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生理生化论文-钟秋生,林郑和,陈常颂,游小妹,陈志辉

茶树生理生化论文-钟秋生,林郑和,陈常颂,游小妹,陈志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茶树生理生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氟,铝,茶,生理生化

茶树生理生化论文文献综述

钟秋生,林郑和,陈常颂,游小妹,陈志辉[1](2018)在《氟、铝对茶树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氟、铝是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中两种特殊的元素,它们在茶树中的含量水平远远超过其他植物。氟、铝不是茶树生长的必需元素,但能对茶树产生重要影响。茶树中的氟、铝一直以来是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氟、铝在茶树中应用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茶树中氟铝的吸收特性、含量及分布,氟、铝对茶树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及氟-铝交互处理对茶树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简要的讨论。(本文来源于《福建茶叶》期刊2018年10期)

李娜娜[2](2015)在《新梢白化茶树生理生化特征及白化分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梢白化茶树是一类珍稀的茶树种质资源,其在特定条件下萌展的新梢因缺乏叶绿素而呈现白化现象,又因其色素含量水平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叶色表现型,包括全白色、乳白色、浅黄色、金黄或黄(白)绿色相间等。迄今发现的新梢白化茶树品种有温度敏感型和光照敏感型两种。多数白化新梢都具有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和咖啡因含量适中的特点,是优质绿茶的良好原料。然而,新梢的白化程度取决于生长环境条件,如气温高低或光照强度,从而导致内含成分含量的不稳定。而且,高度白化的茶树抗逆性差,以致移栽成活率低,苗期管理困难。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对茶树新梢白化的遗传机理没有全面了解,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有鉴于此,本研究以低温敏感型新梢白化茶树品种‘小雪芽’和光照敏感型新梢白化茶树品种‘黄金芽’为试验材料,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HPLC技术研究白化叶片的叶绿体结构和色素含量的变化;利用分光光度计比色和HPLC技术研究白化叶片主要内含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类和咖啡因的含量变化;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茶树转录组和数字化表达谱研究白化叶片基因表达差异,并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一步探究MEP代谢途径、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和叶绿素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以及编码光捕获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的表达模式,探索新梢白化茶树的生理生化特征和白化分子机理。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与温度敏感型新梢白化茶树品种‘小雪芽’正常绿色芽、叶相比,‘小雪芽’白化叶片(芽下第叁叶)的叶绿体发育异常,表现为体积膨胀变大,出现囊状空泡,基粒片层和类囊体膜结构发育受阻;光合色素叶绿素类和类胡萝卜素类含量显着性减少。‘小雪芽’白化叶片内氨基酸含量显着增加,茶多酚、咖啡因、总儿茶素类、EGCG和ECG含量以及酚氨比值显着降低,是优质绿茶的良好原料。2.以新梢白化茶树品种‘小雪芽’和普通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为试验材料,构建茶树转录组,共79797条茶树Unigenes,其中序列长度在1000bp以上的有11371条;N50长度847bp,平均测序长度为560.30bp,序列组装效果良好;6439条Unigenes具有简单重复序列SSR,51491条Unigenes有功能注释。3.与‘小雪芽’绿色芽、叶相比,其白化叶片的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基因DXS1和DXS2以及原叶绿素酸酯还原酶基因Porl和Por2表达受到显着抑制,导致‘小雪芽’白化叶片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缺乏;推测缺乏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光合色素的‘小雪芽’白化叶片可反馈性抑制光捕获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Lhcbl-2和Lhcb7的表达,进而阻碍白化叶片叶绿体类囊体和基粒的发育。4.光照敏感型新梢白化茶树品种‘黄金芽’在夏季高温强光条件下产生白化现象,采取遮荫处理可以使‘黄金芽’白化叶片复绿。‘黄金芽’白化叶片与其遮荫处理和普通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相比,表现为叶绿体内类囊体和基粒形成受阻,叶绿素类含量显着性减少,紫黄质、叶黄素和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黄金芽’白化叶片内紫黄质、叶黄素和总类胡萝卜素的高含量是白化叶片呈现黄色的直接原因。5.与普通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和‘鸠坑’相比,春季光照敏感型新梢白化茶树品种‘黄金芽’具有咖啡因、总氨酸含量高,茶多酚、儿茶素类、EGCG含量适中,酚氨比值较低。与‘福鼎大白茶’相比,夏季‘黄金芽’白化新梢具有总氨基酸含量高,总茶多酚、总儿茶素、EGCG和ECG含量低以及酚氨比值低;通过遮荫处理,可以使‘黄金芽’白化新梢的咖啡因含量显着增加。6.以自然光照和遮荫处理的‘黄金芽’一芽二叶为试验材料构建数字化基因表达谱,筛选得到139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105个基因有功能注释。‘黄金芽’叶片在强光照条件下早期光诱导蛋白基因ELIP呈现高表达,而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基因家族DXS以及光合系统Ⅱ10kDa蛋白基因psbR的表达则受到明显抑制,说明‘黄金芽’白化叶片在强光照下受到光胁迫,其色素合成前体物质生物合成不足,且叶绿体光合系统Ⅱ放氧复合物的形成受阻,导致叶绿素生物合成和叶绿体结构发生异常。7.实时荧光定量PCR进一步研究表明,新梢白化茶树‘黄金芽’叶片在强光条件下,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基因DXS1、DXS2口DXS3以及镁离子螯合酶D亚基基因CHLD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而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番茄红素p-环化酶基因LCYB、胡萝卜素ε-单加氧酶基因LUT1、玉米黄质环氧化酶基因ZEP和紫黄质脱环氧化酶基因VDE等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导致叶片内叶绿素含量缺乏而总类胡萝卜素、紫黄质、叶黄素维持高含量水平,是‘黄金芽’白化叶片表现为黄色的根本原因;推测这些因素可能反馈抑制光捕获复合物I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Lhca2-2的表达,进而影响叶绿体内膜系统的形成。(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4-01)

