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番茄黄曲叶病毒论文-曹刘素

中国番茄黄曲叶病毒论文-曹刘素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番茄黄曲叶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烟草曲茎病毒,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卫星嵌合体,种群

中国番茄黄曲叶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曹刘素[1](2015)在《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卫星和烟草曲茎病毒卫星的嵌合体种群遗传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研究表明,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TYLCCNV)和烟草曲茎病毒(Tobacco curly shoot virus,TbCSV)及其伴随的β卫星分子(TYLCCNB和TbCSB)具有类似于植物RNA病毒的遗传变异特点,其种群结构表现“准种”特性。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TYLCCNB和TbCSB比其辅助病毒具有更丰富的种群遗传结构,突变频率更高。TYLCCNB突变克隆百分率和突变频率均高于TbCSB,且伴随异源辅助病毒时β卫星具有更高的突变克隆百分率和突变频率。βC1是β卫星分子上唯一一个功能基因,其编码的pC1蛋白非卫星复制所必需,但对辅助病毒诱导寄主症状具有关键作用。TbCSB-10C1和TYLCCNB-35C1是两个p卫星TbCSB和TYLCCNB互换βC1基因所得的嵌合体。本研究以TbCSV Y35分离物(Y35A),以及卫星TbCSB Y35分离物(Y35β)和TYLCCNB Y10分离物(Y10β)的嵌合体Y35β-10C1、Y10β-35C1为实验材料,将辅助病毒Y35A分别伴随两个卫星嵌合体的侵染性克隆接种本氏烟和心叶烟,从接种植株中共获得4个Y35β-10C1和4个Y10β-35C1卫星嵌合体种群,并对这些卫星嵌合体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变异特点进行了分析。对卫星嵌合体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表明,Y10β-35C1和Y35β-10C1所有种群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符合“准种”结构特征。其中Y10β-35C1和Y35β-10C1种群的平均突变克隆百分率分别为100%和37.68%;平均突变频率分别为6.31×10-3和3.55×10一,二者相差了一个数量级,且无论是在本氏烟还是心叶烟中Y35β-10C1种群的变异水平均低于Y10β-35C1种群;表明Y10β-35C1种群的遗传结构更丰富,突变频率比Y35β-10C1种群更高。本研究比较了卫星嵌合体Y10β-35C1和Y35β-10C1种群在不同植株中的变异水平,结果表明Y35β-10C1和Y10β-35C1的致病性都很强,接种本氏烟和心叶烟9-12d即可观察到严重的双生病毒典型症状,但在两种寄主中其种群的变异水平不同。Y35β-10C1在本氏烟和心叶烟中平均突变克隆百分率分别为12.5%和20.09%,平均突变频率分别为2.07×104和5.03×10-4,表明Y35β-10C1在心叶烟中的变异水平高于本氏烟;Y10β-35C1在本氏烟和心叶烟中平均突变克隆百分率均为100%,平均突变频率分别为6.12×104和7.71×10一,表明Y10β-35C1在心叶烟中的变异水平略高于本氏烟。从不同的接种时间来看,Y35β-10C1-60d和Y35β-10C1-120d种群的平均突变克隆百分率分别为23.96%和8.48%,平均突变频率分别为2.38×104和4.73×10-,可见120d的Y35p-10C1种群较60d种群变异水平高。而Y10β-35C1-60d和Y10β-35C1-120d种群的平均突变克隆百分率均为100%,平均突变频率分别为6.51×10-3和7.32×10-3,表明120d的Y10β3-35C1种群较60d种群变异水平高。对卫星嵌合体种群内突变分布的分析表明,Y35β-10C1种群和Y10β3-35C1种群的突变分布规律类似,Y35β-10Cl和Y10β3-35C1种群的碱基突变主要发生在A-rich区,在该区域内的突变频率分别为3.46×10-4和4.79×10-3;其中Y10β-35C1种群在A-rich区的突变位点又主要集中在950-964核苷酸位点这一区段,Y35β3-10C1在A-rich区则无明显的突变区段。卫星嵌合体在SCR区和βC1区少有发生,Y35β3-10C1和Y10β-35C1种群在SCR区的突变频率分别为1.73×10-5和1.62×10-,在βC1区的突变频率分别为8.66×10-6和2.43×10-5,显着低于A-rich区的突变频率。对卫星嵌合体种群内突变类型的分析表明,Y35β3-10C1种群的碱基突变类型包括碱基替换和碱基插入,其中在本氏烟中没有明显的突变类型倾向,突变较为随机,但在心叶烟中有明显的G→T和G→A的突变倾向。Y10β-35C1种群的碱基突变类型为碱基替换、碱基插入和碱基缺失,其中在碱基替换突变类型中,本氏烟中有明显的G→A、T→G、T→C、C→T、C→A的突变趋势,在心叶烟中T→G、 T→C、C→T则为优势突变类型,但无论在本氏烟还是心叶烟中碱基A的插入和缺失均占了很大比例,在本氏烟中碱基A的插入占了整个突变的26.17%,碱基A的缺失占了整个突变的18.91%,在心叶烟中碱基A的插入占了整个突变的41.45%,碱基A的缺失占了整个突变的20.09%。与Y10β-35C1 60B相比Y10β-35C1 120B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除增加了C→T,C→A突变外还检测到碱基G和碱基C的插入突变,Y10β3-35C1 120X比Y10β3-35C160X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除增加了碱基G→T、G→C、A→T以及C→G的突变外,还检测到碱基G和碱基C的缺失突变。可以看出Y10β-35C1种群无论在心叶烟还是在本氏烟中T→C突变和C→T突变均为优势突变。(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5-05-15)

