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留消解论文-墨淑敏,胡月,王长华,潘元海,李娜

残留消解论文-墨淑敏,胡月,王长华,潘元海,李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残留消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糖代衍生物药粉,锇

残留消解论文文献综述

墨淑敏,胡月,王长华,潘元海,李娜[1](2019)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糖代衍生物药粉中锇的残留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糖代衍生物药粉中锇(Os)的残留量的方法。药粉中加入浓硝酸后微波消解,溶解完全后直接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由于Os的记忆效应严重,两次数据采集之间采用5%硝酸清洗5 min以上。方法检出限为7 ng/g。用建立的方法测定糖叁种药粉中锇元素的残留量,加标回收率为91. 7%~100. 7%。3个批次的药粉分别测定11次,平行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11期)

陈莉,王东,刘冰洁,贾春虹,余苹中[2](2019)在《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噻虫嗪在芥菜叶和芥菜根中的残留和消解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Qu ECh 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测定芥菜叶和芥菜根中噻虫嗪残留的分析方法,并研究田间试验条件下噻虫嗪在芥菜叶和芥菜根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方法样品经乙腈涡旋提取,QuECh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 Safty)方法净化后,采用UPLC-MS/MS测定,外标法定量分析。结果噻虫嗪在0.002~1.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9,方法检出限(limit of detection, LOD, S/N=3)为0.001 mg/kg,定量限(limit of quantitation,LOQ)为0.005mg/kg。在0.005、0.1、1.0mg/kg的添加水平下,噻虫嗪在芥菜叶中的回收率为81%~111%,相对标准偏差为2%~10%;噻虫嗪在芥菜根中的回收率为70%~104%,相对标准偏差为2%~10%。测得噻虫嗪在芥菜叶和芥菜根上残留量分别为<0.005~1.56mg/kg和0.005~0.16mg/kg,小于中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 MRL)5 mg/kg(芥菜叶)和0.3 mg/kg(芥菜根)。在芥菜上使用噻虫嗪,有效剂量为30 g a.i./hm2,施药2次时,不会造成其在芥菜叶和芥菜根中残留超标的风险。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实用性强,适用于芥菜叶和芥菜根中噻虫嗪的定量分析。(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21期)

刘烨潼,谢蕴琳,张强,殷萍,郭永泽[3](2019)在《粉唑醇在稻田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粉唑醇在稻田样品中的消解趋势,幵对其最终残留水平迚行风险评价。方法开展1%粉唑醇颗粒剂在水稻上的田间试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粉唑醇在稻田样品中的残留量迚行测定。结果粉唑醇在水稻植株、田水、土壤、稻壳和稻米空白样品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2%~107%,相对标准偏差为1.1%~12.9%。粉唑醇在水稻植株、田水、土壤、稻壳和稻米中的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008、0.002、0.004、0.04和0.004 mg/kg。粉唑醇在水稻植株、田水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7.5~10.7、5.1~14.1和9.1~14.1 d。粉唑醇在稻米中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013 mg/kg。结论 2016~2017年粉唑醇在我国普通人群中的每日理论摄入量是0.38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61.0%,可以认为其在稻米中的残留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郑坤明,龚瑾,苏建峰,陈源,薛伟[4](2019)在《代森锌及其代谢物在小白菜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小白菜中代森锌及其代谢物的检测方法,评价代森锌在小白菜使用后的安全性。[方法]在密闭系统中与氯化亚锡盐酸溶液反应,释放出二硫化碳,经正己烷吸收,气相色谱检测;乙撑硫脲经甲醇提取,无水硫酸镁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结果]在优化的条件下,二硫化碳和乙撑硫脲相关系数R2大于0.99,2者在小白菜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3.4%~84.7%和77.9%~87.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1%~3.2%和1.5%~2.0%。代森锌在湖南和安徽2地的小白菜上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4、1.8 d。[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快速,可满足代森锌及其代谢物在小白菜的残留检测要求。(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9年10期)

