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CAM-1与胃癌关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军[1](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联合GEO数据库阐明复方乌梅散抗胃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复方乌梅散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利用TCMSP数据库平台收集复方乌梅散中的活性成分及有效靶点,依托GEO数据库筛选胃癌相关靶点,获取药物活性成分靶点与胃癌靶点交集,获得交集靶点即为复方乌梅散作用于胃癌的预测靶点;使用Cytoscape 3.7.0软件的Biso Genet(3.0.0)插件构建化合物-交集靶点网络,利用Cytoscape插件CytoNCA对核心靶点进行拓扑分析,进一步构建核心网络;利用Bioconductor中的R包clusterprofiler version 3.12.0对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注释分析,并构建靶点-通路网络图。结果显示,共获得16个活性化合物,药物靶点172个,疾病靶点2 466个,交集靶点31个。PPI网络涉及79个蛋白质节点,关键靶点包括HSPB1、TP53、VCAM1、PARP1、CDK1。对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靶点富集在生物过程的条目有419个,其中388个与生物过程相关,9个与细胞组分有关,22个与分子功能有关。富集的KEGG通路有15条,涉及NF-κB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等多种与胃癌相关的通路。以复方乌梅散抗胃癌靶点-通路网络图揭示复方乌梅散靶点与疾病通路之间的互作关系。本研究筛选了复方乌梅散治疗胃癌的关键靶点和通路,为复方乌梅散用于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曾令公[2](2021)在《基于GEO数据库筛选脑胶质瘤预后相关基因ITGB2和CXCR4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对人脑胶质瘤中特异性生物标志物进行筛查,筛选脑胶质瘤预后相关标记物2.探讨Integrin beta-2(ITGB2)和C-X-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从GEO数据库下载三个具有脑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相关数据的GSE116520、GSE4290及GSE15824来筛选脑胶质瘤预后相关的基因。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通过R软件的limma包对脑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中的相关基因进行筛选。2.根据设定的阈值log2 FC的绝对值大于1以及校正后P值(adj.P.Value)值小于0.05筛选获得每个数据集的差异表达基因集(DEGs),并进行火山图、热图绘制,并应用在线韦恩图绘制工具对各数据集的差异基因取交集,获得共表达差异基因集(Co-DEGs)。3.对Co-DEGs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应用STRING在线数据库获得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网络数据,使用Cytoscape软件中的cytohubba插件同时选择Bottle Neck方法对Co-DEGs可视化绘图,并进行关键基因筛选,选取排名前10的基因进行下一步研究。4.对上述基因通过TCGA数据库验证,研究其在人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分别绘制关键基因的生存曲线图,结合Pubmed检索上述关键基因的研究现状,最终选取ITGB2和CXCR4基因作为本研究的关键因子,结合CGGA数据库综合分析人脑胶质瘤中ITGB2和CXCR4的m RNA表达情况。5.随机选取145例人脑胶质瘤切除后石蜡包埋组织作为实验组、20例非肿瘤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TGB2和CXCR4蛋白表达情况进行临床验证,并分析两者与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1.数据集GSE11650共鉴定出2549个差异表达基因集,1189个上调基因和1360个下调基因;GSE4290数据集总共筛选出2204个差异表达基因集,包括823个上调基因和1381个下调基因;GSE15824数据集从中筛选出2122个差异表达基因集,包括1130个上调基因和992个下调基因。最后从三个数据集中共鉴定出189个共表达的差异基因(Co-DEGs)。2.GO功能富集结果显示:Co-DEGs主要富集在抗原处理和呈递,调理素结合、巨噬细胞活化、补体调节等肿瘤免疫微环境相关的作用中。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Co-DEGs主要富集于细胞粘附分子、吞噬体、细胞铁死亡、抗原处理和呈递以及内吞作用等相关的通路中。3.对Co-DEGs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共获得10个与人脑胶质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分别为KIF5A、SCN2A、CXCR4、VCAM1、CP、ITGB2、HMOX1、HLA-DRA、CAV1和VAMP8,并与患者预后相关。4.ITGB2和CXCR4蛋白在人脑胶质瘤中的高表达,且其表达与病理组织级别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ITGB2与CXCR4两者之间的表达呈正相关。5.临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TGB2和CXCR4的表达与人胶质瘤组织中IDH突变、1p19q缺失、年龄、WHO分级、MGMT启动子甲基化以及组织学分级显着相关;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及KPS评分无关。6.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TGB2和CXCR4蛋白的表达水平、年龄、WHO分级以及KPS评分是人胶质瘤患者生存重要的预测因子。