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变迁论文-蔡禾

劳动力变迁论文-蔡禾

导读:本文包含了劳动力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劳动力市场结构,福利保障,利益分配,二元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蔡禾[1](2019)在《新二元: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存在两个体制性特征。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城乡隔离,即农业劳动力不能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而且城乡劳动力被置于两个不同的利益分配、福利保障体系。二是单位用人的"编制"约束,即每个单位在员工数量、岗位设置上没有自主权,完全由政府或上级部门给出计划,同时政府或上级部门在利益分配、福利保障上以财政兜底(吃皇粮),(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9年06期)

吴绮雯,武力[2](2019)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镇就业体制和劳动力转移政策变迁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就业体制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城乡劳动力迁移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关键支撑。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就业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由"统包统配"发展为市场化的就业体制。城乡二元分割的就业体制被打破,一体化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并完善。城镇就业体制变革和劳动力转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特征,形成了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劳动力市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求实》期刊2019年02期)

纳森·范德克里普,乔恒[3](2018)在《加媒:中国劳动力市场变迁,个人价值在增加》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拿大《环球邮报》2018年9月2日)扎克·张(音)做了一件在多数国家很简单,但数年前在中国仍不可想象的事。张改变了自己的户籍所在地。户口对他从当地获得政府服务很重要。过去,中国各城市靠户籍制度控制外来人群涌入,迁户口需要多年努力。但如今,随着劳动人口萎缩,中国想脱离陈旧的老工业基础,众多企业和城市因此都在竞争(本文来源于《新作文(高中版)》期刊2018年11期)

纳森·范德克里普,乔恒[4](2018)在《劳动力市场变迁 个人价值在增加》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拿大《环球邮报》9月2日文章,原题:在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迁为劳动力流动打开新大门 扎克·张(音)做了一件在多数国家很简单、但数年前在中国仍不可想象的事。张改变了自己的户籍所在地。户口对他从当地获得政府服务很重要。过去,中国各城市靠户籍制度控制外来人群(本文来源于《环球时报》期刊2018-09-03)

张广胜,田洲宇[5](2018)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变迁、贡献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从限制流动到自由流动,打破了土地对劳动力的桎梏,释放了亿万农村劳动力潜在的经济效能。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带来了多重红利,国家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和优化,劳动力个人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一过程将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崛起的整个进程。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历程、特征和市民化进程;对其流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为国家经济做出的贡献进行了估计;针对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展望。(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问题》期刊2018年07期)

周磊[6](2018)在《农村劳动力迁移对产业结构变迁的促进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总体劳动力生产率。这种由劳动力跨部门再配置而产生的“结构红利”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着力点。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来看,学者们通常将劳动力迁移引起的就业结构的变迁作为产业结构变迁的表征。这种观点有助于简化分析,但也容易忽略劳动力迁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传导机制。基于这一原因,本文将农村劳动力迁移视为产业结构变迁的动因之一,由此分析由外生因素引致的农村劳动力迁移对产业结构变迁促进作用的机制。首先,本文梳理了劳动力迁移和产业结构变迁的相关理论以及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历程。在此基础上,从农村劳动力迁移引起的要素投入结构变化和需求结构变化两个层面分析了促进作用的传导机制。其次,构建一个包含产业间效率差异和劳动力市场扭曲、非位似偏好、农产品相对价格等因素的叁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在模型中引入了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指数,并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了相应的校准和估计。借助数值模拟得出如下核心结论:在非农部门相对技术进步速率提高和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下降两种驱动因素下,农村劳动力的跨部门迁移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农村劳动力迁移引起的要素投入结构变迁以及恩格尔效应和相对价格效应引起的需求结构变迁。再次,以理论模型为基础,根据2006-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村劳动力迁移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正向影响,并使用二阶最小二乘法进行了相应的稳健性检验。最后,在机制分析、数值模拟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劳动力迁移对产业结构变迁促进作用的相关结论。(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8-04-01)

刘雅娇,胡静波[7](2018)在《劳动生产率、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变迁——基于鲍莫尔——福克斯假说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产业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第叁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在第叁产业增势正劲之时,为何工业发展却遇到了阻力,经济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结合鲍莫尔—福克斯假说的理论及其修正与发展的经验检验,选取1995~2010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从第叁产业的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第叁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对滞后,在市场机制发育不够完善条件下,相关服务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并不同步,但是随着第二产业相对第叁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第叁产业就业比重的提升;也就是说,第叁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滞后是第叁产业吸纳大量劳动力的重要原因。由此证实了鲍莫尔—福克斯假说的一般性结论。(本文来源于《税务与经济》期刊2018年02期)