曹琳鸽[2](2015)在《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卫星DNA编码的βC1蛋白的磷酸化对其抑制转录水平基因沉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 TYLCCNV)是单组份的双生病毒,其伴随的卫星DNA (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Betasatellite, TYLCCNB)编码的pC1蛋白是一个致病因子和RNA沉默抑制子,不仅能够诱导严重的病毒症状而且能够抑制甲基化介导的转录水平基因沉默(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TGS)。为了抵御双生病毒的侵染,番茄中具有激酶活性的SlSnRK1[Snf (sucrose non-fermenting)-1-related protein kinasesl]蛋白可以通过磷酸化βC1从而减轻病毒诱导的症状。但是,目前尚不清楚pCl的磷酸化如何进一步影响其相关功能。因此,本文围绕pCl蛋白的磷酸化修饰对其抑制TGS能力的影响开展了相关研究。前期的研究表明,将pCl蛋白两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第33位的丝氨酸(Serine, Ser)和78位的苏氨酸(Threonine, Thr),分别或者同时突变为组成型磷酸化的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Asp),突变体的侵染性克隆在本氏烟上的发病时间延迟,侵染效率下降;而将Ser33和Thr7s分别或者同时突变为不能被磷酸化的丙氨酸(Alanine, Ala)后,突变体侵染性克隆在本氏烟上的发病时间和侵染效率与野生型pC1的侵染性克隆相似。为了明确pCl磷酸化是否影响pC1蛋白的表达水平,首先将构建于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 PVX)表达载体上的6个βCl磷酸化突变体pGR106-βC1S33A, pGR106-βC1S33D、pGR106-βC1T78A、pGR106-βC1T78D、pGR106-βC1S33A/T78A和pGR106-βC1S33D/T78D分别接种本氏烟,以pC1的单克隆抗体进行Western blot分析,发现βC1突变后其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进一步将PVX相关重组载体接种GFP转录水平沉默的16-TGS本氏烟,发现pCl的非组成型磷酸化突变体pGR106-βC1S33A、pGR106-βC1T78A和pGR106-βC1S33A/T78A与野生型PGR106-βC1一样可以回复GFP荧光,但是其组成型磷酸化的突变体PGR106-βC1S33D、pGR106-βC1T78D和pGR106-βC1S33D/T78D不能回复GFP荧光,表明pC1的组成型磷酸化突变体不能抑制GFP的转录水平基因沉默。利用Chop-PCR实验发现,pC1非组成型磷酸化突变体侵染性克隆TYLCCNBS33A、 TYLCCNBT78A和TYLCCNBS33A/T78A与野生型TYLCCNB一样可以降低其辅助病毒TYLCCNV基因组的甲基化水平,但是pCl组成型磷酸化突变体的侵染性克隆TYLCCNBS33D、TYLCCNBT78D和TYLCCNBS33D/T78D不能降低辅助病毒TYLCCNV基因组的甲基化水平,表明pC1的组成型磷酸化突变体减弱了其抑制辅助病毒TYLCCNV基因组甲基化的能力。以上结果表明,pC1蛋白的组成型磷酸化突变体可能通过减弱其抑制辅助病毒甲基化的能力,从而失去了抑制甲基化介导的TGS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3-01)

