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阔叶混交林论文-刘璐,葛结林,舒化伟,赵常明,徐文婷

针阔叶混交林论文-刘璐,葛结林,舒化伟,赵常明,徐文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针阔叶混交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量加权法,器官,植物群落,生态系统

针阔叶混交林论文文献综述

刘璐,葛结林,舒化伟,赵常明,徐文婷[1](2019)在《神农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碳氮磷化学计量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研究生态过程中化学元素平衡的科学,碳(C)、氮(N)、磷(P)化学计量比是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功能的重要特征。该研究测定了神农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器官、凋落物及土壤的C、N、P含量,利用生物量加权法计算其化学计量比,并分析该生态系统不同组分间及不同器官间化学计量比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组分之间,C含量、C:N及C:P表现为植物>凋落物>土壤; N、P含量及N:P表现为凋落物>植物>土壤。在不同植物器官间, C含量的差异较小,其变异系数相对N、P含量较低且保持稳定; N、P含量为叶片最高且变异系数最低; N:P为树皮最高,而枝的变异系数最低。常绿与落叶树种的叶片N、P含量差异显着。与不同森林类型的化学计量比相比,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群落的C:P及N:P较低,凋落物的C:P及N:P较高,土壤的C、N、P化学计量比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基本一致,生态系统的C:N相对较低。利用生物量加权法计算得到的该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组分的C、N、P化学计量比的大小关系与前人利用枝叶取样算术平均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在不同器官的分配及内稳性与器官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孙清芳,刘滨凡,马燕娥[2](2019)在《山河屯林业局红松阔叶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分结构是研究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理论依据,为获得红松阔叶混交林的林分结构特征,采用混交度、大小比、角尺度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和单木竞争指数等方法对山河屯林业局红松阔叶混交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优势树种主要为色木槭、榆树、水曲柳和红松等,占林木总株数的74. 46%;优势树种的竞争指数较低(1. 22~4. 71),占据较多空间生态位;各样地混交度平均值为0. 77,空间隔离程度较强;优势树种大小比数分布于0. 38~0. 71,表现为竞争均势,各样地大小比数出现频率相差不大; 1~6号样地在平均角尺度值0. 5出现的频率较高,分别为44. 07%、55. 56%、40. 98%、45. 24%、39. 22%和63. 16%,说明大部分林木的分布格局属于随机分布,较少林木的角尺度值为0. 75和1,分布格局由随机状态向团状聚集状态过渡。综上所述,山河屯林业局红松阔叶混交林的树种组成丰富,空间隔离度高,林木整体处于竞争均势呈随机状态分布;优势树种以聚集分布为主,可采取适当经营管理措施以达到林分结构合理的目标。(本文来源于《森林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冯广,李俊清,臧润国,艾训儒,姚兰[3](2019)在《皆伐与刀耕火种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动态恢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皆伐与刀耕火种是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的人为干扰方式。本研究旨在比较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两种干扰后群落的动态恢复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机制,以期为森林植被保育和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依托不同干扰后恢复20与40年群落内所设立的98个样地,在径级划分的基础上对群落基本特征采用物种多度格局、物种组成、稀疏化丰富度及多度进行描述,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上述特征在不同恢复群落间的差异性。【结果】不同恢复群落的多度与稀疏化丰富度均存在显着差异(P <0.05)。在中、小径级植被当中,皆伐后恢复20年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显着高于弃耕地恢复20年群落;不同恢复过程中植被多度的变化趋势不同,弃耕地恢复过程具有更明显的多度变化,且在不同径级中均达到显着水平。虽然不同恢复的20~40年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异性均达到极显着(P <0.001),但小径级植被较能反映这种变异,同时也能反映物种生态对策的转变。此外,弃耕地恢复过程中上述特征更明显。物种多度格局关系显示,弃耕地恢复群落的优势种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地位,而采伐恢复过程中物种间的多度差异明显减小。【结论】皆伐后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能在短期内展现较高的恢复速率,而弃耕地恢复则在短期受阻后才体现出该特点。这可能与干扰对生物与非生物资源的影响程度有关,表明刀耕火种对群落恢复的影响深远。此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经历干扰后物种组成的恢复缓慢,但具有一定的秩序。(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佳慧,董利虎,李凤日[4](2019)在《帽儿山阔叶混交林天然更新幼苗幼树地径-树高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黑龙江省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48块天然阔叶林幼苗幼树调查数据,在8个备选模型中为主要更新树种选择最佳地径(D_0)-树高(H)模型作为基本模型,通过再参数化在基础模型中引入林分因子,并建立样地水平混合效应模型,最后分别对基础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进行独立样本检验.结果表明:各树种幼苗幼树的地径-树高关系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幂函数或包含幂函数的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幼苗幼树地径和树高的关系;基础模型中引入林分因子[林分优势高(H_T)、林分平均胸径(D_g)、林分胸高断面积(BA)]能提高模型的拟合效果,各树种剩余均方根误差(RMSE)下降1.3%~7.4%(平均3.8%),但调整后的决定系数(R_a~2)仅仅提高0.1%~1.1%(平均0.6%),赤池信息准则(AIC)下降3.2%~35.2%(平均下降11.4%).对春榆、椴树、水曲柳等10个树种建立混合效应模型,混合效应模型的R_a~2比基础模型有所提高,增幅为0.5%~3.5%(平均增加2.2%);RMSE和AIC比基础模型的小,RMSE下降的幅度很大,为3.9%~20.3%,平均下降13.9%,AIC减少4.0%~44.4%(平均减少22.3%).模型检验结果显示,相对于基础模型,混合效应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减小0.0001~0.46 m,平均减小0.08 m;平均预测误差百分比(MPSE)降幅较大,为0.1%~6.2%,平均降幅2.0%.说明混合效应模型既能提高模型的拟合效果,又能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本研究构建的阔叶混交林主要更新树种幼苗幼树地径-树高模型为天然阔叶林结构分析和林分生长预测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吴漫玲,朱江,朱强,黄小,王进[5](2019)在《星斗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及其多样性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以及群落功能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下的响应规律。该研究以鄂西南地区的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 200~1 700 m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群落内木本植物的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厚度(LT)、叶氮含量(LNC)、叶磷含量(LPC)6种叶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群落水平下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对海拔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星斗山保护区内木本植物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厚度、叶氮含量和叶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51.49 cm~2、247.98 cm~2/g、34.08%、0.21 mm、16.59 mg/g和0.04 mg/g,其变异幅度依次为206.96%、57.00%、28.15%、52.38%、24.83%和76.92%。