张毅[8](2017)在《在刘易斯拐点视角下探究我国劳动力结构变迁对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力因素是我国特殊经济发展结构的重要成分,多量低价的劳动力创造出产品优势并最终形成竞争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加深,农业与制造业的相对地位发生着改变。劳动力人口虽然因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有所下降,但整体数量变化率并不高,而逐渐显现的民工荒等劳动力短缺现象则是由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及第二、叁产业迁移的结果造成的。随着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移,一方面,农村剩余可转移的劳动力数量处于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劳动力工资成本伴随劳动力的供不应求而上升。本文以刘易斯拐点为视角对劳动力结构的改变进行研究。刘易斯拐点理论伴随发展中国家经济工业化进程的加深而被提出,当经济体跨过刘易斯拐点后,其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形成机制或将面临调整,基于此,本文将在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两方面探究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对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从社会总供给的角度看,刘易斯拐点将引致工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从社会总需求的角度来看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将对有效需求产生复杂的影响,既有消费需求拉动型通胀,也有投资不足型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不尽相同,政策抉择亦大相径庭,因此应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两个方面来综合考察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并依据供求的综合作用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刘易斯拐点效应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影响是本文研究主线,相关论述据此展开。本文将研究内容划分为六个部分分别讨论。第一部分为绪论,即文章的开篇,这部分不仅讲述我国民工荒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限背景下的刘易斯拐点效应,而且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深入了解学界研究趋势,借鉴研究方法、发现研究不足并提出研究创新。第二部分为刘易斯拐点对通货膨胀效应影响的阐述,即刘易斯拐点与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内在联系。该部分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两个角度探究刘易斯拐点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本文在社会总供给方的分析是针对劳动力因素展开的,即刘易斯拐点到来后,第二产业劳动力边际生产率的增长无法支持由于农村剩余可转移劳动力数量下降而导致的第二产业雇佣工人成本的上升,导致产出下降的同时工资水平又带动着物价水平的上升;在社会总需求方的分析是针对有效需求的叁个方面展开的,即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及净出口需求,本文分析社会总需求的原因在于,刘易斯拐点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渠道是复杂的,因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导致劳动力结构发生改变,并随之引起劳动力工资水平的提升,从消费需求的角度来看,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升将改善居民的生活刺激消费需求,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所获得的工资低于城镇居民的工资水平的事实尚未改变,二者的差距仍然存在,因此,消费需求尚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尤其我国较高的房价和城市生活成本反而会压抑劳动力的消费需求,引起需求不足的通货紧缩;从投资需求的角度来看,刘易斯拐点来临后,企业雇佣工人的成本上升,但是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却未能上升到足以支撑工资上涨的水平,因此低产出高成本导致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下降,投资意愿下降进而引起社会投资不足的紧缩效应,但若企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的方式应对下降的投资回报,则将引起物价水平上升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从净出口的角度来看,企业成本上升导致我国出口企业低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被削弱,进而导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实力的减弱及出口数量的下降,引起我国外部需求的减少。第叁部分为描述性统计分析,基于1978~2016年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整理分析数据,如消费、投资、净出口、实际工资水平、边际劳动生产率以及物价水平等来展示刘易斯拐点前后各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内在联系。第四部分为模型设定,阐述STR模型的设定过程,并为实证分析做好准备工作,如采用PP检验对通货膨胀率、消费、投资、净出口变化及边际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工资的差值进行平稳性检。第五部分为实证分析,首先确定模型滞后阶数并确定模型的线性分,再检验模型的非线性并确定转换变量及转换函数的类型,进而确定模型类型为LSTR1模型,最后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法(NLS估计)估计模型参数,并对得到的实证结果进行分析,阐明刘易斯拐点对于通货膨胀的非线性影响。第六部分展示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面临的一次重要调整,物价水平的变化在本次调整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宏观经济中,不论是从产生社会总供给的劳动力方面,还是从形成社会总需求的投资、消费、进出口方面刘易斯拐点均将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而在社会总供给端和社会总需求端分析刘易斯拐点对物价水平影响机制的变化及应对策略是经济平稳运行的内在要求。本文在研究中遇到的难点主要是数据有限,可查数据年代不够久远且劳动力收入及劳动边际生产率均为年度数据,这一弊端或能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7-11-01)

