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导游论文-许红晴

汉语导游论文-许红晴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导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本土汉语导游,导游汉语,可行性

汉语导游论文文献综述

许红晴[1](2019)在《东盟国家本土汉语导游培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东盟会的成立、"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东盟国家的中国游客日益增多,然而东盟国家本土汉语导游队伍建设、导游汉语培训体系的建设却不尽人意。该论文首先梳理国内外关于东盟国家本土汉语导游建设、导游汉语培训体系建设的研究,论证东盟本土汉语导游培训建设的必要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东盟国家本土汉语导游培训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09期)

罗杰(KARKI,RAM,CHANDRA)[2](2018)在《“尼泊尔”汉语导游口语省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年来尼泊尔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尼两国日益紧密的合作交流,尼泊尔人使用汉语的频率越来越高,汉语在尼泊尔旅游业的发展中的重要性愈来愈大。因此,研究尼泊尔人,特别是尼泊尔汉语导游的汉语使用习惯,对汉语在尼泊尔的发展、汉语国际教育在尼泊尔的推广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方式的完善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旨在研究尼泊尔汉语导游的口语省略。通过对尼泊尔汉语导游的汉语口语在句法层面、功能词语成分层面与小句层面的省略,以及涉及不同群体的尼泊尔汉语导游在汉语口语中会出现的省略偏误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发现汉语在尼泊尔汉语导游口语使用中存在的用语习惯、出现的问题,结合中尼两国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分析问题原因所在。研究过程中收集尼泊尔汉语导游口语录音样本,为避免录音样本的偶然性与局限性对研究结果造成误差,采用了大量样本通过举例分析和数据分析法进行分析。本论文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理论为支撑,以尼泊尔汉语导游口语问题为视角,展开相关的研究论述,这对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国别化、教学领域的针对化以及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尼泊尔旅游业汉语导游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有所推助。(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1)

刘昕远[3](2015)在《谈国别化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编写的针对性——以《尼泊尔导游汉语》编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性是国别化汉语教材和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编写的首要原则,《尼泊尔导游汉语》是一本国别化专门用途汉语教材,它立足于尼泊尔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学习者的需求、学习者的特点、学习者的环境条件以及教学实施等方面来编写,针对性是其首要特征。国别化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编写过程中贯彻针对性原则,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教材的设计和内容的编排,要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针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习的环境和条件来编写。《尼泊尔导游汉语》针对的是打算从事或正在从事中文导游工作的学习者,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编写的。其次,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教材的文化内容要有针对性。《尼泊尔导游汉语》秉承"语言、旅游、文化"相结合的编写原则,在介绍汉语、导游汉语的同时,还介绍尼泊尔文化、中国文化,突出中尼文化对比。最后,教材的针对性可以通过中外合作编写的方式来保证。《尼泊尔导游汉语》就是中外合作的结晶。需要指出的是,在国别化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编写中,针对性原则固然重要,但还要兼顾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尼泊尔导游汉语》在讲求针对性的同时,也做到了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本文来源于《变革中的国际汉语教育——第四届汉语国别化教材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5 IV-ICCSCLT)》期刊2015-05-23)

李硕[4](2014)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汉语导游词英译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观光旅游,汉语导游词的英译愈发重要。汉语导游词的译文不仅是介绍中国悠久文化和优美自然景观的重要媒介,也是吸引外国游客的重要媒介。汉语导游词翻译成英文的过程是一个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为了确保导游词的翻译质量,有必要找到一种适用的理论用于指导汉语导游词的翻译。关联理论就是这样一种理论。根据关联理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交际成功的关键是寻找话语与语境的最佳关联性:即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并获得足够的效果。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言语交际行为,因此成功的翻译就是寻求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在汉语导游词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以最佳关联为指导,一方面,要介绍中国自然和文化信息;另一方面,要考虑目标读者的认知语境,确保目标读者能够轻松了解相关的中国自然和文化信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译者有必要采用一些具体策略(增词、解释和删词)。本论文共分为四章。在第一章,作者说明选择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导游词作为本论文翻译材料的原因,并介绍汉语导游词的功能和特点,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导游词作为例证。第二章介绍关联理论及几个重要概念:明示——推理、认知语境、最佳关联和互明。在第叁章,作者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将一些具体策略(增词、删词和解释)应用到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导游词的翻译过程,并通过具体例子说明这些策略的运用能够有效解决在翻译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导游词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第四章得出结论。本论文作者的翻译实践证明,关联理论能够有效指导汉语导游词的翻译,比如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导游词的翻译。因此在翻译汉语导游词时,应有意识地运用关联理论,从而提高导游词的翻译质量。(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4-04-01)

王丽娟[5](2014)在《汉语导游词英译文化意象图示传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语言学作为国内外语言学的热点,具有广泛的研究范围。意象图示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理论,近些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而得到不断丰富。本文应用意象图示理论,从认知角度采用实例论证方法分析了汉语导游词英文译本中的文化意象传递现象。本文试图探讨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示理论是否能够应用于汉语导游词的英译,并讨论其对翻译实践的借鉴意义。意象图示是在日常生活的互动作用中产生的简明的、基本的动态认知结构,它建立在具体意象之上,帮助我们形成有形体的图示来理解抽象概念。这一理论首次由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意象图示是类比表征(analog representation),指的是意象图示在概念系统中采取一定的形式来反应被表征的感觉经验。当一个概念被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时,意象图示起了关键的作用。意象图示理论是人类的共同认知模式,强调人们把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知应用到抽象事物的认知上。意象图示理论帮助读者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未知的领域,这与导游词中蕴含着丰富文化意象的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选取了国内一些着名景点的比较有分析价值的导游词,对比分析了其汉语文本以及英文文本,以此来阐述意象图示理论对汉语导游词英译中文化意象传递的重要作用。本文着重介绍了在意象图示理论关照下的意象传递策略,尝试用意象图示理论更好的指导汉语导游词英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发展空间和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4-03-01)

