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实用乡土教材改革

农村初中实用乡土教材改革

一、农村初中实用乡土教材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源[1](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李改莲[2](2020)在《基于伊金霍洛旗阿镇乡土资源的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设计》文中认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地理实践活动的教学,规定乡土地理为必修内容,要求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至少应安排一次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对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基于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阿镇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为研究内容,以从众多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设计中遴选出的14个典型的适合初中生开展的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案例为研究资料,运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及行动研究法,为地理教师提供了教学素材及活动案例,丰富了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阿镇乡土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总结出适合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内容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自然资源类调查、人文地理类调查、环境保护类调查及社会经济类调查,筛选出了基于伊金霍洛旗阿镇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的课题15项。第二,提出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设计的组成:调查背景说明、调查目标、调查内容、调查过程、调查总结与评价、调查实践活动拓展和反思六部分组成。同时,提出了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设计的一般策略:精心选择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题目(依据课标和教材,依托典型的乡土资源);准确把握实践活动目标(基于学生特点,体现地理实践力素养);注重实践活动过程(根据活动规模选择不同的组织方式,依据活动内容选择不同的调查方法,最主要的是在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重视实践活动评价(评价方式多样性,评价主体多元化)。第三,设计了四个基于伊金霍洛旗阿镇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初中地理调查实践活动案例,分别是:人文地理调查类的“家乡地名的由来”、社会经济调查类的“东康伊”城市核心区建设对阿镇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环境保护调查类的“伊金霍洛旗人的生产活动对当地气候的影响”及自然资源调查类的认识阿镇“三河两湖”环城生态水系建设调查实践活动。并且实施了“家乡地名的由来”和“‘东康伊’城市核心区建设对阿镇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两个案例,获得了从课堂开始,向课外延伸,基于课标源于乡土,精心选择调查实践活动主题;科学合理地设计是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夯实实施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等活动启示。

赵冬[3](2020)在《农村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文中认为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拓宽学生学习英语的途径,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然而,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因此,进行农村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对于推进农村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提高农村中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首先梳理相关文献,厘清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问题,明确课程的核心概念,探寻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教学原则、教学内容,确定课程开发的理论模型。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为课程开发做出准备。再次,运用行动研究法,根据依据“泰勒课程理论”的课程开发步骤,设计农村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行动方案,选择XY初级中学七一班学生作为课程的实施对象,进行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最后,根据课程实施过程与结果,评价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实施效果,以及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次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通过实施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农村初中学生树立了正确积极的学习态度,英语成绩得到提高;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反思问题的学习行为习惯;同时,通过师生间的问题沟通,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农村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过程存在如下问题:由于缺乏课程经验,教师的课程指导能力不足;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探究活动不够深入,主体意识较弱,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行动研究中问题,笔者提出三点优化建议:一是要组建多元化的农村师资队伍,组织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专项培训;二是要赋予教师更多的课程自主权,保障教师课程开发者的地位;三是要创造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养成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行为的养成。

韩莉敏[4](2020)在《乡土课程资源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长春市四所初中的调查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伴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历史教学内容的逐步调整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让乡土课程资源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研究更为凸显,从而为本研究寻求有效的策略,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变得更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春市四所初中中国史教学为例,运用文献法收集、整理与总结资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四所初中学生调查问卷和一线教师访谈提纲,进行调查分析长春乡土课程资源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如何更有效、合理化地实施乡土课程资源的对策,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一、丰富乡土课程资源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方式;二、组织开展乡土课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三、提升新时代下的教师综合素质能力;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全方位呈现教学成果。总之,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和学习方法,更好地推动历史课程改革,真正达成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情感价值观培养的目的,增强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

