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因子论文-YE,Mao,CHEN,Haishan

热力因子论文-YE,Mao,CHEN,Haishan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力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亚夏季风指数,季风主模态,夏季降水异常,大气环流异常

热力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YE,Mao,CHEN,Haishan[1](2019)在《东亚夏季风主模态的再认识及其热力驱动因子:基于25个季风指数的比较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79-2016年ERA-Interim、NCEP和JRA-55叁套再分析资料对25个常用东亚夏季风指数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探讨各类季风指数与降水、环流异常的联系及其热力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指数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指数表征东亚夏季风的年际模态,与低纬环流异常和EAP遥相关型关系密切,对应夏季降水的经向叁级型分布,主要受热带海温异常的影响;而第二类指数表征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模态,与中高纬环流异常和EU遥相关型紧密相关,对应夏季降水的经向偶极型分布,其异常信号主要位于极区和欧亚大陆中高纬,体现了欧亚大陆热力异常对东亚夏季气候的影响。(本文来源于《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期刊2019年04期)

田涛[2](2018)在《炼化企业自备电站热力产品碳排放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炼化企业自备电站将原煤、石油焦等一次能源转化为蒸汽、电力的过程会排放大量CO_2,蒸汽和电力在热电联产机组中联合生产,因此计算这两种不同品质能源的碳排放因子需要对自备电站的碳排放量进行合理分摊。文章提出应用热量法对自备电站的CO_2排放量进行分摊,阐述了热电联产过程蒸汽和电力的碳排放因子计算方法,并以某石化企业生产运行数据为依据,计算了蒸汽和电力的碳排放因子,为准确评价热电联产机组碳排放效率和炼化企业碳排放量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石油石化绿色低碳》期刊2018年05期)

赵政军[3](2018)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热力Ⅱ度烧伤创面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Ⅱ度热力烧伤创面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将巩义市人民医院2014-07—2017-07间收治的128例Ⅱ度热力烧伤患者分为2组,各64例。2组均全身给予营养支持及辅助治疗。治疗组采用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美宝湿润烧伤膏处理创面,对照组采用磺胺嘧啶锌软膏处理创面。观察2组的用药不良反应、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后创面的外观。结果对照组治疗期间发生药疹1例(1.56%),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治疗组未发生不良反应。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烧伤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后创面外观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Ⅱ度热力烧伤创面,不良反应少,可促进创面良好愈合,应用效果满意。(本文来源于《河南外科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彭丽霞,孙照渤,陈海山,朱伟军,曾刚[4](2016)在《夏季南亚高压多中心特征及其热力影响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美国NCEP/NCAR I、NCEP/DOE II和日本气象厅JRA-55(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 Project)的月平均环流场和非绝热加热场资料,分析了夏季南亚高压多中心结构特征,探讨了不同区域高压中心的动力和热力结构,及其与不同地区热源的关系。结果表明:(1)夏季南亚高压存在显着多中心特征,可达5~6个,其中双中心类和叁中心类占比例最多,约70%~80%,其次,单中心类和四中心类分别约占10%左右。(2)无论中心个数的多或少,不同区域的南亚高压中心的动力结构和热力结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叁个区域20°~70°E、80°~120°E和120°~160°E。20°~70°E伊朗高原及其以西上空南亚高压中心中层对应伊朗副高的东北侧,低层对应印缅槽的西北部,整层为下沉运动;80°~120°E青藏高原到我国东部上空南亚高压中心低层对应印缅槽中部,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整层为强上升运动;120°~160°E西太平洋地区南亚高压中心中低层都对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部,整层负涡度,对应上升运动。(3)叁个区域的高压中心都对应着暖中心结构,20°~70°E区域以下沉增温加热为主导,80°~120°E和120°~160°E区域以深对流加热为主导。(4)当20°~70°E、80°~120°E和120°~160°E区域存在高压中心时,对应区域的南亚高压环流的增强,对局地环流、深对流和降水有着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邓莉[5](2016)在《控制季节内振荡强度年际变化的背景场动热力因子相对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980-2012年的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和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半球夏季(BSISO)和冬季季节内振荡强度(MJO)的年际变化及大尺度背景场对季节内振荡年际变化的影响。夏季观测资料的结果发现: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年际变化强度在赤道西太平洋区域(TWP)明显强于赤道印度洋地区(TIO),赤道西太平洋区域季节内振荡的强度指数用多变量EOF分析结果定义,结果表明强BSISO年份与赤道太平洋El Nino型海温异常有关,包括垂直异常东风切变以及背景场中水汽显着偏强。利用2.5层大气模式对BSISO进行模拟发现背景场中水汽和风切变对季节内振荡强度年际变化都存在调节作用,敏感性实验表明综合考虑水汽和风场作用时,水汽对于夏季季节内振荡强度增强作用明显。分析冬季季节内振荡时,对OLR距平场做20-80天滤波后,求得每年标准差场代表该年MJO的强度,利用EOF分析揭示MJO强度年际变化的主要空间分布,结果表明:EOF第一模态与赤道东太平洋的ENSO显着相关,而EOF第二模态与中太平洋ENSO有关。利用2.5层大气模式研究了背景水汽场和风场对MJO强度影响的相对大小。结果亦表明:综合考虑水汽和风场作用时,背景场水汽的作用远大于风场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6-06-01)