葛磊[5](2019)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番薯中的金属铝残留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实验研究开发一种微波消解消化番薯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铝元素残留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消化番薯样品,浓硝酸为消解酸,消解液定容至50mL,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内标法定量测定。结果:铝在0.2~2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铝元素的检测限为0.054μg/L;方法加标回收率在87.5~101.5%之间;仪器精密度和方法重复性良好。结论:方法具有简便可行、灵敏度高、检测结果准确等特点,可以用于番薯样品中铝元素的检测。(本文来源于《轻工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江景勇,陈盼盼,刘秀群,王会福,刘璇[6](2019)在《嘧菌环胺在草莓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膳食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嘧菌环胺在设施草莓中的消解动态和残留变化,评价其膳食摄入风险。[方法]采用QuEChERS提取净化法,气相色谱-质谱仪检测检测草莓果实中农药残留量。[结果]该方法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嘧茵环胺在设施栽培草莓上的降解半衰期为5.776 d。[结论]50%嘧菌环胺WG 425、625 mg/L施药后1 d的残留量即达到国家MRL标准,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按要求使用嘧菌环胺防治草莓灰霉病,7 d间隔期后草莓中的嘧菌环胺残留对不同消费群体膳食安全风险较低。(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9年09期)

李琼帅,罗朝兵,龙文聪,杨瑶君,廖鸿[7](2019)在《苯甲醛在竹片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苯甲醛在竹片及土壤中的消解情况,文章应用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了在竹片上及土壤中添加5%苯甲醛后苯甲醛的消减动态。当添加水平为0. 1~50 ug/mL时,竹片中苯甲醛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9. 71%~91. 40%,相对标准偏差在0%~3. 62%之间;土壤中苯甲醛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0. 00%~93. 65%,相对标准偏差在0%~0. 96%之间,最低检测浓度为0. 01 ug/mL。田间残留消解分析表明:竹片对苯甲醛的吸收在添加2 h后达到最大,之后迅速下降,添加30d后,苯甲醛残留量达到最低0. 0005 mg/kg,半衰期为2. 22 d,消解到0. 01 mg/kg的时间为添加14. 08 d后,其消解方程为CT=0. 808e-0. 312T;土壤对苯甲醛的吸收在添加2 h后达到最大,之后迅速下降,添加30 d后,苯甲醛残留量达到最低,为0. 0012 mg/kg,半衰期为4. 13 d,消解到0. 01 mg/kg的时间为添加12. 38 d后,其消解方程CT=0. 08e-0. 168T。(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郑坤明,陈劲星,陈冬花,林瑶,张钰萍[8](2019)在《吡蚜酮在大棚和露地芥蓝上的残留消解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大棚和露地条件下吡蚜酮在芥蓝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差异,为其在芥蓝上的合理使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经石墨炭净化,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源和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在0.02、0.2、2.0 mg/kg的3个添加水平下,吡蚜酮的平均回收率为91.7%~95.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2%~3.7%。[结果]吡蚜酮的残留量与其栽培方式有关,在露地芥蓝的半衰期为7.1 d,而在大棚的半衰期为8.8 d,在露地上10 d可降解80%以上;而大棚却要在14 d以上。[结论]吡蚜酮在大棚条件下使用时比在露地使用时更加难以降解,降解半衰期更长。(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9年08期)

朱峰,曾雪,陈明贵,陈才俊,魏进[9](2019)在《噻虫胺在马铃薯上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测定噻虫胺在马铃薯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噻虫胺在马铃薯茎秆及块茎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0%~98%,相对标准偏差为2.8%~9.4%。定量限为0.01 mg/kg。噻虫胺在贵州和黑龙江马铃薯茎秆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9.3 d和7.7 d,在贵州和黑龙江马铃薯收获期时噻虫胺的含量分别为0.017 mg/kg和0.025 mg/kg。(本文来源于《现代农药》期刊2019年04期)

