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石油政策论文-希瑟·格林利,王宇

美国石油政策论文-希瑟·格林利,王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国石油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国,石油市场,石油政策,石油贸易

美国石油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希瑟·格林利,王宇[1](2019)在《国际石油市场变局与美国石油政策调整(下)》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市场直接影响到各国经济,对调整国际关系、维护市场稳定等具有重要影响。关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相关政策也能够影响国际石油的供给与需求。美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政府的石油政策能够影响到整个石油行业和石油产品的价格;国际石油市场也会对美国的国际国内政策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金融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希瑟·格林利,王宇[2](2019)在《国际石油市场变局与美国石油政策调整(上)》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市场直接影响到各国经济,对调整国际关系、维护市场稳定等具有重要影响。关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相关政策也能够影响国际石油的供给与需求。美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政府的石油政策能够影响到整个石油行业和石油产品的价格;国际石油市场也会对美国的国际国内政策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金融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杨建国[3](2018)在《美国供给侧石油安全政策之论析(1977—1980)》一文中研究指出1979—1980年是美国二战后历史上第二次以石油为典型的能源危机高峰时段。面对来势迅猛的石油危机,卡特政府推出并实施了以石油安全为核心的供给侧层面的政策和措施。措施主要围绕确保石油市场供应来源的分散多样、数量上的持续充足、交易价位上的"合理"与平稳,以及限制进口石油的需求量、加大节能与开发新能源的力度等问题而展开。它试图弱化美国对海外,尤其是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维护美国外交政策的高度自主与灵活。其实现路径主要体现为双边与多边两种类型,既有应急性的权宜之计,又有前瞻性的制度导向,始终以服从和服务于美国整体和长远利益为准则和落脚点。(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问题》期刊2018年05期)

陈小茹[4](2018)在《美国对伊朗“石油孤立”政策恐难完全落实》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年5月宣布退出《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并重启美国对伊制裁,第一批次制裁措施即将于8月初正式生效,白宫已要求相关各国在11月4日之前停止进口伊朗石油。近日,美国军政高层除持续对伊朗强硬喊话外,也威胁英法德叁国,若不配合美国对伊实施制裁,就将(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期刊2018-08-01)

刘羽淳[5](2018)在《美国石油危机后的能源政策研究之《1978年国家能源法案》》一文中研究指出《1978年国家能源法》是美国第一部综合性且具有高度前瞻性的能源大法,它充分体现了能源安全及能源效率的重要性,使美国从此走上了能源独立的道路。该法案诞生于石油危机的背景下,包括《天然气政策法案》、《公共事业管制法》《能源税收法》《发电厂和工业燃料使用法案》和《国家能源储备政策法》五部法案。虽然时隔久远,但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及内容的丰富、全面性,在今天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8年27期)

王海滨,王冰,杨科辉[6](2017)在《美国石油市场政策从管制到放开》一文中研究指出设定石油最高限价只会减少供应,鼓励浪费,并造成供应短缺,结果往往与政策设计初衷大相径庭;而放开管制则有助于市场供求关系较快实现平衡。美国历史上多数时期实行自由放任的石油政策,美国政府负责保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不受破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曾实行石油配给制。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也对石油市场进行过全面管制,但里根就任总统后,政府逐渐放开了对石油市场的管制。美国石油市场政策的历史演变对中国的石油市场政策改革有较大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期刊2017年12期)

严润成[7](2015)在《抗战中后期中国石油安全与美国的“末位”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石油是影响抗日战争进程的关键因素。抗日战争中后期(1940年6月到1945年8月),美国从自身国家利益出发,推行"援华制日"政策。美国实行"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在美国"后亚"战略实施过程中,实质上就是"后中国",中国战场始终被排在末位,包括石油在内的抗战物资一直供应不足,石油安全问题突出。美国的"末位"政策深刻地影响中国抗战,值得探究。(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15年05期)

