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基因组感染性克隆论文-张春雨,李小宇,张淋淋,王永志,李启云

亚基因组感染性克隆论文-张春雨,李小宇,张淋淋,王永志,李启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亚基因组感染性克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SMV,株系,生物学特性

亚基因组感染性克隆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雨,李小宇,张淋淋,王永志,李启云[1](2016)在《大豆花叶病毒东北3号株系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的大豆病害之一,不仅造成大豆产量降低,还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SMV基因组是单链正义RNA,通过构建感染性克隆有助于对其进行分子水平上的操作与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8-05)

张淋淋,李小宇,张春雨,尤晴,王永志[2](2015)在《东北大豆花叶病毒3号株系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东北大豆花叶病毒3号株系(SMV-3)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提取SMV-3总RNA,反转录体外合成cDNA第一条链,采用PCR方法扩增出SMV-3全长的叁个片段,将各PCR产物与载体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连接获得含有完整SMV-3基因组的重组质粒,并经测序验证比对构建前后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命名为pSMV,利用基因枪法将pSMV重组质粒导入大豆,通过ELISA,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SMV感染性克隆已成功侵染受体植株,表明成功构建了SMV-3全基因组的感染性克隆。为进一步研究大豆花叶病毒提供了良好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平台。(本文来源于《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9-09)

王蓓,刘芳,王汉清,李宁,魏建忠[3](2013)在《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H-J11株的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的致病机理,采用PCR方法分4段分别扩增出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安徽分离株AH-J11的前病毒cDNA,PCR产物经克隆鉴定,酶切后顺次连接,获得含有完整ALV-J AH-J11株前病毒cDNA的重组质粒,命名为pSK-AH-J11。将AH-J11株全基因序列克隆至pBluescriptⅡSK(+)载体中,得到重组质粒pBl-AH-J11,并将其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并经测序验证比对拯救前后病毒的gp85基因序列,结果均表明拯救出了1株重组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rALV-J)。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鸡ALV-J的感染性克隆并救获了其重组病毒,为研究禽白血病的致病机理提供了良好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平台。(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袁道莉,王吉贵,毛亚萍,马君,侯蔷[4](2012)在《水貂肠炎细小病毒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貂肠炎病毒(Mink enteritis virus,MEV)是引起水貂以剧烈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烈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的病原体。MEV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细小病毒属,病毒粒子无囊膜,直径约18~26 nm,呈正二十面体对称,基因组为线性、单股负链DNA,大小约为5000 bp。目前,该病仍屡次爆发和流行于世界各养貂国家,给养貂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2年S1期)

袁道莉,王吉贵,毛亚萍,马君,侯蔷[5](2012)在《水貂肠炎细小病毒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貂肠炎病毒(Mink enteritis virus,MEV)是引起水貂以剧烈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烈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的病原体。MEV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细小病毒属,病毒粒子无囊膜,直径约18~26nm,呈正二十面体对称,基因组为线性、单股负链DNA,大小约为(本文来源于《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2-08-01)

孙锦[6](2008)在《鸭腺病毒1型病毒全基因组感染性BAC克隆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鸭腺病毒1型(Duck adenovirus type 1,DAV1)病毒是包含产蛋下降综合症病毒(Egg drop syndrome virus,EDSV)或类似EDSV的一种无囊膜的双股DNA禽腺病毒,属于腺胸腺病毒属(Atadenovirus),与禽腺病毒Ⅰ群(CELO)病毒存在很小的共同抗原。选用无致病力的DAV1病毒构建的重组疫苗,既具有感染细胞谱广、不整合到染色体、可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的粘膜免疫等优点,又避免了因CELO病毒隐性感染引起的免疫效力的干扰。但是目前对DAV1病毒的复制非必需区及外源基因插入容量的了解很少,严重阻碍了将其作为病毒载体的应用。为了方便进一步研究DAV1病毒的基因结构与功能,本文通过基因组的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以及动物实验,筛选了一株低毒力的DAV1病毒QU,利用Cre/loxP系统,通过位点特异性重组将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插入DAV1病毒QU株基因组中,构建了其感染性全基因组克隆。首先以一株来源于鹌鹑的DAV1病毒QU株为材料,提取其基因组DNA,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EcoRⅠ、EcoRV、KpnⅠ和Eam1105Ⅰ进行消化。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除了EcoRⅠ,其余4种酶切产物都与已报道的DAV1病毒AV127株的全序列分析结果不同。这表明病毒QU株与鸡源DAV1病毒的基因型有较大不同。为了确定其致病性,分别用病毒QU株和鸡源DAV1病毒HS株对20日龄SPF鸡进行攻毒。4天后检测其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取其肝脏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QU组的各项生化指标均没有明显变化,肝组织形态与对照组相同;HS组的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胆碱脂酶和血淀粉酶显着降低,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极显着降低,并且肝细胞大量坏死。结果表明,HS株病毒主要引起鸡肝脏和胰腺的损伤,具有较强的致病性;QU株病毒对雏鸡的生理状况几乎没有影响,毒力很弱,可以用作禽用基因疫苗或基因治疗的候选病毒载体。随后,本研究通过双酶切,将一段两端各有一个loxP位点的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盒插入到质粒pAD20与QU病毒基因组同源的序列中,构建了转移质粒载体pADloxH。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重组质粒pADloxH与QU株基因组共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用96孔板稀释法筛选纯化表达GFP的重组病毒Vgfp。将其与Cre重组酶质粒pCre共转染CEF,筛选纯化GFP阴性的重组病毒Vlox。将病毒vlox与质粒plndigoBAC-5和pCre共转染CEF,利用X-gal筛选lacZ阳性的重组病毒Vbac。提取病毒vBAC基因组DNA,通过CaCl_2法转化大肠杆菌DH10B,获得质粒pVbac。用EcoRⅠ酶切质粒pVbac和病毒QU株基因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发现酶切产物与预期结果一致,表明质粒pVbac中包含了病毒QU株的基因组。通过脂质体介导,用质粒pVbac转染CEF,观察细胞病变情况发现,转染3天后细胞出现可见病变:细胞折光性增强,出现核内包涵体,逐渐变大,最后变圆并脱落。结果显示质粒pVBAC是具有感染性的。本研究获得的DAV1病毒QU株感染性全基因组BAC克隆,使得对病毒基因组的突变分析更加方便、准确。(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10-10)

