精雕细琢的画面和恰如其分的音效,打造出了一部深入人心的良心之作。通过对《战狼2》的叙事学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影片巨大的轰动效应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原因,也可以对中国电影的创作有一个全新的认知,从而为华语电影创作出更多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提供思考和借鉴。

黄睿颖[5](2017)在《数字化时代中国男性时尚杂志的美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时代的到来和大众文化的崛起,数字化技术出现并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大众文化对人们生活的覆盖。在数字化的过程中,新的美学元素产生、社会原有的美学文化改变。数字化技术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当代人的审美价值观念。男性时尚杂志的出现和迅速崛起,突显了当代中国正在变化着的时尚文化和美学观念。当代的时尚文化,在数字化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所显示出来的丰富性,实际上体现为当代美学现象的丰富性,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就更具有了让人们探讨其存在和价值的意义。本文试图探索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新的时尚文化美学的精神内涵和表现方式,将《时尚先生Esquire》、《FHM男人装》为代表的中国男性时尚杂志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进一步了解、探索中国当代男性时尚杂志在数字化时代里所表现出来的新的美学精神。学术界对纸媒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研究,多从经济学、传播学等角度探讨。以美学的视角分析男性时尚杂志的数字化转型现象,探讨其在数字化背景下男性时尚美学发生的新变化、产生的新的美学元素,是本文的关注点。

吴婷[6](2016)在《合作与摩擦:冷战后的中加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冷战结束后中国与加拿大的互动为主要线索,考察20余年来中加合作与摩擦的原因。文章认为90年代以后,中加合作在速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政治关系一再升级,经贸金融合作的深化,教育文化关系不断拓展。这主要归因于国际-国内结构的互动,其中,国家内部行为体的经济利益偏好是促进双边合作的关键要素。行为体的经济利益诉求以及国家的经济增长需求推动两国政府将经济利益至上作为双方对外交往的基本原则,经济成为政治关系发展的助推器,两国关系呈现经济化的特点。但是,中加关系在深度上的发展并不尽人意,双方的合作程度有限,众多协定不具有实质性意义,双边贸易投资规模较小,相互依赖程度较低,且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摩擦不断,固有矛盾加剧(贸易摩擦、人权争端),新的摩擦不断涌现(信息安全、能源投资、文化教育政治化)。国家结构和社会认知的差异是导致两国关系不温不火的主要因素。前者是由国家异质而带来的客观结果,后者则是实力变化而引发的主观反应,加拿大国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负面化是近期中加关系波动的主要因素。内部的不协调导致了加拿大对华政策长期包含多种声音,而民意出现了不利于中加关系健康发展的转变,政府为了选举利益,往往会做出迎合民意的政策。目前,国际国内促进和阻碍中加关系的因素同时存在,加上结构和认知性矛盾难以在短期内消解,双边关系发展的前景并不乐观,中加关系将仍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深化利益链接,发挥优势互补、正确理解矛盾领域,强化机制建设、扩大信任半径,积累社会资本是巩固和深化中加关系的路径选择。

段晓敏[7](2016)在《民营出版的数字出版转型研究 ——以磨铁图书和世纪金榜为例》文中指出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写着出版市场的DNA,也催生了数字出版这一新兴出版业态的产生。在这股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受众的阅读和消费习惯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因而以转型来探寻“数字化生存”之道成为当下出版商衔接市场需求的重要课题。作为我国当前出版市场的中坚力量,民营出版也在努力跳出传统出版的思维定式,在整合自身资源的基础上主动向数字出版融合发展、寻求转型。对民营出版而言,转型可以使其更好地融入时下倡导的“媒介融合”当中,对于打通多元赢利渠道和延伸出版品牌同样有所助益。通过梳理民营出版的转型实践,笔者将其的转型模式归纳为以下五种:内容运营模式、平台主导模式、技术整合模式、产品拓展模式、横向延伸模式。在民营出版的阵营中,磨铁图书和世纪金榜堪称其中的佼佼者,分别在大众出版和教育出版有所成就,塑造品牌。数字出版大潮的袭来也促使他们开始转变思路,走上数字化转型的道路,并做出了诸多为业界称道的有益尝试。以内容作支点撬动数字出版、以平台作纽带对接生产和消费以及以创新为动力重塑商业模式是二者在转型中的一些有益经验,对于转型中的同行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然后,转型中的一些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由于民营出版自身存在的特殊性以及数字出版整体市场的不成熟,转型中在产品运营、赢利、版权、人才、资金等方面都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与否影响着民营出版的数字出版转型能否走得更远。因此,本文将在以磨铁图书和世纪金榜为研究切入点的基础上,结合二者的转型实践探讨转型中呈现的问题和瓶颈,进而提出一些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议,以期对民营出版的数字出版转型提供一些参考。

