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质行为论文-尧超群,陈光文,袁权

传质行为论文-尧超群,陈光文,袁权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质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弹状流,微通道,微反应器,气泡

传质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尧超群,陈光文,袁权[1](2019)在《微通道内气-液两相传质过程行为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微通道内气-液两相体系中Taylor流和泡状流具有气泡尺寸均一、停留时间分布窄、可调控性强和比表面积高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从Taylor气泡和泡状气泡的传质过程出发,系统综述了微尺度下气泡的溶解规律、传质过程机理和传质/溶解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上述流型在反应或过程强化、基础物性及动力学数据测量和微纳材料合成方面的应用。最后总结并展望了技术领域的研究难点与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鑫,张攀,陈光辉,李建隆[2](2019)在《液相中气泡上升行为与界面传质:实验研究与数值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气泡在液相中的上升行为及气液界面的传质行为极为常见。本文针对不同条件下气泡上升过程的实验研究方法以及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从实验与数值计算的角度,综述了单气泡上升过程的影响因素、多气泡上升过程聚并与破裂的现象和机理以及工业装置中气液两相流型和气泡特性,并对传质模型进行了归纳,主要关注了气侧-界面传质模型的研究现状。综述结果表明:当前对于单气泡上升行为的研究较为充分,而对于多气泡的行为机理的研究尚需深入。此外,受到研究手段的限制,进行气侧-界面传质模型研究具有一定挑战性。针对当前的相关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今后气泡上升行为和传质行为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即开展气泡聚并与破裂可控性研究,强化对气侧-界面传质过程的研究,包括泡内流体行为可视化研究和相关传质模型的建立。(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李存玉,支兴蕾,李贺敏,李红阳,彭国平[3](2018)在《生物碱类成分的纳滤传质行为与分子结构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纳滤分离中的电荷排斥效应和溶解-扩散效应,针对常见生物碱小檗碱、苦参碱和水苏碱,基于纳滤传质数学模型,分析传质行为与溶液环境、分子结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ln[(1-R_o)·J_v/R_o]与J_v呈线性相关,回归系数均大于0.9。相较于符合分子筛分的超滤分离行为,在不同pH溶液环境中,3种生物碱的传质系数呈现出:pH 3.00 <pH 7.00 <pH 10.00,随着酸碱度改变,成分从离子态向游离态过渡,在电荷效应和溶解-扩散效应作用下,溶质易接近膜表面进而透过纳滤膜,且与膜面吸附趋向性结果相互验证。生物碱的纳滤传质行为与成分存在状态、分子量大小具有相关性。离子状态时,电荷效应主导分离行为;分子状态存在时,与分子量大小相关。本文以酸碱梯度变化的生物碱为例,分析纳滤传质过程与分子结构的相关性,进一步阐明了生物碱类成分纳滤分离机制,为生物碱类成分的常温化精制分离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刘金玲,秦玉才,惠宇,宋丽娟[4](2018)在《频率响应法研究噻吩在Hβ分子筛上的传质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盐酸溶液改性Hβ分子筛,采用XRD、N_2吸附-脱附、NH_3-TPD等手段对Hβ分子筛晶体结构、织构性质和酸量等进行表征,以噻吩为探针分子,采用频率响应技术研究了盐酸改性Hβ分子筛对其吸附扩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盐酸改性Hβ分子筛后,溶解了堵塞在Hβ分子筛孔道内的非骨架铝,增强了分子筛孔道的贯通性,提高了分子筛的传质性能。在频率响应谱图中,噻吩在改性的Hβ分子筛中传质过程的响应强度明显大于在未改性的分子筛中传质过程的响应强度,盐酸改性后Hβ分子筛的传质性能得到了改善,吸附噻吩脱硫的能力明显增强,这对催化噻吩反应、优化工业脱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陈兆轩[5](2018)在《固定床鼓泡反应器的流体力学行为及传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固定床鼓泡反应器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废水处理等领域,本文分别在内径为5 cm、14 cm和28 cm的固定床鼓泡反应器中研究了反应器的流体力学行为以及传质特性。压降和持液量是固定床鼓泡反应器设计与操作的重要参数,本文在内径为5 cm的固定床鼓泡反应器内,采用不同直径的疏水Al2O3和玻璃珠填料研究了气液流速、颗粒直径、颗粒润湿性等因素对床层压降和持液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液速对床层压降和持液量的影响比气速更加明显;颗粒直径的增大会使床层的压降和持液量减小;液速较大时,颗粒润湿性对床层压降和持液量的影响比较明显。停留时间分布是考察反应器内液相流动状态的重要参数,本文在不同直径的反应器内研究了塔径对流体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器直径的增大,液相在床层内的平均停留时间变长,床层内部液相的轴向返混程度增强,内径为5 cm的反应器内液体流动更接近于平推流。平均气泡直径是影响反应器传质的重要参数,本文在14cm的反应器内研究了填料颗粒的尺寸对平均气泡直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3 mm填料颗粒的床层中,气泡的平均直径与床层的孔尺寸相近。提出了预测固定床鼓泡反应器中平均气泡直径的经验关联式,其预测值与实验值以及文献中的数据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8-05-17)