郑功[8](2015)在《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与美国中东石油政策的调整》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是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危机发生的十年,是美国国力相对衰落,在美苏冷战中进行战略收缩的十年,也是民族独立运动和第叁世界国家争取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蓬勃发展的十年。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研究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以及美国为应对危机而进行的中东石油政策的调整,希望可以对国际关系史、冷战史、国际经济关系史、美国中东关系史等领域的研究做一些有益的补充,也为我们自己制定更为合理的对外石油政策和中东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减少形势误判和政策失误。本文根据近年来最新解密的美国外交档案,对两次石油危机发生前后美国中东石油政策的调整、演变进行剖析,以图通过石油外交的视角还原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石油霸权建立并巩固,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石油霸权遭致重大挑战并衰落,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中美国石油霸权解体、1973年以后美国石油霸权重建、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中美国重建的石油霸权经受检验的全过程。本文首先回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建立并巩固全球石油霸权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根据1944年《美国对外石油政策》报告的设计,排挤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以中东石油为支点、跨国石油公司为载体建立起了全球石油霸权,并通过这个霸权控制或影响中东产油国及西欧、日本等国的政治经济生活。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是美国石油霸权动荡不安并遭到严重削弱的时期。这个时期,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大转变,美国从石油基本自给的状况进入大量依赖进口石油,尤其是中东石油才能维持经济正常运转的状况。西欧和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在这一时期也进一步加深。而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发展壮大及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兴起,中东产油国围绕"提高石油标价"、"掌握石油标价权"、"石油参股和国有化"等石油权益与跨国石油公司及其母国展开了斗争。面对这些斗争,美国政府没有做好准备。在美国石油霸权基本稳固、保障石油供应是第一要务、不能让石油问题干扰美国的中东政策的思想指导下,美国政府对跨国石油公司与中东产油国围绕石油权益的斗争采取了"不介入"、"少介入"、"有限度介入"的态度,整个应对政策混乱、多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路和长远的考虑,没有形成政策共识和危机意识,没有有效支援跨国石油公司,最终造成了跨国石油公司在这场斗争中节节败退,从而严重削弱了美国的石油霸权,为未来的危机埋下了隐患。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利用石油武器,发动石油禁运,造成第一次石油危机。西欧、日本等国为了确保自身石油供应,纷纷改弦易辙,站到了阿拉伯国家一边,西方联盟在美国不能再为他们提供有效石油担保的情况下出现巨大分裂,美国在战后首次无法统一西方联盟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政治步调,美国在二战后建立的石油霸权也随之终结。面对这次危机,美国行动敏捷。为解除石油禁运,在基辛格的设计下,美国在外交上改变了完全偏向以色列的政策,适当听取阿拉伯国家的声音,通过"穿梭外交"和"逐步解决方案",推动阿以冲突的解决,缓和局势,为石油禁运的解除创造条件。同时,美国稳住中东主要产油国沙特和伊朗的关系,借助伊朗的力量确保一定的石油供应,借助沙特的力量推动解除禁运并控制油价上涨。在西方国家之间采取"苦难均分"政策,共同分摊石油禁运造成的供油不足以渡过危机。经历第一次石油危机,石油问题进入美国决策核心,成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也成为美国中东战略和阿以问题的核心组成部分,开始形成成形的政策。第一次石油危机结束后,美国石油霸权解体,西方联盟人心四散。基辛格通过建立国际能源机构、巩固国际能源机构内西方国家的团结、调整美国的阿以政策、强化和伊朗、沙特"海湾双柱"的关系等手段来重建美国石油霸权,恢复西方联盟在石油问题上的团结并与石油输出国组织对抗。从总体上看,美国在这一时期的政策是比较成功的。国际能源机构的建立和巩固使美国初步达到了统一西方联盟能源政策、提高西方联盟抵御和应对能源危机的能力的目标,使美国在石油霸权解体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国及其盟国在石油政策上的分歧和各自为政,让美国重新回到了国际石油权力的中心,部分恢复了美国的石油霸权。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在援助以色列的同时又适当听取和满足阿拉伯国家的需求,强化与"海湾双柱"伊朗、沙特的关系,使得美国在中东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在应对油价上涨等问题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手段,也避免了中东再次出现严重的冲突和石油武器的使用,国际石油局势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1978年至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巴列维政权倒台,流亡海外的霍梅尼回到伊朗,建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美伊断绝外交关系,建立在冷战基础上的美伊盟友关系嘎然中止。伊朗革命造成伊朗石油大幅度减产直至停产,从而导致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发生。美国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花费巨大精力构建的美国石油霸权和国际能源机构也面临新危机的检验。面对第二次石油危机,美国政府和卡特总统没有处理好。尽管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动员沙特增产、在东京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达成有关应对危机的共识、在国际能源机构内通过消费国合作执行这些共识来解决危机,但并没有获得成功。油价没有下降,现货市场的抢购也没有停止,对石油危机的恐慌持续经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归根结底在于美国决策层的分裂而造成的政策的两面性、对危机严重性估计不足造成的政策改变以及美国全球领导力的衰退和总统权力的削弱。由于美国的两面性政策,造成西方联盟无法真正团结起来应对危机,国际能源机构也没有能够发挥引领作用。但是美国重构的能源霸权在危机中并未倒塌,国际能源机构在危机期间通过的一些措施,在以后的岁月里开始逐渐发挥作用。随着苏联入侵阿富汗和两伊战争的爆发,美国中东战略和中东石油政策开始深度转变,对第二次石油危机本身的解决开始淡出美国的决策视野。(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8-14)