强月新,刘莲莲[8](2013)在《竞争·转型·突围——2012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中国媒体发展状况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竞争、转型与突围。从媒体整体生存环境来看,全球经济形势低迷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塑造了中国传媒的大环境。如果说经济形势对媒体营收具有总体性限制作用,导致媒体营收总体上呈现趋缓态势,那么不同媒体类型之间形成了外部竞争压力,而同类媒体之间的相互竞争则形成了内部竞争压力。在双重竞争压力

张晓梅[9](2014)在《H传媒集团报纸业务转型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伴随科学技术发展,从信息缺乏到信息过载,政府和商业组织不再一定需要媒介为他们发布信息,受众日渐成为信息传播者以及信息的传播方式、速度和传播媒介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传统报纸业务为主业的H传媒集团在技术和社会环境冲击下,报纸发行量和广告量急剧下滑,报纸产业的发展陷入困境。为了应对环境变化,获取逆境生存和发展,H传媒集团必须进行战略转型。本文以H传媒集团报纸业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报纸发行、广告市场的研究、分析,运用企业相关战略理论、战略分析工具PEST和SWOT进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辅助,对H传媒集团报纸业务进行了重新定位。最终明确报纸业务需要从客户的需求出发,挖掘媒体现有品牌价值,积极利用新技术推动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变;提出以发展全媒体做好综合信息服务商为战略方向。论文最后提出了方案实施的保障和建议,需要在战略运营理念、信息内容、传播渠道、盈利模式和管理组织等方面进行创新。H传媒集团是全国报业传媒集团的典型代表之一,对H传媒集团报纸业务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与实施有较强的代表性,同时对于面临同样困境中的其他报业集团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张艳琴[10](2014)在《从短语到词汇:构式化的另一种概括方式 ——以“打酱油”的构式化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非线性的、适应性自组织的复杂系统(成军、莫启扬,2009),在这个系统中,语言内外各种因素相互交织,促使语言结构本身在形式上或在功能上不断变化,推动语言系统的发展,新的语言结构由此不断涌现,这种新的语言结构涌现的过程就是构式化的过程(Traugott,2008)。构式化是人类对语言体验的抽象和概括,是词汇和语法产生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从基于使用的视角,运用样本模型理论,阐释构式化过程的认知动因和生成机制,从而确认构式化过程中不同于从具体到抽象的另一种概括方式。而且本研究对网络热词“打酱油”进行了个案研究,“打酱油”由短语变为词汇,是典型的词汇构式化现象,其意义和句法环境在构式化前后都发生了变化。基于使用的理论认为语言结构形成于使用过程中,词汇构式化是语言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与语言的使用密切相关,一个语言结构每使用一次就会在大脑中储存下来,称为样本,样本相同时,即重复使用某一语言结构时,大脑就会将其表征为同一个样本,换句话说就是重复使用强化了语言在心智中的表征。网络热词“打酱油”在使用过程中由短语结构变为近似词汇的形态单位,它的语用义和句法环境都发生了变化,重复使用是促使其变化的关键原因,随着“打酱油”作为整体被使用的次数逐渐增多,它在心智中的整体表征不断得到强化,逐渐作为一个整体被提取和使用,换言之,“打酱油”在使用过程中自主性不断加强,词汇性不断得到强化,逐渐演变成一个独立的词汇构式。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语言的基本单位,Goldberg (2006)对语言概括的本质进行了研究,认为构式之间是层级关系,是基于相似性从具体例示中逐步概括的,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构式化,在变化过程中其能产性不断增强,然而还存在另一种现象,即语言结构在构式化过程中能产性逐渐减弱直至消失,本文将这种现象定义为构式化的另一种概括方式,“打酱油”在变为词汇的过程中逐渐不易被拆分,能产性逐渐消失。这一研究引起了对构式及短语结构的注意,并且要求对语法的心理表征作重新思考。本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本研究用一种新的角度诠释了词汇化过程,从构式化的角度考察词汇化,并且由此提出了另一种不同于从具体到抽象的构式化路径,这是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也将对语法本质的研究和语言心理表征的研究有重大的启示;其次,对“打酱油”等网络热词进行研究,有利于日常交际,尤其是跨文化交流的顺利展开,而且也为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和习得提供了启示,对汉语的信息计算加工处理和翻译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2001大陆华商大盘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大陆华商大盘点(论文提纲范文)

