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任重道远

中国核电任重道远

一、中国核电 任重道远(论文文献综述)

言丰,学禹[1](2021)在《中国核电的硬核智慧——打赢双碳硬仗》文中研究说明近期,全国多地限电引发热议——背后一大深层次原因是能源发电结构不合理。今年1-8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类能源发电所占比重依次是:火力71.9%、水力14.1%、风力6.8%、核能5%、太阳能2.2%。以火力为主要来源,以煤为主要原料,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相冲突。碳中和是全球性的挑战,作为全球人口第一、经济总量第二的能源消耗大国,中国的双碳目标史无前例是一场硬仗,如何打赢?这些都在考验中国有关方面特别是企业的担当——精神及智慧。

邓茗文[2](2021)在《中国核电:硬核助力“双碳”目标 清洁赋能美好未来》文中研究说明在迈向核电强国的道路上,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世人瞩目,中国探索的核电新技术、新模式、新路径和新方向正在引领世界核电发展的新潮流。更高效、更清洁、更安全是人类对电力获取永恒的追求。它,每台机组装机容量不到120万千瓦,年发电量近100亿度,相当于替代312万吨标准煤燃烧发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800万吨,堪比植树7000万棵。它,能抗9级大地震,抵御大飞机撞击,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它,就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2021年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运,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于澍娟[3](2021)在《岩洞处置库关键核素迁移行为研究》文中认为核能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已经占据了世界各国能源方面重要的地位,我国的核电产业近些年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伴随我国核电事业取得的瞩目成绩的同时产生了数量巨大且难以处理的放射性废物,大多数放射性废物危害很难察觉,具有半衰期长、高毒性等特征,通过常规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消除效果差,自身衰变是降低放射性核素危害的主要方式,因此这些废物会对环境产生长时间持久性潜在性的危害。目前核废物地质处置法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已经有了成熟的工程技术经验,其中岩洞处置法备受推崇。但是在处置库事故工况下,核素有可能发生泄漏进入地下水发生迁移,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在处置库建立前期需要进行可行性安全评价,其中核素迁移是关键部分,通过在处置库建设前期对核素迁移的研究,预测核素对地质环境的污染并获得关键数据,从而在处置库建设过程中更好地预防和阻滞核素迁移进入生态环境,使放射性废物在处置库运行期间及关闭后上百年内得到完全隔离从而保证对环境无害。花岗岩作为重要的处置库围岩,在阻滞核素迁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花岗岩对核素的吸附可为处置库的安全评价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处置库核素泄露的影响提供预测。本文依托我国南方某核电站环保配套工程-某中低放岩洞处置库工程,对处置库围岩花岗岩进行实地采样,研究了核素在花岗岩上的吸附行为,初步分析了吸附机理并获得吸附特征参数。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区域水文、地质环境条件的勘探调查数据,建立岩洞处置体系中核素迁移扩散模型,预测评估核素的扩散途径和趋势,揭示岩洞处置库中关键核素的迁移过程,为处置库安全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静态批式实验对核素在花岗岩上的吸附行为及规律进行研究,针对接触时间、温度、核素溶液的初始浓度,阴阳离子种类等因素的改变,结合吸附等温模型、动力学方程等数据分析方法以及XRD、XRF、SEM和FT-IR等分析表征手段,初步分析了吸附机理并获得吸附特征参数。2)通过对拟在建处置库场址及其所在地区的丰富地质资料的大量统计和分析,运用GMS软件建立该处场址的地质概念模型,明确所在地区地层、地貌、地质参数等相关信息。3)在调整校正好的地下水流模型的基础上,将静态批式实验获得的分配系数以及动力学、热力学模拟参数输入程序,利用该模型对处置库关闭核素发生泄漏进入地下水后的迁移范围进行模拟和预测,揭示核素在处置库地质环境中的迁移行为特征,为处置库选址和场址评价提供数据、方法和理论支持。通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整个处置库场址所在山体完整性好,透水性极微弱。基岩裂隙水为核素迁移提供了途径,地下水属于HCO3-Na?Ca、HCO3-Na型水。2)由静态批示实验可知,Cs(Ⅰ)、Sr(Ⅱ)、U(Ⅵ)在花岗岩上的吸附平衡时间有所不同,分别为9 h,24 h以及45 min;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较大,随浓度增大吸附分配系数降低;温度增高会使吸附分配系数增大,但影响非常小;且吸附作用在中性偏弱酸的环境下更容易进行,不同种类的阴阳离子的加入会阻碍吸附的进行,其中CO32-、HCO3-影响最大。3)通过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分析,可知吸附作用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描述,说明吸附形式属于单层化学吸附。4)由GMS数值模拟可知,在不考虑核素自身的衰变和周围的屏障材料对核素的阻滞的情况下,假定浓度、运移时间相同且放射源以恒定浓度释放时,相同初始浓度运移同样时间的情况下,Sr到达的距离最远,Cs次之,U最小;在处置库预定期限500年时间内,核素最远达到的距离均小于100 m,说明工程区地下水循环缓慢,核素迁移路径较长,符合处置库选址基本要求。5)在实际工程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核素污染范围会远小于本模拟所得,说明本模拟所得结果可靠,处置库预选场址区可以有效阻止核素迁移达到处置中低放废物的目的。