唐天娇[5](2020)在《攀枝花市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土地理知识大多具有生动有趣、真实及时和易理解等诸多特点,将其渗透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往往能够给地理课堂带来活力,能营建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全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乡土地理知识作为初中学生身边的地理常识,因为取材源自生活,所以丰富多样、易获得而具有广阔的实践意义,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结合攀枝花本地实际来看,乡土地理教学的开展在各学校开展得参差不齐,虽然把乡土地理知识纳入到地理结业考试的必考范围,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老师和学生对乡土地理的重视程度,但日常的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并未完全渗透进课堂,仅仅停留在应对考试的基础上,这样的教学方法必然不能起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目标。本文就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从一名初中地理教师的角度出发,探究当前乡土地理教学开展的情况,结合乡土地理教学的现实意义和新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再综合国内外关于乡土地理教学的先进理论和优秀经验,逐步摸索出一种适合攀枝花市的乡土地理教学模式。首先,本文从国内外对乡土地理的研究入手,阐述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并论述了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其次,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再联系攀枝花市本地区的实际地理概况,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开发研究,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展开:一是通过本地素材的收集和整理,课堂挖掘渗透,地理实践活动,自主探究学习等方式来开发利用这些乡土地理资源。二是提出切实可行的初中地理教学渗透乡土地理知识教学案例和方法参考,让学生能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真正的了解身边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的本质。三是进行相对应的具体的乡土地理课堂案例设计,突出攀枝花市的区域特色,在地理教学中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为开展乡土地理教学提供广泛的教学素材。最后,为进一步找出攀枝花市初中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现状,运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全市三所初中,获悉乡土地理教学在本市开展的情况和学生对乡土地理教学的认识,通过此次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通过研究国内外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情况和攀枝花市乡土地理教学开展的现状,进一步明确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二是通过调查研究攀枝花市地区的地理概况总结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方向和开发原则,总结出大量与初中地理教材相融合的乡土地理知识。三是笔者通过搜集所在的学校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具体教学案例展示经验方法。四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攀枝花市初中学校开展乡土地理教学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笔者经过几年教学实践的积累,通过实地走访拍摄了大量照片,也通过收集资料法收集了大量乡土地理素材,采访和调查了熟悉本地历史发展的老人,在梳理和总结攀枝花市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同时,对初中地理实际教学中如何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也总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应该注意的问题,力求对未来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唐毅[6](2020)在《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以中江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土课程资源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1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以来,它的开发与利用越发受到专家学者和历史教师的关注与实践。中江历史悠久,境内历史遗迹遗址、历史名人、优秀民俗文化众多,这为在历史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提供了充分的资源条件。通过将中江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个案进行研究,以探寻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的方式、途径与意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从调查现状结果来看,当前中江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着使用者的素养不足、乡土教材的落后以及缺乏社会各界的支持等困境。为更有效地开发利用中江乡土课程资源,必须要参考课标以及大纲实施建议,并遵循开放性、适用性、综合性、科学性、思政性等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在开发利用的途径上也应从国家历史课程、校本课程两条途径上进行有效衔接。在国家历史课程中开发利用中江乡土课程资源必须要挖掘与统编历史教科书相关联的乡土课程资源,使其成为国家历史课程的辅助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学习国家课程,在利用的方式上既要重视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也要重视历史综合实践活动,借此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校本课程中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应更注重其系统性以及各学科间的融合性,以求学生能较为完整的学习乡土文化知识。在开发利用的方式上则更提倡注重历史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从做中学”。此外,针对当前开发利用的困境提出完善课程评价体系、重视对教师的素质培养、建立乡土课程资源库等优化开发利用的配置管理、鼓励编写乡土教材、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等建议。总的来说,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还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文化发展。