冯萍[6](2012)在《职校学生英语翻译中汉语负迁移现象的探索及应对策略——以扬州地方导游英语课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受汉语学习思维的限制,常常将汉语的表达方式和结构错误的运用到翻译中来,影响英语学习效果。本文试图分析英语翻译中汉语负迁移现象及其应对策略。(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2年71期)

安娜·安东诺娃[7](2012)在《旅游年里说旅游 听俄罗斯汉语导游讲旅游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选择前往俄罗斯旅游。据统计,目前在最受中国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国排名中,俄罗斯暂列第八位。2011年,赴俄中国人达到84.3万,其中游客超过32.4万人。显而易见,汉语导游将成为俄罗斯未来一段时间最受欢迎的职业。    娜杰(本文来源于《第一财经日报》期刊2012-04-27)

陈锋仪[8](2011)在《陕西导游汉语资格口试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是旅游大省,拥有一支规模较大的高质量导游队伍,这与陕西省重视职业培训及导游资格考试密不可分。但近年来,在汉语导游资格考试的口试中还存在语言表达、精神面貌、口试形式等诸多环节上的问题,笔者通过深入调查逐一分析这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1年18期)

周康[9](2011)在《帕尔默语篇情节视角下的汉语导游词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导游词是导游在指导游览时进行讲解、传播文化、交流感情所使用的语言。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发展,导游词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导游需要根据特定交际环境中的各种特定的需要,运用自身的跨文化知识和语用学知识说好导游词。作为导游和外国游客沟通与交流的工具,导游词译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游客能否深入认识景点环境,体会当地的人情和文化。而目前导游词英译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所选取的大连导游词及译本来自旅游景点介绍,旅游局官方网站和出版物,其翻译特点、翻译策略及翻译效果都值得研究。导游词通常都以篇章形式出现,需要有关语篇的理论作为研究分析的依据。而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所构建的语篇情节正是结合了具有人文性、认知性、和意象性的文化语言学和语篇研究,把意象和图式应用于语篇分析之中。投射到人们交流过程中的认知意象勾勒出语篇框架,进而产生语篇情节。语篇情节是一种言语互动认知模式,包括:参与图式,言语行为图式,视角图式,次第顺序图式,概念图式。导游词种类繁多,涉及面广,为了使研究更有针对性,更加集中,本文选取一处外国游客众多、有代表性的旅游城市大连,采用语篇情节理论来分析其导游词英译中所涉及到一系列问题如:语言系统、社会文化、交际功能,以及审美等。研究表明,作为一种分析语篇的模式,语篇情节理论对于导游词语英译的分析对具有一定的解释力。简言之,本文以帕尔默语篇情节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大连导游词英译存在的问题分类分析,探讨语篇情节对导游词翻译的解释力及其翻译策略。(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钱嘉颖[10](2011)在《导游词英语介词与汉语对译技巧》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介词在英语及汉语中使用频率及发挥作用的不对称性,导游的讲解词要做到既能忠实于旅游资源的历史真实性,又必须考虑英语游客的审美心理。认识英汉语的这种差异,还要运用变译策略,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把这些元素相结合,才能达到满足游客审美的交际需求。(本文来源于《长春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汉语导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近年来尼泊尔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尼两国日益紧密的合作交流,尼泊尔人使用汉语的频率越来越高,汉语在尼泊尔旅游业的发展中的重要性愈来愈大。因此,研究尼泊尔人,特别是尼泊尔汉语导游的汉语使用习惯,对汉语在尼泊尔的发展、汉语国际教育在尼泊尔的推广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方式的完善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旨在研究尼泊尔汉语导游的口语省略。通过对尼泊尔汉语导游的汉语口语在句法层面、功能词语成分层面与小句层面的省略,以及涉及不同群体的尼泊尔汉语导游在汉语口语中会出现的省略偏误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发现汉语在尼泊尔汉语导游口语使用中存在的用语习惯、出现的问题,结合中尼两国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分析问题原因所在。研究过程中收集尼泊尔汉语导游口语录音样本,为避免录音样本的偶然性与局限性对研究结果造成误差,采用了大量样本通过举例分析和数据分析法进行分析。本论文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理论为支撑,以尼泊尔汉语导游口语问题为视角,展开相关的研究论述,这对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国别化、教学领域的针对化以及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尼泊尔旅游业汉语导游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有所推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导游论文参考文献

[1].许红晴.东盟国家本土汉语导游培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

[2].罗杰(KARKI,RAM,CHANDRA).“尼泊尔”汉语导游口语省略[D].海南师范大学.2018

[3].刘昕远.谈国别化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编写的针对性——以《尼泊尔导游汉语》编写为例[C].变革中的国际汉语教育——第四届汉语国别化教材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5IV-ICCSCLT).2015

[4].李硕.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汉语导游词英译策略[D].烟台大学.2014

[5].王丽娟.汉语导游词英译文化意象图示传递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6].冯萍.职校学生英语翻译中汉语负迁移现象的探索及应对策略——以扬州地方导游英语课程为例[J].考试周刊.2012

[7].安娜·安东诺娃.旅游年里说旅游听俄罗斯汉语导游讲旅游故事[N].第一财经日报.2012

[8].陈锋仪.陕西导游汉语资格口试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J].价值工程.2011

[9].周康.帕尔默语篇情节视角下的汉语导游词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0].钱嘉颖.导游词英语介词与汉语对译技巧[J].长春大学学报.2011

标签:;  ;  ;  

汉语导游论文-许红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