王铮,李敬云[7](2005)在《HIV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原理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感染性克隆技术也称拯救病毒,是将病毒的基因组RNA逆转录成cDNA,对得到的cDNA进行修饰和改造,进行克隆后,利用体外转录技术或其他的方法,将cDNA拷贝转回到RNA状态,成为改造后的病毒基因组。而感染性克隆就是指在细菌质粒中含有病毒全基因组的cDNA(本文来源于《中国艾滋病性病》期刊2005年04期)

沈弢,张晓燕,童骁,范秀娟,梁华[8](2005)在《逆向突变型EIAV全长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体外感染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已有全长基因组感染性克隆 pLGFD3 8的基础上,按照疫苗制作过程中 EIAV结构基因的变化规律,对其中gag基因进行定点逆向回复改造。并在gag突变的基础上增加env 突变位点。将所改造的突变克隆转染驴胎皮肤细胞(FDD)以及驴单核巨噬细胞(DL),并用逆转录酶活性检测和 RT PCR方法验证其感染性。结果发现,衍生病毒感染上述两种细胞均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细胞培养上清可检测到 RT酶活性和 RT PCR阳性。电镜下可见大量典型的病毒颗粒。然而单核巨噬细胞培养病毒感染滴度要明显高于驴胎皮肤细胞培养病毒滴度。驴胎皮肤细胞内嵌合克隆衍生病毒和父本克隆衍生病毒的复制动力学比较分析显示前者的复制比后者略有滞后。此结果为深入研究马传染性贫血病毒致病的分子机制和疫苗保护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病毒学》期刊2005年01期)

刘光清,刘在新,陈应理,包慧芳,刘湘涛[9](2004)在《口蹄疫病毒OH/CHA/99株全长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构建的口蹄疫病毒OH/CHA/99株全长cDNA为模板,使用T7RNA聚合酶系统在体外进行转录,得到病毒RNA.用脂质体转染法将转录物RNA导入BHK细胞,可观察到典型的口蹄疫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对收获的病毒分别用RT-PCR,乳鼠毒力试验以及免疫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拯救到特定的口蹄疫病毒.同时用空斑实验法观察了拯救病毒及其亲本毒株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二者在致病性上没有明显差异,这将为进一步探索猪口蹄疫病毒致病的分子机制及研制新型口蹄疫疫苗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4年09期)