李俊州[3](2014)在《内生细菌EBS05的GFP标记及其诱导番茄抗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防细菌EBS05是一株樟树内生枯草芽胞杆菌,具有较强的根际定殖能力,且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稳定的拮抗活性,其产生的脂肽类抗生素Surfactin A是诱导烟草抗烟草花叶病毒的有效激发子,并通过激活SA信号转导途径诱导烟草产生系统抗病性,显示出良好的生防应用潜力。为了进一步明确内生细菌EBS05的生防机理,本研究采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技术和抗生素标记法,研究了菌株EBS05在番茄根表以及番茄体内和根际的定殖动态;以番茄品种江蔬1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RT-PCR和Real time PCR技术,研究了菌株EBS05对番茄植物的促生作用及其对番茄抗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诱导抗性。结果如下:1、利用电击转化法将携带质粒gfpmut3a基因的穿梭载体pGFP4412导入菌株EBS05,获得了成功表达GFP的标记菌株EBS05-gfp。菌株EBS05-gfp可有效定殖于番茄根部表面。生物学特性检测结果表明,EBS05-gfp的生长曲线、生物膜形成能力及抗菌活性均与野生菌株一致;EBS05在番茄植株体内和根际的定殖动态测定结果表明,EBS05在番茄根、茎内均能有效定殖,其在番茄根和茎内的定殖数量均表现为接种初期逐渐增加,至接种后第14 d达到最高峰。同时,菌株EBS05具有较强的根际定殖能力,以菌体浓度为108 cfu/mL的菌悬液灌根处理后2~28 d,菌株EBS05在土壤中的定殖量始终维持在106 cfu/g·FW以上。2、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菌株EBS05对番茄植物的促生作用,并初步探讨了其促生机理。结果表明,EBS05对番茄植物具有明显的促生效果。菌株EBS05可诱导番茄体内扩张蛋白基因LeEXP2、LeEXP5和LeEXP18的持续增量表达,表明EBS05可能通过诱导扩张蛋白基因的增量表达促进番茄植物生长。同时,EBS05灌根处理后,番茄根际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着增加,真菌数量在处理初期增加,但在处理后期明显降低,根际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明显提高,表明EBS05对番茄的促生作用也可能与其改变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提高土壤酶活力有关。3、内生细菌EBS05能有效诱导番茄对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系统抗性。EBS05诱导处理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病时间延迟,病害明显减轻,诱导抗病性效果达53.60%。4、运用RT-PCR和Real time PCR技术研究了EBS05对番茄诱导抗性的信号转导途径。结果表明,EBS05诱导处理后,番茄体内SA信号转导途径下游标记基因NPR1和PR1均在挑战接种后第1 d被激活,并持续增量表达,至第7 d时,其相对表达量达到最高峰值,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6倍和13倍,由此推测,内生细菌EBS05诱导番茄对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系统抗性是通过SA信号转导途径实现的。同时,在挑战接种后第5 d,JA信号转导途径下游的标记基因Coi1被激活,且增量表达,表明在EBS05诱导番茄对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系统抗性的信号转导途径过程中,可能存在SA信号途径和JA信号途径的交叉协同作用。5、采用RT-PCR技术研究了EBS05对番茄体内病程相关蛋白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EBS05可诱导番茄体内PR1、PR2和PR3基因持续增量表达,并有效激活PR5基因的诱导表达。EBS05诱导处理后,番茄体内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分别于挑战接种后第7 d和第9 d达到活性峰值。6、分别采用比色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了防卫相关酶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EBS05诱导处理后,番茄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健康植株,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诱导处理后1~5 d略有下降,但是从诱导处理后第7 d起,活性迅速升高,其活性值始终显着高于对照,而EBS05诱导处理再挑战接种后,SOD、POD、PPO和PAL活性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结合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病程分析,菌株EBS05诱导处理后番茄植物黄化曲叶病毒病害表现延迟和发病程度减轻与番茄体内防卫相关酶活性的提高有一定的相关性;EBS05可诱导番茄体内SOD、POD和PPO同工酶的积累量增加,并产生新的同工酶带。(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4-10-01)

