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产量与品质论文-何飞,赵忠祥,康俊梅,龙瑞才,吕会刚

草产量与品质论文-何飞,赵忠祥,康俊梅,龙瑞才,吕会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草产量与品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紫花苜蓿,施肥,产量,营养品质

草产量与品质论文文献综述

何飞,赵忠祥,康俊梅,龙瑞才,吕会刚[1](2019)在《氮磷钾配比施肥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寻紫花苜蓿种植的最适养分施用量及最佳施肥方案,提高牧草的生产性能及其营养品质,为紫花苜蓿实际生产提供技术指导。于2015和2016年在河北沧州应用"3414"试验设计,以华北地区推广的中苜3号紫花苜蓿为材料,研究了氮、磷、钾肥不同施肥配比对紫花苜蓿产量以及营养品质的影响,并探讨了该区域的推荐施肥量。结果表明,不同的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很大,少施肥或者过量施肥都可以影响产量;与未施肥的对照相比,施以不同数量的氮、磷、钾对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均有显着影响;影响中苜3号紫花苜蓿干草产量高低顺序依次为磷肥>氮肥>钾肥。其中,处理12(N_1P_1K_2)组合两年的产量均为最高,分别为9848.0kg/hm~2和14545.4kg/hm~2,较对照分别增产28.89%和20.37%。本研究得出最佳施肥组合为:施N 5.0kg/hm~2、P 30.0kg/hm~2、K 180.0kg/hm~2,为黄淮海地区类似气候土壤条件下紫花苜蓿草田的合理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际生产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岩,徐智明,李争艳,李杨[2](2019)在《14个紫花苜蓿品种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的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适宜安徽江淮地区种植的优势品种,对来自美国的14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连续3年的田间引种比较试验,利用方差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综合评价了不同苜蓿品种连续种植3年的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结果表明:鲜干草产量,正道440表现最好,均值分别为2.61 kg/m~2和0.61 kg/m~2,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表现较好,均值分别为42%和32.5%。但其粗蛋白含量较低,仅为16.5%;正道656,354和903等品种在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等方面表现突出,品质较好,其中,354的鲜干草产量表现也很突出,正道656次之。经过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后,正道656最接近理想品种,其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均值分别为:鲜草产量2.1 kg/m~2、干草产量0.47 kg/m~2、粗蛋白20.4%、中性洗涤纤维35.0%、酸性洗涤纤维26.3%,其次较突出的品种依次是正道440、354、525、903,以上5个品种均适宜在当地推广种植。(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9年04期)

石丽娜,杨天辉,常生华,侯扶江[3](2019)在《模拟轮牧条件下黄土高原叁叶草产量与营养品质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黄土高原地区叁叶草(Trifolium)的产量、营养品质与生长时间、≥0℃积温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白叁叶(Trifolium repens ‘KopuⅡ’)、红叁叶(Trifolium pretense ‘Sensation’)为对象,通过模拟轮牧试验,分析生长时间、≥0℃积温与其产量、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粗灰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种叁叶草的生长时间、≥0℃积温与其产量及各营养指标之间显着相关(P <0.05),据此建立了利用叁叶草生长时间和≥0℃积温预测其产量和品质的Ⅱ类估测模型。预测模型准确性较高,可以为黄土高原地区叁叶草的栽培管理和收获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付薇,覃涛英,韩永芬,苏生,马培杰[4](2019)在《氮、磷、钾施肥配比对桂闽引象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桂闽引象草为材料,采用叁因素叁水平正交优化设计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桂闽引象草农艺性状、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变化,以探讨施肥对桂闽引象草的影响。结果表明,桂闽引象草通过合理的氮、磷、钾施肥配比,能够达到较好的生产效果,综合分析,组合N20P10K20的施肥效果最佳,即在N 20 kg/667 m~2、P 10 kg/667 m~2、K 20 kg/667 m~2的施肥配比下,桂闽引象草年鲜草产量达11 267.5 kg/667 m~2,折合干草产量为2 520.7 kg/667 m~2,比对照(无肥处理)分别增产39.74%和46.30%,粗蛋白含量12.68%,比对照增加25.60%。(本文来源于《畜牧与饲料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代寒凌,田新会,杜文华,吴建平[5](2019)在《甘南地区饲用型小黑麦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饲用型小黑麦品系C35为试材,黑麦品系C39和当地种植的燕麦品种(岷县燕麦)为对照,对3种牧草4个刈割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乳熟期)的草产量、营养价值和干物质消化率进行了测定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乳熟期小黑麦,黑麦和燕麦的平均干草产量最高,抽穗期CP含量和干物质消化率最高,株高,NDF含量和ADF含量最低。小黑麦的平均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显着高于燕麦,虽然干草产量与黑麦无显着差异,但CP含量显着高于黑麦,NDF和ADF含量显着低于黑麦。综合评价,3种牧草最佳刈割时期均为乳熟期,乳熟期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为γi(小黑麦)>γi(黑麦)>γi(燕麦);小黑麦品系C35在该地区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具有明显区域优势,适于推广种植。(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9年02期)

