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环境质量评价论文-周钰婷,曾卫,王卓

城乡环境质量评价论文-周钰婷,曾卫,王卓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乡环境质量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山地,城乡空间

城乡环境质量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周钰婷,曾卫,王卓[1](2019)在《基于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山地城乡空间优化——以重庆市开州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资源整合的大背景下,文章聚焦自然资源环境中的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生存空间环境,对评估资源环境总体承载能力、指导城乡建设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山地城镇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样化的地质生态问题,以优化山地城乡空间建设为目的,运用文献调查法、实证分析法、专家打分法构建了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依托,明确"现状问题聚焦-指标体系构建-资源调查与评价-规划应对"的基本评价思路。进一步以重庆市开州区为例,建立空间数据库,进行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分析环境质量的分布特征和城乡空间发展趋势,提出城乡空间优化策略,旨在为山地城乡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期刊2019-10-19)

周钰婷[2](2018)在《山地城镇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城乡规划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城市至少占中国城市总数量的1/2,在逐步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山地城镇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重庆市不仅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经济中心,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是城市化进程受到高度重视的区域。城市化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一系列社会、人口、环境问题,给人民生活环境和区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地质生态压力。近年来,在山地城镇中地震、滑坡、洪水、泥石流、塌陷等各类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己成为影响山地城镇合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快速城市化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如何基于山地城镇的复杂性特征,探索科学合理的理论方法指导山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山地城镇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城乡规划对策研究是《地质生态变化下的山地城镇规划新技术与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378517)的子课题。本文基于相关理论研究、实地调研、查阅大量相关资料、“3S”技术应用,以重庆市开州区为研究区域,探究山地城镇地质生态环境与山地城镇建设的现状问题,为山地城镇的规划与调整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撑和科学的理论依据。论文从以下4部分论述:(1)理论梳理与问题发现。基于研究背景梳理相关山地城镇地质生态环境理论,明确理论内涵和质量评价的意义与紧迫性,重点总结归纳山地城镇地质生态环境普遍面临的现状问题。(2)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构建。该部分通过相关案例研究,提出山地城镇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思路。初步建立由叁级分级标准、25个评价指标构成的质量评价体系,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ArcGIS空间分析结合多要素加权评价法进行山地城镇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体系。(3)重庆市开州区地质生态环境调查及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在文献阅读、调研、数据收集的基础上,以30m×30m的评价单元,对25个指标进行单因子评价并加权迭加得到最终质量评价结果,总结开州区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程度分布的现状特征并发现地质生态环境问题,为开州区城乡规划调整提供科学依据。(4)重庆市开州区适应地质生态环境的规划应对策略。根据评价结果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人工环境叁方面提出开州区城镇规划适应性调整建议,进一步倡导建立地质生态环境与城乡规划学科之间的体系关系。(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李丁[3](2013)在《城乡统筹下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评价城乡统筹背景下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为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指导。作者以小城镇人居环境作为评价对象,选取与小城镇人居环境密切相关联的19项指标构建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客观地评价城乡统筹背景下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在研究小城镇建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客观现实性和动态性,基本上涵盖了小城镇人居环境的主要方面,可以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的状况。熵值法是根据各指标值的差异度确定指标权重,避免了人为因素,从而得到更客观准确的评价结果。(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期刊2013年04期)

城乡环境质量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城市至少占中国城市总数量的1/2,在逐步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山地城镇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重庆市不仅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经济中心,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是城市化进程受到高度重视的区域。城市化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一系列社会、人口、环境问题,给人民生活环境和区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地质生态压力。近年来,在山地城镇中地震、滑坡、洪水、泥石流、塌陷等各类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己成为影响山地城镇合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快速城市化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如何基于山地城镇的复杂性特征,探索科学合理的理论方法指导山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山地城镇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城乡规划对策研究是《地质生态变化下的山地城镇规划新技术与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378517)的子课题。本文基于相关理论研究、实地调研、查阅大量相关资料、“3S”技术应用,以重庆市开州区为研究区域,探究山地城镇地质生态环境与山地城镇建设的现状问题,为山地城镇的规划与调整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撑和科学的理论依据。论文从以下4部分论述:(1)理论梳理与问题发现。基于研究背景梳理相关山地城镇地质生态环境理论,明确理论内涵和质量评价的意义与紧迫性,重点总结归纳山地城镇地质生态环境普遍面临的现状问题。(2)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构建。该部分通过相关案例研究,提出山地城镇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思路。初步建立由叁级分级标准、25个评价指标构成的质量评价体系,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ArcGIS空间分析结合多要素加权评价法进行山地城镇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体系。(3)重庆市开州区地质生态环境调查及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在文献阅读、调研、数据收集的基础上,以30m×30m的评价单元,对25个指标进行单因子评价并加权迭加得到最终质量评价结果,总结开州区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程度分布的现状特征并发现地质生态环境问题,为开州区城乡规划调整提供科学依据。(4)重庆市开州区适应地质生态环境的规划应对策略。根据评价结果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人工环境叁方面提出开州区城镇规划适应性调整建议,进一步倡导建立地质生态环境与城乡规划学科之间的体系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乡环境质量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周钰婷,曾卫,王卓.基于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山地城乡空间优化——以重庆市开州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2019

[2].周钰婷.山地城镇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城乡规划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8

[3].李丁.城乡统筹下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甘肃农业.2013

标签:;  ;  ;  ;  

城乡环境质量评价论文-周钰婷,曾卫,王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