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理论论文-王媛祯

儿童发展理论论文-王媛祯

导读:本文包含了儿童发展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

儿童发展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媛祯[1](2019)在《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理论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发展心理学自从创办以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着一定的规律,它主要是研究一个人的心理发生的相关规律。主要是从个体性和社会性这两个方面分析,它分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全部。因此,要分析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就必须要把握这门学科的核心内容。将儿童的心灵发展分成认知发展和个性与社会性发展这两个方面,并且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华少年》期刊2019年34期)

宋博[2](2019)在《民间儿童游戏现代化发展困境及化解——基于文化基因理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民间儿童游戏现代化发展是指在对民间儿童游戏不断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将民间儿童游戏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不断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如何促进民间儿童游戏的现代化发展,使其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进而完成对民间儿童游戏的保护与发展最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传承,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文章引入文化基因理论,试图在对民间儿童游戏文化基因进行解构的基础上对其现代化发展困境进行探析,并对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文化基因保护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民间儿童游戏现代化发展进而不断丰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在图书馆查阅和购买相关书籍,共找到民间游戏和文化基因理论相关书籍23本,本文参阅了其中12本,引用了8本;通过中国知网等数据平台搜索体育学、民俗学、教育学、基因学等相关文献,通过筛查和选择,最终选取了84篇文献作为研究资料,共引用了其中的13篇,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研究结果:民间儿童游戏现代化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1.基因退化导致现代化发展的源动力缺失。在现代化、都市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生活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居住环境从以横向为主的平房转向了纵向发展的楼房;活动方式从室外阳光下的身体游戏运动转向了室内灯光下的电子游戏体验;人际交流从以多人为主的集体式交流转向单人孤岛化的个人缄默。民间儿童游戏失去了传承与发展的基础,在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其自身文化基因逐渐退化,无法追赶社会发展进步的步伐。2.基因僵化导致现代化发展的内驱力不足。民间儿童游戏的基因僵化是指其自身发展滞后于身边社会的发展变化,自身发展表现出停滞的现象。一方面,独生子女儿童对一些现代化科技化产品表现出更高的兴趣,而面对以身体实践为主的民间游戏时则表现出不会玩也不想玩的态度;另一方面,长辈对晚辈的过多呵护使独生子女缺乏与同辈人交流的机会与实践,导致社交能力与意识的不足,在实际游戏过程中无法产生有效的人际合作。3.基因弱化导致现代化发展的外引力消减。电子游戏与民间儿童游戏在儿童生活世界的不均衡现状造成了民间儿童游戏自身的基因弱化现象产生,具体表现为儿童对民间游戏项目的认知欠缺,在实践中产生了人与物二者的状态失衡;另一方面,"用进废退"的规律告诉我们自身外引力的消减势必导致自身现代化发展的不足,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不适应则进一步加速了这种失衡状态,在优胜劣汰的社会选择中处于被动地位。4.基因虚化导致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力降低。基因虚化是指由于缺失对民间儿童游戏应有的价值关怀及文化关照,导致民间儿童游戏自身的活力缺失,良性基因发展失衡引起了自身基因的衰弱进而形成虚化现象。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游戏"的态度更多是处于一种否定的理解,以主流的观点来看,游戏和玩是不应该被提倡和发扬的;在文化研究领域中,游戏研究又处于边缘化地带。游戏自身的文化基因逐渐虚化无力,在现代化发展中缺少应有的影响力也失去了自身文化基因的传承能力。研究结论:民间儿童游戏现代化发展困境化解:1.以数据库构建为重心的基因保存。民间儿童游戏的现代化发展首先要对其多样性的文化基因进行保存,这也是防止民间儿童游戏文化基因进一步退化的手段和方式。以构建数据库形式记录民间儿童游戏是保存其基因多样性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民间儿童游戏数据库、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化存储方的式构建,将民间儿童游戏现代化发展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阻止了游戏自身文化基因的进一步退化,防止了原生游戏的进一步异化与消减。2.以学校活动为载体的基因保育。基因保育是指通过人为干预手段为民间儿童游戏提供必要的外界环境和物质条件以促进其现代化发展进程。学校具有相对封闭的内部环境和充足的活动空间,是民间儿童游戏基因保育的主要场所。根据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将学校活动方式分为大班空和体育课两个类型,在具体内容选择中,要结合学校综合环境及民间儿童游戏自身特点进行综合考查。3.以社区体验为中心的基因修复。基因修复是指在民间儿童游戏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对不良病变的文化基因进行纠正和修补,使其仍能够正常表达自身性状的文化特征。在儿童的主要居住空间社区中,通过人为设计和建造游戏场地的方式有利于民间儿童游戏文化基因的不断修复。社区民间儿童游戏体验中心的构建,为儿童确立了相对独立的游戏场域,通过配备具体的游戏器具和场所,为儿童提供接近自然的机会,加深民间儿童游戏全方位融入儿童生活的过程。4.以国家政策为主导的基因优化。基因优化是指以外部力量引导民间儿童游戏的发展,在发展中使自身文化基因不断获得活力与动能并逐渐优良改善的过程。民间儿童游戏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以自身文化基因的不断优化为前提,这就要求国家政策在儿童游戏现代化发展中应始终做到良好的保障。(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林小霞,刘秀丽[3](2019)在《3~8岁儿童在社会权力不平等情境下分配行为的发展特点:心理理论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配行为是指儿童将可支配的资源分配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是一种研究偏好、公平、社会评价和社会不平等等社会现象的重要方法。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广泛的不平等,包括种族、性别、阶层、资源等,其中社会权力是现实不平等的一种特殊表现。社会权力是指一个人能有意地影响他人行为、思想和感受的能力。权力均衡指的是同伴间是否拥有平等的权力或者是否一个人占据优势地位。近年国内外关于公平分配的研究表明,儿童对于社会不平等关系的分配行为存在两种分配原则:匹配和补偿。前者是指儿童在社会权力情境中能够识别社会不平等关系,他们为了匹配与保持这种社会不平等关系,从而分配给优势个体更多资源,分配给劣势个体更少资源。后者则是指儿童识别了社会情境中的社会不平等关系之后,认为这种社会关系本身就是不平等的,为了矫正和补偿这种不平等,他们会给劣势个体分配更多的资源,而给优势个体分配更少的资源。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故事情境任务(资源分配),以180名3~8岁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了3~8岁儿童在社会权力不平等情境下分配行为的发展特点,同时测量了儿童的心理理论。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的儿童在社会权力不平等情境下的分配行为如下:(1)3~4岁儿童偏爱权力大的个体,资源分配时倾向于运用匹配的分配原则;5~6岁对权力大小没有表现出偏爱与不偏爱,资源分配时表现出纠结与不确定;7~8岁儿童则偏爱权力小的个体,资源分配时更倾向于运用补偿的分配原则。(2)心理理论影响儿童在社会权力不平等情境下的分配行为,心理理论低的儿童倾向于采用匹配原则进行资源分配;心理理论高的儿童倾向于采用补偿原则进行资源分配。(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胡蕊[4](2019)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现代儿童英语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为理论基础,通过重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实验,将实验数据结果与皮亚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异同。本文在对比分析实验数据后探索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指导进行儿童英语教学研究。(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期刊2019年08期)