(2)在植物科、叶习性、生活型和树高4个因素中,科类群对6种叶功能性状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叶习性。(3)海拔对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磷含量影响极显着(P<0.001),但对比叶面积、叶厚度和叶氮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4)不同海拔梯度上群落生物承载量、功能丰富度、功能分离度和功能离散度均达到显着差异(P<0.05),仅功能均匀度在海拔梯度上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董莉莉,赵济川,汪成成,刘红民,高英旭[6](2019)在《抚育间伐后蒙古栎阔叶混交林径级结构及生长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0年生的蒙古栎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强度间伐(41%)、中度间伐(30%)、弱度间伐(12%)和对照4种处理,利用伐后23 a的长期连续观测数据,比较分析了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及径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弱度间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林分胸径和蓄积量的生长,间伐23 a后,中、弱度间伐样地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 cm和1.7 cm,蓄积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5%和16.9%。在间伐后0~9 a,间伐样地的蓄积年生长率显着高于对照;而伐后11~23 a,间伐样地的蓄积年生长率低于对照。林分枯死率表现为在伐后0~11 a,强度间伐样地平均枯死率为对照的19.83%,中度、弱度间伐样地的平均枯死率分别为对照的23.93%、67.87%;在伐后的11~23 a,间伐样地的平均枯死率略高于对照。间伐使Weibull分布曲线向右移动,右移幅度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且位置参数a受间伐和林龄影响较大,因此,在采用Weibull参数对林分径级结构进行拟合时,不宜将参数a设成定值。总之,中度、弱度间伐能够促进林分胸径和蓄积量的生长,减少林木枯死率,但这种促进作用并不是一直持续的,在伐后的10 a左右,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因此,为提高林分生产力,建议抚育间隔期确定为10 a左右。本研究可为科学合理的确定间伐强度、间伐周期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刘璐,赵常明,徐文婷,申国珍,谢宗强[7](2019)在《神农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物养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凋落物是联结陆地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养分的重要媒介,了解凋落物养分特征有助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机理。该研究于2015年收集了神农架地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新鲜凋落物及现存凋落物,测定其不同器官中大量元素(C、N、P、K、Ca、Mg)的含量,据此分析其养分含量、养分归还量、养分储量及化学计量比的特征。结果发现: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新鲜凋落物的C、K养分含量显着高于现存凋落物,N、P、Ca、Mg养分含量显着低于现存凋落物;其凋落物大量元素的养分归还量及养分储量大小顺序均为C> Ca> N> Mg> K> P,分别为1569.84、52.44、34.82、6.24、5.24、1.30 kg hm~(-2) a~(-1)及1835.29、87.87、51.17、12.12、3.90、1.95 kg hm~(-2) a~(-1);其新鲜凋落物及现存凋落物的C∶N∶P分别为1307.33∶27.73∶1及976.48∶26.77∶1,新鲜凋落物的C∶N、C∶P显着高于现存凋落物,N∶P无显着区别。研究表明,新鲜凋落物与现存凋落物养分含量之间的差异与不同元素在分解过程中的可淋溶性及生物固持等因素有关。该地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及养分储量相对于亚热带阔叶林平均水平较低;且显着低于喀斯特地区同类型森林,主要与其凋落物产量、降水量及植被类型有关。该森林生态系统新鲜凋落叶与中国及全球范围内阔叶树种凋落叶相比C∶N较低,C∶P、N∶P较高,这可能是由于该地区N沉降及P限制现象较为严重所致。(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朱强,艾训儒,吴漫玲,黄小,王进[8](2019)在《七姊妹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格局及其环境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6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研究平台,基于样地和物种基本信息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树和冗余分析研究方法,探讨地形因子对生境的塑造作用及物种分布特征,分析不同群丛类型下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依据"1-SE"规则,4次分割依次以海拔(1 453 m)、坡度(23.13°)、海拔(1 398 m)、凹凸度(4.094)为分界点可将150个样地分为5个群丛。(2)冗余分析表明地形因子对物种分布解释量为0.077 6,解释率为16.36%,各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的解释力度依次为:海拔>坡度>凹凸度;坡向与物种的分布无显着相关性。(3)5个群丛中立木密度与胸高截面积最高的均为群丛5(527.4株/400 m~2;3.495 cm~2/株),立木密度与平均胸高截面积最低为群丛4(225.4株/400 m~2;3.057 cm~2/株)。(4)5个群丛中Shannon-Winener丰富度指数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高的均为群丛2,最低的为群丛5,物种多样性尺度效应明显;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为群丛4,最低为群丛5。(5)两两群丛间Jaccard相似性系数最低为群丛1-群丛2(0.331),最高的为群丛4-群丛5(0.645),海拔对β多样性格局影响较大。研究认为,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6 hm~2样地地形因子对该区域生境的塑造具有一定作用,海拔、坡度、凹凸度组成的"环境筛"影响了该区域的物种分布及多样性格局。(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志鸣[9](2019)在《鄂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分结构分析及优化经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鄂西南木林子、星斗山和七姊妹山叁个自然保护区内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林分的详细调查,分析林分的树种组成、直径结构、垂直结构、树种多样性等非空间结构特征以及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主要树种优势度等空间结构特征。依据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标准,选取相关指标对叁个自然保护区内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别进行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筛选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需要迫切经营的林分结构因子,并结合该研究区林分状态的实际特征进行分析,明确林分经营措施的优先性顺序,确定经营方向,以为鄂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分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其它地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优化抚育与可持续经营提供合理依据。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区内树种组成主要以壳斗科为优势种群,树种数量和胸径大小共同决定了该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林木直径分布多以小径阶林木为主,直径结构多呈“倒J”型分布,符合天然异龄林的直径分布特征;林分大多数结构单元都处于林层数的2、3层,分层明显,垂直结构合理;整体上林分的Simpson指数都大于0.8,林分内树种多样性较为丰富。(2)研究区内林木分布格局整体上都呈轻度的聚集分布状态;林分大小比数整体处于中庸状态,各树种分布态势较为均衡;在树种隔离程度方面研究区内林分呈现强度混交向极强度混交过渡的状态,群落处于健康稳定的状态;各林分中主要树种优势度不高,群落中没有占绝对优势地位的树种。(3)研究区内整体林分的经营迫切性评价等级为Ⅲ级,迫切性特征描述为需要调整林分结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林木分布格局多为聚集分布,林分顶级树种优势度不明显等。结合林分实际状态特征,明确了对该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进行经营实施措施的优先性顺序:优先调整林木分布格局,其次提高主要树种优势度以及后期调整树种组成和垂直结构。(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大学》期刊2019-06-30)