赵杨[7](2020)在《博物馆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以山西省五座博物馆为例》文中提出伴随着近年来新课改对课程资源的重视和博物馆教育职能的不断深化,博物馆课程资源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山西省作为文物大省,博物馆资源比较丰富,但针对开发与利用山西省博物馆课程资源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以山西省五座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作为切入点,探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本文首先探讨博物馆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可行性。一方面从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中分析博物馆教育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从历史教学的角度分析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为之后研究如何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奠定应用基础。其次,实地调查山西博物院、大同市博物馆、临汾市博物馆、运城博物馆和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五座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全面系统地展示三晋历史文化的精华;大同市博物馆作为晋北地区的代表性博物馆,突出反映边塞文化和佛教文化;晋南地区的临汾市博物馆和运城博物馆突出史前文化,临汾市博物馆同时注重晋国文化的展示;位于红色革命老区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全面再现了抗战历史;再对二十名历史教师和三所不同教育水平学校的部分初中生展开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对博物馆课程资源兴趣浓厚;历史教师缺乏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意识;历史教师对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不足;教育部门、学校、博物馆方面缺乏对博物馆课程资源的支持力度。再次,依据调查结果并结合教学实践经历从历史教师、学校和教育部门、博物馆三个角度提出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建议: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将博物馆课程资源融入历史课堂,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博物馆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博物馆教育;除此之外,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博物馆方面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针对性原则、代表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从而规范历史教学秩序。最后根据上述提出的建议和原则,设计在常规历史课和历史活动探究课中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具体教学案例,并在实践过程中反思,进一步推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丁燕燕[8](2020)在《现代教育与五四乡土文学》文中研究表明包括五四乡土文学在内的中国现代文学之诞生绝不仅是单纯的文学事件,它还涉及种种制度性创建。现代教育制度就是其一。通过它,五四乡土文学拥有了“民族国家文学”品格。二者的互动关系表现为:现代教育培养了五四乡土文学的作者与读者,影响了人们的文学观念、左右着作家对乡土中国的书写;而五四乡土文学又通过进入现代教育成为法定知识获得制度支持,从而实现知识生产与再生产。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考察现代教育制度对五四乡土文学的建构功能,分析五四乡土文学对现代教育的文学想象和它作为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机制。论文除绪论和余论共分五部分。绪论介绍研究缘起、思路方法,对“现代教育”和“五四乡土文学”进行概念界定,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从而辩明本论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现代教育”是与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系列教育观念、形态和特征的总称,包括宏观层面的教育制度、管理体系、教育宗旨、思想以及微观层面的课程、教科书、教育方式方法等教学运行活动。广义的“五四乡土文学”是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蓄势产生并发展的、以乡土生活为表现题材的小说创作。除了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定义并指出的作家作品外,还包括新文学第一个十年进行乡土文学题材创作的其他相关作家作品。第一章现代教育与乡土中国。五四乡土作者多出生或成长于乡村小镇,他们求学的年份正是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由传统走向现代并逐渐完备的时期。博采众长的教育经历使他们既接受了传统文化熏陶也有机会浸润现代文明。从乡村到都市、从中国到异域的空间转移,从传统知识体系到现代文明的思想过渡,既引发了作家浓郁的思乡病、激烈的文化冲突,也为其观照“自我”、回望“故土”提供了“他者”的参照。一方面,知识新变引发了他们的乡土关注,文化冲突带来的身份危机催生了其乡土认同观念。另一方面,“他者”的参照又使他们重新发现了“乡土中国”的内涵。乡土中国既代表占国土大部分、广袤的乡村大地,也是一种将乡土看作民族国家象征的文学观念和写作范式。其中,作为小学乡土教科书的“乡土志”对一代国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初步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二章教育变革与文学启蒙。语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向学生传授文学创作的方法技巧外,还给予学生文化滋养和心灵启迪。随着语文学科的独立,教科书编写和教学方法变革等活动更新了现代学生的文学观念。它包括白话文学语言、小说文学体裁和文学审美意识等多层面内容。外语教学携带的异域文学资源则为学生的文学阅读、仿制和创作提供了条件。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以鲁彦为代表的世界语学习者,他们深受人道主义思想影响,翻译弱小民族文学并从中汲取营养。现代教育重构了学生的知识和思想体系形成了五四乡土文学作者独树一帜的现代思想内涵。科学教育思潮向学生普及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了他们求真务实的现实主义品格;新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民主自由思想;作为公共交往空间的现代校园则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创立校园社团、期刊有利于他们民主自由思想的形成。第三章现代教育影响下的五四乡土文学。“儿童本位”教育观将儿童从封建伦理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儿童特别是儿童身体的发现使五四乡土作者将笔触对准儿童,他们开始以儿童为主角,借用儿童的想象和视角、模拟儿童的语气和口吻创作小说,在身体解放中重新发掘恐惧、欲望、喜悦等“人”的情感。知识分子的归乡之旅因现代教育的介入发生变化。衣锦还乡的欣喜一变而为守旧愚昧的民众对知识者的误解、冷落甚至排挤,与无知无识乡村女性的狭路相逢引发了他们对自身启蒙身份的反思和失望。“归乡再离乡”成为必然。现代教育加深了知识者对文明新变的体验。现代性的时空并置引发了他们对故乡的全新感受。故乡不仅是可供停泊的地理空间,还是一处凝结着丰富内涵、值得时时返顾的文化空间。五四乡土文学中的乡愁意象开始由传统的意象抒发走向细节化记叙和整体化象征。五四乡土作者以接受现代教育后的启蒙视野观察乡村,乡间的风景和民俗便因知识者主体意识的确立而被重新发现。科学方法训练和人类学、社会学知识的学习则有利于作家科学区分民俗与封建迷信。作为民俗知识的方言土语在五四乡土作品中频繁出现。它符合汉语由文言向白话的转变规律,也顺应了教育领域重视口语教学的发展趋势。第四章互为镜像的教育与文学。五四乡土文学的生成离不开现代教育的建构。反过来,文学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想象和书写现代教育,二者互为镜像。五四乡土作者“学生-教师-作家”三位一体的身份决定了其在进行小说创作时会以甘苦自知的心态将现代教育素材纳入笔端。无论是现代学校、教师、学生还是与乡村教育息息相关的乡绅形象都留有教育变革带来的社会文化印记。它既包含丰富真切的生活经验也寄寓着作家对乡土中国前途的深沉思索。现代学校在知识分子和普通乡民眼中呈现出“乐园”与“窘境”两种截然不同的面影。围绕启蒙职责,五四乡土作者塑造了许多形象各异的乡村教师形象。与教师形象的多样化不同,五四乡土文学中的学生形象呈现出统一的负面化倾向。这既有现代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源于他们面临的社会、政治、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矛盾。“女学生”则成为承载制度变革压力和接受性别审视的双重压抑的形象。乡绅作为乡土世界的知识者,他们的命运沉浮反映出现代教育变革下的乡村权势变迁。第五章现代教育与五四乡土文学的经典化。五四乡土文学自鲁迅开创先河便开启了进入现代教育领域的过程,通过入选教科书、教师的课堂讲授,它渐渐成为一种法定知识被人们所接受。这既是五四乡土文学作为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也是它通过现代教育的制度性力量实现经典化的过程。以鲁迅作品为代表的五四乡土文学通过教科书和学院机构对其概念、理论的总结梳理与相关篇目、文本、作家的选编评介成功地进入文学史叙事,青年学生对乡土文学的阅读传播,作为教师的鲁迅在课堂内外的知识传授和思想感召都保证了五四乡土文学的代际传承与发展。余论民族再造:教育与文学的殊途同归。自晚清以降,中国社会就在追求国家民族现代化的进程中艰难摸索,无论是现代教育还是五四乡土文学其实都只不过是从不同维度出发对同一目标的追求。教育通过知识权力,文学借助艺术想象最终达到民族再造的结果。