(1)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转基因议题的发展与影响
    第一节 研究缘起:作为社会公共议题的科学知识传播
        一、科学知识传播的演变与实践
        二、“科学媒体化”:转基因议题的媒体呈现
        三、转基因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沟通与知识争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转基因议题、沟通“不确定性”与知识传播
        一、科学知识传播中的转基因议题研究
        二、媒体与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沟通研究
        三、媒体与科学家、社会公众的关系探讨
        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
    第三节 理论工具:理解科学的知识社会学取向
        一、作为知识的转基因议题
        二、科学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三、语境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变量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文本选择与说明
第二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与“不确定性”语境
    第一节 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与知识特征
        一、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
        二、转基因议题的知识构成要素及特征
    第二节 转基因议题的多元知识争论
        一、转基因技术与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二、转基因的引进与商业化推广问题
        三、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问题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特征
        一、科学技术自身的“不确定性”
        二、被媒体建构的科学“不确定性”
        三、被各相关利益主体认知的科学“不确定性”
第三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与“不确定性”呈现
    第一节 中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趋势变化
        一、我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二、美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三、中美转基因议题的空间互动
    第二节 我国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
        一、议题内容与分布:经济与全球化议题占据主导
        二、消息来源:科学专家成为重要信源
        三、话语立场:先“挺”后“反”的话语实践
        四、知识属性: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生产呈现不对等特征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呈现
第四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与“不确定性”沟通
    第一节 反思冲突:转基因议题的知识生产困境
        一、“挺转”、“反转”之争背后的冲突性科学话语
        二、转基因议题的理性冲突与多元对话
        三、冲突性科学话语开启“不确定性”沟通的可能性
    第二节 化解冲突:转基因议题传播的修辞策略
        一、修辞资源:运用科学理论与论证依据
        二、修辞工具:引入专业身份与知识背景
        三、修辞技巧:使用数据/实例
        四、修辞手段:诉诸于权威声誉
    第三节 超越冲突:科学与媒体的冲突与合作
        一、媒体在转基因议题传播中的角色功能
        二、科学家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三、科学家与媒体的知识对话与沟通
    第四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沟通
第五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
    第一节 由“专业知识”到“公共知识”: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
        一、新的科学概念与转基因议题的勾连关系
        二、由“科学问题”向“社会公共议题”的构建
        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协商与共享
    第二节 由“知晓”到“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完善与提升
        一、跨越公众与科学之间的知识鸿沟
        二、打破公众与专家之间的专业壁垒
        三、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关系
    第三节 “知识联盟”: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高利贷行为的刑法规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一、高利贷行为辨析及相关案件考察
    (一)高利贷行为辨析
        1.高利贷行为的概念
        2.高利贷行为的类型
        3.高利贷行为产生的社会影响
    (二)高利贷行为相关案件考察
        1.“涂汉江案”情况及分析
        2.“于欢案”情况及分析
    (三)本文小结
二、高利贷行为定性问题的理论争议与分析
    (一)高利贷行为定性的理论争议
        1.“定罪说”的观点内容
        2.“不定罪说”的观点内容
    (二)高利贷行为定性的理论分析
        1.“不定罪说”与“定罪说”争点分析
        2.支持“定罪说”的理由阐述
三、高利贷行为应当由刑法规制入罪
    (一)刑事政策的现实考量
    (二)司法实践的迫切需要
        1.高利贷现象日趋严重
        2.民事或行政制裁手段抑制有限
    (三)刑法“入罪”标准的直接体现
        1.一般行为入罪的标准
        2.高利贷行为符合入罪标准
    (四)域外立法的启示与借鉴
        1.域外典型国家及地区立法考察
        2.启示与借鉴
四、高利贷行为的刑法规制构想
    (一)立法构建
        1.新増高利放贷罪
        2.具体条文设计
    (二)高利放贷罪相关问题阐述
        1.高利放贷罪的犯罪构成
        2.高利放贷罪的犯罪形态
        3.高利放贷罪与相近罪的区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海外华人研究的新视野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国际移民的视角研究海外华人
    1. 海外华人不仅具有独特性, 而且具有国际移民的普遍性
    2. 从国际移民的视野研究海外华人, 可以开阔视野, 扩大思维空间
    3. 移民输出国与移民输入国没有绝对的界限
二、从海外华人的角度研究海外华人
    1. 融入问题始终是与海外华人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永久话题
    2. 应关注海外华人灰色生存状态
    3. 海外华人的经济面临转型值得研究
    4. 华人要想求得长远生存和发展, 守法是关键
    5. 探讨华侨华人生存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三、从“中国梦”的角度研究海外华人
四、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海外华人
    1. 历史学
    2. 人类学
    3. 民族政治学
    4. 文化学
    5. 人口学
    6. 社会学
    7. 地理学
    8. 法学
    9. 经济学
    1 0. 国际关系学