周梦丽,雷相东,国红,段光爽,阎晓旺[10](2019)在《基于TWINSPAN分类的天然云冷杉-阔叶混交林发育阶段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出了基于TWINSPAN双向指示种分析法的发育阶段划分方法。划分天然云冷杉-阔叶混交林的发育阶段,为天然林发育阶段划分和按阶段进行森林经营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方法]以吉林省森林资源一类连续清查中的172块云冷杉阔叶混交林为对象,采用TWINSPAN双向指示种数量分类法进行初始分类,对各初始类的生长、树种多样性和结构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划分其生长发育阶段。[结果] TWINSPAN法将云冷杉阔叶混交林分为3类(类1:云杉桦木混交林;类2:冷杉软阔叶混交林;类3:红松云杉硬阔叶混交林)。各类林分直径分布相似,基本均呈倒J形分布;垂直结构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各类的林分因子、定期生长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高、优势高、优势径、每公顷蓄积的大小排序为:类2<类1<类3;定期生长量的大小排序为:类3<类2<类1。各类林分的树种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树种丰富度的大小排序为:类2>类3>类1,类2、类3的树种优势度低于类1。[结论]根据TWINSPAN、林分结构和生长分析,云冷杉阔叶混交林的生长发育阶段依次为:冷杉软阔叶混交林、云杉桦木混交林、红松云杉硬阔叶混交林。该方法也可用于其它天然林发育阶段的划分。(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针阔叶混交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林分结构是研究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理论依据,为获得红松阔叶混交林的林分结构特征,采用混交度、大小比、角尺度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和单木竞争指数等方法对山河屯林业局红松阔叶混交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优势树种主要为色木槭、榆树、水曲柳和红松等,占林木总株数的74. 46%;优势树种的竞争指数较低(1. 22~4. 71),占据较多空间生态位;各样地混交度平均值为0. 77,空间隔离程度较强;优势树种大小比数分布于0. 38~0. 71,表现为竞争均势,各样地大小比数出现频率相差不大; 1~6号样地在平均角尺度值0. 5出现的频率较高,分别为44. 07%、55. 56%、40. 98%、45. 24%、39. 22%和63. 16%,说明大部分林木的分布格局属于随机分布,较少林木的角尺度值为0. 75和1,分布格局由随机状态向团状聚集状态过渡。综上所述,山河屯林业局红松阔叶混交林的树种组成丰富,空间隔离度高,林木整体处于竞争均势呈随机状态分布;优势树种以聚集分布为主,可采取适当经营管理措施以达到林分结构合理的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针阔叶混交林论文参考文献

