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类程度副词论文-杨振华

可类程度副词论文-杨振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类程度副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副词,演变,更替,原因

可类程度副词论文文献综述

杨振华[1](2019)在《汉语史中“更”类程度副词历时更替的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史中表示比较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滋、加、倍、转、更(更加)、越(越发)"等,它们的使用情况大致是:上古汉语时期主要用"愈""益",中古汉语时期主要用"益",近代汉语时期主要用"更""越"。"愈""益""弥"等词语所具有的共同语义特征使它们能够递相类聚到比较类程度副词这一词类的范畴。语法化程度的高低、遵循"语音象似性"规律的倾向和语言系统的自我更新与调整是比较类程度副词发生历时更替的动因。(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侯怡雪,余江英[2](2018)在《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很”类程度副词比较研究——以利川方言和费县方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川方言和费县方言中有许多特殊的"很"类程度副词,极具地方特色。本文对两大方言中的"很"类程度副词进行了分类,并结合具体实例,深入探讨了两大方言的"很"类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8年25期)

李雪莹[3](2017)在《东北方言“很”类程度副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次方言。方言中的词语是方言的重要表现形式。东北方言程度副词是一类十分具有东北特色的词语,本文主要选择东北方言中使用频率较高而普通话中使用较少或使用起来有差异的程度副词进行研究。首先对东北方言程度副词进行全面的搜集与整理,并依据王力先生的二分法,在对东北方言程度副词进行综合考量之后,从量级的角度将其划分为“很”类和“最”类两种类别。并专门聚焦于“很”类程度副词进行研究。本文依照语法意义与语法形式以及语用分析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归纳、分析、描写等方法,首先对东北方言“很”类程度副词进行界定和分类,然后对每一个程度副词进行较为详尽地描写,重点考察了东北方言“很”类程度副词的语义、分布、句法功能以及语用特征,揭示了东北方言“很”类程度副词的特点。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引言中主要概括了本文的选题缘起,然后对东北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概况做以简介,对东北方言的研究以及东北方言程度副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第二部分为对东北方言程度副词的概述。主要从对东北方言程度副词的界定和分类两个角度来论述。并且将东北方言“很”类程度副词一一罗列出来。第叁部分主要对“很”类程度副词中的“极高级”程度副词加以细致考察。分别从语义特征、组合规律和句法功能这叁个角度来逐一描写。第四部分是将东北方言“很”类程度副词中的“次高级”与“略低级”程度副词合为一章进行考察。也是从其语义特征、组合规律和句法功能方面进行细致的考察。第五个部分主要是对东北方言“很”类程度副词的语用特征做简要分析。希望对东北方言程度副词的区域性特色做以更加鲜明的阐述和展示。最后一个部分为结语。对本文的研究和论述做扼要的总结和概括。(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4-01)

朱璇[4](2016)在《“比较”类程度副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立足于对真实语料的分析,在“叁个平面”理论、篇章语言学、语法化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对“较、比较、较为、较比”的语法功能、篇章功能、语法化路径及动因、内部差异四个方面进行了探析,主要是为了多角度地了解“比较”类程度副词的共性及差异,并试图探讨其原因。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部分主要是对前人时贤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作出相关评述,同时界定了“比较”类程度副词这一概念,并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部分是“比较”类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这一章主要是描写了“比较”类程度副词的句法功能、组合功能和扩展功能。句法功能方面,考察了“比较”类程度副词及其与修饰成分所组成短语的句法功能;组合功能方面,是考察其对VP、AP和NP的选择性倾向;扩展功能方面,是对“比较”类程度副词+状A、“比较”类程度副词+的+AP/VP、“比较”类程度副词+否定结构叁种扩展现象进行分析。第叁部分是“比较”类程度副词的篇章功能。本章考察了四个“比较”类程度副词的灵活度大小,并根据具体语料,分析了“比较”类程度副词与其修饰成分所组成的短语在篇章中的衔接功能和连贯功能。第四部分是“比较”类程度副词的语法化路径及动因。本章描写了“较、比较、较为”叁个词的词汇化或语法化路径,并探讨其词汇化或语法化动因。第五部分是“比较”类程度副词的内部差异。本章从词性差异和功能差异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了对比,主要依据是前文中对“比较”类程度副词的共时和历时分析。第六部分是文章的结语,主要是回顾前几章的主要观点,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努力的方向。(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龚娜[5](2015)在《湘方言中的“蛮”类程度副词》一文中研究指出湘方言"蛮"类程度副词在语义上同属高量级程度副词,相当于普通话的"很";功能上大部分也与普通话的"很"类似,个别词稍有不同;在使用上,它们的使用频率一般较高,且有一定的湘方言特色。(本文来源于《玉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武娜[6](2015)在《湖北枣阳方言“很”类程度副词语法特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枣阳方言属于西南官话,虽然属于官话方言,但与普通话相比,在词汇和语法等许多方面仍存在差异。本文以枣阳市区方言为语料,主要探讨枣阳方言中"很"类程度副词中"怪""多""恁""老""好"各自的搭配、用法和感情色彩表达上所显示出来的特色。这些词体现了枣阳方言特殊的表意方式,也是枣阳方言的特色所在。(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5年06期)

