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融循环损伤模型论文-肖林凯

冻融循环损伤模型论文-肖林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冻融循环损伤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混凝土,冻融循环,损伤模型,强度

冻融循环损伤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肖林凯[1](2018)在《纳米混凝土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损伤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结构的冻融破坏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之一,它的结构劣化现象是由于材料的内部受到交替变化的正负温差产生的内部力导致的。普通混凝土因其抗冻性能差,遇到严寒天气受到冻融作用使用寿命大大降低,耐久性满足不了使用的要求。而纳米混凝土有抑制材料内部微裂缝的产生和扩展等特点,纳米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初始条件下材料内部存在着初始损伤,材料在冻融环境下的破坏就是这些微裂缝的扩展形成宏观裂缝,最终材料失去承载能力而破坏。损伤力学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和推理材料内部微裂缝的产生和扩展以及破坏的过程和规律。所以本文利用损伤力学的理论研究纳米混凝土的冻融过程和抗冻性能。本文进行不同纳米材料不同掺量的纳米混凝土冻融试验,掺入纳米碳酸钙和纳米二氧化硅质量分数均是一样,它们是0.5%,1.0%,1.5%,2.0%。当在冻融实验机中,冻融依次为50、75、100、150、200、250、300次时,取出试件进行测量,分别记下它们对应次数下的质量,动弹性模量以及抗压强度。对同一种混凝土分别掺加不同纳米材料以及不同质量分数所得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结果研究分析冻融条件下纳米混凝土的衰减规律。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损伤力学的研究进展,以及根据国内外学者总结出的损伤力学的结论,对典型的混凝土损伤模型进行着重分析。通过冻融试验发现其与疲劳损伤相类似,有随机性而且损伤作为变量服从同一概率分布。本文通过叁组冻融试验得到的试验数据,建立Weibull分布模型的本构关系,建立纳米混凝土损伤模型,利用该模型找出纳米混凝土力学性能衰减规律。通过试验研究,分析得出纳米SiO_2和Ca CO_3的最佳掺量分别为1.5%和1.0%,此掺量条件下混凝土的抗冻融能力最大,其抗压能力相对素混凝土也是最大的。相比素混凝土,纳米Si O_2和Ca CO_3的加入大大提升了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期刊2018-06-22)

陈升平,鲍威[2](2016)在《冻融循环下不同纤维混凝土损伤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普通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进行快速冻融循环试验,研究了不同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的相关性能,根据损伤理论分析了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破坏的机理。根据试验结果分析进行拟合,建立了基于相对动弹模衰减的不同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研究分析和计算表明,不同的纤维对混凝土抗冻性都有较大的影响,掺有钢纤维的混凝土抗冻性优于普通混凝土,掺有聚丙烯纤维的混凝土抗冻性最优;结合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模型采用二次多项式函数的拟合精度比指数函数的拟合精度更高。(本文来源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期刊2016年01期)

李犇,毛继泽,刘宗民,刘利明,马立夫[3](2015)在《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微观损伤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水灰比0.36,共21个混凝土棱柱体试件进行300次冻融循环试验,并对冻融后的试件进行了单轴抗压破坏试验和压汞分析试验.对混凝土冻融后的力学性能变化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混凝土冻融损伤的微细观模型,提出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微观本构关系,并对提出的混凝土冻融损伤微观力学模型进行模拟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滕飞[4](2015)在《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损伤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冻融破坏是我国北部寒冷地区混凝土结构的主要破坏形式,是由于材料内部正负温度差交替作用而产生的结构劣化现象。普通混凝土因为其抗冻性能较差,在冻融作用下使用寿命大幅度降低,不足以满足寒冷地区混凝土耐久性要求。聚丙烯纤维具有抑制混凝土微裂缝发生及发展等特点,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冻融作用下的抗冻性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一般情况下,材料内部存在初始损伤,材料的冻融劣化过程实际上就是这种微缺陷、微裂缝发展直至形成宏观裂缝,最终导致材料整体破坏的过程。而损伤力学恰是研究材料微缺陷发生和发展并最终导致材料破坏的过程和规律的学科。所以本文采用损伤力学的理论方法研究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过程及抗冻性能。本文进行了不同纤维掺量的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冻融试验,纤维掺量分别为0%、0.75%、1.5%,当冻融循环次数为25、50、75、100、125、150、175、200时,分别测量不同纤维掺量试件的质量、动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和叁点弯抗折强度,对不同纤维掺量试件冻融损伤程度进行对比分析,并研究了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随冻融过程的衰减规律。本文基于混凝土损伤力学研究现状,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混凝土损伤力学的研究,介绍具有代表性的混凝土损伤模型。分析了混凝土冻融损伤机理及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材料抗冻性能的增益机理。通过混凝土冻融损伤特征的研究,发现冻融损伤从其特征及其作用方式上与疲劳损伤类似,且具有随机性,损伤随机变量满足一定分布规律。本文利用Weibull分布模型,建立材料冻融损伤本构关系,通过试验数据拟合方法,估计模型参数,从而建立不同纤维掺量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损伤模型,并绘制损伤演化趋势曲线。最后根据冻融作用下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衰减规律,建立冻融作用下纤维混凝土的力学衰减模型,并结合损伤模型探讨了损伤与强度的关系。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5%纤维掺量混凝土抵抗冻融损伤能力最强,素混凝土最弱;0.75%掺量混凝土抗压性能最差,抗折性能相较于素混凝土有明显提升;1.5%掺量混凝土抗折强度相较于0.75%掺量混凝土变化不明显。总体来看,聚丙烯纤维的掺入明显改善了混凝土抗冻性能,尤其是抵抗冻融损伤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5-04-01)

