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文学论文-余鹏

侦探文学论文-余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侦探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末民初,多元系统理论,翻译侦探小说,文学地位

侦探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余鹏[1](2019)在《“从边缘到中心”:清末民初翻译侦探小说文学地位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896年《时务报》刊登的第一篇翻译侦探小说,再到1916年中华书局版的《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结集出版,短短二十年间,翻译侦探小说很快被清末民初的读者接受,急速地占据了当时通俗文学作品的中心。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侦探小说本身的特质,分析翻译侦探小说文学地位转变的成因、文本特征及影响,认为翻译侦探小说的出现填补了当时中国文学类型的"真空",加速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促成了中国侦探小说的诞生,应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确立相应的地位。(本文来源于《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夏童[2](2019)在《大众文学背景下阿库宁侦探小说《FM》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俄罗斯文学像一个多维的异质空间,其主要特征是文学风格多样化和读者需求多元化。大众文学敏锐地抓住了社会上大多数普通读者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阅读需求,逐渐发展成文学市场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众文学不仅体裁形式多样,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爱情小说、恐怖故事,不一而足,其代表人物也不胜枚举。鲍里斯·阿库宁无疑是其中最受人瞩目的一个,“阿库宁现象”的出现,是该作家文学商业化成功的直观表现。他的作品严格遵守市场化的需求,呈现出大众文学特有的刻板性、保守性特征,其作品语言以当下俄罗斯年轻人的口语为主,英语、日语词汇混杂。大众文学多年来一直被精英文学所诟病,被描述成毫无意义的读物,国内国外对大众文学作品更是缺乏应有的关注与研究。侦探小说作为俄罗斯大众文学的主要体裁之一,已经有多部作品被翻译、出版,但与具体作品相关的研究专着尚未出现。因此,我们将以大众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阿库宁的侦探小说代表作《FM》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大众文学的背景下,探究俄罗斯大众文学的创作特色在该作品中的具体体现。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系统地厘清大众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还可以推动和发展阿库宁研究,对于国内学术界研究当代俄罗斯文学进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阿库宁对俄罗斯大众文学流派的重要意义以及国内学术界对其作品关注度较低,本论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本论文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一、丰富国内对俄罗斯大众文学的研究,拓展国内学者对俄罗斯大众文学和俄罗斯现代文学进程的了解;二、探究作家阿库宁的文学创作特色,分析其作品《FM》在俄罗斯大众文学创作体系内的具体表现。本论文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一、研究成果可用于当代俄罗斯文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二、促使中国读者、研究者关注俄罗斯大众文学和阿库宁,帮助他们了解侦探小说《FM》的主要内容及创作特色。本论文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在大众文学的背景下对作家阿库宁的侦探小说《FM》进行研究。在我国俄罗斯文学研究界,关于俄罗斯大众文学的论文多是综述性文章,而对于具体的大众文学作品鲜有研究。因此,本论文试图对阿库宁的作品《FM》进行文本细读,结合俄罗斯大众文学的发展背景和创作特点,对阿库宁的创作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全文由绪论、正文(共四章)、结论及参考文献构成。绪论中将概述阿库宁的创作历程,结合国内外对其作品的研究状况,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合理性,同时指出其研究内容、目的、方法和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旨在厘清俄罗斯大众文学的概念,梳理其发展进程。本章从俄罗斯大众文学发展史入手,指出其创作特征和主要的体裁类别,结合大众文学发展背景,解释“阿库宁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叙述阿库宁侦探小说代表作《FM》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对《FM》体现的大众文学创作特征——刻板性进行分析。本章从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设置出发,具体论述《FM》所体现的刻板性特征。第叁章旨在阐述阿库宁在《FM》中体现的保守性特征。保守性是大众文学的根本特点之一。本章主要从两个维度,即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精确的市场定位来探讨这一特征。第四章分析小说《FM》的修辞特色。作家大量运用了视觉语言和外来语,以此凸显人物性格和主题,营造作品的神秘特征。结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娟,孙妮[3](2019)在《华裔新移民文学“走出去”模式探究——以裘小龙“侦探叁部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华裔新移民作家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行者,他们以中国身份与国际视角承担起对中国文化的英语叙事与跨域传播。以跨文化传播学中拉斯韦尔传播模式为理论支撑,选取裘小龙系列作品为范例,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对象、传播效果等多元维度分析华裔新移民英语文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使命与新主题;进一步探究新移民作家如何运用其身份优势、语言优势、跨文化优势传递文化自信,塑造中国形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余鹏[4](2019)在《民国初年翻译侦探小说文学中心地位的成因及文本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侦探小说发端于晚清的中国,并迅速受到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欢迎,在民国初年占领了中国通俗文学的中心地位。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分析翻译侦探小说占据文学中心地位的成因,认为清末的侦探小说翻译热潮为其提供了"量"的保证;侦探小说本身的"质"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需求。认为处于中心地位的翻译侦探小说更为接近原作的风貌,注重原作的"悬疑性"、翻译语言趋于通俗化以及使用了大量的异化翻译方法,成为这一时期翻译侦探小说显着的文本特征。(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5](2018)在《名侦探的对决 从公案小说到推理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谋杀在人类社会其来有自。有人说,《圣经》中就出现了基督教世界里的第一起谋杀案:亚当和夏娃的长子该隐杀死了亲兄弟亚伯。文学经典中更是不乏典型:美狄亚杀子复仇的炽烈怒火,麦克白被权欲诱惑得手起刀落,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凶手剖析灵魂的砥砺之问……罪与恶,是人类不断书写的永恒主题。太阳底下无新事,有罪恶,就有待匡扶的正义,与待伸张的公理。这种心理动机催生了侦探小说的问世。着名诗人同时也是资深侦探小说迷的W·H·奥登,曾分析这种(本文来源于《国家人文历史》期刊2018年15期)

