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间扭矩分配论文-刘礼用

轴间扭矩分配论文-刘礼用

导读:本文包含了轴间扭矩分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适时四驱,转矩分配,电控系统,联合仿真

轴间扭矩分配论文文献综述

刘礼用[1](2019)在《适时四驱汽车轴间扭矩分配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搭载四轮驱动系统的汽车具有较单轴驱动汽车更优的动力性、操控稳定性及脱困能力。适时四驱作为城市SUV等车型中最广泛应用四驱形式,对其特性原理进行分析并以此开发出对应的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基于前驱车型搭载电磁多片离合器式轴间差速器的适时四驱汽车为研究对象。遵循“V”字形汽车电控系统开发流程,以四驱汽车动力学原理指导设计轴间转矩分配控制策略并在离线仿真环境中进行验证及优化,然后利用快速原型控制器在典型应用工况场景中进行时实车标定试验,完成控制策略模型的参数标定及效果验证,为控制模型代码转换及硬件集成做好准备。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适时四驱汽车传动结构进行介绍,建立基本传动系模型;对核心执行部件轴间差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性进行分析,建立转矩传递模型,并在仿真中验证了转矩分配模型的有效性,为搭建控制策略的离线仿真环境作准备。其次,基于二自由度及七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及轮胎动力学特性分析了轴间驱动转矩分配对整车牵引动力性及操控稳定性等车辆行驶性能的影响,为控制策略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基于理论分析,针对纵向行驶及转向行驶的不同需求分别设计了“驾驶员意图前馈+车轮滑转率差反馈”控制及”横摆角速度偏差反馈控制”的策略,并根据车辆实际运行工况进行协调;考虑产业化应用需求,设计四驱与ESC系统协调逻辑。对离合器进行热力学分析,参考台架试验搭建离合器温度估算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最后,利用CarSim及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离线仿真环境,在典型纵向直线行驶及转向行驶工况中进行仿真验证,初步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利用MicroAutoBox快速原型ECU在典型工况下进行进一步的实车标定及测试,分析分析试验结果,最终得出结论:本文研究设计的适时四驱轴间转矩分配控制策略能在保证经济性的情况下,在冰雪路面等较差附着的道路环境中提高整车的附着率,大幅提高车辆的牵引动力性,保证车辆的正常稳定行驶,同时,转向行驶工况下,在适时四驱理论作用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车辆的转向不足现象,改善了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实现了适时四驱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吴亚东,黄芳芳,汪跃中[2](2019)在《基于遗传算法的电动四驱汽车轴间扭矩分配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人群对电动四驱汽车的性能要求也更加侧重。保证电动四驱汽车的操作稳定性和驾驶舒适性与安全性,是提升电动四驱汽车产品性能的关键。电动四驱汽车是通过分动器或者轴间差速器来实现汽车前后轴之间的扭矩分配。有效合理的分配轴间扭矩是改善汽车平稳性能的关键。目前就电动四驱汽车轴间扭矩分配的控制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分析了电动四驱汽车的相应的动力特性,重点研究了车轴间扭矩分配对汽车性能的影响,基于遗传算法设计了电控分动器的控制策略。(本文来源于《时代汽车》期刊2019年06期)