李俊州,王春梅,文才艺,臧睿[4](2014)在《内生细菌EBS05对番茄抗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诱导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内生细菌EBS05对番茄抗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CV)的诱导作用,以番茄品种江蔬14为材料,测定了生防细菌诱导处理后番茄体内防御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其同工酶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内生细菌EBS05对番茄植物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内生细菌EBS05诱导处理再接种TYLCCV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病害明显减轻,诱导抗病性效果达53.60%,且发生时间延迟。菌株EBS05诱导后7~15d,番茄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显着高于健康植株(对照);此外,TYLCCV侵染后9~15 d,番茄体内POD和PPO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相应的同工酶积累量也减弱,而内生细菌EBS05可诱导番茄体内SOD、POD和PPO同工酶的积累量增加,并产生新的同工酶带。(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李方方[5](2014)在《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卫星DNA抑制转录后基因沉默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TYLCCNV)伴随的卫星DNAβ(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betasatellite,TYLCCNB)对于诱导症状、增强病毒的致病性及抑制RNA沉默是必需的,而TYLCCNB编码唯一的βCl蛋白不仅是致病因子,也是RNA沉默抑制子。但到目前为止,βC1抑制RNA沉默的机理尚不清楚。为了解析βCl蛋白抑制RNA沉默的机制、明确RNA沉默途径中抵抗双生病毒侵染的关键基因的作用,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1βC1蛋白抑制RNA沉默的机制:我们利用芯片技术比较了TYLCCNV/TYLCCNB和TYLCCNV侵染本氏烟后差异性表达的基因,以及βC1转基因本氏烟植株相对于野生型植株的差异性表达的基因。我们发现TYLCCNB或βC1显着上调本氏烟一个钙调素类似蛋白基因Nbrgs-CaM的表达,而且TYLCCNB的侵染还能够上调普通烟和番茄中Nbrgs-CaM同源物的表达。我们利用经典的农杆菌浸润RNA沉默抑制试验,发现本氏烟、普通烟和番茄rgs-CaMs都能够抑制转录后基因沉默(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PTGS),而且Nbrgs-CaM还能抑制TYLCCNV诱导的基因沉默,因此证明了这些rgs-CaMs是植物内源的RNA沉默抑制子。我们利用35S启动子转基因过量表达Nbrgs-CaM,发现转基因植株表现出与βC1转基因植株类似的发育缺陷表型。