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HO分级、KPS评分以及ITGB2和CXCR4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作为人胶质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关键基因KIF5A、SCN2A、CXCR4、VCAM1、CP、ITGB2、HMOX1、HLA-DRA、CAV1以及VAMP8可能参与人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是影响患者的预后可能相关的靶基因。2.ITGB2和CXCR4蛋白在不同等级胶质瘤中均表达,且表达量与WHO分级呈正相关。3.ITGB2和CXCR4蛋白的表达与人脑胶质瘤患者的年龄及WHO分级相关,与性别、肿瘤大小及KPS评分无关。CXCR4与ITGB2蛋白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可能共同促进胶质瘤的发生。4.ITGB2和CXCR4蛋白高表达可能是人脑胶质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吴姿[3](2020)在《高膳食纤维饮食对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高膳食纤维饮食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经病理活检诊断为CAG并经饮食情况调查计算日常饮食膳食纤维(DF)摄入量<15g/d的患者共60例,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入组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连续一年的随访观察,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膳食指导,旨在提高其日常饮食DF摄入量>15g/d;而对照组不给予膳食指导,仍保持其日常低膳食纤维饮食习惯。一年后收集两组患者日常饮食DF摄入量数据,复查胃镜并取活检以了解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生程度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完成试验者49例,观察组24例,对照组25例。在DF摄入量方面,观察组,1年后日常饮食总DF摄入量明显高于基线,由9.7±2.1g/d增加至20.7±3.8g/d(P<0.001);对照组,1年后总DF摄入量由9.0±2.8g/d增加至10.0±2.0g/d(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基线与终期的可溶性与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各自所占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在萎缩转归方面,观察组,24例患者中有1例痊愈,15例显效,7例好转,1例无效,总体有效率为95.8%;对照组,25例患者中有1例痊愈,3例显效,3例好转,18例无效,总体有效率为28.0%;提示观察组萎缩转归优于对照组(P<0.001)。在肠化生转归方面,观察组,24例患者中有1例痊愈,1例显效,14例好转,8例无效,总体有效率为66.7%;对照组,25例患者中有1例痊愈,5例好转,19例无效,总体有效率为24.0%;提示观察组肠化生转归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膳食纤维饮食对CAG患者的萎缩与肠化生可能具有改善作用。
赵甜甜[4](2020)在《胃癌脉管神经侵犯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胃癌脉管神经侵犯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背景与目的:胃癌是指发生于胃的上皮源性的恶性肿瘤,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统5年生存率不足50%。目前胃癌的预后判定主要依靠TNM分期,脉管神经侵犯对患者的预后也有一定影响,但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探讨胃癌患者的各种临床病理特征与脉管神经侵犯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一2014年12月经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共336例,通过筛选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腺癌的患者共247例;为探讨影响胃癌患者脉管神经侵犯的相关因素,确立了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最大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神经侵犯、有脉管侵犯、有无脉管神经同时侵犯、有无癌结节、有无粘液腺癌成分、有无印戒细胞癌成分等共12项指标。结果:247例胃癌患者中脉管侵犯阳性者159例,脉管侵犯阳性率为64.4%。χ2检验示: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阳性、肿瘤最大直径、癌结节阳性、有粘液腺癌成分均是胃癌脉管侵犯的危险因素(χ2值分别为9.040、44.065、89.602、22.900、8.740、3.97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淋巴结转移阳性是胃癌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10.485)。神经侵犯阳性者131例,神经侵犯阳性率为53.0%。χ2检验示: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阳性、肿瘤最大直径、癌结节阳性均是胃癌神经侵犯的危险因素(χ2值分别为11.602、57.108、49.374、8.850、12.28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阳性是胃癌神经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6.180、2.865)。