高树超[4](2021)在《中核供应链:匠心打造核工业供应链管理新名片——专访中核(上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冯守佳》文中认为2018年2月,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核集团")在上海成立了中核(上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中核供应链"),以"集约化、专业化、国际化"为目标,建设中核集团统一的招投标与集中采购平台,以此为基础,建设"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国际化、绿色化"的"全球化核电设备和零部件物流供应体系"。2021年是"十四五"启动之年,距离中核供应链成立已经过去了3年,中核供应链在打造国际领先的核工业供应链平台做出了哪些成绩,未来有什么谋划?《中国核电》邀请中核供应链董事长、党委书记冯守佳为大家进行解答。

赵琛,王一帆,李思颖,陶泽勇[5](2020)在《中国未来核电发展趋势与关键技术》文中提出核电作为低碳环保的清洁能源,对中国未来能源结构转型具有重大意义。概述了中国核电的发展进程,通过SWOT分析法指出了中国目前核电所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以此来判断影响中国未来核电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同时预测和分析了未来中国核电的发展趋势和关键技术,为中国未来核电快速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参考。

刘辉[6](2020)在《跨界创新理论研究与现实分析 ——基于中国创新路径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创新,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成为最为耀眼的“事业”。但是,数十年的举国奋斗,我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中兴事件”让国人刻骨铭心。中国的创新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技术比市场重要、创新比技术重要,基础性、原创性创新(厚度与深度)比应用性、模仿式创新(标度与热度)重要,开放式、协同性的跨界创新比封闭式、排他性的创新重要。基于这样的视角,论文以跨界创新为研究选题,开展研究。论文以战略管理理论、创新理论、认同理论、共同体理论等为引导,以重大社会需求牵引,紧密结合我国创新实践的现实,力图通过对跨界创新,尤其是通过对基础性、革命性、原创性的跨界创新的研究,构建跨界创新的理论体系,探讨中国新时代创新新途径,提升我国创新绩效和创新竞争力。第一,论文本文基于价值是战略和竞争优势的基石和核心的创新观点,提出了创新、战略竞争优势、价值创造三位一体的企业价值创造的创新机理。同时,论文还构建了企业竞争优势和价值创造的三条创新路径,揭示了这三条创新路径的动态演变。论文研究揭示:互联网、共创共享价值、跨界创新构成了新时代价值创造的三大基本要素,相互作用;价值共创共享是互化联网时代价值创造的基本内核,基于互联网的,以共创共享价值生态为基本形态的跨界创新则是互联网时代最为基本和重要的价值创造的创新路径。第二,深入研究和揭示了“界”、“跨界”、“跨界创新”的本义和内涵,深入辨析了跨界创新与相关的创新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结,阐述了“跨界”并非“无界”。跨界实质上是一个跨越“旧界”(或者破除“旧界”),建立“新界”的过程,跨界创新绝非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建立包括科学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甚至是“命运共同体”在内的“共同体”,从而构建了以创新理论、认同理论、共同体理论为三大支撑的跨界创新理论基础。第三,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的各个环节,参与创新的各个主体构成了一条创新链(创新网络)。论文深入刻画跨界创新链,揭示了各个环节之间的转换与联结,建立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跨界协同创新价值分析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演化与分析,揭示三大推论和三大命题。命题之一揭示:创新能力、投入水平与努力程度、价值共创共享、协同效应,对于跨界协同创新价值链的构建和有效运作,既共同支撑,又相互作用。这一研究结论对于有序、高效开展跨界创新,构建中国新时代创新性途径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第四,基于现实,针对我国创新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现实需要密切结合,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创新的实践,并通过我国创新的现实实践修正、验证和支撑理论研究成果,探讨中国新时代创新新途径,是本文的一个基本遵循。论文从历史的跨度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创新,针对产学研分割体制以及狭隘的创新意识所导致并加剧了的我国创新链的断裂与封闭,论文提出从创新链供应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和“四点聚力发力,消除断点,强固创新链”的“断裂弥合”之策,并以“空间技术”、生态基纤维材料、中国高铁技术、中国核电技术等四个案例对理论研究和“断裂弥合”之策加以支撑,实现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的结合、融合,同时,这4个跨界创新案例,也为有效解决中国创新链的源头活水不足、中间多断链、观念视野、领域专业、资源环境与体制模式等“断裂”或“阻隔”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探讨新时代中国创新路径提供现实示范。论文认为,在跨界创新未来的研究中,应当进一步坚实跨界创新的理论基础,深入开展基于模型驱动的跨界创新理论研究,深化和结构化基于案例推演的创新实践研究等。

高树超[7](2019)在《齐心协力,共创核能公众沟通未来新格局——专访张廷克》文中认为适逢祖国70周年华诞,我国核能事业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时期。能源是国之命脉,当今时代,全球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积极发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绿色核能,是世界能源发展之必须,也是新时代我国建设美丽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及能源革命的必然选择。新时期核能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做好核能公众沟通工作已成为我国核能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也成为我国核能行业一项艰巨又长期的任务。我国核能公众沟通工作现状如何?怎样才能改进和提升,开创新局面?《中国核电》专程采访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克,请他作深度剖析,并提出解决相关难题的真知灼见。

吴珂[8](2019)在《“十四五”中国核电产业发展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能源发展正处于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十四五"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作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核能高质量发展已步入战略机遇期,然而核能发展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鉴于目前世界能源格局及核能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可以预见在"十四五"期间,核电发展将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同时也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9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启动年,2019年也是我国核电项目正常审批的重启年。展望"十四五",中国核电产业仍然大有可为。

