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员间凝聚力论文-谭延敏,张铁明,金宁,陆盛华

成员间凝聚力论文-谭延敏,张铁明,金宁,陆盛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成员间凝聚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群体凝聚力,社会治理

成员间凝聚力论文文献综述

谭延敏,张铁明,金宁,陆盛华[1](2019)在《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社会资本与群体凝聚力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社会治理视角下对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社会资本与群体凝聚力关系进行研究有利于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的建设。方法:采用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社会资本和群体凝聚力的修订问卷,对武陵山民族地区1 253名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进行调查,并对部分成员进行了访谈。结果:1)社会资本量表(5个维度:互惠互动、群体志愿、群体信任、网络关系、社会支持)和群体凝聚力量表(2个维度:健身吸引、社交吸引)的信效度符合社会调查的要求。2) 5个社会资本维度、打包社会资本都和健身吸引、社交吸引呈正向相关关系,且具有高度的显着性(P<0. 01)。结论: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互惠互动、群体志愿、群体信任、网络关系、社会支持对社交吸引均有正向影响,打包后的社会资本稍弱于分维度对社交吸引的解释力;互惠互动、群体志愿、群体信任对健身吸引的正向影响具有高度显着性,打包社会资本和职业变量对健身吸引的影响力不及分维度的影响力大。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社会资本的识别、开发与管理,使群体凝聚力能够通过其成员社会资本的持续投入和积累得到提升,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化发展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贾烜,樊富珉[2](2018)在《领导者共情、成员自我表露与团体凝聚力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明确了团体心理咨询的效果之后,研究者聚焦于探索团体心理咨询的机制,即分析团体心理咨询过程中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往研究的结果表明,共情、自我表露对凝聚力存在显着的影响,但是影响的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本研究用领导者共情问卷、自我表露量表、团体凝聚力问卷,在18个咨询团体中共收集有效数据466份,利用累加模型、调节模型、中介模型对叁者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领导者共情与成员的自我表露对团体凝聚力都有显着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成员的自我表露对于领导者共情与团体凝聚力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即领导者的共情部分通过成员的自我表露对团体凝聚力产生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谭延敏,张铁明[3](2018)在《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社会资本对群体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群体凝聚力的中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结合本土化的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社会资本(5维度)、群体凝聚力(2维度)、群体绩效3个量表对武陵山片区1 253名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进行调查,采用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的方法试图构建成员社会资本、群体凝聚力以及群体绩效关系的模型。结果显示:(1)社会资本的4个维度(互惠互动、群体信任、群体志愿和社会支持)可直接正向预测群体绩效,网络关系维度直接预测群体绩效不显着。(2)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互惠互动、群体信任、群体志愿)可正向预测健身吸引,社会支持可以负向预测健身吸引,网络关系对健身吸引的预测不显着;社会资本的5维度(互惠互动、群体信任、群体志愿、网络关系和社会支持)可以正向预测社交吸引。(3)群体凝聚力的2个维度(健身吸引、社交吸引)可以正向预测群体绩效。(4)群体凝聚力在互惠互动、群体志愿对群体绩效的正向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群体凝聚力在群体信任、社会支持、网络关系对群体绩效的正向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王松才[4](2018)在《家族企业应确保家族成员的紧密凝聚力》一文中研究指出3月24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经济峰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在当天下午举行的主题为“民营企业的治理与传承”的分组会上,贺利氏管理委员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凌瑞德在发言中表示,作为一家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家族企业,贺利氏的经验(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时报》期刊2018-03-26)