郭雄伟,曾碧[5](2019)在《“对分易”教学平台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普及,教学改革与互联网的联结问题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对分易"教学平台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中的探索运用,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新领域,该平台也日益发挥出了它的优越性:1)时尚的班级考勤及分组功能,便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及学生思想的碰撞;2)"对分课堂"的精讲和留白,有利于师生共建和谐平等课堂;3)"亮考帮"作业管理及隔堂讨论功能,提高学生知识内化水平;4)灵活多样的线上练习和随机提问,创设性的构建过程性评价模式。(本文来源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孟燕,陈缨[6](2019)在《音乐认知促进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由于大脑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展引起的广泛的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语言交流和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行为刻板。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问题与发音、情感沟通、认知都密切相关。文章基于大脑的可修复性以及音乐对大脑神经系统的有利影响,结合实践探索用歌唱、聆听以及参与音乐表现的方法提升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语意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杨袖苏[7](2019)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影响——班主任管理工作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问题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本文拟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入手,以身边的案例,探讨对学龄儿童进行健康人格培养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科学咨询(教育科研)》期刊2019年06期)

王路[8](2019)在《正向发展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对农村儿童介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青少年的积极健康发展,事关国家未来发展大计。我国农村儿童数量占据全国14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的57%,《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指出农村地区已经具有追求更加科学优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意识,但仍然具有较大进步空间。笔者在前期调研阶段发现Y村儿童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彼此之间较为陌生,严重缺乏沟通且合作意愿较低,缺乏对于合作技巧的认识和运用。二是部分儿童尊重意识需要增强,互帮互助的意识和行动力也有待于提高。叁是部分儿童心理力量较弱自我效能感较低,缺乏自信。上述叁个方面的问题不利于Y村儿童的积极健康发展,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确立叁个研究目的:第一,了解村中儿童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评估儿童的发展情况包括心理力量、良好品格以及关系的连接情况;第二,促进Y村儿童正向发展,成为积极发展的儿童;第叁,探索正向发展理论视角下对农村儿童进行干预的效果。笔者以正向发展理论为视角,确定了叁个研究问题:第一,如何在正向发展理论指导下培养积极发展的儿童;第二,以正向发展理论为指导培养积极儿童的效果如何。本文选取正向发展理论中5Cs中的3Cs——心理力量(自信)、关系的连接、良好的品格叁个方面为介入目标,以自我效能感、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亲子关系为介入内容,以优势视角、增能理论和生命教育理论为介入策略,设计“向阳花开”成长小组七节小组活动和“绿植行动”四次社区活动,帮助Y村儿童改善上述叁个方面的状况。笔者与实习机构社工一起走访邀请村中小学生,以自愿报名参与活动的方式组成小组。选取陈建文、黄希庭(2004)编制的社会适应性量表中人际适应性分问卷和香港中文大学丹尼尔、安德鲁编制的中国青年积极发展量表中的部分问题,结合笔者自己的理解在机构领导和机构督导的帮助下确定了前后测问卷,将前后测问卷所得数据进行录入分析。笔者对组员们的家长进行半结构性访谈,从家长的角度了解组员的前后变化,一句访谈资料做出定性评估,并根据过程评估量表和社工们在活动中的观察分享做出过程评估,一句定量评估、定性评估以及过程评估的结果得出研究结论。以正向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正向发展理论五个维度中的叁个方面为目标,以自我效能感、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亲子关系为介入内容,以优势视角、增能理论和生命教育理论为介入策略,进行小组活动和社区活动,可以满足Y村儿童目前的发展需要,达成促进农村儿童正向发展的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期刊2019-06-03)