冯德建[3](2010)在《铅、镉及其复合污染对茶树生理生化及吸收积累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铅(Pb)、镉(Cd)既是环境中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又是公认的毒性最强的“五毒”元素,其在自然界中往往伴随存在。当它们在作物体内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不仅会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还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进入人体,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因此,本实验选取Pb、Cd作为供试污染物,采用室内溶液培养法,初步研究了Pb、Cd及其复合污染对茶树生理生化及吸收积累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揭示重金属对茶树的毒害机制和提高茶叶产品的安全性以及为茶树重金属污染的早期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与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Pb、Cd及其复合污染均可抑制茶树的生长发育并使茶树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受害症状。单一Pb处理和Pb、Cd复合处理茶树的基本受害症状为:根系逐渐变黑,甚至腐烂,还伴有白色絮凝状物质产生;叶片也失水萎蔫,失绿黄化,焦枯褐变;越冬芽萌发和新梢生长受到严重抑制;茶苗最终死亡。而单一Cd处理的受害症状则表现为:植株中下部叶片轻微失绿黄化和少量脱落,新梢生长也受到抑制,但植株根系却生长正常,并有新根长出,且发芽总数较对照增加明显。Pb、Cd复合污染对茶树的表观毒害程度强于单一Pb、Cd处理。2、Pb、Cd及其复合污染均可不同程度的抑制茶树光合作用。随着Pb、Cd及其复合处理浓度的升高,茶树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以及叶绿素a/b比值均持续下降,而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及气孔导度(Gs)等光合作用参数也都随之降低,且Gs和Tr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Pb、Cd复合污染对茶树光合作用的抑制程度强于单一Pb、Cd处理。3、Pb、Cd及其复合污染对茶树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有所不同。单一Pb处理和Pb、Cd复合处理茶树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先升后降,且Pb、Cd复合处理的酶活性变化幅度明显强于单一Pb处理,而单一Cd处理的SOD、POD、CAT活性则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同时,各处理茶树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也都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且Pb、Cd复合处理各指标的增加幅度显着高于单一Pb、Cd处理,表明Pb、Cd复合处理对茶树细胞膜的破坏程度明显强于单一处理。4、在Pb、Cd及其复合污染处理下,茶树各部位的Pb、Cd含量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不同程度的增加。单一污染时,Pb在茶树体内的移动性较弱,其在茶树体内各部位的积累分布顺序为:吸收根>主根>主茎>枝条>成熟叶片>新梢;而Cd在茶树体内的移动性则较强,其在茶树体内各部位的积累分布顺序则为:吸收根>主根>枝条>成熟叶片>主茎>新梢。而复合处理时,Pb在茶树体内的分布次序依旧表现为:吸收根>主根>主茎>枝条>成熟叶片>新梢,但总体而言,Cd的加入促进了树体各部位对Pb的吸收积累,导致了各部位对Pb的吸收富集能力的改变;而Cd在茶树体内的积累分布次序则发生了改变,低浓度处理时表现为:吸收根>主根>主茎>枝条>成熟叶片>新梢,而高浓度处理时则表现为:主根>吸收根>主茎>枝条>成熟叶片>新梢,Pb的加入抑制了吸收根、枝条、成熟叶片和新梢对Cd的吸收积累,而促进了主根、主茎中Cd含量的增加,改变了茶树体各部位对Cd的吸收富集能力。5、在Pb、Cd及其复合污染处理下,茶树新梢中的各儿茶素组分和氨基酸组分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变化规律较为复杂,但儿茶素总量、咖啡碱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则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且Pb、Cd复合处理各指标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表明Pb、Cd及其复合污染导致了茶叶品质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赵甜甜,蔡新[4](2010)在《不同遮荫度下茶树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春季,在与果树间作的茶园中选取遮荫度为15%、30%、50%的茶树,以其相邻的未遮荫茶树作对照,研究了不同遮荫度下茶树的生理生化特性,旨在为复合茶园构建中遮荫度的合理设置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遮荫能促进茶树新梢提早萌发,对新梢叶数量无显着影响,但芽重和鲜叶产量都有所提高;遮荫茶树呼吸强度均有所下降,因而净光合强度提高,进而增加鲜叶产量;遮荫茶树的茶多酚含量下降,其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则有所提高,使得酚氨比变小,水浸出物含量提高,有益于改善绿茶的品质,且50%遮荫较15%和30%遮荫更适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品种对茶树生理生化特性均有影响,所以在对茶叶产量和品质进行评价时,应考虑品种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5期)