方庆[6](2018)在《大方坯连铸过程流动、传热、传质行为及凝固组织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钢轨是高速铁路的基础部件,而重轨钢连铸大方坯质量直接决定高速钢轨品质。重轨钢大方坯的凝固组织演变及流动、传热和传质行为直接影响着其表面及内部质量,是控制重轨钢大方坯质量的关键。本文对某厂生产的380mm×280mm U71Mn重轨钢大方坯连铸过程凝固组织的控制、湍流区冶金行为的优化及铸坯中心偏析的改善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为生产高品质重轨钢的连铸工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CAFé模型研究了不同冷却制度和过热度条件下大方坯连铸凝固传热及组织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凝固坯壳结果与射钉实验结果相符合,误差在4%以内,凝固组织分布与酸洗照片吻合。超弱冷条件下铸坯凝固终点比弱冷条件延长约2.46m,中心两相区长度扩大1.46m左右,且表面与角部温度较高,铸坯空冷段后角部与表面回温较小,可有效减少铸坯表面缺陷的产生几率,两种冷却条件下铸坯断面内凝固组织的大小及分布相似。当过热度由15K增至40K时,铸坯中心等轴晶率由44.6%降至20.5%,平均晶粒半径由1.025mm增至1.128mm;过热度每上升5K,凝固终点后移0.19m,表面温度约增加3K;在保证流畅浇注的前提下,重轨钢钢水过热度可控制在20K以内。建立了大方坯连铸过程电磁流动-凝固传热-传质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系统研究了不同浸入式水口和结晶器电磁搅拌参数下连铸湍流区内钢液的流动、液面波动、传热凝固及传质行为和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四孔水口对角安装时,结晶器钢/渣界面波动幅度仅4.5mm,可消除注流冲击引起的宽边与窄边坯壳的薄化现象,避免拉漏,结晶器内夹杂物的上浮去除效果较好,铸坯表面与角部温差较小,且可减轻溶质在铸坯宽窄面的负偏析,初生坯壳内溶质分布相对均匀。加载结晶器电磁搅拌后,液面波动增至6.2mm,作用区内铸坯断面温度、坯壳厚度及溶质分布更加均匀,铸坯表面温度较高。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大(450A~600A),作用区内铸坯宽面及窄面中心附近凝固前沿的切向速度增加,液面波动由5.3mm增至6.2mm,作用区凝固坯壳负偏析加重,角部偏析减弱,计算域出口坯壳厚度减小,而铸坯表面温度增高,电流强度应为600A。随着电磁搅拌安装位置的上移,钢/渣界面波动幅度增大,铸坯表面温度升高,计算域出口处坯壳变薄,钢液冲击深度减小,电磁搅拌中心应安装在距离弯月面约0.42m处。为改善铸坯中心偏析,提高铸坯内部质量,以大方坯连铸湍流区出口结果为基础,结合CAFé模型计算的铸坯凝固组织分布结果,利用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研究了冷却制度、结晶器和末端电磁搅拌对铸坯中心偏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物理场耦合模型模拟的溶质分布趋势与检测结果相符。结晶器电磁搅拌对铸坯二冷段及空冷段传热传质行为无影响,弱冷与超弱冷条件下铸坯的凝固终点分别为17.9m和20.5m,二者溶质传输行为一致。当末端电磁搅拌的电流强度由300A增至600A时,铸坯中心糊状区钢液的切向速度由0.013m/s增至0.023m/s,作用区出口铸坯中心液相率由0.7827降至0.7256,且电流强度每增加100A,铸坯中心温度多下降约2.4K;当电流强度在300A~400A之间时,电磁搅拌作用未产生负偏析和溶质浓度较低的位置,铸坯中心溶质浓度有明显降低且糊状区溶质分布较为均匀,末端电磁搅拌的电流强度在300A~400A之间可有效减轻中心偏析,提高铸坯质量。(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8-05-12)