李思达[6](2018)在《硬汉派侦探小说 从低俗小说到富有影响力的文学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200X年,威尼斯。在经历刻骨铭心的一夜后,拥有传说中杀人执照的英国特工007,也就是詹姆斯·邦德醒来发现,昨晚那个和他激情缠绵的枕边人,居然是为对手效力的内奸。为了不让她把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赚到的巨额资金送到恐怖组织之手,邦德匆匆追了出去,随后与敌人进行了一场例行公事的激烈枪战加格斗。作为主角,邦德当然一如既往地只身就打败了所有敌人,还让叛徒也葬身水底。但大获全胜的邦德却没有感到任何喜悦,他只是疯(本文来源于《国家人文历史》期刊2018年15期)

张策[7](2018)在《侦探小说与公安文学的辩证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应邀参加侦探小说创作座谈会,准备发言内容的时候,想到一个问题:在中国,侦探小说与公安文学,应该是什么关系?长期以来,这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没有答案,大概是因为大多数的作者与评论者没有认为这是个问题。侦探小说与公安题材小说,不都是写警察吗?不都是(本文来源于《人民公安报》期刊2018-05-18)

武忞[8](2018)在《中国侦探推理文学在路上》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到松本清张,再到如今的畅销书作者东野圭吾,他们创作的侦探推理小说以其险象环生的故事情节、变幻莫测的悬疑气氛、抽丝剥茧的案件推理吸引了诸多读者的喜爱,渐渐在文学领域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学样式。而在我国,警察一直以来都是(本文来源于《人民公安报》期刊2018-05-18)

马娟[9](2017)在《从反侦探和城市文学的角度——解读保罗·奥斯特《幽灵》》一文中研究指出侦探小说作为最流行的文学分支,深受侦探及大众的喜爱。然而,传统的侦探小说近年来被文学界的新星保罗·奥斯特所彻底颠覆。而在奥斯特小说的解读中,反侦探小说题材与后现代城市主题相呼应。作品开放式结局将会把读者由小说中人物对城市思考,引向自身对世界观察与认知方式的反思。本文将从反侦探和城市文学的角度解读奥斯特的《纽约叁部曲》中的《幽灵》,思考奥斯特写作中城市与小说、城市与个体和救赎与自由的复杂关系。(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10期)

栗月静[10](2017)在《文学作品中的名侦探与吃》一文中研究指出炎炎夏日,你是不是就想着吃西瓜,连吃饭也没啥胃口?那么,你知道文学作品里的侦探们都喜欢吃什么吗?在作者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中,你能发现侦探们的食谱和他们的做饭水平吗?在大多是奇人异士所组成的侦探群中,有一位与众不同,那就是尼禄·沃尔夫!他的体重达(本文来源于《浙江法制报》期刊2017-08-21)

