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家饭店的晚餐论文-梁建伟

思家饭店的晚餐论文-梁建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思家饭店的晚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镜像理论,他者,主体

思家饭店的晚餐论文文献综述

梁建伟[1](2019)在《镜像视野下《思家饭店的晚餐》中波尔的主体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拉康的镜像理论指出主体的确立必须依赖社会和文化等象征性符号所代表的大他者和众人之镜所代表的小他者,并且只有获得两者的认同,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安妮·泰勒笔下的波尔在主体构建的过程中,受镜像阶段的影响产生虚幻的自恋性,成为大龄"剩女";迫于文化习俗的压力仓促结婚,被抛弃后性情变得异常暴戾,有悖于她曾经努力迎合的礼俗伦常,导致主体的分裂;大小他者的不认同促使她经过自审,找到主体价值的实现方式,最终完成了主体的构建。(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梁建伟[2](2019)在《论泰勒小说《思家饭店的晚餐》中的“男性气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思家饭店的晚餐》以描写家庭生活为核心,体现了性别、权力和话语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揭示了传统支配性男性气质、女性化及衰落的男性气质的弊端,进而呼吁现代社会关注男性身份建构、男性气质危机等问题,启发人们探索建构双性化气质模式,努力实现两性间真正的平等相待与和谐发展。(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梁建伟[3](2019)在《论《思家饭店的晚餐》的女性气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说《思家饭店的晚餐》中,安妮·泰勒通过塑造叁位生活在美国二十世纪的女性——具有传统理想型女性气质的露丝、具有男性化气质的波尔和具有双性同体化气质的珍妮,反映了传统规约和文化习俗等因素对女性长期的压制和迫害,表达了现代女性在人格、思想和精神层面获得独立的可能性,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理想型女性气质的反思和对现代理想双性气质建构的探索,并指出了双性同体可以突破传统上男女两性气质的二元对立,帮助个体在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及建构和谐的两性关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长沙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赖珂[4](2018)在《论《思家饭店的晚餐》对美国南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普利策文学奖获奖作家安妮·泰勒(1941-)被认为是美国当代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小说题材继承了南方文学注重家庭价值的传统,常常聚焦于描写家庭和家庭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探索个人在当代社会和家庭环境中对自我和生活意义的寻求。本论文以安妮·泰勒的代表作《思家饭店的晚餐》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思家饭店的晚餐》中体现出的作家对南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拓展进行了挖掘与探讨。本文指出,该小说中再现了美国南方文学重视家庭价值的传统,以及人物与社会隔绝而感受的孤独感等常见主题,与此同时,该小说还体现了对南方文学传统的拓展与创新。本文首先对美国南方文学的历史发展及传统特征,及其对泰勒文学创作的影响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通过对《思家饭店的晚餐》中家庭主题和人物社会隔离感及孤独感主题的分析,本文揭示了泰勒在创作题材上对于美国南方文学传统的继承。在探讨泰勒对南方文学传统的创新方面,本文指出泰勒在小说中塑造了迥异于南方文学传统中常见的人物性别模式;在叙事技巧方面也体现了对南方文学叙事传统的拓展与创新,同时其幽默和充满反讽的创作风格解构了南方文学传统中沉重而宏大的以哥特叙事为代表的写作手法。本论文旨在表明,安妮·泰勒作为一位杰出的美国当代南方作家,其创作深刻体现了对美国南方文学传统的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对南方文学的发展和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0)