杨昕未[7](2018)在《环型散堆泡沫碳填料传质性能与微观流动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泡沫碳材料具有密度低,强度高,空隙率高、比表面积大、耐腐蚀等优点,在医学、建筑和催化剂载体等领域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精馏领域,本课题组将泡沫材料与填料相结合,研发了一系列的高效传质元件。本文将泡沫碳材料引入散堆填料领域,制作开发了一批环型散堆泡沫碳填料(RRFP-C),并且对其传质性能、润湿面积以及液体润湿过程进行系统地探究。传质效率实验在直径为300mm的不锈钢精馏塔内进行。实验对陶瓷拉西环、金属拉西环和环型散堆泡沫碳填料进行研究,选择环己烷-正庚烷标准物系对其进行常压全回流传质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传质性能方面,环型散堆泡沫碳填料整体要优于传统环型填料,且具有更宽的操作范围,比传统拉西环的液泛点高20%左右。环型散堆泡沫碳填料在较高的回流量下的等板高度可以达到0.24m。在压降方面,环型散堆泡沫碳填料的操作压降略低于传统环型填料,并且随着流量的增加,表现出更低的操作压降。在微观流动行为的研究方面,采用荧光剂示踪技术进行标记,对陶瓷拉西环、金属拉西环和环型散堆泡沫碳填料进行润湿过程和润湿面积实验。润湿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液体在未润湿环型散堆泡沫碳填料表面的扩散过程分为叁个阶段:竖直流动阶段、横向流动阶段和稳定阶段。液体在润湿环型散堆泡沫碳填料表面的扩散过程分为2个阶段:扩散阶段和稳定阶段。其中扩散阶段存在液体在填料内部进行向四周铺展的过程,达到稳定时间较快,润湿面积较大。润湿面积的实验表明,环型散堆泡沫碳填料环型散堆泡沫碳填料的整体润湿面积保持80%以上,远远高于其他两种传统填料的10-60%。环型散堆泡沫碳填料具有独特的流动形态和扩散方式:环型散堆泡沫碳填料在0-90°的放置角度下均表现出较好的润湿面积和更均匀的液体分布;环型散堆泡沫碳填料表面的润湿面积受流量变化程度的影响在10%以内,并且在较大范围的液体流量下均有较好的分布性能;环型散堆泡沫碳填料在顶部进料时的润湿情况最好,并且润湿面积比例受进料点位置的影响较小,并且整体保持80%以上的润湿面积。通过对环型散堆泡沫碳填料传质性能和微观流动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环型散堆泡沫碳填料具有较高的传质效率和较宽的操作范围,流体在填料表面具有较好的润湿面积和较均一的分布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裴健男[8](2018)在《微流体作用下钇的萃取行为及传质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单一稀土分离主要采用溶剂萃取工艺,以P507(2-乙基己基磷酸单-2-乙基己基酯)为主体萃取剂和混合澄清槽为主要萃取设备。传统萃取过程存在反应时间长、能耗高、设备占地面积大等问题,微流体萃取技术因其较小的通道尺寸具有比界面积高、响应时间短和传质传热速率高等优势。因此,本论文提出微流体作用下皂化P507萃取钇的新思路,实现萃取过程的“高效、绿色、低耗、安全”等目标。本文以氯化钇水溶液为萃取水相,皂化P507为萃取有机相,探索微通道内两相流动特性,解决微流体萃取稀土的关键共性问题;分别研究了料液pH、流速、通道尺寸对萃取参数和传质的影响规律,获得最佳萃取工艺;对比Y型和T型微通道的萃取效率和传质系数,并分析原因,揭示微通道作用机制。首先分析Y型和T型微通道内两相流动特性,发现较低稀土浓度([RECl_3]<0.1mol/L)或低萃取剂浓度([P507]<1.0mol/L)且流速大于1000μL/min下两相呈现较好的层流流体特性,相反在较高稀土浓度([RECl_3]≥0.1mol/L)或高萃取剂浓度([P507]≥1.0mol/L)且流速小于1000μL/min下两相呈现段塞流流动特性;利用Comsol Multiphisics软件对该层流条件下进行多物理场模拟,揭示两相呈现层流和段塞流型的过程。其次研究了Y型微通道钇的萃取行为及传质效果,结果表明萃取率随料液pH和通道长度增加而提高,随两相流速和通道宽度增加而降低;微流体萃取的停留时间在2.25~45s之间变化,远远低于常规萃取时间10min;体积传质系数随pH和流速增加而增大,随通道尺寸增加而降低,范围在0.218~1.642s~(-1),高于常见的混合澄清槽1.01×10~(-2)~1.97×10~(-2)s~(-1)和离心萃取器1.55×10~(-2)~4.65×10~(-2)s~(-1);在pH值1.5,流速10μL/min,芯片宽度为300μm和芯片长度为25cm,钇萃取率和体积传质系数(K_Lα)分别是90.5%和0.333s~(-1)。然后研究了T型微通道钇的萃取行为及传质效果,结果表明萃取率随料液pH和通道长度增加而提高,随两相流速和通道宽度增加而降低;体积传质系数随pH和流速增加而增大,随通道尺寸增加而降低;在pH值1.5,流速100μL/min,芯片宽度为1/16inch和芯片长度为100cm,钇萃取率和体积传质系数(K_Lα)分别是90.4%和0.011s~(-1)。最后分析对比了Y型和T型微通道内萃取钇的萃取行为及传质效果,结果表明Y和T型微通道的萃取率相差不大,都高于传统萃取率,但前者萃取过程的体积传质系数远高于后者微通道的体积传质系数,Y型微通道的传质效果比T型更好;另外对比分析了微通道和传统萃取器内的比界面积和体积传质系数,发现微通道具有较高的比界面积和体积传质系数,起到强化萃取过程的作用综上所述,微流体条件下皂化P507萃取技术可实现钇元素的高效萃取,为稀土行业的工业化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张乾[9](2017)在《晃荡液舱气液传质行为及油气排放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晃荡液舱油品蒸发与油气排放关系着油船装货作业的安全与环保,本文针对油船装货过程中液舱油品蒸发、油气排放行为,构建叁维模型液舱,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究装货速率和液舱晃荡强度对舱内油品的蒸发及透气口处油气排放影响。一、通过分析实际海况下油船装货过程,确定晃荡因子及油品属性,采用薄膜理论及扰动能理论描述油品蒸发现象,并分析油品蒸发及油气运移动力。考虑到静止液舱装货情况下舱内的层流特性,基于菲克定律、VOF模型、扰动能理论及薄膜理论提出适用于层流状态的油品蒸发模型。针对晃荡液舱中油品的湍流特性,采用动网格技术实现液舱的晃荡运动,基于薄膜理论、VOF模型和扩散传质模型定义液舱湍流状态的油品蒸发,同时通过RNG湍流模型将晃荡与油品蒸发、油气扩散相关联。二、基于选定的数值模型,分别对装货速率、液舱晃荡引发的油品蒸发及油气排放问题进行求解,用模型试验验证了蒸发模型和数值试验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液舱油气场的特征及其对气液传质的影响,并借助对流扩散理论分析了透气口油气浓度的变化特征。叁、通过分析不同装货速率和液舱晃荡强度产生的单位体积扰动能、晃荡强度的变化特征,并采用晃荡能衡量流体的晃荡强度,获得了扰动能与晃荡能的能量传递关系,以及装货速率与液舱晃荡强度产生晃荡能的统一关系。基于此,对油品蒸发及液舱透气的影响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蒸发率、透出油气速率随晃荡能不断增大。本文为油船装货过程中减少蒸发损耗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对船舶液货安全作业和污染控制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期刊2017-12-30)