赵丹丹[5](2017)在《知识型团队领导—成员交换差异对团队凝聚力的影响研究:组织公平感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传播的多途径、多元化发展,无论是从量,还是多样性上,人们所接触的信息都是极为庞大的。也正是因此,现代社会组织所处的环境与传统社会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组织理念、发展战略方面,各组织之间能够产生更多的沟通和联系,并相互借鉴。同时,这也意味着竞争激烈程度的提高。在这种环境之下,人才的作用也就更加凸显。如何确保组织的良性发展,确保人才能力的发挥,确保人力资源的供给平衡,是组织领导者要考虑的问题。作为一个组织的风向标与掌舵人,必须要对组织内员工负责,在变化的环境中,带领员工立于不败之地。在一个组织内部,特别是一个具有良好凝聚力的组织里,员工往往对领导的指引具有跟随性,而领导员工适应时代的变化,以及组织所处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则是领导成员面临的挑战。通常在组织内部,成员所面对的组织关系有以下叁种,不仅有领导-领导之间的关系,还有领导-成员关系,以及成员-成员关系,协调领导之间的关系,是管理团队的内部事务,其强调的是领导团队的内部团结性。而领导者不仅要协调自己和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要管理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团队处于互动协作的最佳状态。在这叁种关系中,领导与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在西方领导管理理论领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较为集中,尤其是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已经将此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论化、系统化。相比于西方学界,国内相关理论仍处于起步阶段,仅是对西方理论进行综述,缺乏实证研究,且形成的理论也缺乏系统性。有鉴于此,本研究着重探讨知识型团队领导-成员交换差异对团队凝聚力的影响,以此来探究领导管理行为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同时,领导对成员的管理具有差异性,其势必造成员工对组织公平性的质疑。因此,组织公平性也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本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LMX差异对团队凝聚力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LMX差异与组织公平感呈现显着的负相关;(3)组织公平感与团队凝聚力呈现正向相关;(4)组织公平感及其各个维度在LMX差异与它在团队凝聚力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建立领导者与成员的最佳关系机制,从而使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得到提升。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书面调查,以及具体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差异对团队凝聚力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力图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使所得结论更加准确和客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展望,以及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讨论,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本文来源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期刊2017-06-01)

李铖[6](2017)在《大创项目成员的团队偏好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团队认同和团队凝聚力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团队创新是目前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学术领域的热门话题。已有大量研究对团队偏好、团队认同、凝聚力和创新绩效两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团队偏好的提高会促进团队认同、凝聚力和创新绩效的提高,团队认同和凝聚力的提高也可以促进创新绩效的提高,但是四者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晰。基于此,本研究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四个变量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从团队认同和团队凝聚力出发,在个体和团队两个水平,探讨团队偏好对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并预期团队认同和凝聚力在团队偏好和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预研究利用访谈法对文献综述中的变量关系进行验证,从实际角度寻找研究变量。访谈对5个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团队的16名成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团队认同和团队凝聚力是团队成员最为重视的两个因素,印证了文献综述中提到的团队认同和团队凝聚力是创新绩效的近因变量。研究一通过问卷法对华中师范大学312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与者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成员的团队偏好提高只能通过团队认同感和团队凝聚感两条路径,从而促进个体水平的创新绩效的提高,并且团队认同感和团队凝聚感可以相互促进。研究二通过问卷法与团队结题评审结果相结合,对华中师范大学134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团队进行调研。结果发现:提高团队偏好可以提高团队认同和团队凝聚力的提高,但是与团队水平的创新绩效没有显着联系,即团队偏好、团队认同和团队凝聚力的提高无法提高团队水平的创新绩效。通过对研究一和研究二中的两种水平的创新绩效进行关联,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个体水平的创新绩效无法正向预测团队水平的创新绩效。两个研究的研究结果部分验证了先前的假设。所有的数据都来源于实际大创团队,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最后,本文对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展望进行了分析,从研究样本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出未来研究推进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艾维维,冯宇婷[7](2016)在《基于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的酒店组织凝聚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酒店组织凝聚力关乎执行力与竞争力。目前,我国酒店员工流失率高,组织凝聚力现状堪忧。文章通过分析酒店组织凝聚力现状、存在的问题,运用领导-成员交换理论构建提升我国酒店组织凝聚力的LMX理论假设模型,提出加强人岗匹配、打破"圈内人"和"圈外人"的界限与完善领导"圈子"的叁大对策,以期为我国酒店组织凝聚力的提升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6年16期)

