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直面入世

走出误区,直面入世

一、走出误区 直面入世(论文文献综述)

任小琴[1](2019)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越来越深入,我国的物质经济基础得到极大的发展,继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被提上日程之后,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人民的幸福问题。事实上,让人民幸福是党和国家一贯的追求目标和永恒的事业。政府的工作报告越来越多地提到“幸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党的事业,服务于国家的需要。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幸福这个终极目的,发现大学生的幸福观至关重要。本研究探索了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一章、第二章为此进行了理论准备,第一章对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模式的设定等进行了论述,为研究做前期准备。第二章对幸福观的相关理论资源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幸福观、幸福观养成教育进行理论建构,为研究做了理论准备。第三章是在充分的理论准备之后,研究了我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分为三个方面,“时代背景”是首要考察的环节。幸福观养成教育要确立目标,除了传统意义和普适意义上的目标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有新的时代性目标,即幸福观养成教育需与中国梦、核心价值体系、健康财富观、市场文化等融合起来。要完成这样的目标,我国当前的时代存在很多机遇,当然也有来自教育客体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各种挑战。“历史考察”回顾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以政治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经济转型期以经济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则回归当代,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感的多少,与其幸福观是紧密相连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总体向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幸福感总体并不十分强烈;在对幸福的系列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上,不少大学生存在偏差;在追求幸福的路径、方式、受挫反应上,部分大学生存在不理性的态度。此外,在幸福观认知领域、追求领域、享有领域的养成教育上,我国采取的通常做法是不够完善的,幸福观教育还面临着一些困境。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从更细致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五元分析模式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个人进行了全方位的五元分析。首先,从政府层面,政府应当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起引领的作用;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应当在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上有积极的影响;再次,从高校的层面,高校是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直接承担者,肩负着教育的重任;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家庭应助推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内化;第五,从大学生个人的层面,个人作为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内因和受益者,必须有能力和有觉悟进行自省。这五个方面的应然和实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大量实证调查,探索了存在差距的原因。第五章在国内分析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国外,以期分析国外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做法、经验和借鉴。选择美国、英国、法国进行研究,考察了这三个国家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基本举措,研究起主要特点,并分析了我国在五元视角下可以反思和借鉴的经验。第六章是对策章,基于上述对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目标研究、历史考察、现状分析,结合五元分析的结果,同时借鉴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对策。这些对策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包括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和微观上的具体设计。具体来看,首先,政府层面的设计。政府当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当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从社会文化的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从财富分化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从多元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第三,从高校的层面。高校当走出认识误区,设立目标体系,细化目标群体,依托心理科学,进行科际整合,完善现实对接,优化学科设置,发展体验式与价值选择式教学。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应大力推行家长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第五,从个人的层面。个人当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自觉意识;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提高精神境界和需要层次。第七章主要针对五元要素之间要互动起来,形成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八章是对全文的总结。

刘芳[2](2014)在《西方现代文学批评视域中的“身体”理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身体作为人生存之根本,在经历长期被鄙弃、压抑和遗忘的历史之后,在现代思想和日常生活中被突显出来。本文将“身体”作为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和研究西方有关“身体”理论的发展演变历程,揭示“身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理论话语中的不同命运,由此展示出“身体”理论在现代文学批评视域下的丰富涵义。本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由五个部分组成,具体如下:绪论部分首先对英文和汉语中的“身体”进行词源学考察,阐述其基本含义和隐藏的文化观念。其次,根据社会学家约翰·奥尼尔提出的交往性身体的五种身体形态梳理国外研究现状;分析译介、哲学和文学批评三个方面的中国身体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绪论最后界定了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对象,阐述了研究方法、目标和意义。第一章主要通过勾勒身体在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曾经经历的五个时代,回溯现代身体理论的历史源起。在神话哲思统率的古希腊黄金时代,人们崇尚身体之美、身心和谐和人性之自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发展了稳固的身心二元论,身体作为灵魂的囚牢和谬论的代言人生活在白银时代。基督教哲学牵引着身体走进青铜时代,让它背负双重职责,既是上帝的善之创造物和救赎的必要条件,又担负着罪和恶之名,接受禁欲主义的磨炼。身体在经验论哲学和唯理论哲学的论战中起起落落,最终在认知领域被架空,作为生理物质沉默压抑地生活在理性主义主导的黑铁时代。在19世纪末的英雄时代,尼采在批判基督教和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上,宣告上帝已死,并通过诗学意义上的身体来重建价值体系。现代思想对身体的关注并非心血来潮,而是身体历史的延续和反抗性的发展形态。第二章以弗洛伊德的欲望身体为重点考察对象。无论是无意识论还是性本能论都凸显了非理性主义的元素,动摇了意识和理性的霸权地位。弗洛伊德以此来解释人格的发展、文明的起源、思想体系的进化史和艺术创作的本质,表现出身体性思维。本章在阐述欲望身体理论的内涵的基础上,试图将它置于整个身体理论的发展史中来理解和评价它的意义。欲望身体的出场击响了非理性主义的战鼓,为身体理论的后续发展铺平了道路,开辟了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新方向。同时,弗洛伊德横跨理性和非理性两个领域,展现出矛盾的身体观。第三章探讨了法国思想家梅洛·庞蒂和福柯的身体理论。前者从身体的行为和知觉研究出发,将身体视为感官联觉、身心交织的统一体,提出主客体统一的“身体—主体”。具有意向性的身体在处境化的空间里能动地拓展活动范围,与世界形成对话和交融。后期,梅洛·庞蒂从含混的身体现象学转向“肉”的本体论,试图克服身体—世界的二元论残余。与前者不同,福柯更加关注被动的规训身体。他运用系谱学的方法,考察了身体如何成为被知识消解的客体和被驯服的生产力,展示了权力/知识共生体对身体的政治建构,描述了现代规训身体的零碎化、时间化和空间化的特征。与前者相同的是,福柯在晚期也经历了理论反思,开始探讨身体的抵抗,倡导生存美学。第四章梳理了女性主义的身体论争,将其归纳为三种主要的身体观。首先,在争取基本人权和身体支配权的斗争中,女性主义者受制于身心二元思维模式,以男权社会的规范为标准,追求同一和狭隘的平等,对自身的身体特性持否定态度。第二,从文化深层挖掘“他者”处境形成原因的女性主义者将身体看作父权制的建构物。波伏娃首当其冲地揭示了男性话语对女性社会身体的造就,迫使现象身体在异化的处境空间里难寻自由;米利特则提出了“性政治”。巴特勒将身体建构论推向极端,解构了“性”的自然属性。第三,为了重建女性话语,以西苏为代表的女性主义者批判精神分析学的性别观,坚信身体的美和力比多力量,将身体用作隐喻性的概念,提倡差异和女性书写。第五章围绕身体两种不同的审美活动展开论述。消费文化批评中的身体演变为最美丽的消费品,蜕变成一种被物化的符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身体的内在和外在进行美丽维护,塑造和表现更具市场价值的自我。伊格尔顿和舒斯特曼则尝试建构身体美学。前者主要探讨了身体、审美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后者则更加积极地为身体的审美能力进行辩护,提出身体意识及其四个层面,并系统地划分了身体美学的三个分支。结论部分尝试总结西方理论中身体概念的丰富内涵,并提出进一步的思考:身体理论在中国的安家落户意味着什么?中国文化的身体性、拿来主义的主动选择和反思意识以及与时俱进的多维运用证明这并非西方学术话语霸权的再现。目前中国运用舶来的身体思想开展的研究存在许多问题,为将来的改善和创新留下了很大的空间。结论最后指出身体研究仍然是全球化语境下异质文化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中西文论平等对话的契机。