唐茜,冯德建,杨华,吴永胜,谭和平[5](2009)在《Cr~(3+)和Cr~(6+)胁迫对茶树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水培试验,研究比较了不同浓度(10~60mg/L)的Cr3+、Cr6+胁迫对茶树叶片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r3+、Cr6+胁迫浓度的增加,茶树受害程度加深,中毒症状明显;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a/b比值极显着降低,并对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产生显着负面影响。Cr3+胁迫下,SOD、POD、CAT活性随Cr3+浓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Cr6+胁迫下,SOD、POD活性也出现先升后降趋势,但CAT活性则持续下降。丙二醛含量、细胞膜透性和脯氨酸含量也随Cr3+、Cr6+浓度增加显着增加,表明Cr3+、Cr6+胁迫对茶树细胞质膜系统及主要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都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Cr6+的毒害作用强于Cr3+。(本文来源于《茶叶科学》期刊2009年04期)

王丽[6](2008)在《不同灌水处理下铁观音茶树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是中国最重要的的产茶省份之一,安溪铁观音又是乌龙茶中的极品,但铁观音茶叶的生产受到福建省经常性持续干旱的严重制约,如何避免或减轻干旱缺水对安溪铁观音生产的影响,是摆在研究人员和政府部门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山地自然栽培条件下2年生铁观音茶树为试验材料,采用植物生理生化技术,综合分析了6种不同灌水处理T1(5d灌溉1次),T2(10d灌溉1次),T3(15d灌溉1次),T4(20d灌溉1次),T5(25d灌溉1次)和1个对照(Control,无灌溉)下铁观音茶树叶片生理生化的变化特性,探究铁观音茶树的合理灌溉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灌溉处理下,铁观音茶树叶片水势分别为-1.81、-1.92、-2.05、-2.90、-3.03和-3.20MPa,表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随着叶片水势的降低,叶片中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和过氧化氢(H_2O_2)的累积,均在对照中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72、2.58和2.29μmolg~(-1)FW。引起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上升后显着下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却明显下降,造成铁观音茶树叶片保护酶系统的功能失衡,导致细胞质膜透性的增大和膜质过氧化程度的加剧。2.随着灌水间隔期的延长,铁观音茶树叶片光合系统Ⅱ(PSⅡ)活性降低,光合作用效率下降。叶片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净光合作用率(Pn)先上升后降低,在T2达到最大15.55μmolCO_2.m~(-2).s~(-1)。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叶绿素a荧光动力学参数结果分析表明,Fv/Fm和Fv/Fo在T2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856和5.93,而后下降,因此Fv/Fm和Fv/Fo可作为铁观音茶树合理灌溉的一项技术指标。3.随着灌水间隔期的延长,铁观音茶树叶片中吲哚乙酸(IAA)含量先上升后明显下降,在T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1803.04ng.g~(-1).FW;玉米素核苷(ZR)和赤霉素(GA)含量降低,在对照处理下达到最低值,分别为237.99和191.58ng.g~(-1).FW;而脱落酸(ABA)含量却明显升高,在对照处达到最大值,5826.94ng.g~(-1).FW。同时几种促进型激素与ABA的比值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降低后升高。表明随着灌水间隔期的延长铁观音茶树叶片中的内源激素含量发生显着变化。4.不同灌溉处理显着影响铁观音茶树叶片的质量和品质。随着灌溉间隔期的延长,铁观音茶树叶片的干重减少。铁观音茶叶的品质指标——茶多酚含量的先上升后显着下降,在T2达到最大值,为16.31%。游离氨基酸含量在T1处理下为最大值6.29%,而后显着下降。但咖啡碱含量逐渐上升,在T1处理下达到最低值2.76%。表明随着叶片水势的降低,铁观音茶叶片的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持续干旱期安溪铁观音茶树的灌溉为10天灌水一次(每次5kg/株),即叶片水势为-1.92MPa时,茶树保持较好的生长状况,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品质。(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8-04-01)

田永辉,梁远发,令狐昌弟,魏杰,周国兰[7](2006)在《自然干旱条件下茶树生理生化日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定点的方法,对自然干旱条件下茶树生理生化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干旱条件下,茶树的生理功能下降,茶树的生理功能指标叶绿素含量、新梢的含水量、根系活力、单位体积的根重较正常情况下降低了 15.6%、6.0%、24.1%、20.6%,而百芽重却上升了9.5%; 茶树生化成分有升有降,氨基酸、咖啡碱含量下降0.5%、 0.7%,而茶多酚、水浸出物上升了2.7%、1.4%。另外对暖冬对茶树影响研究得到,茶树根系活力、根重、叶绿素含量上升了19.3%、6.3%、13.1%,而百芽重下降了18.6%;茶叶的生化成分有升有降,茶叶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下降4.27%、0.34%、0.24%,而茶多酚上升5.32%,但茶园的生物量增加,特别是有害生物增加和出现频率高。(本文来源于《贵州茶叶》期刊2006年01期)

田永辉,梁远发,令狐昌弟,魏杰,周国兰[8](2005)在《贵州常见灾害性气候因子对茶树生理生化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贵州常见灾害性气候对茶树生理生化的调查研究得到,贵州常见灾害性气候主要有冰雹、冻害、干旱叁大类,现发生范围广、时间长、种类多、程度重、交替性等新特征。无论哪一种灾害性气候对茶树的生理功能,生化成分都有明显的影响,生理功能大都呈下降趋势,而生化成分在不同灾害性气候条件下有的升有的降,同时提出了茶园灾害性气候的调控技术和补救措施。(本文来源于《贵州茶叶》期刊2005年03期)