韩华莉[9](2020)在《四川省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与对策 ——以小桥镇和灵鹫镇为例》文中指出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致使农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而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新的高考改革已经把历史学科比作“人文之母”,可见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但历史学科及教师在农村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本文根据笔者在农村教学的实际经验,通过问卷调查、听随堂课及访谈等方法从学校对历史课的安排及实施情况、历史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基本情况、课堂教学现状的基本情况、农村初中历史课评价的现状等几个方面了解了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一系列调查数据显示: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存在如下问题:1.农村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2.缺乏历史专业老师;3.历史老师缺乏专业成长的机会;4.频繁地更换教师;5.农村教师的生活环境差,待遇亟待提高。针对目前的状况,笔者分别从政府、学校、教师、家长4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1.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乡镇政府要有效实施国家“扶贫攻坚”的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2.学校:应重视历史教学,为提高历史教师各方面的教学技能提供条件和机会;3.农村的历史教师从自身出发,依靠自己的勤奋与努力提高自己教学的综合素质;4.家长:即使长期在外务工,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有效办法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学习。通过调查研究,全面地了解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同时为提高营山县的历史教学质量提出了建议,希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王红[10](2019)在《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文中认为在履责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如何提高质量是乡村教育进入“下一个一百年”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相较于以“资源倾斜论”“仿城发展论”“撤并进城论”等为改善乡村教育质量的主流议题,当前实践中兴起的将地方资源引入乡村学校的在地化质量提升路径尚待研究者关注。立足于提升乡村教育在地化作为一项实践方法论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空间,为何以及以何乡村教育在地化能够发挥作用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命题。相较于既有研究将“在地化”理解为一种“由外而内的转化机制”,本研究对在地化的理解是围绕“基于互动的联结机制”展开的,研究视域下的“乡村”被定义为“地方”,以学校作为分析单位和研究逻辑起点考察乡村教育在地化的理论合理性、实践智慧以及运转机理的研究架构弥补了既有研究中对学校维度上在地化实践的合理性、实践做法的碎片化表达以及变革效用机理的忽视。基于“理论的实践化”与“实践的理论化”相结合的研究进路,“纵向历史分析与横向理论融合下的乡村教育在地化合理性阐释”与“跨案例对比分析下的乡村教育在地化运转机理模型构建”两大部分研究内容构成了研究作为“理论研究与跨案例研究综合体”的类型规定。理论层面对乡村教育在地化实践空间的阐释融合了历史和理论两个维度。一方面从历史进路的角度回溯了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知识构成的泛科学理性、教育管理中的威权关系、基于效率主义的教育生产逻辑所构成的“城市偏向的普遍叙事”形成了乡村由“在场”到“退场”的历史进路,以阐释乡村沦为“空间物理场”在乡村学校教育中空间价值被遮蔽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转向一个融合视域,从人文地理学等理论视角论证了乡村作为“地方”的教育正当性,回归“地方”意义的维度,学校教育中“乡村的在场”带来了一个融入地方文化特质和个体亲切经验、抽象与具体兼容的辩证的学校文化空间,一个打破知识既定结论、丰富知识解释框架的知识创新的生长空间,一个弥补学校教育中个体纵向经验断裂和具身实践情境缺位的经验补充及知识转介空间,一个联结家、校、社互动交往、拓展学校社会资本的关系空间。转向“地方”的认识思路将乡村变成了一方具有多维意义的教育空间,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价值意义场”。实践层面对乡村教育在地化实践智慧及运转机理的论述是基于多案例与扎根理论译码法相结合的跨案例对比分析的研究设计展开的,在详细阐述“生活化课程素材驱动下的在地化变革”“地方文化性资源驱动下的在地化变革”“地方产业性资源驱动下的在地化变革”三个本土典型案例的实践智慧后,通过对案例资料的三级编码,抽象出以“前置变项”“过程变项”“结果变项”为过程维度,以“背景性认识”“行动中的主体角色”“过程性策略”“关联性约束条件”“效应反馈”为类属轴,以“对农村学校的正向认知”等19个关键要素为基本框架的乡村教育在地化运转过程模型,概括出内置于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过程中以构建学校、乡村、儿童三者间联结的“空间资源化—资源知识化—知识资本化”的作用路径,提炼出在地化变革过程中“地方资源知识化”以“知识齐性的聚合效应”和“舞台化学校的审美效应”赋予乡村学校“乡村社会半公共空间”“附着乡村特质的教育审美空间”二重身份的效应机理。并从实践范式的视域总结提炼出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本质即为一次以承认乡村作为地方的教育正当性为前提挖掘乡村资源教育能产性的过程,遵循的是以学校比较优势形成学校发展优势的实践逻辑,因而,实践范式视域下的乡村教育在地化表现为一种“基于地方赋权挖潜的优势治理”的教育变革实践方法论。综上,通过对乡村教育基层实践小趋势的理论抽象为处于迷茫期的乡村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是研究初衷所在。

二、农村初中实用乡土教材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初中实用乡土教材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五、研究思路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六、研究方法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能动性
        (二)实践性
        (三)真实性
        (四)发展性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学科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基于伊金霍洛旗阿镇乡土资源的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二、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内容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分析
    (一)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内容分析
    (二)伊金霍洛旗阿镇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概况
    (三)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关系
三、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说明
    (二)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的启示
四、基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设计