卢国龙[3](2013)在《变革社会中的宗教处境》文中研究指明一两种质疑一条出路放在宗教学领域,《宗教在文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课题大概要算作"另类"。尽管这个课题的研究对象、基本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员所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等,都属于宗教学领域,但课题着眼于"文化战略"的立意,则显然是非常规的,对于我国目前宗教学学者的研究习惯、宗教学学科的基本格局来说,尤其如此。也正由于"另类",是化装舞会上的生

杨欣[4](2010)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自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日益突出,也给两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贸易摩擦主要表现在贸易不平衡问题、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措施调查、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中国出口产品可能会对美国的相关产品造成更多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防止中美贸易摩擦还可能会进一步升级,探讨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对促进中美贸易健康发展,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当代贸易摩擦的基本概念以及不同摩擦的特点入手,并且介绍不同种类的摩擦给贸易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使其更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其次,分别对产生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其影响加以分析。对于前者,文章指出贸易摩擦不仅有经济方面的原因,而且还掺杂着许多政治因素,从两国的国情进一步展开分析,并通过计算中美主要贸易商品的TC指数来考察中美两国商品的竞争力;而对于后者,也是分别对两国由于贸易摩擦所产生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展开讨论。最后,在前文对贸易摩擦的概念分类、产生原因和不同影响进行铺垫的基础上对当前形势下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得出应对之法。亦即:我国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要基于当前经济形势下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政策,采取措施,协调一致,尽量减少或缓解中美贸易摩擦,以促进我国经济平稳长足地向前发展。

黄书亭[5](2008)在《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南北战争以降的背景下,依托管理学基本原理,在多学科的视域中,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哲学、类型学、案例研究为框架,综合集成各种思想方法,以20世纪美国杰出CEO安德鲁·卡内基、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约翰·D·洛克菲勒、亨利·福特、艾尔弗雷德·P·斯隆、托马斯·J·沃森、小托马斯·J·沃森、李·艾柯卡、杰克·韦尔奇为线索,用比较的视角,实证的方法,述评的文体,对重大危机事件进行描述、对比、统计、总结、研究,基于案例进行推理,剖析决策过程,认识危机的发生机制与显着特征,分析危机管理策略,上升为方法论原则,回归到危机管理实践。危机的分类多种多样。危机的酝酿、发生和变化,关联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危机是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是科学管理理论逻辑展开的结果,是人格缺陷、制度缺陷、美国难题的体现,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技术失灵”的后果,是领导与管理失衡的结果,是若干周期理论的折射,是现代化、全球化的伴生现象。较为科学的危机管理策略是:诚信,务实,盈利,专注,清醒,依法经营,肩负使命,洞悉人性,妥当归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财富观,承担社会责任。真诚面对公众,善待伙伴,擅长沟通,善于管理上司,防范环境污染,提防政治风险。热爱生活,忠于家庭,积极休闲,交往慎重。面对现实,反应适度,持续改进,创新商业模式,形成核心能力,摆脱行为惯性,不苛求完美。讲究方法,规避不确定性,创新品牌,警惕多元化陷阱。重视隐性知识,注重教育训练。保持历史感,避免简单化,建立竞争性的企业文化、柔性的组织结构、规范的法律机制,建立“高瞻远瞩公司”。本文提供观察美国近现代史的新颖视角:多角度勾连企业、人物、社会与历史,构成研究美国经济制度史乃至美国历史的参照系,为理解企业管理与管理思想的发展,为观察新闻史、战争史及休闲史,为评价美国文化、美国内战、工人运动、城市化、新政、美国改革、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提供新视角;本文是案例研究的积极尝试: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核心概念,选择事例,分析数据,提炼观点,审视、验证和创新传统理论,弥补理论分析的空洞、乏味,避免随机、失控现象,兼顾量的研究与质的分析,在研究和运用上开辟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提供有益的建议,研究过程规范、标准;本文是学科交叉的有益探讨:涉及宽泛的时空范畴,涉猎管理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军事学等领域,在管理学与多学科的融合中,剖析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阐释杰出CEO的历史地位、得失成败与现实价值,体现扎实的人文功底,有助于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建构,其研究策略、文体与叙述方式,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那宏[6](2006)在《入世后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79年中美建交及《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签署以来,中美经贸往来日趋频繁。然而,在双方市场不断扩大和贸易量持续增加的同时,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始终是中美贸易关系中挥之不去的不和谐音符。2001年中国入世以来,尤其是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此起彼伏,波澜不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再次成为双边贸易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近年来,随着中美两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有新的行业和产品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对象,中美贸易摩擦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除农产品、纺织品、贸易逆差以及知识产权等传统议题外,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贸易领域正在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焦点。与此同时,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摩擦所援用的手段也日益呈现多样化,反倾销再也不是美国对华实行贸易保护的唯一手段,保障措施(尤其是特别保障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美国对华实行贸易保护的新手段。尽管中美贸易从未因贸易摩擦的影响减速,但激烈的贸易摩擦令人担忧。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能否针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新变化,分析其产生原因,并采取正确的对策,事关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分析,首先回顾了中美贸易摩擦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其次,根据近年来中美两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中美贸易摩擦呈现出不同于以往贸易摩擦的新特点及新动向。最后,针对性的介绍了中国入世以来中美贸易摩擦的几个热点问题。论文的第二部分为中美贸易摩擦原因的理论分析,由于国际经济学的传统贸易理论无法为当前的中美贸易摩擦提供合理的解释,而拉尔夫·戈莫里与威廉·鲍莫尔对传统贸易模型提出的修正(本文简称为戈莫里模型)却很好地解释了这一问题,所以,论文的第二部分介绍了该模型的建立以及整个推导过程,进而为我们解释目前中美间日益频繁的贸易摩擦提供了理论依据。论文的第三部分为中美贸易摩擦原因的实证分析,详细地剖析了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具体原因。首先是中美贸易逆差的问题,包括政治、经济和贸易统计技术等因素;其次是中美贸易摩擦中的政治原因,包括国际政治的需求、美国的霸主政治的本性、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中国遭遇摩擦的自身因素。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对策建议,分别从努力缩小中美贸易逆差、加强自身制度建设以及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三大方面逐一展开论述。