脉管神经同时侵犯阳性者108例,脉管神经同时侵犯阳性率为43.7%。χ2检验显示: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阳性、肿瘤最大直径、癌结节阳性均是胃癌脉管神经同时侵犯的危险因素(χ2值分别为14.673、73.398、94.494、21.854、9.43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阳性是胃癌脉管神经同时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512、31.082)。结论:1.胃癌脉管侵犯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相关,其中淋巴结转移阳性是胃癌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2.胃癌神经侵犯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相关,其中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阳性是胃癌神经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3.胃癌脉管神经同时侵犯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相关,其中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阳性是胃癌脉管神经同时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胃癌生存分析及预后评价背景与目的:胃癌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比较低,整体预后较差。胃癌的AJCC/UICC指南显示肿瘤的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远处转移等是影响胃癌术后生存率的最关键因素,但许多相关研究显示胃癌患者的生存率也与其他一些临床病理特征相关联,因此有必要分析胃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及探讨胃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247例胃癌患者中,35例失访,7例生存期小于2个月,因此共205例患者纳入生存分析,中位随访时间是62.5个月(2.5个月71.5个月)。分别计算1年、3年、5年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并评价预后影响因素。结果:205例胃癌患者中,脉管侵犯阳性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4.8%、59.1%、52%,神经侵犯阳性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2.4%、50.5%、42.9%,脉管神经同时侵犯阳性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8.2%、50.6%、41.4%。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在肿瘤最大直径、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神经侵犯、脉管神经同时侵犯、有无印戒细胞癌成分、有无癌结节这8个分组中,预后生存分析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均可作为评价胃癌手术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不受其他危险因素影响。结论:多种临床病理因素影响胃癌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其中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可作为评价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
钟敏儿[5](2020)在《左、右半结肠癌血清外泌体的蛋白表达谱差异及其功能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结直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发现左、右半结直肠癌在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分子特征、对治疗的反应、预后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而造成左、右半结肠癌之间差异的原因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从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血清外泌体切入,对二者之间分子层面的差异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及试剂沉淀法从健康志愿者以及左、右半结肠癌患者血清中分离外泌体,分别从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追踪分析、外泌体标志物检测等方面对外泌体进行鉴定。用所得外泌体刺激结直肠癌细胞系并进行增殖、侵袭、迁移等表型实验。分别对血清外泌体和经外泌体处理过的细胞系SW480进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韦恩图、聚类分析、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Wikipathway通路分析、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等方法对蛋白质组学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为了进一步探索血清外泌体SPARC及LRG1的临床意义,对包括结肠癌、甲状腺癌、宫颈癌、胃癌在内的125例恶性肿瘤以及25例健康对照的血清外泌体中的SPARC及LRG1进行ELISA定量检测。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外泌体SPARC或LRG1对诊断结肠癌的临床意义。对结肠癌患者进行长期随访,通过Cox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评估外泌体SPARC或LRG1对预测结肠癌预后的意义。