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初探

信息化环境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初探

(湖南省耒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21800)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科技的不断引入,我们逐渐迎来了以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大数据”时代。直到现在,人们已经在信息化环境中享受着其带给的新鲜感和愉悦感。这同样给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可能。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始终以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兴起的潮流下,中职院校逐渐对“计算机应用课程”进行新的探索,让教学与信息化环境紧紧联系在一起,重新绽放光彩。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局势下,信息化环境越来越受大众的欢迎和喜爱。而这也意味着所有行业领域要想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使自己的建设必须要与数据时代相契合,不能仍旧固步自封来谋求发展。因此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也要与这个时代向适应,与信息化环境相契合。本文就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出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

(一)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一方面,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深深影响下,中职计算机教师对于课程教育的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时代,由此与新型教育观念产生了巨大冲突,使得在这种冲突面前手足无措。久而久之,依然跳不出传统教育模式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分界线,从而依旧使用“口述、黑板记录”等形式过于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因为教学形式方面的缺少而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因此,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在影响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依旧无法与信息化环境相融合。

(二)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师来说,大部分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就是准备教学方案、制作演示类课件,从而缺少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这种教学方式极易冻结课堂氛围,无法为学生呈现出一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课堂氛围。长期下来,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从而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主动讲授知识内容,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内容”的现象在中职课堂中极为常见。学生因为被动接受知识而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因为缺少发挥自己主体性的时机而降低了学习效果,由此中职的整体教育缺少了学生的活力和生机。

以上所述的问题都是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只有在改进它们的基础上,才能快速推进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改革。

二、信息化环境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途径

通过对以上对于中职院校课程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深刻分析,现提出以下有效途径,让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改革在信息化环境下不断深化。

(一)改变教学形式

在信息化环境中,中职计算机教师要冲出传统教学模式所构造的阴影,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主体,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接触信息化环境。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Windows”操作系统中,教师应该将其与教学形式联系在一起,由传统教学的口述+板书+少次数的上机练习转为新型教学的演示+操作+讲解的形式。让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给学生一个值观的感受,并在操作过程中根据之前的讲解进行训练,让学生对知识内容有了一个深刻印象的同时还对计算机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新教学方式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创新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效果。因此,若要进行有效的课程改革,就必须要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各式各样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如游戏教学、竞赛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给学生一个不同以往的新奇的教学环境。比如在Word文档的应用中,教师可以进行故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在空白文档中写一篇小篇幅的故事,然后在进行字体、颜色、插入图片、格式等设计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进行设计,最后进行一个整体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可以分享自己的写作内容和感受,也可以分享自己的设计技巧。又比如在Excel表格的制作和处理中,教师可以进行竞赛式的教学情境。首先给出所有人一张相同且完整的表格,让学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表格的制作。以交表时间的顺序来争夺前十名,对于前十名的同学,教师可以进行平时分的加分以示鼓励。在紧张又严格的竞赛方式下,学生会更加集中注意力,精心设计制作表格,并对表格的步骤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夯实基础,提高知识水平。

(三)加强实验操作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很少有机会能够上机操作,导致学生的学习无法深入。加之在实验性极强的计算机课程面前,中职计算机教师需要在信息化环境中,减少讲解的时间而加长上机操作的时间,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比如一星期两节课中,留出一节半课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明白Word文档的创建和制作过程,明白Excel表格的制作和处理过程。比如在Word文档中如何设置段落的行距和缩进量,如何插入图片和连接,如何设置目录和页码……在Excel表格中如何合并单元格,如何设置表格颜色,如何删除其中的一行……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实验中一步一步操作之后才会加深印象,才能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四)改进评价方式

所有人对中职学生的认知都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基础知识薄弱、综合素质较差”,因此中职教师要借助信息化建立一种合适中职学生的评价方式。一方面可以建立一种以过程评价、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过程评价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平时表现,包括学生出勤率、课后作业和平时成绩。笔试考试是指对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实践能力考核是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中职院校每年可以安排“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试,让学生们积极报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拿到相应的奖状和证书。这种新的评价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习效率,还激发了学生参与考试、证明自己的积极性。

结束语

在如今高速化发展的时代下,当人们开始在信息化环境中与互联网难舍难分时,就预示了新时代的到临。在这个时代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着自己的教学模式,为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相联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机。同样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不仅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大数据时代带给人的强大生命力,也提高了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在信息化与计算机课程相结合的同时,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学习中,促使中职院校教学在整个教育界形成了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1]武月.中职课程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04):136-137.

[2]靳军.互联网+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3]卢崇泽.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问题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18):79-80.

[4]黎永越.任务驱动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D].重庆师范大学,2018.

[5]姜燕霞.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微探[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01):217.

标签:;  ;  ;  

信息化环境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