何简[5](2016)在《论《思家饭店的晚餐》中家庭伦理的缺失》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妮·泰勒(1941--)是美国当代着名的女作家、评论家,擅长以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为主题,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来探索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冲突。她相继发表了十多部长篇小说、五十多篇短篇小说和多篇书评,其中《思家饭店的晚餐》被誉为安妮·泰勒最优秀的小说之一。《思家饭店的晚餐》讲述了发生在南方巴尔的摩小镇,塔尔一家叁代人从上世纪叁十至八十年代之间所展开的故事。小说讲述了波尔被丈夫贝克抛弃,不得不独自抚养大叁个孩子的艰辛生活。其后分别从每个孩子的角度讲述了各自的成长经历和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亲子冲突、兄弟矛盾和婚姻矛盾等复杂关系。这部小说是安妮·泰勒对家庭关系描述的巅峰,也使得她首次赢得评论界的广泛认可,并最终获得普利策奖提名和福克纳文学奖。这部小说因此吸引了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但是却鲜有学者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解读。文学伦理学是由聂珍钊教授在国外传统伦理批评的基础上为实现文学伦理道德价值回归所作出的积极尝试。它结合了伦理学性质与文本分析,致力于客观地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去阐释文学现场中的文学现象。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学视角出发,逐步分析小说中各组人物关系所遭受的家庭伦理的缺失,从而揭示作品中所存在的普遍性伦理问题。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安妮·泰勒和她的主要作品、《思家饭店的晚餐》的主要情节以及论文的意义和布局。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分别介绍文学伦理学批评和《思家饭店的晚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叁章到第五章结合小说中主要人物的遭遇进行具体分析,分别讨论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以及夫妻间伦理的缺失。第六章是结论部分,概述这几组关系中伦理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各个家庭成员对伦理责任的背叛,并得出结论一个幸福而稳定的家庭离不开足够的父爱和母爱、兄弟姐妹的互相关心和夫妻间的和谐共处;另外,简要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尝试性预测了《思家饭店的晚餐》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刘亚茹[6](2016)在《霍妮视角下《思家饭店的晚餐》中的神经症人格》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妮·泰勒,美国当代着名女作家,擅长从日常家庭生活中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思家饭店的晚餐》是泰勒最负盛名的小说之一。同样是描写家庭中的冲突和矛盾,但泰勒认为这部小说才真正反映了家的本质。小说讲述的是巴尔的摩小镇波尔·塔尔一家叁代人从二十世纪叁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故事。因与他人和与自我关系的失衡,塔尔家的每一个人都饱受冲突与焦虑之苦。敌意和无助感使塔尔家的孩子倍感焦灼,无法相互理解,也不能自我讲和。本论文运用卡伦·霍妮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围绕人际关系冲突和内心冲突,对塔尔家叁个孩子的不同神经症人格进行解读,指出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失去自我,又如何通过转变人格实现自我认识的。塔尔家的孩子在自身神经症需求的影响下内心饱受着冲突,如对抗与亲近之间的冲突,亲近与退缩之间的冲突,最重要的是逃避家却又渴求家的冲突。为了维持虚假的平衡关系、缓解焦虑,他们不惜放弃真实的自我并试图使其中一种行为占主导地位来解决冲突,遂形成了各自的神经症人格。本论文分析了不同神经症人格的典型特征,构成神经症的矛盾倾向以及为追求和谐自我和幸福生活所做的努力。最终,塔尔家的孩子从自我异化走向了自我实现,也明白了离家越近,菜越新鲜的道理。此种困境并不仅限于塔尔一家,而是当时美国社会的典型写照。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后,竞争敌意,恐惧焦虑笼罩着当时整个社会。为了对抗此种焦虑和不安,人们开始了对成功、财富和爱的疯狂追求,并将其当作一切问题的解决之道,以致有了病态需求还不自知。作为一名有着深切历史感的南方作家,泰勒看到了家庭中温情之美的失去,也看到了在严酷残忍世界中人内心无所不在的焦虑、不安和绝望。她渴望人们能摆脱这种自我异化、相互憎恨的困境,她呼唤爱和理解来帮助人们与不完美的家和不完美的世界讲和。因此,研究小说中人物的神经症人格,探讨他们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冲突和思家的意义,感受他们的生命情境,从而加深对自我和人性本质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潘硕[7](2016)在《《思家饭店的晚餐》中的异化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妮·泰勒是美国当代文坛最负名望的作家之一,她的家庭小说以生动刻画美国当代家庭的紧张关系而闻名。《思家饭店的晚餐》是泰勒的第九部小说,该小说被看作她文学生涯的转折点,包括约翰·厄普代克在内的很多评论家都对它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这部小说中,泰勒运用了一系列艺术手法巧妙地表现了塔尔家庭成员之间爱恨交织的关系。不少学者注意到了小说中家庭成员之间疏远和不和谐的关系,但没有从异化的角度来解读这些紧张关系。本文作者认为,《思家饭店的晚餐》中紧张的家庭关系正是人际关系异化的表现;除此之外,各个人物自身也存在异化的问题。因此,本论文将着重探讨该小说的异化主题。异化一词源于拉丁语,其含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很多学者从经济、政治、哲学以及心理学等角度给与了它新的内涵。埃里希·弗洛姆创造性地结合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和马克思关于劳动异化的理论,重新定义了“异化”这个词。他认为异化是一种无力和疏远的主观感受,并且指出异化遍及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本论文对异化主题的探讨主要基于弗洛姆的异化理论。本论文共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安妮·泰勒及其文学创作,综述前人对《思家饭店的晚餐》的研究,说明了异化这个概念,特别是弗洛姆的异化理论,概述了本论文的主题和思路。第二章分析了该小说中人物经受的人际关系异化和自我异化,第叁章则从家庭、社会和个人叁个层次讨论导致文中异化现象的原因。第四章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探讨了异化主题的表现方法,这些方法包括重复叙述、多重内聚焦的运用,以及频繁提及日记和照片等。最后一章对前文的论述进行了总结,并重申了论文的主要观点。本文作者希望通过挖掘《思家饭店的晚餐》的异化主题,为解读泰勒的家庭小说提供一个新视角,证明泰勒家庭小说关于家庭内部的琐碎描写揭示了当代美国中产阶级的生存状况,以此凸显其家庭小说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梁建伟[8](2016)在《《思家饭店的晚餐》的视角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妮·泰勒的小说向来以刻画个性鲜明的人物和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主题而闻名。在《思家饭店的晚餐》中,泰勒灵活采用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变化式人物有限视角和多重式人物有限视角,展示塔尔一家家庭成员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内在的心理诉求,表现他们之间的冲突、隔阂和疏离,突显作者的创作主题。多种视角模式的运用既体现了作者卓越的叙事技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又为读者提供了多维的阅读空间,使读者积极参与到文本的阐释中去。(本文来源于《吉林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堵文晖[9](2013)在《论女性形象——《思家饭店的晚餐》的女性主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形象历来是女性主义研究的热点之一。美国当代杰出的女作家安妮·泰勒在小说《思家饭店的晚餐》中刻画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两位女性,其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不断转变,从遭受父权制压迫的传统女性,到一步一步地打破模式化的形象,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树立了新女性形象。(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3年22期)