通过构建Nbrgs-CaM双链发夹RNA沉默载体获得了Nbrgs-CaM基因表达下调的转基因植株,我们发现在该转基因植株上βC1失去了诱导典型症状及抑制PTGS的能力,表明Nbrgs-CaM介导了βCl诱导症状及抑制PTGS的功能。此外,我们还发现Nbrgs-CaM及其在普通烟与番茄中的同源物对TYLCCNV在茄科寄主中的致病力起了重要作用。2RDR6介导的RNA沉默在抵御双生病毒侵染中的作用:通过分析pC1与Nbrgs-CaM对正链RNA及双链RNA介导RNA沉默的抑制,我们发现两者只能抑制正链RNA诱导的PTGS,而不能抑制双链RNA诱导的PTGS,同时发现它们也只能抑制次级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siRNAs)的产生而不能抑制初级siRNAs的产生。进一步分析发现βC1通过上调Nbrgs-CaM的表达抑制NbRDR6介导的RNA沉默,而NbRDR6沉默的转基因植株不仅阻断了TYLCCNV诱导的基因沉默,还表现出对双生病毒侵染的超敏感性。另外,我们发现RDR6在决定双生病毒的寄主范围中起重要的作用,TYLCCNV能够突破寄主限制侵染拟南芥rdr6突变体。3SGS3介导的RNA沉默在抵御双生病毒侵染中的作用:在拟南芥中,RDR6可与双链RNA结合蛋白SGS3互作并形成复合体,在次级siRNAs合成中起重要作用。为了研究Nbrgs-CaM是否会影响NbSGS3的功能,我们克隆了NbSGS3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我们发现NbSGS3在正链RNA诱导的基因沉默、GFP系统沉默的建立及维持、双生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及双生病毒的抗性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NbSGS3能够协同NbRDR6参与对双生病毒的抗性。此外通过酵母双杂交与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我们还发现Nbrgs-CaM与NbSGS3能够互作,并且Nbrgs-CaM的过表达不仅能够影响NbSGS3的亚细胞定位,使其不能定位于'siRNA-bodies'上,也会降低NbSGS3蛋白在植物中的表达水平。4DNAβ上调Nbrgs-CaM表达的机理分析:利用甲基化抑制剂和Chop-PCR方法对Nbrgs-CaM启动子进行甲基化分析,我们发现其启动子处于甲基化状态,而且表达βC1能够降低Nbrgs-CaM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对pC1的核定位突变体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该突变体不仅不能抑制Nbrgs-CaM启动子的甲基化,也不能上调Nbrgs-CaM的表达及抑制PTGS.对Nbrgs-CaM启动子的序列进行克隆,我们获得了该启动子驱动报告基因GUS和GFP表达的转基因本氏烟植株,并且发现TYLCCNV伴随的TYLCCNB的侵染能够特异地上调Nbrgs-CaM启动子驱动的报告基因的表达。我们的这些发现阐述了一个全新的机制:病毒编码的RNA沉默抑制子能够利用植物内源RNA沉默抑制子Nbrgs-CaM抑制RNA沉默及诱导症状,并强调了RDR6与SGS3在抵抗双生病毒侵染的RNA防卫反应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我们也发现了βC1抑制TGS产生的效应能够作用于PTGS,从而明确了βC1在抑制TGS与PTGS这两个途径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6-01)