田永辉,梁远发,令狐昌弟,魏杰,周国兰[9](2005)在《冻害、冰雹对茶树生理生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冻害、冰雹对茶树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冻害、冰雹使茶树生理功能严重下降,甚至导致茶树生理功能丧失。在冻害情况下,茶树生理指标根系活力、光合作用分别下降了31 1%~43 6%、45 5%~80 4%;枯死半枯死叶片数为871 9~1 358 5片·m-2;生产枝损伤数为786~830个·m-2。而冰雹的影响则使茶树生理指标根系活力、光合作用、灾后产出的百芽重分别下降了19 7%~29 1%、30 3%~51 5%、10 4%~33 5%;茶树新梢损伤率为52 7%~80 2%。冰雹后茶树的生化成分变化都呈下降趋势,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分别下降了3 67%、2 37%、0 29%、0 63%。(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陈席卿[10](1989)在《覆盖遮荫对茶树生理生化和茶叶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覆盖遮荫是茶园管理中一项重要农艺措施。日本为了采制玉露茶和高档玉绿茶、煎茶、专门建立覆下茶园。即在采摘前半个月左右将茶园覆盖,减少阳光直射,提高芽叶的持嫩性,促进茶树体内氮素的累积,增加(本文来源于《茶叶》期刊1989年03期)

