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炎论文-彭玉,李仕红,王甜,林光武

肠系膜炎论文-彭玉,李仕红,王甜,林光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肠系膜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硬化性肠系膜炎,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肠系膜炎论文文献综述

彭玉,李仕红,王甜,林光武[1](2017)在《硬化性肠系膜炎的典型及非典型影像学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硬化性肠系膜炎的典型及非典型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9例硬化性肠系膜炎患者的CT和MRI资料。结果:(1)典型表现(27例):病变均起自肠系膜根部,包绕肠系膜血管,其中15例呈雾状系膜,12例显示假肿瘤征,21例可见假包膜,17例可见脂肪环征。CT平扫表现为肠系膜密度增高,CT值为-66~-38HU,明显高于腹膜后正常脂肪密度(-160~-100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平扫表现病变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假包膜呈等T1、短T2信号。CT、MRI增强扫描病变呈轻度强化,假包膜呈轻度延迟强化。(2)非典型表现(2例):1例表现为肠系膜周围多发小结节,1例表现为肠系膜周围散在钙化灶。结论:硬化性肠系膜炎具有典型和非典型影像学表现,临床与影像学表现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胡卫东,梁冰,王秀荣,朱记超,谢尚煌[2](2017)在《硬化性肠系膜炎CT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硬化性肠系膜炎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临床确诊硬化性肠系膜炎患者临床资料及CT图像,评价CT诊断价值。结果 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00例住院患者腹部CT,发现8例硬化性肠系膜炎(8/2000=0.4%),发病率为0.4%;男5例(62.5%),女3例(37.5%);年龄:46~68岁,平均年龄(57.8±6.2)岁。5例患者可触及腹部包块(5/8=62.5%);2)影像资料:CT主要表现为卵圆形脂肪密度病灶,位于结肠的侧方或前方,周围系膜可见炎性渗出环形包绕,呈明显的高密度边缘征象,少数中央可见点状、条状高密度,为栓塞的血管或出血。增强扫描未见明确强化,内可见包绕走行血管影。邻近的肠壁此时可见增厚或受压,周围出现不成比例的脂肪绞缠征。CT平扫时正常腹膜后脂肪组织的CT值为-85~-121(-106±-12.5)HU,硬化性肠系膜炎病变处CT值为-54~-38(-48±-7.6)HU,正常部位脂肪组织明显低于病变部位密度(2=18.67,P<0.05)。结论硬化性肠系膜炎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特征性的CT征象,CT为其首选的检查手段,可对该病做出明确诊断。(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李晓伟,崔云,李俊宽,潘承法[3](2016)在《结肠系膜炎性肉芽肿并出血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报告患者男,29岁。因间断腹痛3天就诊。查体:下腹正中压痛,反跳痛可疑阳性。既往体健。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9.18×10~9/L,中性粒细胞0.74,血小板计数188×10~9/L。腹部立位X线平片示:左上腹可见肠管扩张。超声检查示:肝周、盆腔下腹肠间隙可见不规则形暗区,最深处约5.4cm,下腹部膀胱上方可见约10.4cm×4.2cm不均质回声区,边界尚清。盆(本文来源于《人民军医》期刊2016年06期)

李俊晨,谈炎欢,李国华,胡春洪[4](2015)在《硬化性肠系膜炎的CT影像学特征与伴发病变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硬化性肠系膜炎的CT影像学特征与伴发性疾病尤其是腹部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例硬化性肠系膜炎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结果 20例患者中有恶性肿瘤病史8例,诊断出硬化性肠系膜炎之后再发现恶性肿瘤的患者有3例,研究分析显示肠系膜脂膜炎与肿块内结节灶大小>10.5mm,"脂环征"及伴发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相关性。本研究存在样本数量较少的局限性。结论硬化性肠系膜炎通常伴发潜在恶性肿瘤,若同时出现硬化性肠系膜炎,其腹部恶性肿瘤发生率会有提高。(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张磊,桑昌美,赵淑萍[5](2015)在《肠系膜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病人,女,14岁。因乏力1年、发现盆腔包块2d入院。病人1年前开始出现乏力,1月前感乏力加重,外院查血红蛋白81g/L,给予"补铁药"治疗后,效果欠佳。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体质量无明显变化。体检:T 37.0℃。肛诊盆腔内可触及一长径约10cm大小的包块,质地中等,边界欠清,无压痛。实验室检查:CA125为140.40kU/L,WBC 9.02×109/L,RBC 3.04×1012/L,Hb 63g/L,(本文来源于《齐鲁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史燕妹,常江,黄华[6](2013)在《硬化性肠系膜炎并消化系出血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硬化性肠系膜炎是一种少见的肠系膜炎症疾病,其病变是脂肪坏死、慢性炎症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组成的炎性假瘤.硬化性肠系膜炎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免疫功能紊乱、腹部手术、缺血、感染及药物等与其发病有一定关系.硬化性肠系膜炎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是诊断的关键,确诊后没有最佳的治疗方案,大多数都是经验治疗.本例男性患者60岁,以消化系出血为首发症状就诊,确诊硬化性肠系膜炎后因无有效治疗消化系出血症状反复发作,3年来腹部包块进行性增大,消化系出血症状逐渐加重.(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13年34期)