高水红[7](2006)在《改革精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案例研究》文中认为对“法定知识”通常的解释框架是“阶级”和“意识形态”,即课程所具备的阶级属性和内隐的意识形态特征,并以此来对应教育的不平等,以及知识和国家权力联姻后的控制特征。本研究从行动者角度出发,试图关注:受各种现实力量作用的行动者,在“法定知识”之“法”的确立与“定”的过程中,对其形成怎样的作用力?这构成论文的核心问题。 具体而言:一方面,是否存在一些不能以“国家控制”、“阶级再生产”来概括的力量与方式随着行动者涉入了课程改革的价值确立与实践过程中?另一方面,行动者们在改革过程中究竟如何使自己的表达与实践得以可能?这又反过来形成了怎样的课程文化与秩序空间? “法定知识”通常是被政策制定者及其实践者们“先行”建构好的,只有在课程寻求变革的过程中,这一建构过程及行动者们才会显形,因此本研究以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案例展开分析与探讨。试图凸显行动者视角——从其言说、意识、意志与实践中——将社会因素及其关系展开。研究者认为社会因素只有融注在有血有肉的行动者后,对课程知识的作用才更为真实、更具整合性与穿透力。 社会行动者处于各种力量的作用中,从社会行动者的视野展开分析,需要在更为动态及复杂的层面去探讨,行动者是多源的、多层面的、多向度的。这里既有控制与再生产的可能,亦有相反力量的冲撞;既有对已有秩序的屈服与妥协,亦有充满激情与个性的困惑与努力;既有寻觅的坚持与异化,亦有变通的策略与智慧。其最终形成的作用力也是多维的、丰富的,研究者认为:与其说形成了一股作用力,不如说形构了一个充满张力与紧张的作用空间,由此导致知识的合法化力量的延伸与复杂化。 本研究选择的立场是延迟批判——如何在被批判与解构了的地方巧妙地坚持、思考并言说其可能性?在理论与现实的碰撞中,在应然与实然的照面中,企图在“不得不如此”的现实困境处发现某种转换、策略与可能性。这一方面源于行动者本身的丰富性,一方面为了秉持解构加重构的研究使命。基于此,研究展开了改革行动者在政治秩序、观念秩序、市场秩序与合法化秩序中的可能空间的探讨,并浮现出以下几组概念:个性力量与规范秩序、借口的政治学、隐蔽语本与观念秩序、合法化的延伸。

刘长海[8](2006)在《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变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直面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变革问题,本论文试图从伟大教育家杜威的思想和实践中寻找启示。论文依据杜威的一系列教育论着,对杜威德育思想进行了深层次的探析。杜威依据其民主主义的社会观和实用主义的经验观,对道德和道德教育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实用主义道德观将道德看作个体在具体经验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将知识、技能、品格看作个体道德的要素,从而使道德过程与经验的改善过程等同起来,也使道德教育过程成为与个体经验的改善过程、教育过程相等同的过程。杜威德育思想的实质,是道德的教育思想,杜威德育思想与杜威教育思想是融合为一的。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是“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而“道德的人”不是传统的依据具体德目的好人,而是符合民主社会要求的社会良好成员,是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不是符合具体德目的教育活动,而是就其动机与效果而言都有效地满足了社会对个体要求的教育,是培养良好公民的教育。在这种道德的教育思路中,杜威有机地实现了知识与道德的统一,德育与教育的统一。 在其一系列教育论着中,杜威系统分析了民主社会中的学校教育角色、目的、课程、教学方式、管理方式以及直接德育方法,将“道德的教育”思想有机地贯穿于其教育理论的系统之中。综观杜威的德育思路,超越二元论的辩证性特征清晰可见: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超越个人与社会对立的思维方式,确立个人与社会统一的教育目的观;在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上,超越智德分离的传统,将知识统一于道德,并且进而建立道德教育与教育的统一关系;在教育与生长的关系上,突破无视生长的制度化教育局限,倡导关注生长、促进生长的学校教育形式;在经验与课程的关系上,摒弃脱离经验的课程,主张课程与学习者经验的有机统一;在兴趣与责任、兴趣与能力的关系上,分析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社会行动能力之间统一而非对立的关系,主张依据个人兴趣培植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行动能力。 杜威德育思想自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几次重大转折,当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秉持客观、理性的立场来借鉴杜威德育思想,其对于中国德育研究的基本意义不在于提示了探究、体验等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而在于提示了一种全新的理解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方式。依据杜威的思想,学校德育的目的不应局限于具体德目所设定的范围,不应培养抽象的“道德人”,而应培养民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公民、融合知识、能力与品格的新型道德人,即“有用的好人”;德育不是学校教育中的独立系统,而是融合于学校教育的全部过程之中,德育的实质在于教育的道德属性。依据这种思路,我们可以进一步澄清影响学校德育的各种观念——“德育首位”与“教书育人”,理顺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并且,杜威德育思想提示我们跳出既定的德育原理概念体系,从广义德育的视角来重构德育原理。