商效瑀,郑山锁,徐强,刘春成[5](2015)在《冻融循环下轴心受压砖砌体损伤本构关系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损伤力学理论和应变等价原理,将冻融循环下轴心受压(砖)砌体损伤等效为砌体冻融损伤和轴心受压损伤的非线性耦合,推导了砌体冻融损伤和轴心受压损伤演化方程,获得了冻融循环下轴心受压砌体损伤演化方程,建立了冻融循环下轴心受压砌体损伤本构关系模型.利用冻融循环后砌体轴心受压试验数据验证所建立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冻融循环下轴心受压砌体损伤本构关系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冻融循环后砌体轴心受压试验数据.该模型可为寒冷地区在役砌体结构有限元模拟及耐久性评估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建筑材料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郑山锁,赵鹏[6](2015)在《冻融循环条件下砌体受压损伤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得到冻融循环条件下砌体受压损伤本构关系模型,首次将应变等价原理应用于砌体结构中,将冻融循环后的轴心受压砌体的总损伤等效为冻融阶段和轴心受压阶段两种状态下损伤的非线性耦合,然后基于损伤力学基本原理和砌体细观结构的非均匀性,分析两种损伤状态的劣化过程以及损伤演化途径,推导冻融循环后的轴心受压砌体的总损伤演化方程,最终建立冻融循环条件下砌体受压损伤本构关系模型,并通过已有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5年02期)

杜鹏,姚燕,王玲,曹银[7](2014)在《冻融循环与氯盐侵蚀作用下混凝土的损伤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使用残余应变表征由冻融引起的混凝土损伤。本文通过快冻法测试了冻融单因素以及冻融与3.5wt%NaCl溶液侵蚀双因素耦合(盐冻)作用下混凝土的残余应变,并结合残余应变的增长是连续的且符合阻滞模型这一特点,建立了同时符合冻融和盐冻作用的混凝土损伤模型。结果显示,混凝土的残余应变变化规律符合冻融损伤机理,它可以用来表征混凝土的冻融损伤程度;冻融损伤模型对各混凝土损伤程度变量曲线的拟合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说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冻融或盐冻过程中混凝土的损伤程度;该模型结合更加全面系统的试验研究工作可以预测特定环境下服役混凝土的寿命,为有抗冻要求的服役混凝土耐久性设计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4年04期)

陈升平,郭彬彬[8](2013)在《不同类型混凝土冻融循环试验与损伤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强度等级为C50普通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进行冻融循环试验,通过观察试验现象,记录相关实验数据,总结了不同类型混凝土抵抗冻融循环的能力,以及冻融后混凝土内部损伤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掺加了粉煤灰的自密实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最差,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最好。并根据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进行了混凝土冻融损伤分析并建立了冻融损伤模型,模型所预测的混凝土损伤程度符合工程冻融破坏情况。(本文来源于《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期刊2013-08-10)

张慧梅,杨更社[9](2013)在《冻融循环条件下受荷岩石的损伤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岩石细观结构的非均匀性,建立了冻融受荷岩石损伤扩展本构关系,通过冻融损伤、受荷损伤与总损伤3个损伤因子描述岩石材料各层次的劣化程度及损伤演化途径。通过与岩石冻融循环力学特性试验结果对比,证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岩石应力应变的变化关系。(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贾海梁,刘清秉,项伟,张伟丽,郎林智[10](2013)在《冻融循环作用下饱和砂岩损伤扩展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分析饱和砂岩所经历的冻融作用的特点,认为冻融作用是一种低周疲劳荷载,且砂岩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受力状态可简化为单向拉伸荷载的循环作用。基于以上分析,在疲劳损伤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砂岩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损伤演化方程。同时,通过对饱和砂岩冻融循环过程中的物理性质的观测,及对砂岩自身结构特点的分析,选取砂岩的开孔隙率作为损伤变量。之后通过试验数据对所建立的损伤模型进行验证,并探讨损伤方程中各参数的确定方法。经过验证,该损伤模型能较好地反映饱和砂岩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损伤扩展规律,可以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S2期)

冻融循环损伤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取普通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进行快速冻融循环试验,研究了不同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的相关性能,根据损伤理论分析了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破坏的机理。根据试验结果分析进行拟合,建立了基于相对动弹模衰减的不同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研究分析和计算表明,不同的纤维对混凝土抗冻性都有较大的影响,掺有钢纤维的混凝土抗冻性优于普通混凝土,掺有聚丙烯纤维的混凝土抗冻性最优;结合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模型采用二次多项式函数的拟合精度比指数函数的拟合精度更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冻融循环损伤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肖林凯.纳米混凝土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损伤模型研究[D].沈阳大学.2018

[2].陈升平,鲍威.冻融循环下不同纤维混凝土损伤模型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6

[3].李犇,毛继泽,刘宗民,刘利明,马立夫.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微观损伤模型的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4].滕飞.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损伤模型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5

[5].商效瑀,郑山锁,徐强,刘春成.冻融循环下轴心受压砖砌体损伤本构关系模型[J].建筑材料学报.2015

[6].郑山锁,赵鹏.冻融循环条件下砌体受压损伤本构模型[J].工业建筑.2015

[7].杜鹏,姚燕,王玲,曹银.冻融循环与氯盐侵蚀作用下混凝土的损伤模型[J].硅酸盐通报.2014

[8].陈升平,郭彬彬.不同类型混凝土冻融循环试验与损伤模型研究[C].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13

[9].张慧梅,杨更社.冻融循环条件下受荷岩石的损伤本构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

[10].贾海梁,刘清秉,项伟,张伟丽,郎林智.冻融循环作用下饱和砂岩损伤扩展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

标签:;  ;  ;  ;  

冻融循环损伤模型论文-肖林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