何亮[10](2017)在《纤维素纤维纯化与溶解过程中的参数检测方法及传质与反应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粘胶基再生纤维仍然是产能最大的再生纤维素纤维产品,其年产能可占到再生纤维素纤维总产量的65%以上。然而,在其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如不对这些污染物进行妥善处理,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关于粘胶基再生纤维工业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仍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了达到降低二硫化碳的使用量,开发出低毒化的清洁生产技术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提高粘胶基再生纤维生产过程中关键性参数的检测效率以及实现主要工艺流程的精准控制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还研究开发出一种经济可行的粘胶基再生纤维用纤维原料的纯化新工艺。此外,还对纤维素纤维原料的物化性质对粘胶基再生纤维生产过程中的反应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具体内容如下:针对目前粘胶基再生纤维生产过程中纤维原料纯度指标的测定方法存在的问题,操作繁琐、耗时,开发出了基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快速测定方法。首先,基于可见光谱耦合统计学分析技术建立了快速准确测定纤维素纤维中α-纤维素含量的新方法。其次,利用相反应转化顶空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建立了可批量测定纤维素纤维中α-,β-,和γ-纤维素含量的高效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得的数据与传统的滴定法测得的数据高度一致,说明本方法可用于纤维素纤维生产企业及科研院所中纤维素纤维中α-,β-,和γ-纤维素含量的大批量检测。基于光散射原理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测定纤维素纤维反应性能的新方法,通过与改良的Fock法进行结果对比,发现两种方法的相对偏差小于11%,说明本方法在快速评价纤维素纤维的反应性能时结果是可靠的。然而,该方法在测定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硫化氢气体,操作时需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本文还利用相反应转化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建立了可批量测定纤维素纤维原料反应性能的高效方法。利用一种统计学分析技术——偏最小二乘法对纤维素纤维原料的主要物化参数与反应性能之间的关系做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当灰分和结晶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时,最主要的影响参数依次是粘度、α-纤维素含量以及羧基含量。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给出了各参数对反应性能影响程度的量化值,这对于改善纤维素纤维反应性能的工艺参数调整提供了一种更为理性的思路。利用流动注射技术结合紫外/可见光谱法建立了一种在线监测冷碱抽提过程中半纤维素溶出量的方法。并利用该监测方法,分析了不同冷碱抽提条件下半纤维素溶出量的变化情况,并建立了冷碱抽提过程中半纤维素的溶出动力学模型。该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挖掘冷碱抽提工艺纯化纤维素纤维的潜力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单段式冷碱抽提纯化纤维素纤维原料时碱液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冷碱抽提新工艺——回用冷碱液式冷碱抽提法,并针对该工艺过程进行了传质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得出了较好的回用碱液工艺参数。此外,还对抽提后浆料反应性能的改善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最后对冷碱液中半纤维素的利用途径进行了简单分析。搭建了在线监测黄化反应过程的衰减全反射-紫外/可见光学传感器平台,并建立了配套的实时预测纤维素纤维溶解情况的化学统计学模型。通过该装置和模型的配套使用,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纤维素纤维溶解情况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在已知黄化反应温度和时间的情况下,该模型能实现纤维素纤维溶解情况的实时预测。最后还利用该测定平台,建立了黄化反应终点的光谱学判断方法。本终点判断方法的建立,为粘胶基纤维黄化过程的准确控制给出了很好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5)