结果:本研究顺利从患者及健康对照血清中分离外泌体。细胞表型实验显示结肠癌血清外泌体对肿瘤增殖无显着影响,但可促进其侵袭、迁移能力。与左半结肠癌血清外泌体相比,来自右半结肠癌患者的外泌体促进肿瘤细胞转移的效果更显着。外泌体及细胞系的蛋白质组学数据已上传至ProteomeXchange,其标识号分别为PXD012283和PXD012304。对两套蛋白质谱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在血清外泌体的蛋白表达谱层面上证实左、右半结肠癌存在显着差异。二者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可富集到细胞外基质重塑、调节血管生成等生物学过程以及PI3K-AKT、TGF-β、肿瘤自噬等信号通路上。与左半结肠癌相比,右半结肠癌血清外泌体中的SPARC及LRG1表达显着上调。蛋白质组学数据提示外泌体刺激后的结直肠癌细胞系发生了上皮-间质转化。右半结肠癌血清外泌体可能通过上调SPARC、LRG1等蛋白诱导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肿瘤转移。外泌体SPARC及LRG1区分结肠癌与健康对照的AUC值分别是0.95和0.93。Cox回归模型提示血清外泌体中的SPARC及LRG1是结肠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血清外泌体在蛋白表达谱及功能上体现了左、右半结肠癌之间的差异。右半结肠癌外泌体中含有更高水平的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尤其是SPARC及LRG1。右半结肠癌外泌体可能通过上调SPARC及LRG1促进肿瘤转移。血清外泌体中的SPARC及LRG1在结肠癌中显着高表达,与结肠癌预后相关,有潜力成为结肠癌的诊断、预后预测标志物。
宋标[6](2020)在《BMP3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的作用和部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滑膜组织肿瘤样增生、持续性滑膜炎症、骨侵蚀和进行性关节破坏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s)等多种细胞都参与了RA的发病机制。滑膜组织中活化的FLSs通过分泌促炎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趋化因子和细胞粘附分子等引起T细胞和B细胞在滑膜组织内聚集而加剧炎症反应。而这些聚集的炎症细胞可以分泌更多数量和各类的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导致更多的RA FLSs活化并促进其增殖和迁移的增加,从而使疾病的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因此,FLSs是RA疾病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虽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RA的发病机制,但滑膜组织以及FLSs的增殖和迁移无疑在RA发病机制的炎症反应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抑制RA中FLSs增殖和迁移以及炎症反应对于阐明疾病机制和治疗具有积极意义。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是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β,TGF-β)超家族成员,它因为可以诱导骨髓和软骨的异位形成被命名。目前已经明确了BMPs不仅具有成骨作用,还参与了胚胎发育、器官形成以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表明BMP3也对肿瘤等疾病发挥了重要的抑制作用。它不仅抑制了结直肠癌、胆管癌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而且还抑制了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原代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更重要的是,有证据表明在CIA小鼠的滑膜中BMP3 m RNA的表达低于正常小鼠。但是在RA FLSs中BMP3的作用和调控机制尚未见研究报道。为了探讨BMP3在RA发病进程中对FLSs增殖迁移以及炎症因子分泌的调节作用和机制。本课题进行了如下的研究:1.BMP3在RA患者和AIA大鼠的膝关节滑膜和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表达下调本课题为研究BMP3在RA中是否发挥调控作用,分别收集了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和RA患者的膝关节滑膜样本,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组织病理学染色实验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WB)实验验证了样本的RA组织病理学和炎症因子高表达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IF),WB和qPCR等实验方法发现,以OA患者的滑膜和FLSs为对照,RA患者的滑膜和FLSs中BMP3的表达下调;本课题还通过给大鼠注射CFA诱导建立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induced arthritis,AIA)模型。通过测量大鼠足爪肿胀和关节炎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HE染色、WB和q-PCR等实验方法确定大鼠AIA模型建立成功。同样采用IHC、IF、WB和qPCR等检测方法发现,与正常大鼠相比,AIA大鼠的滑膜组织和FLSs中BMP3的表达下调。2.BMP3-RNAi促进AIA FLSs增殖以及AIA FLSs和RA FLSs的迁移我们采用WB和q-PCR实验对AIA FLSs进行体外研究,结果发现BMP3-RNAi转染显着降低了AIA FLSs中BMP3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且明显上调了C-Myc和Cyclin D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本课题采用流式细胞计数仪通过细胞周期实验发现BMP3-RNAi转染可使AIA FLSs S+G2/M期的细胞数量显着增加,CCK8以及Ed U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发现BMP3-RNAi转染可显着促进AIA FLSs的增殖。