张召军,王晓彬,王慧,刘林,张心阁[6](2014)在《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利用根吸收法诱导基因沉默(VIGS)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含硫黄素酶Su基因的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卫星DNA作为载体,通过冻融法将其转化到农杆菌中,利用根部吸收法进行农杆菌侵染,对农杆菌介导的病毒诱导基因沉默体系进行了优化,探讨对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以OD600值为1.5的含质粒pBinPLUS-2mβ-Su,pBinPLUS-1.7A的农杆菌菌液1∶1混合进行根部吸收法侵染22-25 d的番茄幼苗,目的基因Su沉默导致番茄幼苗出现光漂白现象,半定量RT-PCR检测目的基因Su mRNA被显着降解,该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对植物基因进行高通量功能分析。(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4年01期)

潘登,李元喜,栾军波,刘树生,刘银泉[7](2014)在《烟粉虱及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嗅觉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生病毒可通过调控寄主植物促进媒介昆虫烟粉虱种群增长,然而病毒侵染植物后是否通过调控植物挥发物来影响烟粉虱及其天敌的嗅觉反应还未见报道。【目的】本文旨在研究烟草植株感染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TYLCCNV)后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及其重要寄生性天敌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Zolnerowich and Rose)嗅觉反应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Y形嗅觉仪方法,我们测试了烟粉虱及海氏桨角蚜小蜂对带毒植株、健康植株及烟粉虱危害植株的选择偏好性。【结果】烟粉虱及海氏桨角蚜小蜂选择携带TYLCCNV病毒的烟草显着多于健康烟草植株,但烟草被病毒与烟粉虱共同侵染时,烟粉虱对带毒烟草的选择仍显着多于无毒植株,而寄生蜂虽然仍较多选择带毒植株,但无显着差异。【结论】这些结果表明烟粉虱及海氏桨角蚜小蜂偏好选择携带TYLCCNV病毒的烟草,但这种偏好作用在烟粉虱取食共同危害时有一定程度的减弱。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双生病毒侵染植物可增加烟粉虱及其天敌对植物的选择作用,并就其功能及机制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何文波[8](2014)在《应用刺吸电位图谱技术探讨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对烟粉虱取食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烟粉虱Middle East-Aisa Minor1(MEAM1)隐种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入侵害虫之一,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暴发成灾。其主要通过传播植物病毒对作物造成危害,其中由其传播的中国番茄黄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 TYLCCNV)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威胁。该病毒与烟粉虱互作在烟粉虱入侵及病毒流行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室早期研究揭示了两者复杂的互作关系,即TYLCCNV在MEAM1体内存在会不利于烟粉虱种群增长,但烟草感染TYLCCNV后能改善MEAM1的营养吸收,显着提高其寿命和产卵量进而帮助种群增长。本文利用刺吸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技术,试图从烟粉虱取食角度,更深入地探讨TYLCCNV-MEAM1烟粉虱的互作关系及其机制。本研究从以下叁个方面探讨病毒-烟粉虱互作:(1)TYLCCNV对MEAM1取食行为的直接影响;(2)TYLCCNV感染寄主植物后对MEAM1取食的综合影响;(3)TYLCCNV影响烟粉虱取食对自身传播的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 TYLCCNV对MEAM1取食的直接影响在病毒非寄主植物棉花上,与不带毒烟粉虱相比,带毒烟粉虱取食过程中的刺探次数增多,平均每次刺探时间较短,且第一次到达韧皮部所需时间较长。表明烟粉虱带毒后口针在植物中的刺探过程不顺利,会推迟其在韧皮部取食的开始。不带毒烟粉虱取食时间显着长于带毒烟粉虱。可见,病毒对烟粉虱取食行为有不利的直接影响。2.TYLCCNV对MEAM1取食的综合影响烟草带毒后推迟了烟粉虱的刺探行为,可能是由于烟粉虱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在爬行或寻找较好的着力点上。因此推测这种差异是由感毒烟草叶片结构或生理改变引起。与在健康烟草上取食的烟粉虱个体相比,带毒个体刺探次数较多,推测病毒对烟粉虱刺探过程中有不利的作用,而在烟草带毒后烟粉虱个体的刺探次数减少,利于烟粉虱刺探,且这种有利作用抵消并超越了病毒直接的不利作用。病毒在烟粉虱和烟草中共同存在不仅使烟粉虱更快到达韧皮部,还使烟粉虱取食时间增长。多个参数共同说明了烟草带毒对烟粉虱取食有利。另一方面,在带毒烟草上较多的取食量增加了烟粉虱对病毒的摄取,可能会增加病毒传播的几率。3. TYLCCNV影响烟粉虱取食对自身传播的作用比较不携带及携带TYLCCNV的MEAM1在烟草幼苗上的取食行为发现,病毒会延长烟粉虱取食时间,但伴随病毒分泌的唾液分泌时间没有显着差异。病毒可能主要通过延长烟粉虱取食时间,增加取食量,以保证带毒烟粉虱的良好发育来促进其对病毒的传播。综上所述,TYLCCNV会从刺探路径及取食植物汁液两方面影响烟粉虱取食。具体表现为病毒对MEAM1取食行为不利的直接作用,当烟粉虱在带毒植株上取食时,这种不利的直接作用被植物所介导的病毒产生的有利作用抵消和超越,最终表现出病毒对烟粉虱的有利作用。在烟草幼苗上,病毒可能通过增加烟粉虱的取食时间,而有利于带毒烟粉虱生长从而保证其自身传播。然而病毒影响烟粉虱取食的具体生理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1-01)