侦探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代俄罗斯文学像一个多维的异质空间,其主要特征是文学风格多样化和读者需求多元化。大众文学敏锐地抓住了社会上大多数普通读者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阅读需求,逐渐发展成文学市场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众文学不仅体裁形式多样,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爱情小说、恐怖故事,不一而足,其代表人物也不胜枚举。鲍里斯·阿库宁无疑是其中最受人瞩目的一个,“阿库宁现象”的出现,是该作家文学商业化成功的直观表现。他的作品严格遵守市场化的需求,呈现出大众文学特有的刻板性、保守性特征,其作品语言以当下俄罗斯年轻人的口语为主,英语、日语词汇混杂。大众文学多年来一直被精英文学所诟病,被描述成毫无意义的读物,国内国外对大众文学作品更是缺乏应有的关注与研究。侦探小说作为俄罗斯大众文学的主要体裁之一,已经有多部作品被翻译、出版,但与具体作品相关的研究专着尚未出现。因此,我们将以大众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阿库宁的侦探小说代表作《FM》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大众文学的背景下,探究俄罗斯大众文学的创作特色在该作品中的具体体现。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系统地厘清大众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还可以推动和发展阿库宁研究,对于国内学术界研究当代俄罗斯文学进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阿库宁对俄罗斯大众文学流派的重要意义以及国内学术界对其作品关注度较低,本论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本论文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一、丰富国内对俄罗斯大众文学的研究,拓展国内学者对俄罗斯大众文学和俄罗斯现代文学进程的了解;二、探究作家阿库宁的文学创作特色,分析其作品《FM》在俄罗斯大众文学创作体系内的具体表现。本论文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一、研究成果可用于当代俄罗斯文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二、促使中国读者、研究者关注俄罗斯大众文学和阿库宁,帮助他们了解侦探小说《FM》的主要内容及创作特色。本论文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在大众文学的背景下对作家阿库宁的侦探小说《FM》进行研究。在我国俄罗斯文学研究界,关于俄罗斯大众文学的论文多是综述性文章,而对于具体的大众文学作品鲜有研究。因此,本论文试图对阿库宁的作品《FM》进行文本细读,结合俄罗斯大众文学的发展背景和创作特点,对阿库宁的创作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全文由绪论、正文(共四章)、结论及参考文献构成。绪论中将概述阿库宁的创作历程,结合国内外对其作品的研究状况,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合理性,同时指出其研究内容、目的、方法和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旨在厘清俄罗斯大众文学的概念,梳理其发展进程。本章从俄罗斯大众文学发展史入手,指出其创作特征和主要的体裁类别,结合大众文学发展背景,解释“阿库宁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叙述阿库宁侦探小说代表作《FM》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对《FM》体现的大众文学创作特征——刻板性进行分析。本章从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设置出发,具体论述《FM》所体现的刻板性特征。第叁章旨在阐述阿库宁在《FM》中体现的保守性特征。保守性是大众文学的根本特点之一。本章主要从两个维度,即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精确的市场定位来探讨这一特征。第四章分析小说《FM》的修辞特色。作家大量运用了视觉语言和外来语,以此凸显人物性格和主题,营造作品的神秘特征。结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侦探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余鹏.“从边缘到中心”:清末民初翻译侦探小说文学地位的嬗变[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夏童.大众文学背景下阿库宁侦探小说《FM》研究[D].南京大学.2019

[3].王娟,孙妮.华裔新移民文学“走出去”模式探究——以裘小龙“侦探叁部曲”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余鹏.民国初年翻译侦探小说文学中心地位的成因及文本特征[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5]..名侦探的对决从公案小说到推理文学[J].国家人文历史.2018

[6].李思达.硬汉派侦探小说从低俗小说到富有影响力的文学类型[J].国家人文历史.2018

[7].张策.侦探小说与公安文学的辩证关系[N].人民公安报.2018

[8].武忞.中国侦探推理文学在路上[N].人民公安报.2018

[9].马娟.从反侦探和城市文学的角度——解读保罗·奥斯特《幽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10].栗月静.文学作品中的名侦探与吃[N].浙江法制报.2017

标签:;  ;  ;  ;  

侦探文学论文-余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