马丁[9](2015)在《1949—1950年美国对华石油出口政策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贫油国"的近代中国,其城市经济极其依赖西方的石油供应。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成定局之时,如何处理对华石油出口的问题被美国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在美国看来,石油作为典型的军民两用型物资,既可以增强解放军对西方的威胁,又可以被美国当做筹码以操纵新中国的外交方向。最初,美国政府将分化中苏关系作为对华政策的主要方向,因此允许在一定限制条件内继续对华出口石油,此后伴随着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和朝鲜战争的爆发,限制共产主义在远东的"扩张"成为美国远东政策的主要关注点,美国逐步加强了对华石油出口的限制,并最终对华全面禁运石油。通过这一时期美国对华石油出口管理的操作可发现,本国企业和盟国政府的配合是美国能否成功实施对华石油出口管制的前提条件,这也为当前中国如何反制美国对华技术出口和贸易歧视提供了借鉴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梁慧[10](2015)在《欧佩克缺席的石油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40多年前,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从跨国石油公司手中接管了石油定价权。2014年11月,在石油供应大于需求的情况下,欧佩克却做出不减产决定,被认为是在逃避油价的调节责任。 自1960年成立以来,欧佩克就一直颇受争议,一些人认为其存在阻碍了油价(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15-05-22)

美国石油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石油市场直接影响到各国经济,对调整国际关系、维护市场稳定等具有重要影响。关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相关政策也能够影响国际石油的供给与需求。美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政府的石油政策能够影响到整个石油行业和石油产品的价格;国际石油市场也会对美国的国际国内政策产生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国石油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希瑟·格林利,王宇.国际石油市场变局与美国石油政策调整(下)[J].金融发展研究.2019

[2].希瑟·格林利,王宇.国际石油市场变局与美国石油政策调整(上)[J].金融发展研究.2019

[3].杨建国.美国供给侧石油安全政策之论析(1977—1980)[J].历史教学问题.2018

[4].陈小茹.美国对伊朗“石油孤立”政策恐难完全落实[N].中国青年报.2018

[5].刘羽淳.美国石油危机后的能源政策研究之《1978年国家能源法案》[J].智库时代.2018

[6].王海滨,王冰,杨科辉.美国石油市场政策从管制到放开[J].中国石化.2017

[7].严润成.抗战中后期中国石油安全与美国的“末位”政策[J].浙江学刊.2015

[8].郑功.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与美国中东石油政策的调整[D].南京大学.2015

[9].马丁.1949—1950年美国对华石油出口政策解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0].梁慧.欧佩克缺席的石油世界?[N].中国石化报.2015

标签:;  ;  ;  ;  

美国石油政策论文-希瑟·格林利,王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