    (一)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设计的组成
    (二)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设计的一般策略
    (三)伊金霍洛旗阿镇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设计案例
五、基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的实施
    (一)调查类实践活动的实施
    (二)实施调查类实践活动的启示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案例分析一览表
附录2:案例分析
附录3:伊金霍洛旗阿镇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案例设计教师预实施记录
    (一)“家乡地名的由来”调查实践活动(教师准备)
    (二)“东康伊”城市核心区建设对阿镇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调查实践活动
    (三)调查“伊金霍洛旗人的生产活动对当地气候的影响”实践活动(教师准备)
    (四)阿镇“三河两湖”环城生态水系建设调查实践活动(教师准备)
附录4:“东康伊”城市核心区建设对阿镇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调查实践活动实施过程
致谢

(3)农村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
        (二)改善农村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现实需要
        (三)个人的经历和兴趣
    二、研究意义
        (一)丰富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二)提高农村学校的英语教学质量
        (三)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研究内容和核心概念
        (一)研究内容
        (二)核心概念
    四、文献综述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研究
        (二)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研究
        (三)已有研究述评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难点、创新点及局限
        (一)研究重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局限
第二章 农村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
    一、农村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二、农村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教学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二)整合性原则
        (三)生成性原则
        (四)评价性原则
    三、农村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适宜的教学方法
        (一)情景学习法
        (二)合作探究教学法
    四、农村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步骤
        (一)确定目标
        (二)选择经验
        (三)组织经验
        (四)课程评价
第三章 农村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
        (二)调查问卷的实施
        (三)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二、农村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
        (一)明确课程目标
        (二)选择课程内容
        (三)设计教学活动
        (四)课程效果评价
    三、农村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三)行动方案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评价
第四章 农村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与反思
    一、行动研究的效果
        (一)学生的英语成绩提高
        (二)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行动研究的反思
        (一)课程实施中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够深入
        (二)农村教师的课程指导能力不足
        (三)学生的主体意识较差
第五章 农村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优化建议
    一、组织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专项培训
    二、赋予教师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三、创造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养成的课程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 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安排表
附录 C 《垃圾分类与回收》教学设计案例
附录 D 垃圾分类与回收的知识的调查问卷
附录 E 农村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致谢

(4)乡土课程资源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长春市四所初中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乡土课程资源解读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长春乡土课程资源概况
二、乡土课程资源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调查
    (一)研究设计
    (二)现状研究调查结果及分析(见附录一和附录二)
三、乡土课程资源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部门与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二)乡土课程资源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意识薄弱
    (三)乡土课程资源融入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缺乏灵活多样性
    (四)学生对乡土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四、乡土课程资源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施对策
    (一)丰富乡土课程资源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方式
    (二)组织开展乡土课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
    (三)提升新时代下的教师综合素质能力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全方位呈现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长春市四所初中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 :长春市初中历史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攀枝花市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概况
        1.1.2 国内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概况
    1.2 研究意义及方法
        1.2.1 符合初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1.2.2 符合现代地理学科的要求
        1.2.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1.3.1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1.3.2 能使抽象的复杂的地理事物具体化简单化,有利于学生理解
        1.3.3 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