吴荣[3](2017)在《电动四驱车辆轴间扭矩分配控制策略研究与控制器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缓解汽车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降低汽车排放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多的纯电动汽车开始被大家考虑和接受。在动力分配技术上,四驱技术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充分研究国内外四驱技术现状后,本文通过分动器试验台对电动汽车分动器特性进行分析与试验,得到了常用类型分动器的动力分配特性和相关性能参数关系。基于所研究的分动器的特性确定了本文所研究的四驱汽车智能轴间扭矩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根据对分动器特性试验数据的分析,建立出包括电控分动器模型,传动系统模型,轮胎模型在内的整车动力学模型,对动力分配的关键部件分动器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PID控制策略,并通过MATLAB/Simulink编写成智能PID控制器模型,进行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以意法半导体公司的STM32F103控制芯片为核心,进行四驱车辆轴间扭矩分配控制器的硬件设计,详细介绍控制器的最小系统电路、电源电路、复位及JTAG下载电路、分动器电磁离合器驱动电路、信号输入处理和信号输出控制电路以及CAN总线通信电路的设计方法,并对PCB设计时硬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与可靠性要求进行了简要说明。以Keil软件为开发环境,编写了控制系统软件,包括库函数调用,系统各资源初始化,信号的采集与处理,控制逻辑编写,PWM输出驱动,CAN总线通信等,给出了部分程序的流程框图。从而确定了车辆运行时基于轴间的扭矩控制系统。进行实车试验,首先运用万用表等检测仪器将设计好的控制器进行硬件的测试,通过在线调试和模拟控制的手段进行软件调试。将调试好的智能扭矩控制器搭载到课题组研制的电控智能四驱车上进行实车验证,运用NI公司的测试仪器,通过Labview软件搭建了轴间扭矩控制器测试试验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并分析了多种驾驶条件下分动器控制时试验车的车身数据,总结出汽车在有本文设计的智能扭矩控制器进行扭矩分配的情况下,汽车的通过性和动力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证明了设计的智能扭矩控制器的能够有效的实现对四驱车辆动力分配。(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尹东旭[4](2017)在《四轮驱动汽车轴间扭矩分配与ESC协调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汽车主动安全技术日趋成熟,人们的安全意识也不断提高,过去只强调动力性和通过性的四轮驱动汽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集动力性、通过性、操纵性和安全性等多种性能于一体的四轮驱动汽车则慢慢深入人心。车身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 System)是车辆操纵稳定性研究的热点,它不仅可以保持车辆行驶的稳定性,还可以辅助已经失稳的车辆快速回到稳定状态,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级别车型上;相比于两轮驱动汽车,轴间扭矩分配是四轮驱动汽车特有的功能,借助此功能可以适当地改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因此轴间扭矩分配控制系统(Central Transfer Case Control System)近些年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其可以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智能分配轴间扭矩。本文针对车身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和轴间扭矩分配控制系统的上述特点设计了两个系统及其协调控制的算法,实现了两者的集成控制。首先,考虑到轮胎力学摩擦圆理论和车轮附着极限的限制,对比了在不同轴间扭矩分配系数下车辆操纵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并通过Car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验证提出算法的可行性。其次,本文选择电磁多片离合器式轴间差速器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分段仿射(PWA)控制算法,抗饱和PI反馈控制算法和温度补偿正馈控制算法设计了轴间扭矩分配控制系统,该系统在用线性系统逼近非线性系统设计的同时,还考虑了外界温度和摩擦片温度对轴间差速器工作状态的影响,实现了更准确有效的控制。此外,本文基于模糊控制设计了修正横摆力矩决策模块,根据文中提出的一系列门限值和质心侧偏角相平面法设定了ESC系统的启动标志,并采用制动最优轮作为ESC液压单元的工作方式。最后,针对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控制提出了两个系统的整体协调控制算法,并在特定的工况下进行了Car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验证了提出的算法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5-01)