陶银海[9](2019)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能源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是世界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全面深化能源领域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近十年以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取得超常规速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财政补贴的强力支持。然而,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总体进入发展壮大阶段,政府扶植政策造成的财政负担沉重、补贴效果降低、融资力度不足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补助和企业自身财力支持已经不能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新能源行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能源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多渠道金融体系的融资作用以及与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是破解当前新能源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核心所在,亦是促进新能源产业由政府主导型融资机制向市场主导型融资机制逐渐转变的诉求所在。尽管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资本市场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并不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机制尚未取得很满意的成效,从而导致新能源企业普遍受制于较为严峻的融资约束问题。本文基于经典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推演并绘制出了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生命周期曲线和成本曲线图,同时还基于产业优化选择过程的演进象限图,进一步推演并绘制出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象限图。借助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生命周期曲线、成本曲线图以及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象限图,深入分析了新能源产业业态演进过程中各阶段资本嵌入以及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并总结提炼出新能源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投融资特征与经营状况,从而提出了“一种可能包含空间溢出效应的非对称‘一轴两制’式资本市场支持机制”。在此之后,本文基于传统的计量分析和新近流行的空间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2009-2017年中国162个新能源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考察了中国资本市场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以期阐释中国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效应。最终形成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新能源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和一般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对于资本需求的门槛更高,所需的资金数量更大,投资周期更长,投资风险极高,而且对于资本的需求贯穿于整个产业生命周期,这就导致新能源产业发展周期的各阶段资本嵌入方式和资金来源差异化明显,需要差异化的资本市场支持模式和手段来与之相匹配。然而当前我国以信贷市场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尚未形成一套基于新能源产业生命周期和产业发展特征的,有效服务于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服务于中小高新技术初创企业的现代资本市场支持体系。第二,我国目前以信贷市场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非常不完善,基于传统的计量分析和新近流行的空间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的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在传统的计量模型分析和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考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时,银行信用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负向影响效应,但不显着;债券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但也不显着;股权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则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效应。在传统的计量模型分析和选择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考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时,银行信用融资、债券融资均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效应,且均不显着;股权融资却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则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效应。第三,从全局Moran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看,162个新能源上市公司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在2010-2012年以及2015年为正,而在2009年、2013年、2014年以及2016-2017年均为负,这意味着新能源上市公司之间可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效应并不十分稳定;局部Moran指数图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大部分年限大部分新能源上市公司之间的局部空间溢出效应为0,但也有少部分年限和少部分新能源上市公司间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不过这种空间溢出效应有正有负。