韩梅[9](2005)在《中国各类财经期刊的对比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财经期刊是中国期刊园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异常活跃,作为经济现象的记录者和经济趋势的分析者,财经期刊不仅快速发展起来,并且非常显着。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在期刊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经营管理水平日益科学化和市场化。 但较之其他类别的期刊,尤其是文化生活类和时尚类来说,中国财经期刊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规模上都存在着差距。特别是近几年财经期刊蜂拥而出,竞争越来越激烈,其经营和发展遇到了许多问题,这进一步影响了财经期刊的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财经期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其面对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因此对中国各类财经期刊的发展历程、发展特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作者论述了“中国各类财经期刊的对比分析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经期刊的历史回顾。作者对20多年来我国财经期刊的发展概况、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第二部分:中国各类财经期刊经营模式的对比分析。在该部分,作者按内容范围划分的标准把中国财经期刊分为三大类,并对它们的发展简况、市场定位、内容特色、读者特征、发行策略及广告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第三部分:中国财经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从内容定位、人才管理、发行与广告经营等7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当前我国财经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部分:中国财经期刊的发展对策。针对财经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提出了9种发展对策。 第五部分:中国财经期刊未来发展趋势。作者对中国财经期刊的集团化、国际化等趋势进行了预测。

何士青[10](2005)在《以人为本与法治政府建设》文中指出文章以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重要课题——法治政府建设为主题,将以人为本作为法治政府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底蕴,紧紧围绕为什么要建设法治政府以及怎样建设法治政府等问题展开论述。沿着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思维路线,首先分别讨论法治政府和以人为本的一般理论,然而从以人为本视角探讨法治政府建设的几个重点问题,包括依法行政、转换政府职能、依法决策等,最后将以人为本与政府责任结合起来,对政府应承担的积极责任和消极责任进行探讨。文章首尾呼应,共由七章构成。 第一章从法治政府的概念入手,这一基本概念使全文论述得以展开。与法治概念一样,法治政府也是“一个无比重要的,但未被定义,也不能随便就能定义的概念”。为了界定法治政府,我们回到历史的长河中,在这里,法治政府思想丰富多彩,法治政府模式多种多样。总结这些思想成果和实践经验,笔者将法治概念界定为一种与国家的政治构架和法律运作密切相关的制度理念和制度设计,它以良法为前提,以法的统治为标志,以行政权规制为基本原则,以保障公民权利为目的,具有廉洁、诚信、有限、服务、责任等品格。法治政府从产生时起就与宪政结下不解之缘,二者相辅相成,宪政是法治政府的政治基础,法治政府是宪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保证。法治政府建设是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重要课题,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第二章主要论证以人为本是法治政府的精神底蕴。由于在以人为本的理解上出现了混乱现象,一些人将它等同于“以我为本”、“以自我为中心”,因而有必要正本清源,对以人为本的一般理论进程阐述。事实上,以人为本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很早的时候就有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国传统的以人为本思想以“人贵”、“爱人”为主要内容,西方传统的人文主义则以“人道”、“人权”为核心,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围绕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等方面而展开其内容。概括和提炼这些思想,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本源,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动力,就是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以人为本与政府联姻,以民为本就随之产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民为本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民贵君轻”是中国古代先贤的企盼,“人权政府”是西方近代哲人的理想,当代中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从以人为本的维度,法治政府就是对人的存在和价值、对政府的合理性的思考和把握的产物,民意是法治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民利是法治政府的行为指南,民权是法治政府