传质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气泡在液相中的上升行为及气液界面的传质行为极为常见。本文针对不同条件下气泡上升过程的实验研究方法以及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从实验与数值计算的角度,综述了单气泡上升过程的影响因素、多气泡上升过程聚并与破裂的现象和机理以及工业装置中气液两相流型和气泡特性,并对传质模型进行了归纳,主要关注了气侧-界面传质模型的研究现状。综述结果表明:当前对于单气泡上升行为的研究较为充分,而对于多气泡的行为机理的研究尚需深入。此外,受到研究手段的限制,进行气侧-界面传质模型研究具有一定挑战性。针对当前的相关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今后气泡上升行为和传质行为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即开展气泡聚并与破裂可控性研究,强化对气侧-界面传质过程的研究,包括泡内流体行为可视化研究和相关传质模型的建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质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尧超群,陈光文,袁权.微通道内气-液两相传质过程行为及其应用[J].化工学报.2019

[2].李鑫,张攀,陈光辉,李建隆.液相中气泡上升行为与界面传质:实验研究与数值计算[J].化工进展.2019

[3].李存玉,支兴蕾,李贺敏,李红阳,彭国平.生物碱类成分的纳滤传质行为与分子结构的相关性[J].药学学报.2018

[4].刘金玲,秦玉才,惠宇,宋丽娟.频率响应法研究噻吩在Hβ分子筛上的传质行为[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8

[5].陈兆轩.固定床鼓泡反应器的流体力学行为及传质特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

[6].方庆.大方坯连铸过程流动、传热、传质行为及凝固组织的模拟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8

[7].杨昕未.环型散堆泡沫碳填料传质性能与微观流动行为[D].天津大学.2018

[8].裴健男.微流体作用下钇的萃取行为及传质过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

[9].张乾.晃荡液舱气液传质行为及油气排放特性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7

[10].何亮.纤维素纤维纯化与溶解过程中的参数检测方法及传质与反应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标签:;  ;  ;  ;  

传质行为论文-尧超群,陈光文,袁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