第四,在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且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等3种经典的空间计量模型时,银行信用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负向影响效应,但不显着;债券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效应,且也不显着;股权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总的来说,基于传统计量模型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结果,中国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与理论预期相去甚远,中国资本市场尚未能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明显的促进和支持作用,还需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采取积极的主动的资本市场支持政策或者措施,来促进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杨杰,叶小榕[10](2019)在《我国优势富裕产能“走出去”战略》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推进与生产能力迅速提升,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凸显。分析我国各行业库存现状,在界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优势发挥型、产能过剩型和优势富裕产能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给出我国优势富裕产能"走出去"的一种思路。

二、中国核电 任重道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核电 任重道远(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核电的硬核智慧——打赢双碳硬仗(论文提纲范文)

顺势:勇担双碳重任
善为:创造最佳实践
致远:开创美好未来

(2)中国核电:硬核助力“双碳”目标 清洁赋能美好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从零到一,从跟跑到领跑
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做出更大贡献
安全可靠,核电的生命线
从战略高度,认知核电价值
核动力赋能,创造核电新未来

(3)岩洞处置库关键核素迁移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的重要性
        1.1.2 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工作的发展现状
        1.1.3 核素迁移研究的重要性
    1.2 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系统概述
    1.3 核素迁移研究现状
        1.3.1 核素在土壤中的迁移研究
        1.3.2 核素在岩石中的迁移研究
        1.3.3 核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4.2 技术方法及路线
        1.4.3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2 花岗岩的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花岗岩样品采集与制备
        2.1.2 花岗岩样品的表征实验仪器
    2.2 表征结果与讨论
        2.2.1 X射线荧光分析(XRF)
        2.2.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2.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2.4 扫描电镜(SEM)
    2.3 本章小结
3 不同核素在花岗岩上的吸附规律研究
    3.1 放射性核素的选取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部分
        3.3.1 花岗岩样品处理与溶液配制
        3.3.2 实验步骤
        3.3.3 实验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接触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3.4.2 初始浓度及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3.4.3 pH对吸附的影响
        3.4.4 离子种类对吸附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预选处置场区域环境特征研究
    4.1 区域自然环境
        4.1.1 处置库工程概况及地区地理位置
        4.1.2 地形、地貌特征
        4.1.3 气候特征
        4.1.4 降水量
    4.2 处置库地区区域地质特征
        4.2.1 地质构造
        4.2.2 区域花岗岩岩体特征及地层岩性
    4.3 区域水文及水文地质特征
    4.4 水化学特征
5 核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数学模型研究
    5.1 核素迁移概化
    5.2 地下水流运移数学模型建立
        5.2.1 岩洞处置库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5.2.2 核素迁移数学模型建立
    5.3 GMS软件介绍
6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与地下水污染变化预测
    6.1 岩洞处置库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
        6.1.1 含水层概化
        6.1.2 边界条件
        6.1.3 主要参数确定
    6.2 模型识别与校正
    6.3 地下水污染变化预测与评价
        6.3.1 不同初始浓度情况下核素的污染范围变化
        6.3.2 不同时间情况下核素的污染范围变化
        6.3.3 不同位置处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
        6.3.4 初始浓度为变量时污染范围变化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中核供应链:匠心打造核工业供应链管理新名片——专访中核(上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冯守佳(论文提纲范文)