邬思怡[9](2017)在《房价波动对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及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红利根源于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但这种低成本优势却不是永远的。当前,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与约束性,使得一切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不断增加,尤其是随着房价的水涨船高,一方面直接引起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企业成本的增加会导致某些低附加值企业的外迁,这种外迁究竟会导致城市产业的“空心化”还是为城市高附加值产业链向上攀升的提供发展空间,这需要系统的讨论房价上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既要讨论房价波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影响又要讨论房价波动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房价上涨直接导致劳动力生活成本的提高,然而如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尽管房价高企,仍吸引劳动力的不断流入与流出,这与之前研究结论“房价上涨对劳动力形成挤出效应”并不一致,这是否说明房价波动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细分,进一步的,劳动力流动引起的劳动力结构重构又对城市产业结构变迁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一系列问题的抛出都说明研究房价波动对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十分必要。本研究以房地产经济学理论、劳动力流动理论与产业结构变迁理论为基础,从成本驱动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房价波动影响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演化机制,指出房价波动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内在逻辑,阐述异质性劳动力流动的中间作用机理。具体而言,从房价上涨推动生产成本增加的角度推导房价波动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内在机制,主要是测算在满足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房价上涨带来的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引起的代表性企业(厂商)转移或升级的门槛值,论述房价波动下代表性企业(厂商)行为决策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从房价上涨推动生活成本增加角度推导房价波动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内在机制,在这个部分引入异质性劳动力流动的中间作用,首先研究房价波动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推导出房价波动下劳动力流动的绝对迁移模型和相对迁移模型,判断劳动力在何种情况会由农村迁入城市(绝对迁移),又在何种情况从一个城市迁往另一个城市(相对迁移),然后在相对迁移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异质性劳动力,进一步细分房价上涨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推演出相对房价波动对异质性劳动力跨地区的流动与重构的影响,并从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决策出发,讨论新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在定性研究部分,总结和归纳了我国房价波动的趋势与特征,并将房价波动的趋势融入对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和产业结构变迁现状与特征的研究之中。在定性分析房价波动与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和产业结构变迁)的相关关系时,主要考察两者变动的趋势图,发现相对房价波动对异质性劳动力(和产业结构变迁)变动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且相对房价与异质性劳动力(和产业结构变迁)两者的相关性在波动图上,在某些阶段表现为正相关,某些阶段又表现出负相关,进一步的,相关系数证明两者之间存在关联性,因此可以推断房价波动与异质性劳动力(和产业结构变迁)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在实证研究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基于房价波动直接引致产业结构变迁的内在机制,以及定性分析引出的问题,首先对两者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确定房价波动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格兰杰原因,然后定量分析城市房价波动对产业结构变迁(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线性(用于对比结果)和非线性影响,并更深入的从结构和地区的角度讨论城市相对房价波动对各次产业产值的影响效应以及分地区城市相对房价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房价波动对产业结构变迁存在显着的非线性影响(解释了定性研究中,趋势图显示两者在某些阶段是正相关关系而某些阶段是负相关关系的原因),在长期房价波动将不利于产业结构变迁,但在短期,相对房价上涨有利于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趋于调整与完善,促进城市低附加值产业的溢出效应,为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分结构的讨论结果表明,在短期相对房价上涨对第二产业的相对产值形成显着的挤出效应,而推动第叁产业相对产值的增加,即在短期,城市相对房价的上涨会促使本地区工业中某些低附加值企业不断外迁,推动工业能力不断壮大,向着价值链高端进行攀升,同时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城市经济结构向着“经济服务化”趋势迈进,促使城市产业实现升级。此外,通过分地区的讨论表明,区际房价的相对差异确实是影响东、中、西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而言,高房价带来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迫使东部地区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产业逐步向相对房价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一方面有利于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有利于其他地区结合自身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在实证研究的第二部分,主要基于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为中间变量的房价驱动间接引致产业结构变迁的内在机制,以及定性分析引出的问题,一是定量研究房价波动对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决策的非线性影响,二是定量研究房价波动、异质性劳动力对产业结构变迁的非线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房价波动对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存在显着的非线性影响(解释了定性研究中,趋势图显示两者在某些阶段是正相关关系而某些阶段是负相关关系的原因),在长期房价波动将对异质性劳动力形成挤出效应(与一般研究结论一致),但在短期相对房价上涨有利于劳动力的集聚,然而普通劳动力对房价上涨更为敏感,因此高房价首先对普通劳动力形成挤出效应,迫使普通劳动力转移至房价更低的城市,而技术人才往往具备一定的房价上涨抗压性,即相对房价上涨对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存在拐点,不同是普通劳动力的面临的房价的拐点值更小。此外,在分地区讨论时,比较特殊的是在对中部地区进行考察时,高房价对普通劳动力就业形成强烈的挤出效应;对西部地区进行考察时,高房价无论是对技术人才还是普通劳动力都形成显着的挤出效应。受异质性劳动力流动这一中间变量的影响,城市相对房价上涨通过影响技术人才的流动决策,促进技术人才的集聚,促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触发城市产业升级,使产业结构更加趋于高级化,而城市相对房价上涨通过影响普通劳动力的流动决策,迫使普通劳动力溢出,阻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不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城市相对房价持续上涨通过影响异质性劳动力的流动决策,最终将形成对技术人才和普通劳动力的挤出效应,随着劳动力的持续外溢,最终将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阻碍城市产业发展。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可知,要在房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实现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匹配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与优化,必须将房价调控目标与区域人口布局、产业布局有机结合,引导异质性劳动力有序流动,从而促进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序进行,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因地制宜的实施房地产价格调控措施,促进房价合理回归;推动异质性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依据异质性劳动力的重构,推动产业结构重新布局与优化。(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7-06-01)