二、走出误区 直面入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出误区 直面入世(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观点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分析模式的设定
        1.4.1 模式依据
        1.4.2 模式设计
        1.4.3 模式验证
    1.5 概念与理论基础
        1.5.1 概念厘定
        1.5.2 理论基础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准备
    2.1 幸福观的理论资源
        2.1.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2.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2.1.3 西方的典型幸福观
    2.2 幸福观的理论建构
        2.2.1 幸福观的结构
        2.2.2 幸福观的特征
        2.2.3 幸福观的功能
    2.3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建构
        2.3.1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构成
        2.3.2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功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
    3.1 时代背景
        3.1.1 新时代赋予的目标要求
        3.1.2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面临的挑战
        3.1.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存在的机遇
    3.2 历史考察
        3.2.1 计划经济时期政治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2.2 转型经济时期经济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2.3 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3 现实状况
        3.3.1 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3.3.2 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3.3.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分析
    4.1 政府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1.1 应然要求
        4.1.2 实然状况
        4.1.3 问题原因
    4.2 社会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2.1 应然要求
        4.2.2 实然状况
        4.2.3 问题原因
    4.3 高校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3.1 应然要求
        4.3.2 实然状况
        4.3.3 问题原因
    4.4 家庭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4.1 应然要求
        4.4.2 实然状况
        4.4.3 问题原因
    4.5 个人层面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4.5.1 应然要求
        4.5.2 实然状况
        4.5.3 问题原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5.1 基本举措
        5.1.1 美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1.2 英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1.3 法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2 主要特点
        5.2.1 广泛渗透性
        5.2.2 目标淡化性
        5.2.3 科际整合性
        5.2.4 价值选择性
        5.2.5 交流对话性
        5.2.6 现实实用性
    5.3 经验借鉴
        5.3.1 政府层面:公民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5.3.2 社会层面:影视与文化的反思借鉴
        5.3.3 高校层面:校内教学的反思与借鉴
        5.3.4 个人层面:实践体验的反思与借鉴
        5.3.5 家庭与个人层面:宗教思想的反思与借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设计
    6.1 政府层面的设计
        6.1.1 定位: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
        6.1.2 导航: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
        6.1.3 纠偏: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
        6.1.4 提升: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
    6.2 社会层面的设计
        6.2.1 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
        6.2.2 从社会文化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
        6.2.3 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
        6.2.4 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
        6.2.5 从社会现象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
        6.2.6 从社会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
    6.3 高校层面的设计
        6.3.1 认识前提:走出认识误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6.3.2 目标设定:设立目标体系,贯穿奋斗幸福观
        6.3.3 客体细分:细化目标群体,分层实施幸福观教育
        6.3.4 渠道优化:思政主渠道与科际整合结合
        6.3.5 保障支撑:现实对接与学科设置相结合
        6.3.6 实效提升:依托心理科学,提升幸福观教育实效
    6.4 家庭层面的设计
        6.4.1 大力推进家长教育,提升家长素质
        6.4.2 多维度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6.4.3 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
    6.5 个人层面的设计
        6.5.1 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的自觉意识
        6.5.2 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
        6.5.3 自觉抵制外界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
        6.5.4 提高精神境界与需要层次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五元互动做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7.1 五元静态配合织育人之网
        7.1.1 五元各司其职
        7.1.2 五元内外结合
    7.2 五元动态协调育幸福之人
        7.2.1 五元互相渗透
        7.2.2 五元互利共生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调查
    附录二 五元分析模式各层次的实然状况调查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西方现代文学批评视域中的“身体”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身体”的词源学考察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问题
    三、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
第一章 身体理论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黄金时代:神话思维的身体崇拜
    第二节 白银时代:古希腊哲学的身心二元论
    第三节 青铜时代: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罪身论
    第四节 黑铁时代:近代哲学中理性的高扬
    第五节 英雄时代:现代哲学的身体转向
        一、对伪善基督教的批判
        二、对形而上哲学的批判
        三、尼采的身体哲学
第二章 精神分析学中身体的出场
    第一节 无意识的登陆和对意识的挑战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地形图”
        二、人格三分结构与意识活动
    第二节 性本能欲望的驱力
        一、性感带与人格发展
        二、俄狄浦斯情结与文明演进
    第三节 欲望叙事的升华
    第四节 对弗氏身体之思的评述
        一、非理性主义的反抗
        二、矛盾的身体观
        三、欲望身体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第三章 现象学和结构—后结构主义与身体
    第一节 梅洛·庞蒂的身体哲学
        一、挺身于世的身体主体
        二、“肉”之概念对二元论的超越
    第二节 福柯的后结构主义身体谱系
        一、被知识消解的客体
        二、被驯服的生产力
        三、身体的审美生存
第四章 性别关注下的身体
    第一节 “平等”的身体权益观
        一、身体意识的缺失
        二、身体支配权和“厌身症”
    第二节 被建构的身体文本
        一、社会性别与身体造就
        二、生理性别的去自然化
    第三节 颠覆性的身体与女性话语重建
第五章 身体之美与身体美学
    第一节 身体——“最美丽的消费品”
    第二节 身体——审美意识形态之媒介
    第三节 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身体美学
        一、身体美学的建构缘起
        二、身体美学的基本内涵
        三、身体美学的三个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变革社会中的宗教处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种质疑一条出路
二一种特性两重作用
三面向社会各展所长
    1. 道教和佛教
    2. 中国伊斯兰教
    3. 中国天主教和基督教
    4. 中国民间教派
    5. 儒教
四结语