(4)电影《战狼2》的叙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缘起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中国电影叙事学的研究综述
        (二)有关电影《战狼2》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战狼2》的叙事语境
    一、电影叙事语境与社会历史语境
    二、《战狼2》的社会历史语境
        (一)新生代电影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
        (二)《战狼2》叙事语境产生的现实背景
        (三)导演个人的成长经历
    小结
第二章 《战狼2》的叙事内容
    一、影片叙事主题
        (一)影片内容简介
        (二)叙事主题阐释
    二、影片叙事人物——类型化的人物形象构建
        (一)中国式英雄——冷锋
        (二)硬汉中的一抹柔情——瑞秋(rechel)
        (三)成长中的“熊孩子”——卓亦凡
        (四)鲜明的配角
    三、与好莱坞英雄电影在叙事内容上的差异对比
    小结
第三章 《战狼2》的叙事结构
    一、影片情节结构安排
        (一)情节与电影情节
        (二)三段式结构安排
    二、影片叙事结构分析
        (一)何为因果式线性叙事结构
        (二)《战狼2》的因果式线性叙事
    小结
第四章 《战狼2》的叙事语言
    一、视觉语言技巧
        (一)丰富的镜头语言
        (二)多变的色彩画面
        (三)动作场景的独特设计
    二、听觉语言技巧
        (一)音乐与画面
        (二)音响与对白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数字化时代中国男性时尚杂志的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数字化时代与中国男性时尚杂志
    第一节 中国男性时尚杂志的发展概况
        一、我国内地男性时尚杂志的发展历程
        二、数字化时代我国男性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的变化
    第二节 数字化时代我国时尚杂志的困境与发展机遇
        一、数字技术革命对时尚杂志的冲击
        二、数字化时代我国时尚杂志的发展机遇
    第三节 男性时尚杂志数字化转型的美学策略
        一、塑造独特的美学风格
        二、提供多层次的美感体验
第二章 现代社会与男性时尚文化
    第一节 男性时尚文化的主体性分析
        一、中国时尚文化的变迁
        二、新兴白领阶级的“身份恐慌”
        三、女性力量的崛起和“消费男色”的浪潮
    第二节 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
        一、中产阶级的文化符号
        二、文化水平的提高与世界元素的融入
    第三节 我国当代男性的多元化气质
        一、我国近代男性流行服装的演变
        二、男性时尚杂志推崇的男性形象
第三章 数字化时代男性时尚的美学构建
    第一节 大众化的审美向度
        一、“阳刚”与“阴柔”的传统审美标准
        二、现代“男性美”认知的个人化
        三、媒体与受众地位的嬗变
    第二节 审美泛化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观
        一、时尚美对日常生活的超越
        二、娱乐消遣和文化快餐
        三、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
    第三节 人本主义的美学重温
        一、大众审美权力的释放
        二、男性审美心态的养成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论文类
后记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6)合作与摩擦:冷战后的中加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中加关系的合作维度
    第一节 演进历史的回顾(1994 年之前)
        一、关系的起步(1949 年以前)
        二、关系正常化(1949-1970 年)
        三、稳步的发展(1971-1988 年)
        四、中断与恢复(1989-1993 年)
    第二节 全面合作的时期(1994-2015 年)
        一、政治关系连续升级
        二、经济合作进程加速
        三、教育文化关系拓展
    小结
第二章 全面合作的动能
    第一节 体系层面:国际格局的转型
        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迁
        三、体系转型对中加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国家层面:经济利益的偏好
        一、加拿大的经济利益偏好
        二、中国的经济利益诉求
    第三节 社会层面:跨国关系的深化
        一、人员往来的推动
        二、华侨华人的参与
    小结
第三章 中加关系的摩擦维度
    第一节 政治安全领域的摩擦
        一、人权争论
        二、信息安全摩擦
    第二节 经济领域的矛盾
        一、贸易摩擦
        二、能源合作矛盾
    第三节 文化教育领域的矛盾
        一、孔子学院在加拿大的发展
        二、加拿大对孔子学院的态度
        三、多伦多孔子学院关闭事件
    小结