包敏[9](2013)在《中国番茄黄曲叶病毒卫星编码的βC1蛋白与烟草寄主因子NtRFP1的互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番茄黄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 TYLCCNV)是典型的单组份双生病毒,其伴随的卫星DNA (TYLCCNB)是该病毒在寄主植物上引起症状所必需的。研究发现,TYLCCNB的互补链上所编码pC1蛋白是一个症状决定因子和RNA沉默抑制子。为深入了解TYLCCNV/TYLCCNB在寄主植物上的致病机理以及植物在抵抗病毒侵染过程中所产生的防御反应。本研究对TYLCCNB βC1与普通烟寄主因子RING finger蛋白NtRFP1的互作展开了研究。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发现, TYLCCNB βC1能与NtRFP1发生互作。序列分析表明,普通烟NtRFP1基因全长为1455bp,预测编码一个485aa的蛋白。另外,利用DNAStar软件对普通烟NtRFP1蛋白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其与辣椒CaRFP1和番茄S1RFP1等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分别达到86.4%和83.4%。进一步通过InterProScan软件(http://www.ebi.ac.uk/Tools/InterProScan/)对NtRFP1蛋白的保守功能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tRFP1蛋白主要含有VWA (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type A domain)和RING (RING finger domain)两个保守的功能结构域。根据NtRFP1的二级结构与保守功能域分别设计了4个NtRFP1突变体用于分析其与βC1蛋白互作的区域,结果表明NtRFP1蛋白的RING结构域(第443-475位氨基酸)是与pCl蛋白互作的位点。通过real-time RT-PCR测定NtRFP1mRNA在普通烟中表达的组织特异性,结果表明NtRFP1mRNA在种子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根和花中,而在叶子和茎中表达量最低。另外,TYLCCNV/TYLCCNB的侵染能上调NtRFP1mRNA在普通烟叶片中的积累。通过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NtRFPl蛋白主要定位于烟草表皮细胞的细胞质与细胞核中。为深入研究NtRFP1与βC1体内互作的生物学意义,我们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对普通烟进行遗传转化,获得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T0代普通烟植株,通过PCR筛选阳性转基因植株,并利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转基因植株中NtRFP mRNA在细胞内的积累水平,获得过表达NtRFP1基因[NtRFP1(+)]或沉默NtRFP1基因[NtRFP1(-)]的转基因普通烟植株。为研究NtRFP1蛋白对病毒诱导的症状以及植物体内病毒DNA积累量的影响,对T1代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NtRFP1(+)、NtRFP1(-)及野生型(WT)普通烟注射接种TYLCCNV/TYLCCNB并观察症状。结果表明,与WT普通烟相比,NtRFP1(+)植株表现出轻微的症状,但病毒DNA积累量高;而NtRFP1(-)植株症状表型严重,但病毒DNA积累量低。表明NtRFP1蛋白能减轻病毒诱导的症状并负调控植物对病毒的积累。利用PVX载体(pGR106)构建了GFP、NtRFP1以及NtRFP1E3ligase-dead突变体NtRFP1H459Y的重组表达载体,并分别与pGR106-βC1浸润共接种本氏烟。共表达βC1与NtRFP1蛋白的植株表现出轻微的症状,而共表达βC1和GFP或NtRFP1H459Y蛋白的植株症状表型严重。通过免疫印迹分析,共表达NtRFP1样品中的βC1蛋白含量明显比对照组共表达GFP样品中βC1蛋白含量少,几乎检测不到βC1蛋白;而共表达NtRFP1H459Y样品中βC1蛋白的含量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变化。上述结果表明,普通烟NtRFP1蛋白能促进βC1蛋白的降解,进而减轻βC1蛋白所诱导的症状,从而有利于实现对病毒的防卫反应。(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6-10)