        1.3.4 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科学认识,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2.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乡土地理
        2.1.2 地理课程资源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情境认知理论
        2.2.3 人本主义教育观
        2.2.4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3.攀枝花市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
    3.1 攀枝花市乡土地理的发展现状
    3.2 攀枝花市地理概况及开发方向
        3.2.1 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
        3.2.2 钒钛之都
        3.2.3 阳光花城
    3.3 开发乡土地理资源的原则
        3.3.1 因地制宜原则
        3.3.2 可比性原则
        3.3.3 实践性原则
    3.4 开发乡土地理资源的方法
        3.4.1 类比法
        3.4.2 观察法
        3.4.3 调查法
        3.4.4 文献阅读法和资料收集法
4.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途径及效果
    4.1 实施途径
        4.1.1 融入地理课堂
        4.1.2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4.1.3 设置专门的乡土地理课程,建立乡土地理知识库
        4.1.4 利用社会公共资源
    4.2 实施效果
5.攀枝花市乡土地理教学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5.1 攀枝花市乡土地理教学现状调查
    5.2 攀枝花市乡土地理教学面临的问题
        5.2.1 学生乡土地理学习的时间不足
        5.2.2 教师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5.2.3 学校对乡土地理教学开发能力欠缺
        5.2.4 开展乡土地理实践经费不足
    5.3 解决攀枝花市乡土地理教学问题的对策
        5.3.1 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弥补课时不足
        5.3.2 提升教师个人素质,更新教育理念
        5.3.3 学校积极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5.3.4 加强社会各界合作,加大对乡土地理教学的经费投入
6.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6)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以中江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乡土
        1.2.2 历史课程资源
        1.2.3 乡土课程资源
    1.3 学术研究动态
        1.3.1 从宏观角度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1.3.2 从微观角度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1.4 大纲及课标对乡土课程资源的规定与建议
        1.4.1 《历史教学大纲》对乡土课程资源的规定
        1.4.2 《历史课程标准》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建议
        1.4.3 《课标》与《大纲》对乡土课程资源要求的变化
    1.5 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5.1 开放性原则
        1.5.2 适用性原则
        1.5.3 综合性原则
        1.5.4 科学性原则
        1.5.5 思政性原则
    1.6 研究方法
2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基本情况
    2.1 以忠孝为核心的传统家族文化
        2.1.1 孝悌克己、和睦相融
        2.1.2 忠诚爱国、为民务实
    2.2 历久弥新的红色文化
        2.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
        2.2.2 新中国成立后的红色文化
    2.3 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
        2.3.1 历史遗迹、遗址
        2.3.2 建筑景观
3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
    3.1 现状调查说明
        3.1.1 调查目的与对象
        3.1.2 问卷设计
    3.2 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3.2.1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3.2.2 历史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3.3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3.1 使用者素养、能力精力的不足
        3.3.2 地方、校本乡土教材的落后
        3.3.3 缺乏学校、家长、社会的支持
4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的实践与构想
    4.1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与统编教科书的关联整合
        4.1.1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与人民版必修一《历史》的关联整合
        4.1.2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与人民版必修二《历史》的关联整合
        4.1.3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与人民版必修三《历史》的关联整合
    4.2 在国家历史课程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4.2.1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4.2.2 在历史综合实践活动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4.3 在历史校本课程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5 进一步完善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与建议
    5.1 在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时应注意的问题
        5.1.1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乡土课程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5.1.2 在历史综合实践活动中运用乡土课程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5.1.3 在历史校本课程中运用乡土课程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5.2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5.2.1 有利于落实课程标准,促进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5.2.2 有利于改善学校历史教学,促进教育三要素协同发展
        5.2.3 有利于弘扬发展地方传统文化,促进地方文化旅游发展
    5.3 进一步完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5.3.1 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5.3.2 加强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
        5.3.3 建立乡土课程资源库
        5.3.4 编写相适应的乡土历史教材
        5.3.5 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附录 B 对教师的问卷调查
附录 C 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案例——以《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