第四章 摩擦的动能
    第一节 国家结构的非对称性
        一、地缘结构
        二、经济结构
        三、政治结构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差异性
        一、加拿大在中国的形象
        二、加拿大社会的对华认知
        三、社会认知对中加关系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未来关系走势及路径选择
    第一节 促进与阻碍中加关系的新因素
        一、有利因素
        二、不利因素
    第二节 中加关系的未来走势
        一、政治关系
        二、经济合作
        三、文化交流
    第三节 对中国巩固与深化中加关系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利益链接,发挥优势互补
        二、正确理解矛盾领域,强化机制建设
        三、扩大信任半径,积累社会资本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在校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7)民营出版的数字出版转型研究 ——以磨铁图书和世纪金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意义
    四、概念界定
第一章 数字出版转型:我国民营出版新的生存之道
    第一节 民营出版行业概述
    第二节 数字出版语境下民营出版转型的背景分析
        一、政策导向:民营出版迎来政策利好
        二、技术变革:数字技术塑造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三、市场驱动:多方联动参与衔接市场需求
        四、需求转变:受众阅读诉求的多元化和碎片化
    第三节 数字出版转型对民营出版的意义和价值
        一、顺应媒介融合趋势
        二、打通多元赢利渠道
        三、延伸民营出版品牌
    第四节 民营出版数字出版转型的方式及特征
        一、民营出版数字出版转型的方式
        二、民营出版数字出版转型的特征
第二章 民营出版数字出版转型的典型实践案例探析
    第一节 磨铁图书转型:数字化内容和平台的双轮驱动
        一、磨铁图书的发展概况
        二、数字出版语境下磨铁图书转型升级的多种策略
    第二节 世纪金榜转型:数字教育资源的聚合和提供
        一、世纪金榜的崛起与发展
        二、世纪金榜数字出版转型的表现
    第三节 转型案例小结
        一、以内容作支点撬动数字化转型
        二、以平台作纽带对接生产和消费
        三、以创新为动力重塑商业模式
第三章 民营出版数字出版转型的现实困惑
    第一节 产品运营:思想观念局限和用户关照不足
        一、产品同质竞争,宣传力度有限
        二、内容更新缓慢,平台运营乏力
    第二节 赢利能力:利润空间受挤压
        一、角色被动,议价能力受掣肘
        二、赢利模式较单一,产业链有待磨合
    第三节 版权困境:版权冲突与版权赢利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版权问题
        二、数字版权侵权案频发
    第四节 资源储备:“先天不足”导致人力、物力薄弱
        一、民营出版数字出版转型的人才困境
        二、民营出版数字出版转型的资金之困
第四章 民营出版数字出版转型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提升平台和产品的黏性和服务水平
        一、坚守用户思维,改善数字阅读体验
        二、更新思维,升级数字营销手段
        三、布局在线教育,聚合优化“场景”服务
    第二节 用心经营内容拓宽产业边界
        一、在合作中提高主动性,争取话语权
        二、积累和开发IP,加速网络文学价值变现
    第三节 重视数字版权破解转型屏障
        一、构建合作联盟,形成维权合力
        二、规范授权流程,合理合法传播
    第四节 数字出版转型中人才和资金障碍的破解之道
        一、重视员工心态的稳定和信息素养的提升
        二、夯实核心优势,以合作姿态共享资源平台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9)H传媒集团报纸业务转型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第2章 相关战略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企业战略与特征
    2.2 战略研究方法
    2.3 国外研究综述
    2.4 国内研究综述
第3章 H传媒集团报纸业务现状及问题
    3.1 国内报纸产业发展现状
    3.2 H传媒报纸业务现状
    3.3 H传媒报纸业务面临问题
第4章 H传媒报纸业务环境分析
    4.1 H传媒报纸业务PEST分析
    4.2 H传媒报纸业务SWOT分析
    4.3 竞争环境分析
    4.4 H传媒报纸业务转型战略及实施路径调查
第5章 H传媒报纸业务转型战略
    5.1 H传媒集团报纸业务转型战略选择
    5.2 H传媒集团愿景和使命设定
    5.3 H传媒报纸业务转型战略
第6章 H传媒报纸业务转型战略实施保障及建议
    6.1 战略运营理念创新
    6.2 信息内容创新
    6.3 传播渠道创新
    6.4 盈利模式创新
    6.5 管理组织创新
第7章 结论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尚需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表:H传媒集团报纸业务转型战略及实施路径调查问卷
致谢