葛会林,谢德芳,苏冰霞,吕岱竹,赵方方[10](2019)在《呋虫胺在水稻生态系统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呋虫胺在水稻生态系统中的残留消解行为和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于2014年在海南、湖南和黑龙江进行了规范残留试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分析方法检测呋虫胺在水稻糙米、稻壳、稻株、土壤、田水中的残留,并对我国不同人群的膳食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估。样品经乙腈提取,NH2柱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2~0.5 mg/kg添加水平下,呋虫胺的平均回收率在75%~11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5%~19.0%之间;呋虫胺的最低检测浓度(LOQ),稻株与稻壳中为0.1 mg/kg,糙米中为0.05mg/kg,土壤与田水中为0.02mg/kg;呋虫胺最小检出量(LOD)为0.08 ng。呋虫胺的消解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在稻株中约0.5 d,田水中约1 d,土壤中约5 d。距末次施药后14 d糙米中呋虫胺的残留中值为0.058 mg/kg,最大残留值为0.13 mg/kg,低于我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1 mg/kg。风险评估表明中国人群对稻米中呋虫胺长期膳食摄入的慢性风险较低。(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残留消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Qu ECh 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测定芥菜叶和芥菜根中噻虫嗪残留的分析方法,并研究田间试验条件下噻虫嗪在芥菜叶和芥菜根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方法样品经乙腈涡旋提取,QuECh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 Safty)方法净化后,采用UPLC-MS/MS测定,外标法定量分析。结果噻虫嗪在0.002~1.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9,方法检出限(limit of detection, LOD, S/N=3)为0.001 mg/kg,定量限(limit of quantitation,LOQ)为0.005mg/kg。在0.005、0.1、1.0mg/kg的添加水平下,噻虫嗪在芥菜叶中的回收率为81%~111%,相对标准偏差为2%~10%;噻虫嗪在芥菜根中的回收率为70%~104%,相对标准偏差为2%~10%。测得噻虫嗪在芥菜叶和芥菜根上残留量分别为<0.005~1.56mg/kg和0.005~0.16mg/kg,小于中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 MRL)5 mg/kg(芥菜叶)和0.3 mg/kg(芥菜根)。在芥菜上使用噻虫嗪,有效剂量为30 g a.i./hm2,施药2次时,不会造成其在芥菜叶和芥菜根中残留超标的风险。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实用性强,适用于芥菜叶和芥菜根中噻虫嗪的定量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残留消解论文参考文献

[1].墨淑敏,胡月,王长华,潘元海,李娜.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糖代衍生物药粉中锇的残留量[J].分析试验室.2019

[2].陈莉,王东,刘冰洁,贾春虹,余苹中.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噻虫嗪在芥菜叶和芥菜根中的残留和消解动态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3].刘烨潼,谢蕴琳,张强,殷萍,郭永泽.粉唑醇在稻田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风险评估[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4].郑坤明,龚瑾,苏建峰,陈源,薛伟.代森锌及其代谢物在小白菜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J].农药.2019

[5].葛磊.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番薯中的金属铝残留量[J].轻工科技.2019

[6].江景勇,陈盼盼,刘秀群,王会福,刘璇.嘧菌环胺在草莓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膳食风险评估[J].农药.2019

[7].李琼帅,罗朝兵,龙文聪,杨瑶君,廖鸿.苯甲醛在竹片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

[8].郑坤明,陈劲星,陈冬花,林瑶,张钰萍.吡蚜酮在大棚和露地芥蓝上的残留消解动态[J].农药.2019

[9].朱峰,曾雪,陈明贵,陈才俊,魏进.噻虫胺在马铃薯上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研究[J].现代农药.2019

[10].葛会林,谢德芳,苏冰霞,吕岱竹,赵方方.呋虫胺在水稻生态系统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风险评估[J].热带作物学报.2019

标签:;  ;  ;  ;  

残留消解论文-墨淑敏,胡月,王长华,潘元海,李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