因势而谋,高点定位
凝心聚力,谱写华章
危中有机,善作善成
全篇谋局,重任在肩

(5)中国未来核电发展趋势与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核电发展进程
2 中国核电产业链结构解析
3 中国核电SWOT综合分析
4 未来中国核电的发展趋势预测
5 影响未来中国核电发展的关键技术
6 结语

(6)跨界创新理论研究与现实分析 ——基于中国创新路径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框架与内容
        1.2.1 本文研究的科学问题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4 研究内容
    1.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述评
    2.1 创新与创新理论的演变研究
        2.1.1 创新理论的诞生
        2.1.2 技术创新的类型
        2.1.3 创新理论的演变
    2.2 创新与创新能力的研究
        2.2.1 创新能力
        2.2.2 创新能力评价
        2.2.3 国际上若干重要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数
    2.3 协同创新与跨界创新
        2.3.1 协同创新
        2.3.2 跨界搜索与跨界创新
    2.4 启示与借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价值创造与跨界创新
    3.1 价值创造的机理与路径
        3.1.1 创新与价值创造机理
        3.1.2 价值创造的一般创新路径
        3.1.3 基于机会与网络的价值创造路径
    3.2 跨界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3.2.1 “界”与“跨界”
        3.2.2 跨界创新的概念与辨析
    3.3 跨界创新的理论支撑
        3.3.1 跨界创新与认同理论
        3.3.2 跨界创新与创新共同体
        3.3.3 跨界创新的三位一体理论支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跨界创新模型构建与分析
    4.1 跨界创新链
        4.1.1 跨界创新链的基本刻画
        4.1.2 跨界创新链的推进逻辑
        4.1.3 跨界创新链与创新价值链
    4.2 创新价值分析模型及其推演
        4.2.1 构建模型的基本假设
        4.2.2 基本模型
        4.2.3 模型推演
        4.2.4 模型推演结果分析及其主要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跨界创新的现实考察与分析
    5.1 我国创新的实践与启示
        5.1.1 新中国创新实践
        5.1.2 中国创新实践与创新期待间的“鸿沟”
        5.1.3 中国创新实践的启示
    5.2 中国创新链断裂分析
        5.2.1 中国创新链的源头之困:少有“0→1”的突破
        5.2.2 中国创新链的“断链”之困
        5.2.3 我国创新链的阻隔
    5.3 中国跨界创新的案例
        5.3.1 案例一:创建科研特区,实现“0→1”的突破
        5.3.2 案例二:中国纺织业的跨行业的全链跨界创新
        5.3.3 案例三:中国高铁技术的跨界创新
        5.3.4 案例四:中国核电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5.3.5 案例的综合分析与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齐心协力,共创核能公众沟通未来新格局——专访张廷克(论文提纲范文)