郝丁丁[8](2016)在《团队成员心理边界、凝聚力和团队绩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创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不息引擎,为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保障。企业的创新依赖于团队的工作开展。团队不仅可以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灵敏的反应,还可以通过整合团队资源保证各项任务高质量的完成。作为团队的基本构成要素,团队成员在团队运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经济学告诉我们,人都是经济人,是利己的,身为团队成员能真正从团队角度考虑团队绩效的又有几个人?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从团队成员心理边界出发,着眼于员工“心”的管理,以期借力于心理边界,突破员工心理障碍,增强其团队认同度、归属感,加强成员间、成员与团队间的凝聚力,借以团队绩效的提高,提升组织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将团队管理问题回归源点,并将心理边界作为组织最本质的成长能力,为组织的长期发展提供最根本的动力。本研究关注团队成员心理边界、凝聚力和团队绩效叁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这一关系中凝聚力是否承担了中介作用。通过深刻剖析团队成员心理边界对团队绩效影响的内在机制,并且借鉴了社会认同理论、心理边界相关理论和IPO团队效能模型,构建了团队成员心理边界四维结构模型,并以该四维结构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团队成员心理边界、凝聚力和团队绩效的影响理论模型,以15家企业的45个团队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了验证。根据实证研究,具体得出以下结论:(1)心理边界的本质是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具体可以通过人际认同、文化认同、工作认同和目标认同四个维度来加以衡量。(2)团队成员心理边界确实会显着正向影响团队绩效,而且这一影响是团队成员对团队的文化认同、人际认同、工作认同和目标认同共同作用的结果。(3)凝聚力就像连接个体与团队的纽带一样,无论是单独通过任务凝聚力、社会凝聚力,还是两者共同作用,均在团队成员心理边界与团队绩效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经贸大学》期刊2016-05-01)

王深,刘一平,谷春强[9](2016)在《业余体育团队凝聚力对成员锻炼坚持性的影响机制:有调节的两层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群体凝聚力对成员锻炼坚持性影响的复杂性,在研制锻炼坚持性问卷的基础上,以自发组建的各类球类团队、自行车俱乐部、体育表演团队等锻炼团体为对象,对41个业余体育团队共425名成员的群体凝聚力、锻炼自我效能与锻炼坚持性进行测量,运用多层线性模型技术,探讨我国自发性锻炼群体的凝聚力对成员锻炼坚持性的解释力与影响机制。结果发现:锻炼坚持性的内容结构包括努力投入、情感体验与行为习惯叁个维度;业余体育团队的凝聚力既可以直接促进成员个体的锻炼坚持性,也可以通过提升成员锻炼自我效能来间接促进个体锻炼坚持性;并且,在成员锻炼自我效能与其锻炼坚持性关系中,群体凝聚力还进一步发挥了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张铁明[10](2015)在《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心理资本与群体凝聚力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心理资本与群体凝聚力的关系进行探讨,可以促进全民健身组织的稳定与发展。采用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心理资本的修订问卷和群体凝聚力问卷,对武陵山片区1226名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进行调查。逐步回归结果显示:乐观、自信、年龄、学历对群体凝聚力的影响不具有显着性,心理资本维度中的希望、宽容、感恩与职业、月收入对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具有高度显着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启示。(本文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成员间凝聚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明确了团体心理咨询的效果之后,研究者聚焦于探索团体心理咨询的机制,即分析团体心理咨询过程中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往研究的结果表明,共情、自我表露对凝聚力存在显着的影响,但是影响的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本研究用领导者共情问卷、自我表露量表、团体凝聚力问卷,在18个咨询团体中共收集有效数据466份,利用累加模型、调节模型、中介模型对叁者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领导者共情与成员的自我表露对团体凝聚力都有显着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成员的自我表露对于领导者共情与团体凝聚力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即领导者的共情部分通过成员的自我表露对团体凝聚力产生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员间凝聚力论文参考文献

[1].谭延敏,张铁明,金宁,陆盛华.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社会资本与群体凝聚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

[2].贾烜,樊富珉.领导者共情、成员自我表露与团体凝聚力的关系[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3].谭延敏,张铁明.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社会资本对群体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群体凝聚力的中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

[4].王松才.家族企业应确保家族成员的紧密凝聚力[N].中国经济时报.2018

[5].赵丹丹.知识型团队领导—成员交换差异对团队凝聚力的影响研究:组织公平感的中介作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6].李铖.大创项目成员的团队偏好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团队认同和团队凝聚力的中介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7

[7].艾维维,冯宇婷.基于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的酒店组织凝聚力研究[J].现代商业.2016

[8].郝丁丁.团队成员心理边界、凝聚力和团队绩效关系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6

[9].王深,刘一平,谷春强.业余体育团队凝聚力对成员锻炼坚持性的影响机制:有调节的两层中介模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

[10].张铁明.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心理资本与群体凝聚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

标签:;  ;  ;  ;  

成员间凝聚力论文-谭延敏,张铁明,金宁,陆盛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