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人论文-狄瑞

近代西方人论文-狄瑞

导读:本文包含了近代西方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近代,西方人,“家”文化,文化差异

近代西方人论文文献综述

狄瑞[1](2019)在《近代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家”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代大变革时代的到来,大量西方人进入中国,留下了许多日记、信件、游记等。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家”文化自然引起了当时西方人的好奇与关注。多数西方人认为家的重要地位、经济基础、政府的支持与情感因素是“家”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家”文化又可分为器物文化、行为文化、训教意识文化叁部分。土地、祠堂、族产、房屋、家具是家庭器物文化的主体。行为文化中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出双方地位的不平等。训教意识文化主要包括祖先崇拜、孝与教育,其中祖先崇拜因阻碍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较多诟病。通过对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家”文化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以下结论:总体而言,西方人对中国“家”文化的相关述评较为中肯,他们往往乐于记录那些较为“怪异”的内容。其中理解偏差、有待商榷与矛盾的观点通常是中西文化差异、接触面窄、职业倾向等造成的。虽然多数西方人的论述带有不同程度的阴暗色调,但是其中客观的见解与观察确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自身文化,进而更好地自我定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6)

庞少哲,颜小华[2](2019)在《近代来桂西方人西江游历及其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西方人来桂,不论是出于何种原因,航行西江是他们进入广西的一个重要途径。他们在西江上的游历包括:岸上观赏、水上见闻、船上映像等方面,从中可窥见不一样的近代广西社会面貌,并构成一个与陆上人家不同却又有所相似的社会缩影。他们游历的所见所闻构成了近代西方人一定的广西观甚至中国观。(本文来源于《钦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卞梁,连晨曦[3](2019)在《赞美与野心:近代西方人对台湾地物风貌的记叙》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其独特的地物风貌。随着十九世纪中后叶西方人前往台湾,这个岛屿的美丽逐渐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西方人不仅从地质学角度对台湾的形成给予了合理的解释,而且对澎湖及台湾本岛均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并一一记录,这些记录不同于普通记录,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方面,这是十九世纪客观实证主义的体现,另一方面,这也是殖民主义在远东地区的典型体现。当时的西方人意图通过对台湾的详尽考察,将其纳入包括贸易体系、外交体系、文化体系等在内的全球体系中,是西方"话语权"在台建构的重要步骤。籍由近代西方人对台湾地物风貌的考察与记录,台湾作为一个东方文化符号完整地呈现在西方面前,为西方势力在台湾的持续扩张打下了必要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新余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赵国香[4](2018)在《近代博物馆与中国公共空间关系试析——以来华西方人所建博物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来华西方人在中国建立了首批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传统观点认为这批博物馆带有侵略、殖民性质,是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侵蚀、殖民扩张的一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批博物馆对于启迪民智、传播科学技术知识、解放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来华西方人所创办的博物馆也构成了近代中国的新型公共空间,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本文以烟台博物院、青州博古堂、济南广智院、亚洲文会博物院、北疆博物院、徐家汇博物院等为例,从区位条件、空间规模和空间形态叁方面就博物馆的建筑进行简要分析,从时间预设、身份预设、行为预设叁方面来初步探析博物馆的管理,从展览、演讲和布道叁方面对博物馆的活动做简要说明,从博物馆建筑、管理、活动等公共空间核心要素探讨近代博物馆与中国公共空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博物院》期刊2018年04期)

李潇雨[5](2018)在《再现的腔调——以近代西方人视野中的中国塔、寺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17世纪以降,在西方人创造的"中国图像体系"中,塔与寺作为最重要的符号之一类,在关于中国的游记、图册、摄影集等媒介中长盛不衰,也在铜版画、素描、水彩画及摄影镜头下展现出不同的形态和风格。这些庞杂形象混杂着事实与想象,也隐含着多元象征,其再现特点与再现范式,一方面受制于表征技术和艺术美学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连接着时代的政治文化意涵。以欧洲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的几套代表性中国图像里的塔、寺符号为研究对象,可以通过整理、分析、对比再现形式与文字描述,关注美学趣味与意识形态如何影响符码生产,同时辨析知识结构和媒介形式如何导致形象嬗变。这种对符号、真实、再现之间复杂关系的讨论,意在检视西方人讨论、认知中国的方法,并试图从社会史的层面重新理解和认知艺术史中的相关命题。(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赵欣[6](2016)在《近代早期俄国在东北亚的扩张与西方人对黑龙江流域的探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黑龙江流域曾是英法联军进攻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主战场,数次交锋后终因英法联军不熟悉地形而被迫撤出,俄国则率先占领了黑龙江流域,不久迫使中国将黑龙江作为中俄界河,之后继续向太平洋扩张。黑龙江流域遂成为西方社会所瞩目的焦点,英、美等国分别向该地派遣考察队一探究竟。西方探险者历经艰险,获得了大量相关的第一手资料,更正了西方人对黑龙江流域的误读,同时提出许多大胆的构想,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交通发展,使西方社会经济产生了质的飞跃。(本文来源于《史林》期刊2016年01期)