朱蒙,陈海山,蒋薇,谭桂容[6](2014)在《陆面热力因子应用于中国夏季降水预测的初步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欧亚大陆土壤温度和全球海表温度的相关分析,选取不同关键区的土壤温度和海表温度作为夏季降水的预测因子。利用1961-1990年的资料,分别以土壤温度作为第1组预测因子,海表温度作为第2组预测因子,综合海表温度与土壤温度因子作为第3组预测因子,使用改进的典型相关分析和集合典型相关分析法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场进行预测,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然后,利用1991—2010年的资料进行了独立样本预测试验。在独立样本预测试验中,综合海表温度与土壤温度因子建立的模型比只用海表温度进行预测的各项预测评分高,说明加入土壤温度因子后预测效果有所提高。基于陆面热力因子的预测模型对夏季降水有一定的技巧,而综合海温与陆面热力因子的预测模型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有较高的预测能力。(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孟莹莹,苗峻峰,徐祥德,施晓晖[7](2014)在《中国东部夏季主要降水型与高原春季热力因子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中国地面气象观测站2 474个站的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展开、相关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中国东部夏季主要降水型与春季高原大气视热源之间的可能相关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前春高原大气加热对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的影响机制。降水EOF分析表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主要分为:华南—江淮型和长江中下游型;相关和周期分析表明,300 hPa和400 hPa高原南部地区、500 hPa高原北部地区视热源与华南—江淮降水型之间相关显着,3个区域视热源均与华南降水呈负相关,且与江淮降水呈正相关;200 hPa高原偏北地区、500 hPa高原东部地区视热源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呈负相关,而500 hPa高原西部地区视热源则与长江中下游降水呈正相关关系。以上春季高原不同高度关键区域的视热源可为预报夏季降水提供重要判据;从视热源与各个降水中心的相关特征可见,春季高原上空视热源加热场结构会影响中国东部夏季雨带南北位置的分布情况。由春至夏高原加热的"气泵"作用,使得由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水汽输送经高原东部地区后,折向东输送至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加热偏强时,水汽向北输送分量加强,雨带偏北,降水"南少北多",反之亦然。(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朱蒙[8](2014)在《陆面热力因子应用于中国夏季降水预测的初步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中国夏季降水的因素重多,中国夏季降水的预测一直是我国气象业务的重点,也是我国科学家长期面临的挑战。本文以下垫面热力异常为切入点,基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与欧亚大陆土壤温度、全球海表温度的相关分析,选取不同关键区的土壤温度和海表温度作为夏季降水的预测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1961—1990共30年的资料,分别以土壤温度作为第一组预测因子、海表温度作为第二组预测因子、综合海表温度和土壤温度因子作为第叁组预测因子,使用变形的典型相关分析(BP-CCA)和集合典型相关分析(ECC)方法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场进行预测试验,并建立了基于下垫面热力因子的降水统计预测。最后,利用1991-2010共20年的资料进行了独立样本预测试验,检验预测模型的效果。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我国东部夏季降水EOF分析的前叁个时间序列与欧亚大陆土壤温度和全球海表温度的相关关系,选取了欧亚大陆上叁个土壤温度关键区和五个海表温度关键区作为CCA预测降水的因子,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因子和海表温度因子对我国夏季降水的预测均有一定的预测技巧。(2)建立单个因子的预测模型,发现土壤温度因子和海表温度因子对我国夏季降水的预测均有一定的预测技巧。土壤温度因子、海表温度因子、综合土壤温度因子和海表温度因子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预测效果不相同,同一个因子对我国不同区域的预测效果也不相同。叁个土壤温度因子中,B区域的预测效果比较好;五个海表温度因子中,S2、S3区域的预测效果比较好。土壤温度因子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预测效果比较好,海表温度因子的预测技巧在我国东北地区,综合土壤温度因子和海表温度因子建立的降水预测模型对我国东北和长江流域地区的预测效果比较好。(3)在独立样本预测试验中,在长江流域地区和中国东部地区,综合使用海表温度和土壤温度因子的气候预测评分高于只用海表温度因子的预测评分,这说明陆面热力因子提供了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预测的有效信号。海表温度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预测效果较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是由海温与夏季降水相关关系年代际衰减造成的。在东北地区,海表温度因子各项预测评分比土壤温度因子高,这说明陆面热力因子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预测信号在东北地区较弱,但仍能为我国夏季降水预测提供必要的参考。(4)以1961—1990年资料进行建立降水预测模型,并对1991-2010年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预测结果进行预测评估。在长江流域地区,预测评分66.9分,距平相关系数0.09,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预测能力。集合典型相关分析方法能够集合多个因子的预测信息,能提供更充分的预报依据,从而使预报效果更加稳定。(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4-05-01)