王银[5](2009)在《基于轴间扭矩分配的四轮驱动汽车牵引力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在弱附着路面上行驶时,若驱动轮上的驱动力矩过大,易发生驱动轮过度滑转现象,导致驱动轮的附着力降低,进而影响汽车动力性和操纵稳定性。牵引力控制系统通过控制车轮的滑转状态,合理的分配驱动轮力矩,提高了车轮对路面附着的利用程度,有效提高了车辆的动力性,改善了操纵稳定性。本文以四轮驱动汽车为研究对象,对四轮驱动汽车牵引力控制系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①在分析国外轴间扭矩分配方式、行星轮式轴间差速器扭矩分配特性和差速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控制离合器限滑行星轮式轴间差速器实现轴间变扭矩分配的方案,并根据方案结构特点推导出了轴间变扭矩分配关系式,通过前后轴静载荷比例大小确定了轴间扭矩初始分配比。②确定了车辆行驶动力学仿真模型的主体结构,建立了四轮驱动汽车驱动系统动力学数学模型。为四轮驱动汽车牵引力控制系统离线仿真平台的搭建奠定了理论基础。③在研究汽车各行驶工况条件下牵引力控制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了四轮驱动汽车牵引力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牵引力控制方案,并应用PI控制与模糊控制设计了节气门开度控制系统、轴间扭矩分配控制系统与驱动轮制动力矩控制系统。④以轻型四轮驱动汽车车辆行驶动力学模型和牵引力控制算法为基础,应用Matlab/Simulink开发工具完成了四轮驱动汽车牵引力控制系统离线仿真平台,并进行了四轮驱动汽车牵引力控制系统在典型工况下的离线仿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牵引力控制策略能有效地抑制驱动轮的过度滑转,充分利用地面的附着条件,提高了汽车的动力性、转向安全性和操纵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9-05-01)

王夕玉,林玮静,吕安涛,许电波,郭艳玲[6](2003)在《10×10越野汽车轮间扭矩分配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实践证明,制约多轴越野汽车发展的问题之一是轮间扭矩的合理分配,因此对多轴越野汽车的轮间扭矩分配影响因素进行客观合理的分析十分必要。以中国重汽技术中心开发研制的10×10越野汽车为例,分析了差速器、传动轴、轮胎、轴荷分配和路况等因素对轮间扭矩分配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交通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岳崇平[7](2001)在《本田CR—V汽车轴间扭矩分配装置的构造与检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本田CR—V汽车前、后轴间扭矩分配装置的构造、原理及检修方法,并指出该车上线进行车速检测时的注意事项。(本文来源于《北京汽车》期刊2001年05期)

岳崇平[8](2001)在《本田CR-Ⅴ汽车轴间扭矩分配装置的检修》一文中研究指出双轴或多轴驱动的汽车,在其轴间设有轴间差速器。一般情况下多用行星齿轮式,因这种差速器通过两半轴输出的扭矩之比基本上是定值,当遇到前、后驱动轮与路面之间的附着条件相差较大时,简单的齿轮差速器将不能保证汽车得到足够的牵引力。此时,只是附着较差的驱动轮高速滑转而汽车却不能前进。而本田CR-V轻便(本文来源于《汽车维修与保养》期刊2001年10期)

轴间扭矩分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人群对电动四驱汽车的性能要求也更加侧重。保证电动四驱汽车的操作稳定性和驾驶舒适性与安全性,是提升电动四驱汽车产品性能的关键。电动四驱汽车是通过分动器或者轴间差速器来实现汽车前后轴之间的扭矩分配。有效合理的分配轴间扭矩是改善汽车平稳性能的关键。目前就电动四驱汽车轴间扭矩分配的控制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分析了电动四驱汽车的相应的动力特性,重点研究了车轴间扭矩分配对汽车性能的影响,基于遗传算法设计了电控分动器的控制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轴间扭矩分配论文参考文献

[1].刘礼用.适时四驱汽车轴间扭矩分配控制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吴亚东,黄芳芳,汪跃中.基于遗传算法的电动四驱汽车轴间扭矩分配控制策略[J].时代汽车.2019

[3].吴荣.电动四驱车辆轴间扭矩分配控制策略研究与控制器开发[D].安徽农业大学.2017

[4].尹东旭.四轮驱动汽车轴间扭矩分配与ESC协调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7

[5].王银.基于轴间扭矩分配的四轮驱动汽车牵引力控制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9

[6].王夕玉,林玮静,吕安涛,许电波,郭艳玲.10×10越野汽车轮间扭矩分配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3

[7].岳崇平.本田CR—V汽车轴间扭矩分配装置的构造与检修[J].北京汽车.2001

[8].岳崇平.本田CR-Ⅴ汽车轴间扭矩分配装置的检修[J].汽车维修与保养.2001

标签:;  ;  ;  ;  

轴间扭矩分配论文-刘礼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