刘亮[7](2015)在《近代来华西方人记述中国环境变化文本的传播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近代来华西方人记述中国环境变化的文本为中心,选取若干典型案例,对其传播方式、途径、受众以及对中外的影响程度分别作了考察。翻译是此类记述传播的主要途径;在传播介质上,除文字印刷品之外,照片、图片等的重要性同样不可低估。有留学背景的林学家、农学家等既是主要受众者,也是重要的传播者,这与他们在语言方面的优势密不可分。研究认为,此类记述不但是西方人了解中国环境的重要渠道,也是中国国内学者认识本国环境的重要信息来源。更重要的是,这也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在中国传播的一种特殊方式。(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张永钦[8](2015)在《近代西方人眼中的琉球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上,琉球地处日本、朝鲜、中国通交南洋各国的中心,曾吸引世界各国商人来此贸易,尤其是日本海外发展的重要目标。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继而把日本开国纳入视野之内。在宗藩体制下素有“万国之津梁”美誉的琉球因其地理位置和中、日之间的“两属”关系被列强视为钳制中日两国的基地。西方列强为敦促日本“开国”把琉球作为据点,建立避难港、贸易基地以及海上供给港口,故而船只频繁地在琉球靠港,要求和琉球修好、通商并在琉球传教,以期实现他们的目标。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接踵来琉。英法两国率先抵琉,美国紧跟其后。英、法、美等国船只相继抵达琉球,开展勘测、商品贸易、传教等活动,并希望琉球开国。与此同时,西方各国还派遣传教士滞琉传教收集日本有关情报,试图通过琉球打开日本国门。这些访琉的西方人观察琉球社会,对琉球进行全景扫描和观察,大到琉球的总况概貌、小至琉球人日常生活细节。本文以琉球王国为研究对象,依据近代西方人的日记、着作与书信中有关琉球的记述,并与中文史料参照使用,互相补证。从琉球地理位置认知演变、琉球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对近代西方人眼中的琉球全貌进行整体窥探和论述。本文以西方各国的勘测报告为中心主线,尽可能全面地查找和搜寻近代西方人记琉之着述,并梳理其中记述琉球的相关内容,从而还原当时琉球社会最常态化的表征,开拓资料的来源。(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5-03-25)

沙吾提·帕万[9](2014)在《西方人笔下的近代喀什噶尔巴扎》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喀什噶尔是南疆及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都市,又是英俄帝国主义刺探军事、政治和社会等情报和相互角逐的重镇。戴着各种身份抵达喀什噶尔的外国游客的游记、回忆录等,给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喀什噶尔社会生活的诸多线索。(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4年28期)

刘亮[10](2014)在《近代西方人对“丁戊奇荒”的认识及其背景——《纽约时报》传达的信息》一文中研究指出"丁戊奇荒"是晚清时期一次百年罕见的灾荒,前后持续达四年之久,造成了惨重的后果。长期以来,国内学界主流观点多认为请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赈灾不力是造成"丁戊奇荒"伤亡严重的主要原因,而当时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则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中国基础交通设施的落后,并对清政府的赈灾措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本文来源于《古今农业》期刊2014年03期)

近代西方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代西方人来桂,不论是出于何种原因,航行西江是他们进入广西的一个重要途径。他们在西江上的游历包括:岸上观赏、水上见闻、船上映像等方面,从中可窥见不一样的近代广西社会面貌,并构成一个与陆上人家不同却又有所相似的社会缩影。他们游历的所见所闻构成了近代西方人一定的广西观甚至中国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代西方人论文参考文献

[1].狄瑞.近代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家”文化[D].内蒙古大学.2019

[2].庞少哲,颜小华.近代来桂西方人西江游历及其评析[J].钦州学院学报.2019

[3].卞梁,连晨曦.赞美与野心:近代西方人对台湾地物风貌的记叙[J].新余学院学报.2019

[4].赵国香.近代博物馆与中国公共空间关系试析——以来华西方人所建博物馆为例[J].博物院.2018

[5].李潇雨.再现的腔调——以近代西方人视野中的中国塔、寺为中心[J].文艺研究.2018

[6].赵欣.近代早期俄国在东北亚的扩张与西方人对黑龙江流域的探察[J].史林.2016

[7].刘亮.近代来华西方人记述中国环境变化文本的传播及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8].张永钦.近代西方人眼中的琉球社会[D].福建师范大学.2015

[9].沙吾提·帕万.西方人笔下的近代喀什噶尔巴扎[J].兰台世界.2014

[10].刘亮.近代西方人对“丁戊奇荒”的认识及其背景——《纽约时报》传达的信息[J].古今农业.2014

标签:;  ;  ;  ;  

近代西方人论文-狄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