文珊慧[9](2019)在《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汉语儿童请求行为的历时发展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语用学和儿童话语能力研究的不断深入,儿童交际话语和语用能力也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请求话语作为日常交际中具有代表性的言语行为也逐渐成为焦点。因此,对儿童请求类言语行为使用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核心点在于对汉语儿童请求言语行为的研究,探究汉语儿童请求行为发展过程中的多种请求策略,及请求言语行为的发展模式。通过对研究对象(一位四岁儿童)24个月请求语用习得的追踪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1.被试后期偏向于使用规约间接请求策略;2.被试会根据请求目标的不同自主选择不同的请求策略;3.对于被试请求语的实施及理解都与语境息息相关。本研究拓展了汉语请求行为和汉语非语言形式请求策略的研究。研究发现都建立在各自不同的语境中,有助于理解汉语儿童请求语的复杂性,从而使教育者和父母重视汉语儿童早期语言发展过程中语用能力的发展,继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引导更适合儿童的语用发展和语用能力。本研究属于个案研究。较之于其他数据也可能揭示不同的请求策略类型,本探索中的一个优点是研究数据源于日常生活,数据分析产生的请求策略折射出出汉语儿童的请求选择;但对于请求策略的研究总结本研究不将过度衍生。最后,大量针对不同家庭孩子的真实数据的收集将对汉语儿童请求言语行为的研究意义重大,这也是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话题和新的研究视角的切入点。(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弗拉维奥·库尼亚,李珊珊,王博雅,蒋琪,岳爱[10](2019)在《投资儿童早期人力资本:儿童早期发展项目设计的经济理论、数据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的早期投资在劳动力市场有着显着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分析人力资本形成的特征和家庭在儿童早期发展领域投资缺失的原因,试图找到改善家庭在儿童早期发展领域的投资途径。在介绍儿童早期发展"LENA开端计划"项目背景、干预方法以及效果的基础上,为中国开展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发展项目提供借鉴,希望中国政府可以在现有投资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在儿童早期发展领域的投资,共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从源头上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儿童的人力资本发展。(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儿童发展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民间儿童游戏现代化发展是指在对民间儿童游戏不断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将民间儿童游戏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不断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如何促进民间儿童游戏的现代化发展,使其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进而完成对民间儿童游戏的保护与发展最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传承,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文章引入文化基因理论,试图在对民间儿童游戏文化基因进行解构的基础上对其现代化发展困境进行探析,并对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文化基因保护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民间儿童游戏现代化发展进而不断丰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在图书馆查阅和购买相关书籍,共找到民间游戏和文化基因理论相关书籍23本,本文参阅了其中12本,引用了8本;通过中国知网等数据平台搜索体育学、民俗学、教育学、基因学等相关文献,通过筛查和选择,最终选取了84篇文献作为研究资料,共引用了其中的13篇,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研究结果:民间儿童游戏现代化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1.基因退化导致现代化发展的源动力缺失。在现代化、都市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生活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居住环境从以横向为主的平房转向了纵向发展的楼房;活动方式从室外阳光下的身体游戏运动转向了室内灯光下的电子游戏体验;人际交流从以多人为主的集体式交流转向单人孤岛化的个人缄默。民间儿童游戏失去了传承与发展的基础,在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其自身文化基因逐渐退化,无法追赶社会发展进步的步伐。2.基因僵化导致现代化发展的内驱力不足。民间儿童游戏的基因僵化是指其自身发展滞后于身边社会的发展变化,自身发展表现出停滞的现象。