孙立扬[10](2017)在《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市场扭曲与区域经济增长》一文中研究指出要素资源的重新配置,尤其是劳动力要素在部门间的流动和重新配置对区域经济增长将产生重要影响。现阶段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形势下要求经济在保持稳步增长的同时更为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因此探索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应是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劳动力市场扭曲将对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造成显着的损失,另一方面消除劳动力扭曲后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在速度,这意味着探索劳动力市场扭曲、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叁者间的关系对指导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江苏省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积极践行者,其无论是区域间的发展梯度还是自2000年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以来的经济发展进程都与全国一致,因此以江苏省为考察对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其他省份而言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将劳动力市场扭曲因素引入叁部门一般均衡模型,选取了2000-2015年数据对江苏省整体经济和叁大产业的劳动力市场扭曲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首先测算了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另外在分析劳动力市场扭曲对TFP的影响时还测算了叁大产业各自的劳动力错配系数,之后估计了由于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存在导致的劳动生产率和TFP的效率损失程度,同时探索了2007年后江苏省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是否是由产业结构变迁导致。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劳动力市场存在偏向于非农部门的扭曲且其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在非农部门内部存在偏向于服务业的扭曲,其有一定提高并趋于平稳。由于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存在,2000-2015年间江苏省劳动生产率年均损失约15.66%,其损失程度也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第二,2007年以来第叁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是造成江苏省总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最重要的因素,第一产业也有一定的拖累作用,而第二产业保持相对高速的增长和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减弱对其起到重要的遏制作用,江苏省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主要是由产业结构变迁造成的;第叁,进入2000年以来,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存在导致了TFP一定的效率损失,考察期间其造成的年均损失率为7.7%,并不显着。其中,第一产业和第叁产业的劳动力配置扭曲的负效应较大,第二产业的负效应较小且在2010年以后其对TFP的效率反而起到了促进作用,总的来说劳动力市场扭曲变动对TFP造成的效率损失呈现减小的趋势,证明江苏省的经济结构向着越来越合理的方向发展。最后,本文从市场制度建设和完善、清除劳动力要素流动中的主要障碍、进一步削弱行业垄断和劳动力市场分割、提高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给出了改善劳动力等资源配置、优化江苏省经济结构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7-05-13)

劳动力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就业体制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城乡劳动力迁移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关键支撑。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就业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由"统包统配"发展为市场化的就业体制。城乡二元分割的就业体制被打破,一体化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并完善。城镇就业体制变革和劳动力转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特征,形成了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劳动力市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劳动力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蔡禾.新二元: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J].探索与争鸣.2019

[2].吴绮雯,武力.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镇就业体制和劳动力转移政策变迁探析[J].求实.2019

[3].纳森·范德克里普,乔恒.加媒:中国劳动力市场变迁,个人价值在增加[J].新作文(高中版).2018

[4].纳森·范德克里普,乔恒.劳动力市场变迁个人价值在增加[N].环球时报.2018

[5].张广胜,田洲宇.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变迁、贡献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18

[6].周磊.农村劳动力迁移对产业结构变迁的促进作用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

[7].刘雅娇,胡静波.劳动生产率、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变迁——基于鲍莫尔——福克斯假说实证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8

[8].张毅.在刘易斯拐点视角下探究我国劳动力结构变迁对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7

[9].邬思怡.房价波动对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及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D].广西大学.2017

[10].孙立扬.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市场扭曲与区域经济增长[D].曲阜师范大学.2017

标签:;  ;  ;  ;  

劳动力变迁论文-蔡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