何振富,贺春贵,王国栋,顾娴,郝生燕[6](2019)在《刈割次数对甘肃庆阳地区光敏型高丹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甘肃庆阳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光敏型高丹草品种"大卡BMR"和"海牛"为对象,采用全生育期刈割一茬和两茬处理,测定各茬次产草量、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糖锤度(BX),计算总可消化养分(TDN)含量,分析刈割茬次和品种对产草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对鲜草产量影响极显着(P<0.01);刈割茬次对鲜草和干物质产量影响极显着(P<0.01);总鲜草产量以刈割两茬最高,平均为128.87t/hm~2;总干物质产量以刈割一茬最高,平均为27.65t/hm~2;品种间鲜草和干物质产量对刈割茬次的响应程度不一致。品种对CP、ADF和TDN含量影响极显着(P<0.01),对NDF和BX影响显着(P<0.05);刈割茬次对各营养成分含量均影响极显着(P<0.01);不同品种的CP、NDF和TDN含量对刈割茬次响应不一致。品种对CP和TDN产量影响不显着,刈割茬次对二者影响极显着(P<0.01);CP产量以刈割两茬之和最高,平均为2.52t/hm~2;TDN产量以刈割一茬最高,平均为14.07t/hm~2。综合分析表明,从生产优质饲草料和单位面积营养物质产出的角度考虑,以粗蛋白质和总可消化养分产量为目标时,选择品种大卡BMR并采用刈割两茬的生产方式最佳;以干物质和总可消化养分产量为目标时,选择品种大卡BMR并采用刈割一茬的生产方式最佳。(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吕会刚,康俊梅,龙瑞才,徐化凌,陈小芳[7](2019)在《播种量和行距配置对盐碱地紫花苜蓿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山东省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以黄淮海当家紫花苜蓿品种中苜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播种量(7.5, 15.0, 22.5 kg·hm~(-2))和行距(15, 30, 40 cm)两个因素,研究了盐碱地条件下不同播种量和行距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旨在为苜蓿生产确定最佳播种量和行距配置,为发展盐碱地苜蓿产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播种量对3年总产量无显着性影响(P>0.05),但对播种当年产量有极显着影响(P<0.01),播种量22.5 kg·hm~(-2)的3年总产量最高,产量随播种量增加呈不断提高的趋势;行距对3年总产量有极显着性影响(P<0.01),行距15 cm的3年总产量最高,随着行距的增加产量呈减小趋势;行距对播种当年的产量影响较大,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行距对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小;播种量为22.5 kg·hm~(-2)、行距为15 cm组合的3年总产量最高。2)播种量和行距对每m~2枝条数和枝条重有显着性影响(P<0.05),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和行距的减小,每m~2枝条数呈增加的趋势,枝条重则呈减小趋势。产量与每m~2枝条数始终呈正相关关系,与枝条重呈负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3)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和行距的减小,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有上升的趋势,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有下降趋势;播种量为22.5 kg·hm~(-2)、行距为15 cm时营养价值最高。4)从高产和品质综合考虑,在播种量22.5 kg·hm~(-2)和行距15 cm配置情况下,有利于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综上,在山东以及黄淮海盐碱地区以种植耐盐碱苜蓿品种为宜,不同播种量和行距对产量的影响有随生长期的延长而减少的趋势,在适宜播种量和行距配置条件下,有利于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叶霄,侯睿,李钰,孙佩,童文[8](2019)在《EMS诱变对赶黄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创制赶黄草优质突变体材料提供参考,设置6个EMS浓度和3个反应时间对赶黄草1号种子进行诱变处理。结果表明:赶黄草不同农艺和品质性状对EMS诱变浓度及反应时间需求的不同:对发芽率而言,0.5%为最优EMS浓度;EMS浓度0.9%+诱变15h处理的株高适宜,果期株直径最大,拥有最佳抗倒伏能力,可作为赶黄草抗倒伏材料的候选;EMS浓度0.3%+诱变15h处理的小区叶鲜重产量最高,可作为叶用型赶黄草高产材料的候选;EMS浓度0.5%+诱变10h处理的总黄酮含量最高,EMS浓度0.1%+诱变15h处理的槲皮素含量最高。(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力格吉[9](2018)在《不同施肥处理对鲜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施肥处理方式对鲜草的实际产量及营养物质含量有不同影响,采取合适的施肥处理方式,可提高鲜草生产质量,减少生产成本投入。笔者以牛鞭草为例,对其种植中不同施肥方式对应的鲜草产量及营养物质影响进行分析,旨在为相关草原管理部门强化管理、长久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当代畜牧》期刊2018年32期)