附录 D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以《中江风俗文化》校本课程为例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博物馆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以山西省五座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博物馆教育的研究
        1.2.2 关于博物馆课程资源的研究
        1.2.3 关于博物馆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1.2.4 关于山西省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研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课程资源
        1.3.2 历史课程资源
        1.3.3 博物馆课程资源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调查法
        1.4.3 实地考察法
2 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可行性
    2.1 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理论基础
        2.1.1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2.1.2 建构主义理论
        2.1.3 多元智能理论
    2.2 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意义
        2.2.1 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2.2 有利于丰富历史课程资源
        2.2.3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2.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2.5 有利于加强乡土史教育
3 博物馆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3.1 山西省五座博物馆资源的概况
        3.1.1 藏品资源
        3.1.2 数字化资源
        3.1.3 人力资源
    3.2 博物馆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情况调查
        3.2.1 问卷编制说明
        3.2.2 问卷调查结果
        3.2.3 调查结果总结
4 博物馆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4.1 整合山西省五座博物馆课程资源与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
    4.2 教师利用历史课堂积极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
        4.2.1 利用数字化博物馆辅助历史课堂
        4.2.2 在常规历史课中使用博物馆课程资源
        4.2.3 在历史活动探究课中使用博物馆课程资源
    4.3 博物馆方面重视青少年教育
        4.3.1 邀请学生参观博物馆陈列
        4.3.2 设立中学生活动室
        4.3.3 博物馆进校园展览
        4.3.4 博物馆专家进校园开展讲座
    4.4 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大对博物馆课程资源的支持力度
        4.4.1 教育部门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4.4.2 学校组织开展教师培训
        4.4.3 馆校合作开发校本课程
    4.5 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原则
        4.5.1 真实性原则
        4.5.2 针对性原则
        4.5.3 代表性原则
        4.5.4 因地制宜原则
5 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实践案例
    5.1 历史课堂中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青铜器与甲骨文》
    5.2 历史活动探究课中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临汾地区石器文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历史教师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情况调查
致谢

(8)现代教育与五四乡土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方法和意义
    四、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一章 现代教育与乡土中国
    第一节 知识新变引发的乡土关注
        一、“别求新声”的教育经历
        二、平民教育、职业教育的兴起
    第二节 身份危机催生的乡土认同
    第三节 乡土中国再发现
    第四节 乡土志(教科书)形塑的“乡土中国”
        一、由爱乡到爱国:乡土中国的同理推衍
        二、《中国矿产志》与鲁迅的乡土中国观
第二章 教育变革与文学启蒙
    第一节 白话文学观念的形成
    第二节 外语教学与异域文学启迪
    第三节 现代思想内涵的确立
        一、科学教育思潮引领的思想启蒙
        二、现代校园培养的民主自由思想
第三章 现代教育影响下的五四乡土文学
    第一节 “儿童本位”教育观与儿童的发现
    第二节 “归乡”模式新变
    第三节 文化空间下的乡愁书写
        一、乡愁意象的转换运用
        二、主体性建构下的两种乡愁与风景
    第四节 作为知识的民俗书写
        一、民俗知识与家国想象
        二、庙产兴学运动影响下的乡村信仰--以庙宇祠堂为例
第四章 互为镜像的教育与文学
    第一节 “学生-教师-作家”三位一体
    第二节 现代学校:“乐园”与“窘境”
        一、解放天性的乐园
        二、窘境:封闭乡村中的异质化存在
    第三节 教师角色与启蒙职责
    第四节 学生、女学生的乡村境遇
    第五节 乡绅与教育变革中的乡村权势变迁
        一、教育变革下的乡绅形象流变
        二、从《孔乙己》到《离婚》:乡绅权势的常与变
第五章 现代教育与五四乡土文学的经典化
    第一节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遴选评介
        一、文学史教学研究的基本格局
        二、乡土文学概念的确定
    第二节 教科书编写与文学史叙事
        一、教科书编写的权力
        二、文学史叙事的力量
    第三节 教育与知识生产
        一、知识教授与文学传承
        二、作为教师的鲁迅与五四乡土文学
余论 民族再造:教育与文学的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9)四川省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与对策 ——以小桥镇和灵鹫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四川省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调查
    第一节 选择调查对象的依据及调查方法
        一、营山县县情
        二、营山县乡镇中学概况
        三、调查概况
    第二节 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调查
        一、初中历史课上课时间概况
        二、初中历史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三、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现状基本调查
        四、课堂教学现状的基本调查
        五、初中历史课程评价的基本调查
第二章 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
    第一节 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概况分析
    第二节 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教学情况的分析
    第三节 营山县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
第三章 解决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的对策
    第一节 解决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的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学校方面
        三、教师方面
