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教学初探魏晓玲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初探魏晓玲

魏晓玲四川省青川县木鱼镇中心小学校628104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09-086-01

小学生年纪小,上课时容易分散注意力,而数学课程又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学生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学习乐趣,这进一步加剧了教育形势的严峻。加强对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旨在转变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不利局面,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多媒体教学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于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以“位置与顺序”教学为例,在讲解位置与顺序概念的过程中,我自制了木鱼场镇整个平面图,任意选择某一个地点作为坐标,以该坐标周围的地点为例讲解上下、左右、前后等概念。例如,以学校为中心,通过对医院、木鱼镇政府、幸福岛、安居小区等地点位置的解释,加深学生对位置关系的理解。课后,教师可以在百度地图上随意选择一个地点,随机抽取学生提问其位置,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

二、情感交融教学法

如果小学数学的课堂仅仅是数字的堆叠就显得极其枯燥,因此老师有必要利用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自然的带进数学的殿堂。在实际操作中,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和学生贴近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出发。好的情境能够潜移默化的将学生带入老师事先设定的学习要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数学教学更富有吸引力。

案例:《通分》知识点的学习

老师:下面是小明一家对自家果园的设计方案。

爸爸:果园的1/2种苹果,1/3种葡萄;

妈妈:果园的1/5种梨子,3/5种柿子;

小明:果园的2/7种石榴,4/9种大枣。

老师:请问他们各人最喜欢吃什么水果?为什么?

学生甲:爸爸最喜欢吃苹果,因为1/2和1/3相比,分子相同都是1,分母小的反而大,所以1/2大,爸爸最喜欢吃苹果。

学生乙:妈妈最喜欢吃柿子,因为1/5和3/5相比,分母相同都是5,分子大的数就大,所以3/5大,妈妈最喜欢吃柿子。

老师:那小明最喜欢吃什么?为什么没有同学回答?

学生:因为2/7和4/9分子和分母都不同,不好比较。

老师:看来今天我们遇到了新问题,那接下来我们就学习一种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通分”。

这种情景假设,符合学生的心理接受水平,贴近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能够很好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新知识,让学生经历“生活情景—数学抽象—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式教学法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还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基于这一课程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式教学法的应用显得尤为迫切。

我将学生按照数学成绩高、中、低三个层次均匀划分为6人小组,实行组内帮扶学习制度。学生定期从教师处接受学习任务,在对学习任务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先在组内进行讨论,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在组间二次探讨。各组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提供帮助。

在上“乘法”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为小组布置了这样的探究任务:观察算式“3+3+3+3+3=15”和“3×5=15”,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比一比,看哪组最先找到答案。一听要来一次比赛,各组兴致颇高,热烈讨论起来。不一会儿,各组代表争先恐后发言:第一个算式每个加数都是3,加数都是相同的,一共加了5次,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结果是一样的,两个算式里面都有数字3。笔者进一步追问:5个3相加,可以用算式“3×5=15”表示,这里的3表示什么,5又表示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笔者采取了抢答的形式,马上有眼尖的小组指出:3代表加法算式中相同的加数,5代表有几个3。依照此教学模式,整节课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学生都学得其乐融融,教学目标也有效达成。

四、动手实践教学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透彻,记得深刻,就必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亲身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探究式学习方法。动手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问题”时,我不采用一步步讲解的方法,而是拿出一个圆锥形器皿和一个同底同高的圆柱体器皿,让学生自我发现两者体积的关系,不少学生先用圆锥器皿盛水,再将水倒入到圆柱器皿中,发现液面正好到达圆柱器皿的1/3高度处。于是,有同学提出:圆柱的体积公式是Sh,由于同底同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应该是1/3Sh。当学生发现这一规律时,他会认为这个知识是他自己动手发现的,有种付出劳动后的收获感,因此学生对如此的得来的知识更加珍惜,能够长时间的记住这一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全盘授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则是经历一次自我摸索、自我感悟、自我发现的过程。促使学生不但有效地掌握了知识,同时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五、生活式教学法

课程标准数学课程设计理念指出: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处理好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的过程。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生活教学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角度寻找突破口,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例如,在教“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小兰和小丽一共有100张卡通贴纸,小兰的贴纸张数是小丽的3倍,那么,小兰和小丽各有多少张贴纸?能否用一种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小学生都爱收集贴纸,利用这一趣味情境导入方程知识,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开展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互动教学、动手教学,就一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变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的角色,让学生充分享受自我学习的快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标签:;  ;  ;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初探魏晓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