姜丽红,吕艳文[7](2013)在《1例巨大小肠系膜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误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临床资料患者,女,60岁,以"发现腹部包块3个月"为主诉于2012年6月11日入住本院。3个月前患者偶然发现下腹部一包块,无腹痛及腹胀、恶心呕吐、不规则阴道流血,偶有尿频,大便正常。入院前5d患者至当地医院就诊,彩超检查发现右下腹占位性病变,肿瘤标志物检查未见异常,考虑盆腹腔肿物,建议手术治疗。遂(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王竞宇,文强,陈艳[8](2012)在《肠系膜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伴阑尾黏液囊肿超声表现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55岁。因左上腹包块4个月,申请超声检查。既往史无特殊。查体:左上腹扪及大小12.0 cm×15.0 cm的包块,质硬,活动,边界清,无压痛、反跳痛。彩超所见:(1)左上腹查见混合回声团块,大小约16.0 cm×13.0 cm×6.3 cm,边界清,未见明显包膜,内部回声不均质,强回声与低回声交替,以低回声为主,间杂索条状强回声。团块活动度大,后方与腹主动脉比邻。彩色多谱勒血流显(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09期)

陆春法[9](2012)在《硬化性肠系膜炎的CT和MRI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硬化性肠系膜炎的CT和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硬化性肠系膜炎的CT和MRI表现。结果 6例硬化性肠系膜炎均起自肠系膜根部,包绕肠系膜血管。CT表现为肠系膜根部密度增高,边缘模糊,CT值-10~20HU,明显高于腹膜后脂肪组织密度(-120~-100HU)。MRI表现为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增强呈轻度延迟期强化,肠系膜血管无浸润。结论硬化性肠系膜炎具有一定的CT和MRI表现特征,确诊需依赖病理。(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2年07期)

金跃兵[10](2012)在《硬化性肠系膜炎多层螺旋CT诊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硬化性肠系膜炎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硬化性肠系膜炎患者的完整的临床资料及多层螺旋CT资料,其中7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平扫,所有图像均行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后分析。结果 13例SM病变均起自肠系膜根部,且包绕肠系膜血管,有明显占位效应,平均大小约45mm×113mm,平扫呈雾状系膜,增强后强化不明显,9例有假包膜,6例肿块内可见血管周围脂肪环征。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硬化性肠系膜炎的首选工具之一,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2年08期)

肠系膜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硬化性肠系膜炎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临床确诊硬化性肠系膜炎患者临床资料及CT图像,评价CT诊断价值。结果 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00例住院患者腹部CT,发现8例硬化性肠系膜炎(8/2000=0.4%),发病率为0.4%;男5例(62.5%),女3例(37.5%);年龄:46~68岁,平均年龄(57.8±6.2)岁。5例患者可触及腹部包块(5/8=62.5%);2)影像资料:CT主要表现为卵圆形脂肪密度病灶,位于结肠的侧方或前方,周围系膜可见炎性渗出环形包绕,呈明显的高密度边缘征象,少数中央可见点状、条状高密度,为栓塞的血管或出血。增强扫描未见明确强化,内可见包绕走行血管影。邻近的肠壁此时可见增厚或受压,周围出现不成比例的脂肪绞缠征。CT平扫时正常腹膜后脂肪组织的CT值为-85~-121(-106±-12.5)HU,硬化性肠系膜炎病变处CT值为-54~-38(-48±-7.6)HU,正常部位脂肪组织明显低于病变部位密度(2=18.67,P<0.05)。结论硬化性肠系膜炎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特征性的CT征象,CT为其首选的检查手段,可对该病做出明确诊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肠系膜炎论文参考文献

[1].彭玉,李仕红,王甜,林光武.硬化性肠系膜炎的典型及非典型影像学表现[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7

[2].胡卫东,梁冰,王秀荣,朱记超,谢尚煌.硬化性肠系膜炎CT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

[3].李晓伟,崔云,李俊宽,潘承法.结肠系膜炎性肉芽肿并出血1例[J].人民军医.2016

[4].李俊晨,谈炎欢,李国华,胡春洪.硬化性肠系膜炎的CT影像学特征与伴发病变的相关性[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

[5].张磊,桑昌美,赵淑萍.肠系膜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J].齐鲁医学杂志.2015

[6].史燕妹,常江,黄华.硬化性肠系膜炎并消化系出血1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

[7].姜丽红,吕艳文.1例巨大小肠系膜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误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

[8].王竞宇,文强,陈艳.肠系膜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伴阑尾黏液囊肿超声表现1例[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2

[9].陆春法.硬化性肠系膜炎的CT和MRI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

[10].金跃兵.硬化性肠系膜炎多层螺旋CT诊断的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2

标签:;  ;  ;  ;  

肠系膜炎论文-彭玉,李仕红,王甜,林光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