孙书娥,唐前君,刘勇,肖启明,谭新球[10](2013)在《RNA沉默介导的转基因烟草抗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TYLCCNV)病在我国自南向北不断蔓延,发病地块减产甚至绝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应用RNA沉默(RNA silencing)防治病毒病原理构建TYLCCN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部分基因片段dsRNA(double-strand RNA)导入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获得了抗TYLCCNV的转基因烟草。实验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转基因烟草植株的基因组中。用TYLCCNV侵染性克隆接种转基因烟草,症状观察和PCR检测发现,对TYLCCNV表现为免疫的转基因烟草占14.6%。Northernblot分析表明,在不同的抗病类型转基因植株中,目的基因mRNA的积累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其积累量与抗病型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对利用RNA沉默防治TYLCCNV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中国番茄黄曲叶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 TYLCCNV)是单组份的双生病毒,其伴随的卫星DNA (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Betasatellite, TYLCCNB)编码的pC1蛋白是一个致病因子和RNA沉默抑制子,不仅能够诱导严重的病毒症状而且能够抑制甲基化介导的转录水平基因沉默(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TGS)。为了抵御双生病毒的侵染,番茄中具有激酶活性的SlSnRK1[Snf (sucrose non-fermenting)-1-related protein kinasesl]蛋白可以通过磷酸化βC1从而减轻病毒诱导的症状。但是,目前尚不清楚pCl的磷酸化如何进一步影响其相关功能。因此,本文围绕pCl蛋白的磷酸化修饰对其抑制TGS能力的影响开展了相关研究。前期的研究表明,将pCl蛋白两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第33位的丝氨酸(Serine, Ser)和78位的苏氨酸(Threonine, Thr),分别或者同时突变为组成型磷酸化的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Asp),突变体的侵染性克隆在本氏烟上的发病时间延迟,侵染效率下降;而将Ser33和Thr7s分别或者同时突变为不能被磷酸化的丙氨酸(Alanine, Ala)后,突变体侵染性克隆在本氏烟上的发病时间和侵染效率与野生型pC1的侵染性克隆相似。为了明确pCl磷酸化是否影响pC1蛋白的表达水平,首先将构建于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 PVX)表达载体上的6个βCl磷酸化突变体pGR106-βC1S33A, pGR106-βC1S33D、pGR106-βC1T78A、pGR106-βC1T78D、pGR106-βC1S33A/T78A和pGR106-βC1S33D/T78D分别接种本氏烟,以pC1的单克隆抗体进行Western blot分析,发现βC1突变后其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进一步将PVX相关重组载体接种GFP转录水平沉默的16-TGS本氏烟,发现pCl的非组成型磷酸化突变体pGR106-βC1S33A、pGR106-βC1T78A和pGR106-βC1S33A/T78A与野生型PGR106-βC1一样可以回复GFP荧光,但是其组成型磷酸化的突变体PGR106-βC1S33D、pGR106-βC1T78D和pGR106-βC1S33D/T78D不能回复GFP荧光,表明pC1的组成型磷酸化突变体不能抑制GFP的转录水平基因沉默。利用Chop-PCR实验发现,pC1非组成型磷酸化突变体侵染性克隆TYLCCNBS33A、 TYLCCNBT78A和TYLCCNBS33A/T78A与野生型TYLCCNB一样可以降低其辅助病毒TYLCCNV基因组的甲基化水平,但是pCl组成型磷酸化突变体的侵染性克隆TYLCCNBS33D、TYLCCNBT78D和TYLCCNBS33D/T78D不能降低辅助病毒TYLCCNV基因组的甲基化水平,表明pC1的组成型磷酸化突变体减弱了其抑制辅助病毒TYLCCNV基因组甲基化的能力。以上结果表明,pC1蛋白的组成型磷酸化突变体可能通过减弱其抑制辅助病毒甲基化的能力,从而失去了抑制甲基化介导的TGS的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番茄黄曲叶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曹刘素.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卫星和烟草曲茎病毒卫星的嵌合体种群遗传变异分析[D].西南大学.2015

[2].曹琳鸽.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卫星DNA编码的βC1蛋白的磷酸化对其抑制转录水平基因沉默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5

[3].李俊州.内生细菌EBS05的GFP标记及其诱导番茄抗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4

[4].李俊州,王春梅,文才艺,臧睿.内生细菌EBS05对番茄抗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诱导作用[J].江苏农业学报.2014

[5].李方方.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卫星DNA抑制转录后基因沉默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4

[6].张召军,王晓彬,王慧,刘林,张心阁.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利用根吸收法诱导基因沉默(VIGS)的初步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4

[7].潘登,李元喜,栾军波,刘树生,刘银泉.烟粉虱及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嗅觉反应[J].应用昆虫学报.2014

[8].何文波.应用刺吸电位图谱技术探讨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对烟粉虱取食行为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4

[9].包敏.中国番茄黄曲叶病毒卫星编码的βC1蛋白与烟草寄主因子NtRFP1的互作研究[D].浙江大学.2013

[10].孙书娥,唐前君,刘勇,肖启明,谭新球.RNA沉默介导的转基因烟草抗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研究[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3

标签:;  ;  ;  ;  

中国番茄黄曲叶病毒论文-曹刘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