(10)从短语到词汇:构式化的另一种概括方式 ——以“打酱油”的构式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ments
Abstract
内容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1.2 Objectives and research questions
    1.3 Data collection and methodology
    1.4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5 Layout of the paper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y of lexicalization
        2.1.1 Lexicalization:Diachronic versus synchronic
        2.1.2 Lexicalization:Generative versus function-typological
        2.1.3 Related topics of lexicalization study
        2.1.4 Summary
    2.2 Previous study of generalization
        2.2.1 Generalization view in philosophy
        2.2.2 Generalization view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2.3 Previous study of constructionalization
        2.3.1 Construction-based grammar
        2.3.2 Constructionalization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preliminary:The usage-based model
    3.1 An overview of the usage-based model
    3.2 Frequency effects
        3.2.1 The conserving effect of token frequency
        3.2.2 The reducing effect of token frequency
        3.2.3 The autonomy effect of token frequency
    3.3 An exemplar-based account of the usage-based model
    3.4 Application of the usage-based model
        3.4.1 A usage-based account of language
        3.4.2 A usage-based account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Chapter Four Constructionalization of "打酱油":From a phrase to a lexically filled construction
    4.1 Data analysis
    4.2 An analysis of "打酱油" on its syntactic and semantic change
        4.2.1 Syntactic and semantic analysis of "打酱油" as a verb phrase
        4.2.2 Syntactic and semantic analysis of "打酱油" as a lexicon
    4.3 Frequency effects on the constructionalization of "打酱油"
        4.3.1 Chunking of "打酱油"
        4.3.2 Semantic change
        4.3.3 Generalization of meaning
        4.3.4 Reanalysi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5.2 Imp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
    5.3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 1 "打酱油" in news titles(2008—2014)
Appendix 2 "打酱油" in CCL

四、2001大陆华商大盘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D]. 潘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2]高利贷行为的刑法规制问题研究[D]. 郭秀峰. 内蒙古大学, 2018(12)
  • [3]海外华人研究的新视野与方法[J]. 李其荣. 丽水学院学报, 2018(03)
  • [4]电影《战狼2》的叙事学研究[D]. 邱思捷. 兰州大学, 2018(11)
  • [5]数字化时代中国男性时尚杂志的美学研究[D]. 黄睿颖. 暨南大学, 2017(02)
  • [6]合作与摩擦:冷战后的中加关系研究[D]. 吴婷. 暨南大学, 2016(08)
  • [7]民营出版的数字出版转型研究 ——以磨铁图书和世纪金榜为例[D]. 段晓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3)
  • [8]竞争·转型·突围——2012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J]. 强月新,刘莲莲.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13(00)
  • [9]H传媒集团报纸业务转型战略研究[D]. 张晓梅. 西北大学, 2014(07)
  • [10]从短语到词汇:构式化的另一种概括方式 ——以“打酱油”的构式化为例[D]. 张艳琴. 西南大学, 2014(01)

标签:;  ;  

2001年中国大陆企业家盘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