(4)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
    1.3 关于贸易摩擦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 文章主要的创新
第2章 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
    2.1 中美双边贸易的现状
        2.1.1 双边贸易规模及不平衡均持续扩大
        2.1.2 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2.2 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表现及特点
        2.2.1 反倾销措施
        2.2.2 人民币汇率问题
        2.2.3 特保措施
        2.2.4 农产品贸易摩擦
        2.2.5 钢铁贸易摩擦
第3章 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
    3.1 两国贸易摩擦的美国因素
        3.1.1 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埋下贸易保护种子
        3.1.2 美国经济衰退唤起贸易保护
        3.1.3 美国失业加剧恶化助澜贸易保护
        3.1.4 美国政治利益之争强化贸易保护
    3.2 两国贸易摩擦的中国因素
        3.2.1 中国竞争力增强是贸易摩擦要因
        3.2.2 出口增长过快及巨额顺差是贸易摩擦直接原因
        3.2.3 低端商品结构及出口市场集中是重要诱因
第4章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4.1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经贸的积极影响
        4.1.1 加速产品的结构升级
        4.1.2 有利于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4.1.3 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福利
    4.2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经贸的消极影响
        4.2.1 贸易摩擦损害双边正常经贸关系
        4.2.2 贸易摩擦具有“溢出效应”
        4.2.3 对我国国内经济政策的实施形成了压力
        4.2.4 美国示范效应诱发他国效仿
第5章 中美贸易摩擦应对的策略
    5.1 努力缩小中美贸易失衡
        5.1.1 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及出口市场多元化
        5.1.2 加强中美两国政府间对话与沟通
    5.2 加强自身制度建设的建议
        5.2.1 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5.2.2 建设贸易摩擦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
        5.2.3 大力发展内需
    5.3 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5.3.1 深入研究发展中成员的特殊待遇及运行机制
        5.3.2 合理选择和运用双边协商及WTO争端解决机制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问题的意义与背景
    1.3 案例研究论考
    1.4 理论框架与篇章结构
    1.5 成果及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2 美国杰出CEO的综合背景
    2.1 美国近现代史概观
    2.2 CEO与"美国的世纪"
    2.3 企业环境的综合透视
    2.4 哲学视域中的管理与危机管理
    2.5 本章小结
3 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3.1 基本概念的进一步考察
    3.2 危机管理的理论渊源
    3.3 危机管理的类型学分析
    3.4 危机管理的多重研究向度
    3.5 危机成因剖析
    3.6 本章小结
4 泰罗、法约尔、韦伯时代(1890-1929)
    4.1 卡内基:蓝海战略与危机管理
    4.2 卡内基&弗里克:罢工事件与连锁反应
    4.3 摩根:危机管理中的传媒攻略
    4.4.本章小结
5 西奥多、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1901-1972)
    5.1 福特家族:家族企业与危机管理
    5.2 托马斯·沃森:企业文化、大型活动与危机管理
    5.3 斯隆:组织变革与危机管理
    5.4 本章小结
6 德鲁克时代(1945-2005)
    6.1 小托马斯·沃森:向上管理与危机管理
    6.2 艾柯卡:企业家社会的危机管理
    6.3 企业危机管理策略探析——以韦尔奇为例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案例的危机管理拓展研究
    7.1 休闲与创新
    7.2 军旅生活对CEO危机管理策略的影响
    7.3 杰出CEO人际关系策略考论
    7.4 "事业部制"理论应用研究
    7.5 危机管理策略的文化哲学批判
    7.6 危机管理策略述要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8.3 若干建议
    8.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6)入世后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分析
    一、中美贸易摩擦历程回顾
        (一) 经济性摩擦阶段(1980-1989年)
        (二) 政治化摩擦阶段(1990-2001年)
        (三) 制度性摩擦阶段(2002年至今)
    二、中美贸易摩擦新特点
        (一) 摩擦领域扩大化
        (二) 摩擦手段多样化
        (三) 摩擦形态复杂化
        (四) 摩擦层次宏观化
    三、中国入世以来中美贸易摩擦的热点问题
        (一) 非制度摩擦
        (二) 制度摩擦
第二章 中美贸易摩擦原因的理论分析
    一、戈莫里模型的建立原理
        (一) 戈莫里模型的假设条件
        (二) 模型推导
    二、拉尔夫·戈莫里与威廉·鲍莫尔模型结论
        (一) 一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将损害贸易伙伴的利益
        (二) 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应重视和妥善处理战略性贸易摩擦
第三章 中美贸易摩擦原因的实证分析
    一、中美贸易逆差是摩擦产生的重要因素
        (一) 中美贸易逆差中的政治因素
        (二) 中美贸易逆差中的经济因素
        (三) 中美贸易逆差中的统计标准和技术因素
    二、中美贸易摩擦中的政治因素
        (一) 国际政治的需求
        (二) 美国的霸主政治的本性
        (三) 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
    三、中国遭遇摩擦的自身因素
        (一) 外贸依存度过大
        (二) 出口商品结构低下,出口市场分布过于集中
        (三) 企业缺乏行业自律,出口秩序混乱
        (四) 应对贸易摩擦的战略战术还有待提高
第四章 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对策建议
    一、对努力缩小中美贸易逆差的建议
        (一) 建立贸易统计协调机制,统一贸易计算口径
        (二) 调整对美贸易进出口结构,实施外贸多元化战略
        (三) 中美高层沟通常规化,建立相应的对话机制
    二、对加强自身制度建设的建议
        (一)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二) 继续完善产业预警机制
        (三) 建立、健全和完善贸易救济体系
        (四) 大力发展内需
    三、对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建议
        (一) 审时度势,认真对待,必要时诉诸争端解决机制
        (二) 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特殊规定的研究
        (三) 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己处理的典型个案的研究
        (四) 合理运用好非违约之诉
        (五) 尽快建立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国内政策程序
参考文献
后记

(7)改革精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子
导论 问题与视角
    一 问题的凸显
    二 已有框架及其局限
        (一) 被妖魔化的国家权力与政治意识形态
        (二) 被泛化的阶级再生产策略
    三 立场选择:延迟批判
    四 资料来源
    五 研究者的担心
第一章 社会行动者的视野
    一 现实何以可能:朝向建构主义的提问方式
        (一) 现实之维
        (二) 时间之维
        (三) 关系之维
    二 现代社会中的二律背反
        (一) 道德个体的诞生:社会分化的紧张
        (二) 生活风格的凸显:现代性的文化悖论
        (三) 有纪律的激情:行动者与秩序的张力
第二章 “借口”的政治学
    一 以“时代”的名义
        (一) 时代的需要
        (二) “个体”言说与“总体”言说
        (三) 有时代感的人
    二 以“国家”的名义
        (一) “找到共识”
        (二) 政治话语的修辞
        (三) 个性的力量
    三 “借口”的政治学
        (一) “借口”的话语实践
        (二) “借口”的关联与分离术
第三章 魂灵意识与观念秩序
    一 作为“魂灵”的素质教育
    二 大概念诱惑
    三 “理论”角色与意识形态
    四 一场争论:在真与假之外
        (一) 只是观点之争?
        (二) 弦外之“因”
        (三) 争论的继续
    五 批评的可能空间
        (一) 声音与立场
        (二) 隐蔽语本
第四章 合法化表达
    一 表达的坛场
        (一) 会议:“共识”的达成
        (二) 培训:仪式化改革与资本形成
        (三) 出版物:“人物”的生产
    二 表达的视界
        (一) 东西比较:他者想像
        (二) 新旧划界:破与立
        (三) 关键词的生产:“标准”的新说法
    三 表达的立场
        (一) 上与下:不同的力量
        (二) 快与慢:不同的声音
        (三) 城与乡:不同的设计
第五章 国家、市场与组织建制
    一 “教育部课程中心”的创建
    二 角色模糊与权力空间
    三 自我定位的演变
        (一) “附属性组织”的无奈
        (二) “公益性组织”的设计
        (三) 组织空间的拓展
参考文献
后记

