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西安市胸科医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目的分析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以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与鉴别水平。方法以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此期间内40例非结核颅内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对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进行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脑脊液结核抗体试验、脑脊液抗酸染色试验、PPD试验、脑脊液细菌培养等辅助检测,对比两组的TSPOT-TB试验阳性率,并分析TSPOT-TB试验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观察组中TSPOT-TB试验阳性37例,阳性率为92.5%;对照组中TSPOT-TB试验阳性4例,阳性率为1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的脑脊液结核抗体试验阳性率为17.5%(7/40)、脑脊液抗酸染色试验阳性率为15%(6/40)、PPD试验阳性率为57.5%(23/40)、脑脊液细菌培养试验中无阳性病例,阳性率为0,各种检测结果阳性率均明显低于TSPOT-TB试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诊断中的准确率要明显高于常规辅助检测手段,可以作为首选诊断方法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诊断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临床常见结核病之一,然而该症发病初期缺乏去特异性,且经脑脊液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亦无典型异常表现,因而常被误诊、漏诊,增加治疗难度[1]。本文中将以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以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与鉴别水平,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此期间内40例非结核颅内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39-83岁,平均(61.32±7.49)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14±0.35)年。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2-78岁,平均(63.13±7.53)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42±1.0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病情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T-SPOT-TB试验

清晨起用肝素抗凝管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10ml,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后经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离心处理,制成单细胞悬液[细胞浓度(3~5)×106/100μl]备用,活细胞率>90%即可使用。SPOT-TB试验采用英国牛津SPOT-TB试剂盒(OxfordImmunotecOxfordUK),具体操作参照说明书进行[2]。

1.2.2PPD试验

于患者左前臂掌侧下1/3处,皮内注入卡介菌纯蛋白衍生物的稀释剂(50U/mL,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稀释液0.1mL,48~72h后检查注射部位反应,测量浸润硬结横径及垂直径的平均值[3]。

1.2.3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

腰穿后,取脑脊液1~2mL进行快速培养,采用BACTECMGIT960全自动分枝杆菌培养仪(BD公司生产,美国)进行结核菌培养[4]。

1.3评价标准

(1)T-SPOT-TB检测阳性判断标准:阴性对照孔斑点数≤5个,检测孔A或检测孔B斑点数≥6个,判断为阳性;阴性对照孔斑点数≥6个,检测孔A或检测孔B斑点数≥2倍阴性对照孔斑点数,判断为阳性,反之均为阴性[5]。

(2)PPD试验阳性判断标准:浸润硬结平均直径<5mm为阴性,≥5mm为阳性。

(3)脑脊液培养满8周仍无菌生长,则认为该样本为阴性。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当P<0.05时认为两组之间所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TSPOT-TB试验

观察组中TSPOT-TB试验阳性37例,阳性率为92.5%;对照组中TSPOT-TB试验阳性4例,阳性率为1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其他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肺外结核,约占所有神经系统结核的70%左右[1]。近年来,由于结核杆菌的基因突变、抗结核药物研制相对滞后以及AIDS患者的增多等因素[2],临床中TBM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呈现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TBM是由结核杆菌所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结核杆菌在侵入后会造成脑实质和脑血管的病变,多为急性发病,病情危重,而且患者经常出现昏迷,临床病死率相当高。

T-SPOT-TB技术是现阶段临床中结核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检测最敏感的手段之一,在临床中主要用于2~3周以上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结核病筛查、接种过卡介苗人群的结核病筛查、免疫力低下或合并HIV感染的肺外结核患者的诊断,其工作原理是利于ESAT-6/CFP-10融合蛋白是结核分枝杆菌及少数非结核分枝杆菌所特有的T细胞刺激抗原,只存在于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和少数致病性分枝杆菌基因组中,针对细胞刺激可产生INF-γ。常用的检测方法以酶联免疫斑点法或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全血为主,T-SPOT-TB技术具有简单、快捷的优点,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免疫功能损伤所致的假阳性率情况[6]。

通过本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观察组中TSPOT-TB试验阳性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的脑脊液结核抗体试验阳性率、脑脊液抗酸染色试验阳性率、PPD试验阳性率、脑脊液细菌培养试验阳性率均明显低于TSPOT-TB试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诊断中的准确率要明显高于常规辅助检测手段,可以作为首选诊断方法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组。

参考文献

[1]杨茜,张伦理,邬小萍,等.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0,28(8):504-506.

[2]陆迪雅,陈澍,高有方,等.外周血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和脑脊液γ干扰素检测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价值[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4,32(6):338-342.

[3]马秀英,姚云清,佘轩,等.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Meta分析[J].重庆医学,2014,(25):3299-3301,3304.

[4]陈萍,冯国栋,杨毅宁,等.IFN-γELISPOT效应性T细胞在结核性脑膜炎和肺结核中的临床价值[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24(9):533-536.

[5]张秀英,吴若芬,范学文,等.T-SPOT-TB法检测脑脊液单个核细胞对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2):110-115.

[6]蒋自,吴文辉,许凤娇,等.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5):3376-3377,3383.

?学术探讨?

标签:;  ;  ;  

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