[1].刘璐,葛结林,舒化伟,赵常明,徐文婷.神农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碳氮磷化学计量比[J].植物生态学报.2019

[2].孙清芳,刘滨凡,马燕娥.山河屯林业局红松阔叶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J].森林工程.2019

[3].冯广,李俊清,臧润国,艾训儒,姚兰.皆伐与刀耕火种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动态恢复机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4].王佳慧,董利虎,李凤日.帽儿山阔叶混交林天然更新幼苗幼树地径-树高模型[J].应用生态学报.2019

[5].吴漫玲,朱江,朱强,黄小,王进.星斗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及其多样性特征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9

[6].董莉莉,赵济川,汪成成,刘红民,高英旭.抚育间伐后蒙古栎阔叶混交林径级结构及生长动态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7].刘璐,赵常明,徐文婷,申国珍,谢宗强.神农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物养分特征[J].生态学报.2019

[8].朱强,艾训儒,吴漫玲,黄小,王进.七姊妹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格局及其环境解释[J].西北植物学报.2019

[9].王志鸣.鄂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分结构分析及优化经营研究[D].湖北民族大学.2019

[10].周梦丽,雷相东,国红,段光爽,阎晓旺.基于TWINSPAN分类的天然云冷杉-阔叶混交林发育阶段划分[J].林业科学研究.2019

标签:;  ;  ;  ;  

针阔叶混交林论文-刘璐,葛结林,舒化伟,赵常明,徐文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