(8)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社会转型与德育变革
    第一节 从一元教化到百家争鸣—转型期德育变革问题的提出
        一、封闭社会中的一元教化:转型之前的学校德育
        二、开放社会中的多元竞争:转型期学校德育的挑战与机遇
    第二节 转型期学校德育新思路述评
        一、德育目的和内容方面的研究进展
        二、德育方法、德育模式研究进展
        三、简评
        四、汲取杜威德育思想的营养,建构新型德育思路
    第三节 转型期我国杜威德育思想研究综述
        一、杜威德育思想研究专论
        二、杜威教育思想专着中的杜威德育思想探讨
        三、德育原理着作中的杜威德育思想阐述
        四、简评
    第四节 写作思路
第一编 杜威的德育大智慧
    第一章 杜威德育思想概观
        第一节 杜威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杜威的民主社会观
        二、杜威的经验观
        三、杜威的道德观
        四、杜威的教育观
        第二节 杜威德育思想概观
        一、美国传统道德教育思路及其面临的挑战
        二、杜威的道德教育批评
        三、杜威的道德教育思路
        第三节 杜威德育思想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关系
        一、杜威德育思想是“道德的教育”思想
        二、杜威德育思想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同一关系
        三、“杜威德育思想”的概念分析
    第二章 怎样的教育是“道德的教育”
        第一节 学校教育的角色定位
        第二节 学校教育目的的反思与重构
        一、教育目的领域的传统观点
        二、杜威对既有教育目的观的分析与批判
        三、培养民主时代的良好公民:教育的道德目的
        第三节 课程体系的价值反思与厘定
        一、衡量学科价值的社会性标准
        二、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争议与审思
        第四节 教学方法的德性分析与重建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及其德性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德性批判与重构
        三、“做中学”与“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第五节 学校管理的德性分析与改造
        一、理性的道德自律者与政治参与者:民主社会对公民的要求
        二、学校管理的德性分析与改造
        第六节 直接德育的有效性思考
        一、直接德育在历史上为什么是有效的
        二、当代直接德育如何才能有效
        三、直接德育与“做中学”的关系
        第七节 “道德的教育”的新图景
    第三章 杜威德育思想的辩证性特征分析
        第一节 个人与社会
        一、个人与社会的对立
        二、民主基础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三、个人与社会统一的教育目的观
        四、个人与社会统一的道德体系—新个人主义
        第二节 知识与道德
        一、科学知识与道德的隔离与对立
        二、美德就是智慧:柏拉图的道德命题及其反对意见
        三、知识与道德是统一的:杜威的观点
        四、能力、修养、纪律与道德也是统一的:杜威观点的延伸
        五、道德与知识统一的教育学意义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与生长
        一、学校教育与生长的隔离
        二、学校教育与生长的联合
        第四节 经验与课程
        一、经验与课程的对立
        二、经验与课程的统一
        第五节 兴趣与责任
        一、兴趣与责任的对立
        二、兴趣与责任的联合
        第六节 兴趣与能力
        一、兴趣与能力的对立
        二、兴趣与能力的统一
    小结 杜威德育思想的贡献
第二编 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变革
    第四章 中国德育变革历程中的杜威德育思想
        第一节 杜威德育思想与民国时期教育变革
        一、杜威教育思想进入中国
        二、杜威教育思想得到全面借鉴
        三、杜威德育思想的历史遭际复杂
        第二节 斗争意识笼罩下的杜威教育思想批判
        一、杜威教育思想被批判的时代背景
        二、杜威教育思想被批判的基本情况
        三、杜威德育思想遭到批判
        第三节 杜威德育思想的深入认识
        一、杜威思想得到重新评价
        二、杜威教育思想得到全面阐发
        三、杜威德育思想逐步得到重视
    第五章 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原理创新
        第一节 “道德人”的形象重构
        一、“道德人”与中国德育传统
        二、从“政治人”到“道德常人”:“道德人”的当代发展
        三、“道德人”与“有用的好人”
        第二节 德育实体性的消解与重构
        一、我国德育原理中的德育实体性概念
        二、德育实体化的理论支持与批评意见
        三、德育实体性的消解与重构—杜威德育思想的启示
        第三节 德育观念的辨析
        一、“德育首位”论
        二、“学科德育与教书育人”论
        第四节 德育原理概念体系的批评与重建
        一、既有德育原理概念体系的德育实体化倾向
        二、德育原理中德育实体化导致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三、需要另一种德育原理
    第六章 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实践创新—学校教育的整体德性改造思路
        第一节 从功利教育到责任教育:学校教育的角色定位
        一、何谓功利教育
        二、我国学校功利教育的历史与实存
        三、功利教育的社会背景、基本特征与现实危害
        四、走向自觉的责任教育:转型期学校教育的应然定位
        第二节 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培养负责任的公民
        一、何谓“公民”
        二、公民责任及其特征
        三、学校教育之道德目的的时代规定
        四、“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作为教育目的的合法性分析
        第三节 学校教学的德性改造
        一、学科教学的德性分析
        二、学科教学的德性改造
        第四节 学校管理的德性改造
        一、学校管理的德性分析
        二、学校管理的德性改造
        第五节 直接德育的德性改造
        一、德育课的德性分析
        二、德育课的德性改造
        第六节 责任教育与生活德育的对话
        一、生活德育的缘起与主张
        二、责任教育与生活德育的比较
        三、生活德育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责任教育的启示
    小结 道德的教育—必要的乌托邦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国各类财经期刊的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研究现状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经期刊的历史回顾
    1.1 发展概况
        1.1.1 总量
        1.1.2 种类
        1.1.3 定价
        1.1.4 广告
        1.1.5 发行
    1.2 发展阶段
    1.3 发展特点
        1.3.1 发展形势——从萧条凋敝到繁荣昌盛
        1.3.2 经营管理——从因循守旧到与国际接轨
        1.3.3 发行——从公费订阅向自费购刊为主过渡
        1.3.4 办刊思路——从计划生产到市场竞争
        1.3.5 期刊社——从纯粹事业单位到庞大经济实体
2 中国各类财经期刊经营模式的对比分析
    2.1 发展简况的对比分析
    2.2 市场定位的对比分析
    2.3 内容特色的对比分析
    2.4 读者特征的对比分析
    2.5 发行策略的对比分析
    2.6 广告策略的对比分析
        2.6.1 广告量
        2.6.2 主要广告客户
    2.7 版式设计和出版周期的对比分析
    2.8 总体形象的对比分析
    2.9 结论与启示
3 中国财经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数量众多尚未形成差异化
    3.2 市场定位不准确且游移不定
    3.3 选题和核心内容的判断不够清晰得当
    3.4 经营策略实施不到位
    3.5 经营模式不合理
    3.6 人才短缺
    3.7 竞争形势加剧
4 中国财经期刊的发展对策
    4.1 独特的内容风格
    4.2 准确的市场定位
    4.3 科学的发行决策
        4.3.1 合理的发行售价
        4.3.2 多元化的发行模式和销售渠道
        4.3.3 多样化的发行策略
    4.4 有力的广告策略
    4.5 强大的品牌营销
    4.6 多元化的经营战略
    4.7 经营与采编的分离制
    4.8 完善的人才机制
        4.8.1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4.8.2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5 中国财经期刊未来发展趋势
    5.1 投资环境开放化
    5.2 细分化
    5.3 集团化
    5.4 国际化
    5.5 资本化
    5.6 短期化、厚刊化和全彩化
    5.7 广告化
参考文献
后记