        四、家长方面
    第二节 营山县历史示范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学术价值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回顾与评论
        (一)国内外研究概述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论
    四、核心概念辨析
        (一)地方、社区与乡村
        (二)在地化与乡村教育在地化释义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的实践指涉辨析
    五、研究内容与思路
    六、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的类型:理论研究与跨案例研究的综合体
        (二)资料收集的方法
        (三)资料分析的方法
    七、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乡村的退场: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教育之觞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标准化崇拜
    二、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教育的历史进路
    三、城市偏向的普遍叙事:乡村教育标准化之路的实践特质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迈向对学校教育中“地方”价值的综合性理解:重构“地方”在场的乡村教育
    一、人文地理学视域下的“地方”:个体成长的原初价值空间
    二、知识创新视域下的“地方”:拓展知识叙事结构的知识生长空间
    三、经验哲学视域下的“地方”:适宜有机体思维逻辑的经验补充空间
    四、大教育视域下的“地方”:作为培植学校社会资本的关系空间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山里的网红村小——范家小学在地化变革的单案例分析
    一、走进范家小学
        (一)山村里的“小”小学:范家小学整体面貌素描
        (二)范家小学的孩子们
        (三)“教育的桃花源”:一人一校一世界
    二、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的实践图谱
        (一)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变革的推进路线
        (二)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变革的嵌入环境
        (三)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实践的行动框架
    三、范家小学在地化变革的理论译码
        (一)范家小学案例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二)范家小学案例资料的主轴译码
        (三)范家小学案例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朵不凋零的山花——长坑小学在地化变革的单案例分析
    一、走进长坑小学
        (一)教育山花格外香:长坑小学整体面貌素描
        (二)长坑小学的孩子们
        (三)“毛竹筒”精神的深耕:三任校长,一群教师,同一使命
    二、长坑小学在地化变革的实践图谱
        (一)长坑小学在地化艺术教育的推进路线
        (二)长坑小学在地化艺术教育的嵌入环境
        (三)长坑小学在地化艺术教育的行动框架
    三、长坑小学在地化变革的理论译码
        (一)长坑小学案例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二)长坑小学案例资料的主轴译码
        (三)长坑小学案例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田园教育的佳范——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单案例分析
    一、走进成佳学校
        (一)嵌入茶乡的学校:成佳学校整体面貌概览
        (二)成佳学校的孩子们
        (三)身体力行的校长与勤勉的教师
    二、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实践图谱
        (一)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推进路线
        (二)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嵌入环境
        (三)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行动框架
    三、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理论译码
        (一)成佳学校案例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二)成佳学校案例资料的主轴译码
        (三)成佳学校案例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理论译码的跨案例比较及在地化运转机理分析
    一、基于理论译码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一)关键要素提炼:基于基本范畴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二)基于范畴关系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三)基于跨案例比较的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故事线梳理
    二、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运转机理
        (一)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过程模型
        (二)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作用路径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效应机理
    三、作为一种实践范式的乡村教育在地化再审视
        (一)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作为方法论的实践优势
        (二)行动表征下乡村教育在地化的实践空间分析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型本质下的实践要求
    四、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农村初中实用乡土教材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伊金霍洛旗阿镇乡土资源的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设计[D]. 李改莲.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农村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D]. 赵冬. 河南大学, 2020(02)
  • [4]乡土课程资源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长春市四所初中的调查分析[D]. 韩莉敏.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5]攀枝花市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唐天娇. 西南大学, 2020(01)
  • [6]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以中江县为例[D]. 唐毅.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博物馆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以山西省五座博物馆为例[D]. 赵杨.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现代教育与五四乡土文学[D]. 丁燕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四川省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与对策 ——以小桥镇和灵鹫镇为例[D]. 韩华莉.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10]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D]. 王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农村初中实用乡土教材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