孟莹莹[9](2014)在《中国东部夏季主要降水型与青藏高原热力因子相关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1961-2010年中国国家地面气象站2474个站降水资料以及NCAR/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计算的大气视热源(Q1)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展开(EOF)、周期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主要降水型与春、夏季高原分层大气视热源之间的相关特征,从叁维立体视热源角度,探讨了春、夏季叁维结构高原大气视热源对中国东部夏季主要降水型的持续影响作用。主要结论如下:首先,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分为叁个主要的降水型:华南-江淮型、长江中下游型以及华北型,从各个降水型时间变化特征来看,近50年来中国东部夏季雨带总体上有南撤后又北抬的趋势;春、夏季高原上空视热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有较好的持续性,又由于高原特殊大地形的结构,使得春、夏季的高原上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抬升热源,其对东亚地区气候变化的热影响效应不可忽视。其次,采用降水EOF主分量与高原分层视热源EOF主分量求相关的方法,寻找出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相关显着的春、夏季高原视热源关键区,可为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预测和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根据以上春、夏季视热源关键区总结归纳出与各个降水型相关显着的春、夏季高原视热源叁维结构及其对降水影响的持续性特征,结果发现,与各降水型高相关的叁维结构视热源分布,春到夏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二者共同对降水产生作用。得到结论如下:(1)春季中低层高原中部视热源偏弱,持续至夏季整层高原中部视热源偏弱,对应华南降水多、江淮降水少;(2)春季中高层高原中北部视热源偏弱,持续至夏季中低层高原北部视热源偏弱,夏季中低层高原东南部视热源偏强,对应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3)春季中高层高原中南部及低层北部视热源偏强,持续至夏季中高层高原中南部及低层北部视热源偏强,对应华北降水偏多。最后,分析表明春、夏季高相关叁维结构高原视热源通过影响东亚夏季水汽输送异常调制着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1)春季高相关叁维结构高原视热源对夏季水汽输送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高原东侧以及东南侧的经向水汽输送分量上,当春季高原视热源偏强时,夏季流经高原东侧以及东南侧水汽输送经向向北分量偏强,从而使来自孟加拉湾以及南海地区的水汽经高原南侧及东南侧向北并略东输送至我国偏北地区,导致北部降水偏多,南部地区降水偏少。(2)夏季高相关叁维结构高原视热源对夏季水汽输送影响效应主要表现在对高原及周边局地环流的影响,即当夏季高原上空局地视热源偏高时,引起高原上空局地环流异常,对其周边季风水汽输送场产生异常影响,从而导致下游地区降水分布异常。(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4-05-01)

李滨,钟世敏[10](2012)在《结合形状因子法和平均温度差法对热力管道热损失计算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稳态导热中的形状因子法与换热问题中的平均温度差法入手,结合形状因子法和平均温度差法对热力管道热损失的计算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机电信息》期刊2012年20期)

热力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炼化企业自备电站将原煤、石油焦等一次能源转化为蒸汽、电力的过程会排放大量CO_2,蒸汽和电力在热电联产机组中联合生产,因此计算这两种不同品质能源的碳排放因子需要对自备电站的碳排放量进行合理分摊。文章提出应用热量法对自备电站的CO_2排放量进行分摊,阐述了热电联产过程蒸汽和电力的碳排放因子计算方法,并以某石化企业生产运行数据为依据,计算了蒸汽和电力的碳排放因子,为准确评价热电联产机组碳排放效率和炼化企业碳排放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力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YE,Mao,CHEN,Haishan.东亚夏季风主模态的再认识及其热力驱动因子:基于25个季风指数的比较分析(英文)[J].AtmosphericandOceanicScienceLetters.2019

[2].田涛.炼化企业自备电站热力产品碳排放因子研究[J].石油石化绿色低碳.2018

[3].赵政军.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热力Ⅱ度烧伤创面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8

[4].彭丽霞,孙照渤,陈海山,朱伟军,曾刚.夏季南亚高压多中心特征及其热力影响因子分析[J].大气科学.2016

[5].邓莉.控制季节内振荡强度年际变化的背景场动热力因子相对作用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

[6].朱蒙,陈海山,蒋薇,谭桂容.陆面热力因子应用于中国夏季降水预测的初步试验[J].气象学报.2014

[7].孟莹莹,苗峻峰,徐祥德,施晓晖.中国东部夏季主要降水型与高原春季热力因子间的关系[J].气象科学.2014

[8].朱蒙.陆面热力因子应用于中国夏季降水预测的初步试验[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

[9].孟莹莹.中国东部夏季主要降水型与青藏高原热力因子相关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

[10].李滨,钟世敏.结合形状因子法和平均温度差法对热力管道热损失计算的初探[J].机电信息.2012

标签:;  ;  ;  ;  

热力因子论文-YE,Mao,CHEN,Haishan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