(10)以人为本与法治政府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动因
    二、研究状况概览
    三、本文主旨、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法治政府建设: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法治政府之界定
        法治政府思想源远流长
        法治政府模式多种多样
        法治政府内涵丰富多彩
    二、法治政府与宪政
        宪政是一种文明的政治制度
        法治政府与宪政相辅相成
    三、法治政府建设是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重要课题
        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道路选择
        建设法治政府是当代中国宪政的基本精神
        中国法治政府建设任重道远
第二章 以人为本:法治政府的精神底蕴
    一、以人为本的一般理论
        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
        以人为本的理论诠释
    二、以人为本与政府联姻
        民贵君轻:中国古代先贤的企盼
        人权政府:西方近代哲人的理想
        权为民用:中国当代政府理念及其实践
    三、以人为本是法治政府之精神底蕴
        民意:法治政府之合法性基础
        民利:法治政府之行为指南
        民权:法治政府之价值蕴涵
第三章 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政府模式转型
    一、中国传统政府模式及其成因
        什么是政府模式
        中国传统政府模式及其成因
    二、中国传统政府模式缺乏人本意蕴
        中国传统政府模式对皇权的维护
        中国传统政府模式对人身的严密控制
        中国传统政府模式对人权的严重践踏
    三、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中国传统政府模式转型
        从君主专制政府到资产阶级民主政府
        从“国民”政府到人民民主政府
        从人民民主政府到法治政府
第四章 以人为本与依法行政
    一、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和核心
        依法行政的一般界定
        依法行政是公民权利的重要保障
        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的关键和核心
    二、从“管理法”到“权利法”:坚持以人为本,完善行政立法
        “管理法”:行政立法的价值错位
        “权利法”:行政立法的价值定位
        参与主义的行政立法:“权利法”之程序保障
        司法审查:“权利法”之坚实屏障
    三、以人为本理念在行政执法中的落实
        人性化执法:以人为本理念之彰显
        以人为本与严格执法:矛盾及其解决之道
第五章 以人为本与转换政府职能
    一、转换政府职能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
        政府职能的一般内容
        转换政府职能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
    二、新中国政府职能转换的历史回顾与法学反思
        新中国政府职能转换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政府职能转换的法学反思
    三、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政府公共职能
        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危机管理,保证社会安全
第六章 以人为本与优化政府决策
    一、决策、政府决策与政府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决策与政府决策
        政府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及其相互关系
        政府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政府决策规范之解读与实际之分析
        我国政府决策规范之解读
        我国政府决策实际之分析
    三、坚持以人为本,优化政府决策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政府决策法治化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政府决策民主化
第七章 以人为本与政府责任
    一、政府责任及其价值功能
        政府责任具有多重规定性
        政府责任具有结构层次性
        政府责任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
    二、践行政府责任,实现以人为本
        强化政府责任意识
        完善政府责任制度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走出误区 直面入世(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D]. 任小琴.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2]西方现代文学批评视域中的“身体”理论[D]. 刘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3]变革社会中的宗教处境[J]. 卢国龙. 儒道研究, 2013(00)
  • [4]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及对策研究[D]. 杨欣. 天津财经大学, 2010(02)
  • [5]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 黄书亭.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6]入世后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 那宏. 东北财经大学, 2006(05)
  • [7]改革精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案例研究[D]. 高水红.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 [8]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变革[D]. 刘长海.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2)
  • [9]中国各类财经期刊的对比分析研究[D]. 韩梅. 武汉大学, 2005(05)
  • [10]以人为本与法治政府建设[D]. 何士青. 武汉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走出误区,直面入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