向核电强国迈进,公众沟通任重道远
树立科学核安全观, 构筑公众核安全信心
发挥整体协同优势, 共创未来工作新格局

(9)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作用
        1.2.2 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融资效率方面的研究
        1.2.3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资本市场支持体系的构建
        1.2.4 其他国家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借鉴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新能源产业及资本市场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能源的科学内涵和范围界定
        2.1.2 新能源产业的概念界定
        2.1.3 资本市场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2.2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资本市场理论
        2.2.2 产业发展理论
        2.2.3 产业结构理论
        2.2.4 企业理论
第三章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3.1.1 新能源产业已经从起步阶段进入发展壮大阶段
        3.1.2 风能产业基本走向成熟,前沿技术领域开发依然落后
        3.1.3 太阳能产业发展态势迅猛,关键技术存在依赖性
        3.1.4 核电产业发展稳中求进,发展趋向规范化和成熟化
        3.1.5 智能电网投资幅度增加明显,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
        3.1.6 生物质能及其他新能源产业发电水平较低,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3.2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3.2.1 新能源弃风弃光问题
        3.2.2 新能源补贴相关问题
        3.2.3 新能源核心技术缺乏问题
第四章 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支持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支持现状
        4.1.1 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支持力度不足
        4.1.2 银行信贷是当前最重要融资渠道,但存在明显对象歧视
        4.1.3 证券市场支持形式和力度不断增加,但准入门槛依然较高
        4.1.4 风险资本对新能源项目投资热情高涨,但运行与管理尚不规范
        4.1.5 民间资本支持取得一定成效,但缺乏市场选择空间
    4.2 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支持存在问题
        4.2.1 产业风险过大致使资本不敢轻易进入
        4.2.2 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受阻
        4.2.3 资本市场内部缺乏融资协调性
第五章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理研究
    5.1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因分析
        5.1.1 以新能源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资本市场支持与保障
        5.1.2 补贴资金吃紧敦促新能源产业寻求多元化资本支持
        5.1.3 新能源产业融资特征与资本市场层次体系设计理念契合
        5.1.4 资本市场为适应产业发展而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
    5.2 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过程及资本嵌入
        5.2.1 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过程
        5.2.2 新能源产业发展周期的各阶段资本嵌入
        5.2.3 资本嵌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
    5.3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制建构
第六章 资本市场支持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模型及假设
    6.2 数据及预处理
    6.3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稳健性
        6.3.1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阐释
        6.3.2 模型估计结果稳健性的初步考察
    6.4 嵌入空间计量分析后模型的稳健性考察
        6.4.1 三种经典的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6.4.2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及被解释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性
        6.4.3 空间计量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阐释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发挥制度创新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7.2.2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构建与产业政策配套的资本市场长效支持机制
        7.2.3 加大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和保障力度,丰富风险资本介入模式
        7.2.4 重视资本市场信息技术应用与新能源结合,构建信息化支持机制
    7.3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我国优势富裕产能“走出去”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各行业库存现状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我国优势发挥型产业国际竞争力探析
    (一) 铁路
    (二) 核电
四、我国产能过剩型产业库存现状与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 我国产能过剩型产业库存现状
        1.有色金属
        2.轻纺
    (二) 我国产能过剩型产业竞争力现状
        1.有色金属
        2.轻纺业
五、优势富裕型产业竞争力现状
    (一) 通信
    (二) 装备制造业
六、优势富裕产能“走出去”的思路

四、中国核电 任重道远(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核电的硬核智慧——打赢双碳硬仗[J]. 言丰,学禹. 董事会, 2021(11)
  • [2]中国核电:硬核助力“双碳”目标 清洁赋能美好未来[J]. 邓茗文.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1(08)
  • [3]岩洞处置库关键核素迁移行为研究[D]. 于澍娟.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4]中核供应链:匠心打造核工业供应链管理新名片——专访中核(上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冯守佳[J]. 高树超. 中国核电, 2021(02)
  • [5]中国未来核电发展趋势与关键技术[J]. 赵琛,王一帆,李思颖,陶泽勇. 能源与节能, 2020(11)
  • [6]跨界创新理论研究与现实分析 ——基于中国创新路径的探讨[D]. 刘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7]齐心协力,共创核能公众沟通未来新格局——专访张廷克[J]. 高树超. 中国核电, 2019(06)
  • [8]“十四五”中国核电产业发展展望[A]. 吴珂. 国际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报告(2019), 2019
  • [9]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研究[D]. 陶银海. 兰州大学, 2019(02)
  • [10]我国优势富裕产能“走出去”战略[J]. 杨杰,叶小榕.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标签:;  ;  ;  ;  ;  

中国核电任重道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