代小,木其叶乐,敖敦,王图布信,阿日巴吉呼[10](2018)在《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对苜蓿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对苜蓿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选择6个喷灌圈,每个喷灌圈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施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3 000 m L/hm~2,对照组不施生物肥。对苜蓿草产量、生长指标、营养水平、相对饲喂价值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苜蓿草地应用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以后,苜蓿草叶片含量增加,茎秆变粗,分枝增多,株高变长,茎叶比增加,试验组两茬平均单位面积增产502. 50 kg/hm~2,增产率为15. 07%;营养成分中粗蛋白(CP)含量提高,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下降;相对饲喂价值(RFV)提高4. 57,达到2级偏上标准。说明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对提高苜蓿草产量以及改善其品质具有明显的正效应。(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22期)

草产量与品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筛选出适宜安徽江淮地区种植的优势品种,对来自美国的14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连续3年的田间引种比较试验,利用方差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综合评价了不同苜蓿品种连续种植3年的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结果表明:鲜干草产量,正道440表现最好,均值分别为2.61 kg/m~2和0.61 kg/m~2,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表现较好,均值分别为42%和32.5%。但其粗蛋白含量较低,仅为16.5%;正道656,354和903等品种在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等方面表现突出,品质较好,其中,354的鲜干草产量表现也很突出,正道656次之。经过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后,正道656最接近理想品种,其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均值分别为:鲜草产量2.1 kg/m~2、干草产量0.47 kg/m~2、粗蛋白20.4%、中性洗涤纤维35.0%、酸性洗涤纤维26.3%,其次较突出的品种依次是正道440、354、525、903,以上5个品种均适宜在当地推广种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草产量与品质论文参考文献

[1].何飞,赵忠祥,康俊梅,龙瑞才,吕会刚.氮磷钾配比施肥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19

[2].李岩,徐智明,李争艳,李杨.14个紫花苜蓿品种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的综合评价[J].草原与草坪.2019

[3].石丽娜,杨天辉,常生华,侯扶江.模拟轮牧条件下黄土高原叁叶草产量与营养品质的预测[J].草业科学.2019

[4].付薇,覃涛英,韩永芬,苏生,马培杰.氮、磷、钾施肥配比对桂闽引象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9

[5].代寒凌,田新会,杜文华,吴建平.甘南地区饲用型小黑麦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研究[J].草原与草坪.2019

[6].何振富,贺春贵,王国栋,顾娴,郝生燕.刈割次数对甘肃庆阳地区光敏型高丹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19

[7].吕会刚,康俊梅,龙瑞才,徐化凌,陈小芳.播种量和行距配置对盐碱地紫花苜蓿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9

[8].叶霄,侯睿,李钰,孙佩,童文.EMS诱变对赶黄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9

[9].力格吉.不同施肥处理对鲜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J].当代畜牧.2018

[10].代小,木其叶乐,敖敦,王图布信,阿日巴吉呼.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对苜蓿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

标签:;  ;  ;  ;  

草产量与品质论文-何飞,赵忠祥,康俊梅,龙瑞才,吕会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