梁建伟[10](2013)在《论《思家饭店的晚餐》的空间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空间转向思潮出现后,空间问题成为文本解读的重要一维。首次运用空间叙事理论分析《思家饭店的晚餐》在叙事空间、社会文化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多重空间构建,及其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作者创作主题的表达和深化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同时,空间理论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显示了作者的空间意识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本文来源于《吉林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思家饭店的晚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说《思家饭店的晚餐》以描写家庭生活为核心,体现了性别、权力和话语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揭示了传统支配性男性气质、女性化及衰落的男性气质的弊端,进而呼吁现代社会关注男性身份建构、男性气质危机等问题,启发人们探索建构双性化气质模式,努力实现两性间真正的平等相待与和谐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思家饭店的晚餐论文参考文献

[1].梁建伟.镜像视野下《思家饭店的晚餐》中波尔的主体构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

[2].梁建伟.论泰勒小说《思家饭店的晚餐》中的“男性气质”[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

[3].梁建伟.论《思家饭店的晚餐》的女性气质[J].长沙大学学报.2019

[4].赖珂.论《思家饭店的晚餐》对美国南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D].南京师范大学.2018

[5].何简.论《思家饭店的晚餐》中家庭伦理的缺失[D].武汉理工大学.2016

[6].刘亚茹.霍妮视角下《思家饭店的晚餐》中的神经症人格[D].湖南师范大学.2016

[7].潘硕.《思家饭店的晚餐》中的异化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6

[8].梁建伟.《思家饭店的晚餐》的视角艺术[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

[9].堵文晖.论女性形象——《思家饭店的晚餐》的女性主义解读[J].海外英语.2013

[10].梁建伟.论《思家饭店的晚餐》的空间叙事[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

标签:;  ;  ;  

思家饭店的晚餐论文-梁建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