茶树生理生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梢白化茶树是一类珍稀的茶树种质资源,其在特定条件下萌展的新梢因缺乏叶绿素而呈现白化现象,又因其色素含量水平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叶色表现型,包括全白色、乳白色、浅黄色、金黄或黄(白)绿色相间等。迄今发现的新梢白化茶树品种有温度敏感型和光照敏感型两种。多数白化新梢都具有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和咖啡因含量适中的特点,是优质绿茶的良好原料。然而,新梢的白化程度取决于生长环境条件,如气温高低或光照强度,从而导致内含成分含量的不稳定。而且,高度白化的茶树抗逆性差,以致移栽成活率低,苗期管理困难。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对茶树新梢白化的遗传机理没有全面了解,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有鉴于此,本研究以低温敏感型新梢白化茶树品种‘小雪芽’和光照敏感型新梢白化茶树品种‘黄金芽’为试验材料,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HPLC技术研究白化叶片的叶绿体结构和色素含量的变化;利用分光光度计比色和HPLC技术研究白化叶片主要内含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类和咖啡因的含量变化;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茶树转录组和数字化表达谱研究白化叶片基因表达差异,并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一步探究MEP代谢途径、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和叶绿素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以及编码光捕获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的表达模式,探索新梢白化茶树的生理生化特征和白化分子机理。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与温度敏感型新梢白化茶树品种‘小雪芽’正常绿色芽、叶相比,‘小雪芽’白化叶片(芽下第叁叶)的叶绿体发育异常,表现为体积膨胀变大,出现囊状空泡,基粒片层和类囊体膜结构发育受阻;光合色素叶绿素类和类胡萝卜素类含量显着性减少。‘小雪芽’白化叶片内氨基酸含量显着增加,茶多酚、咖啡因、总儿茶素类、EGCG和ECG含量以及酚氨比值显着降低,是优质绿茶的良好原料。2.以新梢白化茶树品种‘小雪芽’和普通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为试验材料,构建茶树转录组,共79797条茶树Unigenes,其中序列长度在1000bp以上的有11371条;N50长度847bp,平均测序长度为560.30bp,序列组装效果良好;6439条Unigenes具有简单重复序列SSR,51491条Unigenes有功能注释。3.与‘小雪芽’绿色芽、叶相比,其白化叶片的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基因DXS1和DXS2以及原叶绿素酸酯还原酶基因Porl和Por2表达受到显着抑制,导致‘小雪芽’白化叶片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缺乏;推测缺乏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光合色素的‘小雪芽’白化叶片可反馈性抑制光捕获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Lhcbl-2和Lhcb7的表达,进而阻碍白化叶片叶绿体类囊体和基粒的发育。4.光照敏感型新梢白化茶树品种‘黄金芽’在夏季高温强光条件下产生白化现象,采取遮荫处理可以使‘黄金芽’白化叶片复绿。‘黄金芽’白化叶片与其遮荫处理和普通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相比,表现为叶绿体内类囊体和基粒形成受阻,叶绿素类含量显着性减少,紫黄质、叶黄素和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黄金芽’白化叶片内紫黄质、叶黄素和总类胡萝卜素的高含量是白化叶片呈现黄色的直接原因。