吴海祥[10](2003)在《CSFV石门株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与致细胞病变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强毒株感染猪体引起90%以上的感染猪死亡。猪瘟的流行给世界范围内畜牧业的发展和贸易造成了巨大损失。猪瘟病毒感染造成机体多种组织损伤,但在离体培养细胞中通常不产生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对猪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因为缺少合适的细胞研究模型而进展缓慢。 最近国外报道,从自然界中分离出叁株能够在培养细胞中产生病变的猪瘟病毒干扰缺损颗粒,研究发现干扰缺损颗粒亚基因组的存在是细胞产生CPE的原因。野生型CSFV非结构蛋白NS2和NS3以二联体形式NS2-3存在,而在干扰缺损颗粒中,NS2基因连同上游的全部编码区被缺失,NS2-3二联体变成NS3单体。分析发现,致细胞病变型猪瘟病毒NS3蛋白单体的过量表达是细胞产生CPE的标志。 我们对引起温和型猪瘟的持续感染毒株CSFV39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将CSFV39与Shimen强毒株和兔化弱毒疫苗株HCLV进行了序列比较。全基因组和蛋白组序列比较结果证实CSFV39与中国标准强毒Shimen株具有更高的同源性。推测猪瘟病毒持续感染毒株的产生,可能是长期流行的强毒株在免疫压力下毒力弱化的结果。在这种形势下,深入研究猪瘟病毒强毒株致病机制,是对病原体基础研究的一个挑战。我们选择猪瘟病毒中国标准强毒Shimen株为研究材料,在本实验室已测基因组全序列基础上,构建了Shimen株基因组感染性cDNA克隆,并建立了猪瘟病毒体外培养的致细胞病变模型,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猪瘟病毒致细胞病变的分子机制。 通过RT-PCR扩增和逐步连接的方法获得了猪瘟病毒Shimen株全基因组cDNA克隆pT7SM。在T7 RNA聚合酶作用下,pT7SM转染PK-15细胞,产生出有感染性的病毒粒子。以有感染性的全基因组cDNA克隆为操作平台,相继构建了两个猪瘟病毒亚基因组cDNA克隆,在验证从自然界中发现的亚基因组干扰缺损颗粒诱导宿主细胞产生病变的同时,构建了一株缺失非结构蛋白NS2基因的缺陷型病毒vSMD8。利用vSMD8在PK-15细胞上建立了体外研究猪瘟病毒致病机制的致细胞病变模型。对模型的研究发现,缺陷型病毒引起PK-15细胞产生CPE的主要原因是被感染的宿主细胞产生了凋亡。缺陷型病毒vSMD8中,通过人工方法提高了NS3蛋白单体的表达量,过量表达的NS3蛋白诱导CPE主要表现为细胞凋亡,表明NS3蛋白是一种诱导细胞凋亡的功能蛋白。 利用建立的致细胞病变模型,我们研究了猪瘟病毒非结构蛋白NSZ在缺陷型病毒诱导CPE中的作用。在表达NSZ蛋白的PK一巧细胞中,缺陷型病毒诱导的致细胞病变效应被抑制了,表明宿主细胞中NsZ蛋白的表达对缺陷型病毒的亚基因组NsZ基因的缺失起到了互补作用,NsZ蛋白功能上的互补抑制了缺陷型病毒诱导宿主细胞病变的发生,并且使其表型变为与非致细胞病变的野生型猪瘟病毒相同。由于NS3蛋白在干扰缺损颗粒致细胞病变过程中,具有关键的诱导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推测,非结构蛋白NSZ无论以单体形式,还是以野生型病毒中的NSZ一3二联体形式存在,都能够抑制NS3蛋白单体对宿主细胞CPE的诱导作用。最后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进一步证实了CSFV NSZ蛋白是抑制细胞凋亡的功能蛋白,并对其发挥抑制功能的机制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03-05-01)

亚基因组感染性克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获得东北大豆花叶病毒3号株系(SMV-3)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提取SMV-3总RNA,反转录体外合成cDNA第一条链,采用PCR方法扩增出SMV-3全长的叁个片段,将各PCR产物与载体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连接获得含有完整SMV-3基因组的重组质粒,并经测序验证比对构建前后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命名为pSMV,利用基因枪法将pSMV重组质粒导入大豆,通过ELISA,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SMV感染性克隆已成功侵染受体植株,表明成功构建了SMV-3全基因组的感染性克隆。为进一步研究大豆花叶病毒提供了良好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平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基因组感染性克隆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春雨,李小宇,张淋淋,王永志,李启云.大豆花叶病毒东北3号株系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2].张淋淋,李小宇,张春雨,尤晴,王永志.东北大豆花叶病毒3号株系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C].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3].王蓓,刘芳,王汉清,李宁,魏建忠.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H-J11株的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构建[J].畜牧兽医学报.2013

[4].袁道莉,王吉贵,毛亚萍,马君,侯蔷.水貂肠炎细小病毒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J].畜牧与兽医.2012

[5].袁道莉,王吉贵,毛亚萍,马君,侯蔷.水貂肠炎细小病毒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C].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2012

[6].孙锦.鸭腺病毒1型病毒全基因组感染性BAC克隆的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8

[7].王铮,李敬云.HIV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原理及应用[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

[8].沈弢,张晓燕,童骁,范秀娟,梁华.逆向突变型EIAV全长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体外感染性评价[J].中国病毒学.2005

[9].刘光清,刘在新,陈应理,包慧芳,刘湘涛.口蹄疫病毒OH/CHA/99株全长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J].科学通报.2004

[10].吴海祥.CSFV石门株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与致细胞病变分子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3

标签:;  ;  ;  ;  

亚基因组感染性克隆论文-张春雨,李小宇,张淋淋,王永志,李启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