刘艳娇[7](2015)在《黑龙江方言中“很”类程度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龙江方言中的"很"类程度副词与其它方言相比,有其独特的语用功能。这些特殊的表程度的副词,主要由表现力强的形容词、名词、动词、拟声词等衍变而来,因此,在程度上更富表现力、鲜活力,能够充分表达出黑龙江方言的独特魅力。(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叶佩珊[8](2014)在《“‘很’类程度副词+状态形容词”语法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程度副词是不能直接修饰状态形容词,但在现代汉语的语言事实中已经出现了“程度副词+状态形容词”的用法。虽然这种搭配并不为学界所认可,目前进入语料库的“程度副词+状态形容词”的搭配数量也还比较少,相比于含有“程度副词+性质形容词”组合的语料数量更是沧海一粟,但这种语法现象既已存在,我们就需要正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搭配的现实,在进行语法研究时也不能忽视它。本文以“‘很’类程度副词(高量级绝对程度副词)+状态形容词”这种超常规的语法现象为研究对象,首次系统地从ccl语料库中搜集相关语料进行数据统计,并对ccl语料库中含有这种语法现象的674个句子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发现该搭配可以出现在除主语外的任一句法功能位置上,且分布数量排序为谓语>定语>补语>宾语>状语;同时,也发现该搭配在除法律语体外的各种语体中都有应用,尤其是在网络语体中使用得较为频繁。本文还第一次从认知的角度探寻出该语法现象生成的一个动因,即依据联结主义理论,通过构建神经网络模型来说明翻译学家在“欧化”思维的作用下对“‘很’类程度副词+状态形容词”这种搭配的认可程度比一般汉语母语者更高,以致他们的翻译作品中常有该种搭配出现,作品的传播又使得“‘很’类程度副词+状态形容词”的用法在一般汉语母语者中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认可,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得以进一步传播开来。该语法现象生成的另一个动因则是现代汉语自我完善的需要,包括形容词的对举、连用现象的推动以及状态形容词本身的谓语性特征的促成。该语法现象生成后能够在近70年的时间内被人们持续地使用,虽然并不频繁,但必有其句法语义上的合理性,本文认为这一点离不开该语法现象的两个组成成分——“很”类程度副词和状态形容词的共同作用,即在状态形容词程度义的削弱和“很”类程度副词程度表量的模糊性的双重作用下,该语法现象最大的违规之处——程度义的赘余,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取得了句法语义上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其中,第一次将BA式状态形容词程度义削弱的原因分情况讨论,即非典型的状态形容词(如“昂贵”一类)以及典型的状态形容词(如“雪白”一类)。但自该现象在1927年首次出现后,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对它使用得并不多,说明这种搭配在使用上还是有一定的限制的:一是只有典型的、常用的程度副词(如“很”)和程度义磨损程度较高的状态形容词(如“昂贵”、“苍白”)才能进入这种搭配;二是口语简洁利落的要求限制了它在口语中的使用;叁是网络语言的即时性也使得它很难进一步扩散它的影响范围。总的来说,语言是不断发展的,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表达的需要,汉语中新的搭配组合会不断出现,并和语言中原有的结构竞争,挑战原有的语法规则,重新构建新的语法规则。每一种语言都是在这样的破坏与重建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只有具备存在的合理性、使用的可接受性的语法现象,才有可能成为学界所认可的新的语法形式。(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4-04-02)

张洪健[9](2013)在《浅析“越”类程度副词的形成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越"类程度副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在形成过程中,语义基础是"越"类程度副词形成的基本条件,句法位置是其形成的决定性条件,语用因素其形成的外部条件。(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3年20期)

朱媞媞[10](2012)在《闽南话“死人”类程度副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程度副词是汉语量性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闽南话里有一类特殊的程度副词,如"死人、夭寿、棺材"等,它们原本是一些非常粗鲁的贬义词,而且表示的都是最不吉利的意思,但在口语中演变成了程度副词,表示极端的状态、极高的量,而贬义的感情色彩反而有所削弱。运用现代汉语副词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闽南话"死人"类程度副词进行语义、句法、语用的整体性分析。首先分析这类程度副词的语义特征、语法功能和使用范围。第二,对比异同点,展开相近方言间的比较研究。最后对这类程度副词进行历时探讨,寻找其历史来源以及语法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可类程度副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川方言和费县方言中有许多特殊的"很"类程度副词,极具地方特色。本文对两大方言中的"很"类程度副词进行了分类,并结合具体实例,深入探讨了两大方言的"很"类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类程度副词论文参考文献

[1].杨振华.汉语史中“更”类程度副词历时更替的原因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侯怡雪,余江英.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很”类程度副词比较研究——以利川方言和费县方言为例[J].文教资料.2018

[3].李雪莹.东北方言“很”类程度副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7

[4].朱璇.“比较”类程度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5].龚娜.湘方言中的“蛮”类程度副词[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

[6].武娜.湖北枣阳方言“很”类程度副词语法特色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

[7].刘艳娇.黑龙江方言中“很”类程度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8].叶佩珊.“‘很’类程度副词+状态形容词”语法现象研究[D].复旦大学.2014

[9].张洪健.浅析“越”类程度副词的形成过程[J].青年文学家.2013

[10].朱媞媞.闽南话“死人”类程度副词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标签:;  ;  ;  ;  

可类程度副词论文-杨振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