5.与普通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和‘鸠坑’相比,春季光照敏感型新梢白化茶树品种‘黄金芽’具有咖啡因、总氨酸含量高,茶多酚、儿茶素类、EGCG含量适中,酚氨比值较低。与‘福鼎大白茶’相比,夏季‘黄金芽’白化新梢具有总氨基酸含量高,总茶多酚、总儿茶素、EGCG和ECG含量低以及酚氨比值低;通过遮荫处理,可以使‘黄金芽’白化新梢的咖啡因含量显着增加。6.以自然光照和遮荫处理的‘黄金芽’一芽二叶为试验材料构建数字化基因表达谱,筛选得到139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105个基因有功能注释。‘黄金芽’叶片在强光照条件下早期光诱导蛋白基因ELIP呈现高表达,而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基因家族DXS以及光合系统Ⅱ10kDa蛋白基因psbR的表达则受到明显抑制,说明‘黄金芽’白化叶片在强光照下受到光胁迫,其色素合成前体物质生物合成不足,且叶绿体光合系统Ⅱ放氧复合物的形成受阻,导致叶绿素生物合成和叶绿体结构发生异常。7.实时荧光定量PCR进一步研究表明,新梢白化茶树‘黄金芽’叶片在强光条件下,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基因DXS1、DXS2口DXS3以及镁离子螯合酶D亚基基因CHLD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而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番茄红素p-环化酶基因LCYB、胡萝卜素ε-单加氧酶基因LUT1、玉米黄质环氧化酶基因ZEP和紫黄质脱环氧化酶基因VDE等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导致叶片内叶绿素含量缺乏而总类胡萝卜素、紫黄质、叶黄素维持高含量水平,是‘黄金芽’白化叶片表现为黄色的根本原因;推测这些因素可能反馈抑制光捕获复合物I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Lhca2-2的表达,进而影响叶绿体内膜系统的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茶树生理生化论文参考文献

[1].钟秋生,林郑和,陈常颂,游小妹,陈志辉.氟、铝对茶树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2018

[2].李娜娜.新梢白化茶树生理生化特征及白化分子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5

[3].冯德建.铅、镉及其复合污染对茶树生理生化及吸收积累特性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

[4].赵甜甜,蔡新.不同遮荫度下茶树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0

[5].唐茜,冯德建,杨华,吴永胜,谭和平.Cr~(3+)和Cr~(6+)胁迫对茶树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茶叶科学.2009

[6].王丽.不同灌水处理下铁观音茶树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

[7].田永辉,梁远发,令狐昌弟,魏杰,周国兰.自然干旱条件下茶树生理生化日变化研究[J].贵州茶叶.2006

[8].田永辉,梁远发,令狐昌弟,魏杰,周国兰.贵州常见灾害性气候因子对茶树生理生化影响[J].贵州茶叶.2005

[9].田永辉,梁远发,令狐昌弟,魏杰,周国兰.冻害、冰雹对茶树生理生化的影响[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5

[10].陈席卿.覆盖遮荫对茶树生理生化和茶叶品质的影响[J].茶叶.1989

标签:;  ;  ;  ;  

茶树生理生化论文-钟秋生,林郑和,陈常颂,游小妹,陈志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