一方面,独生子女儿童对一些现代化科技化产品表现出更高的兴趣,而面对以身体实践为主的民间游戏时则表现出不会玩也不想玩的态度;另一方面,长辈对晚辈的过多呵护使独生子女缺乏与同辈人交流的机会与实践,导致社交能力与意识的不足,在实际游戏过程中无法产生有效的人际合作。3.基因弱化导致现代化发展的外引力消减。电子游戏与民间儿童游戏在儿童生活世界的不均衡现状造成了民间儿童游戏自身的基因弱化现象产生,具体表现为儿童对民间游戏项目的认知欠缺,在实践中产生了人与物二者的状态失衡;另一方面,"用进废退"的规律告诉我们自身外引力的消减势必导致自身现代化发展的不足,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不适应则进一步加速了这种失衡状态,在优胜劣汰的社会选择中处于被动地位。4.基因虚化导致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力降低。基因虚化是指由于缺失对民间儿童游戏应有的价值关怀及文化关照,导致民间儿童游戏自身的活力缺失,良性基因发展失衡引起了自身基因的衰弱进而形成虚化现象。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游戏"的态度更多是处于一种否定的理解,以主流的观点来看,游戏和玩是不应该被提倡和发扬的;在文化研究领域中,游戏研究又处于边缘化地带。游戏自身的文化基因逐渐虚化无力,在现代化发展中缺少应有的影响力也失去了自身文化基因的传承能力。研究结论:民间儿童游戏现代化发展困境化解:1.以数据库构建为重心的基因保存。民间儿童游戏的现代化发展首先要对其多样性的文化基因进行保存,这也是防止民间儿童游戏文化基因进一步退化的手段和方式。以构建数据库形式记录民间儿童游戏是保存其基因多样性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民间儿童游戏数据库、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化存储方的式构建,将民间儿童游戏现代化发展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阻止了游戏自身文化基因的进一步退化,防止了原生游戏的进一步异化与消减。2.以学校活动为载体的基因保育。基因保育是指通过人为干预手段为民间儿童游戏提供必要的外界环境和物质条件以促进其现代化发展进程。学校具有相对封闭的内部环境和充足的活动空间,是民间儿童游戏基因保育的主要场所。根据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将学校活动方式分为大班空和体育课两个类型,在具体内容选择中,要结合学校综合环境及民间儿童游戏自身特点进行综合考查。3.以社区体验为中心的基因修复。基因修复是指在民间儿童游戏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对不良病变的文化基因进行纠正和修补,使其仍能够正常表达自身性状的文化特征。在儿童的主要居住空间社区中,通过人为设计和建造游戏场地的方式有利于民间儿童游戏文化基因的不断修复。社区民间儿童游戏体验中心的构建,为儿童确立了相对独立的游戏场域,通过配备具体的游戏器具和场所,为儿童提供接近自然的机会,加深民间儿童游戏全方位融入儿童生活的过程。4.以国家政策为主导的基因优化。基因优化是指以外部力量引导民间儿童游戏的发展,在发展中使自身文化基因不断获得活力与动能并逐渐优良改善的过程。民间儿童游戏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以自身文化基因的不断优化为前提,这就要求国家政策在儿童游戏现代化发展中应始终做到良好的保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儿童发展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王媛祯.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理论思考[J].中华少年.2019

[2].宋博.民间儿童游戏现代化发展困境及化解——基于文化基因理论视角[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林小霞,刘秀丽.3~8岁儿童在社会权力不平等情境下分配行为的发展特点:心理理论的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4].胡蕊.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现代儿童英语教育[J].散文百家.2019

[5].郭雄伟,曾碧.“对分易”教学平台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

[6].孟燕,陈缨.音乐认知促进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

[7].杨袖苏.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影响——班主任管理工作叙事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

[8].王路.正向发展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对农村儿童介入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9

[9].文珊慧.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汉语儿童请求行为的历时发展个案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10].弗拉维奥·库尼亚,李珊珊,王博雅,蒋琪,岳爱.投资儿童早期人力资本:儿童早期发展项目设计的经济理论、数据及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

标签:;  ;  ;  ;  

儿童发展理论论文-王媛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