WB和q-PCR结果提示,BMP3-RNAi转染显着上调了AIA FLSs中MMP-3和MMP-9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而TIMP-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通过Wound-healing和Transwell实验还发现BMP3-RNAi转染增加了AIA FLSs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此外,采用10ng/m L TNF-α刺激AIA FLSs和RA FLSs后发现,BMP3-RNAi转染同样增加了TNF-α刺激的FLSs中MMP-3和MMP-9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且下调了TIMP-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Woundhealing实验检测发现BMP3-RNAi转染同样促进了TNF-α刺激的FLSs的迁移。3.BMP3过表达质粒抑制AIA FLSs的增殖以及AIA FLSs和RA FLSs的迁移本实验中WB和q-PCR结果提示,BMP3过表达质粒(BMP3-PEX)转染AIA FLSs使BMP3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而且显着性下调了C-Myc和Cyclin D1在AIA FLSs内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此外,细胞周期实验发现BMP3-PEX转染AIA FLSs显着性抑制S+G2/M期细胞数量的增加,CCK8和Ed U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发现BMP3-PEX转染显着抑制了AIA FLSs的增殖。WB和q-PCR结果发现,BMP3-PEX转染AIA FLSs显着下调MMP-3和MMP-9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了TIMP-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同样Wound-healing和Transwell实验发现BMP3-PEX转染抑制了AIA FLSs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此外,在本研究中我们同样用10ng/m L TNF-α刺激AIA FLSs和RA FLSs后发现,BMP3过表达质粒(BMP3-PEX和BMP3-pc DNA3.1)转染同样下调了TNF-α活化后的FLSs中MMP-3和MMP-9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了TIMP-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同时Wound-healing实验发现BMP3-PEX和BMP3-pc DNA3.1转染同样抑制了TNF-α刺激的AIA和RA FLSs的迁移。4.BMP3-RNAi沉默BMP3促进FLSs中炎症因子的表达WB和q-PCR实验结果表明,BMP3-RNAi转染下调BMP3表达,使AIA FLSs中IL-6、IL-1β、IL-17A和TNF-α的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而ELISA试剂盒检测发现BMP3-RNAi同样增加了AIA FLSs培养基上清中IL-6、IL-1β和TNF-α的含量。同样,q-PCR实验发现BMP3-RNAi转染显着增加了AIA FLSs中粘附因子VCAM-1和趋化因子CCL-2、CCL-3 m RNA的表达。在本阶段研究中我们同样用10ng/m L TNF-α刺激了AIA FLSs和RA FLSs。WB和q-PCR结果表明,BMP3-RNAi同样增加了TNF-α刺激的AIA FLSs和RA FLSs中IL-6、IL-1β、IL-17A和TNF-α蛋白和m RNA的表达。q-PCR结果表明BMP3-RNAi上调了TNF-α刺激的AIA FLSs和RA FLSs中VCAM-1、CCL-2和CCL-3 m RNA的表达。5.过表达质粒上调BMP3抑制了FLSs中炎症因子的表达WB和q-PCR实验结果表明,BMP3过表达质粒上调BMP3表达,显着抑制了AIA FLSs中的IL-6、IL-1β、IL-17A和TNF-α蛋白和m RNA的表达。而ELISA试剂盒检测发现BMP3过表达质粒同样减少了AIA FLSs培养基上清中IL-6、IL-1β和TNF-α的含量。同样,q-PCR实验发现BMP3过表达质粒转染显着下调了AIA FLSs中粘附因子VCAM-1和趋化因子CCL-2、CCL-3 m RNA的表达。同样,WB和q-PCR结果表明BMP3过表达质粒下调了TNF-α刺激下的AIA和RA FLSs中IL-6、IL-1β、IL-17A和TNF-α蛋白和m RNA的表达。q-PCR结果表明BMP3过表达质粒也减少了TNF-α刺激的AIA和RA FLSs中VCAM-1、CCL-2和CCL-3 m RNA的表达。6.BMP3对FLSs的调控作用可能与TGF-β1/smad信号通路相关WB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大鼠的FLSs相比,AIA FLSs中p-Smad2表达量明显升高,BMP3-RNAi转染的AIA FLSs与对照组相比p-Smad2表达量明显升高。而过表达质粒BMP3-PEX转染显着地下调了p-Smad2在AIA FLSs中的蛋白表达。在后续实验中我们同样用10ng/m L TNF-α刺激AIA FLSs和RA FLSs后发现,pSmad2蛋白表达水平与未刺激组相比显着升高,并且BMP3-RNAi转染增加了pSmad2蛋白表达水平,BMP3过表达质粒降低了p-Smad2表达水平。以上结果提示,BMP3可能通过TGF-β1/smad信号通路调节FLSs的增殖和迁移。4.BMP3过表达腺病毒对AIA大鼠的影响在大鼠的体内实验部分,我们将腺病毒ad-BMP3注射到AIA大鼠的膝关节腔内,2周后大鼠活体成像实验结果表明腺病毒在大鼠体内成功复制。IF、IHC以及WB实验表明在大鼠滑膜组织中BMP3过表达成功。大鼠足爪肿胀度测量和关节炎指数评分、HE染色结果证实ad-BMP3减轻了AIA的严重程度及滑膜组织增生和炎性浸润。同时WB检测还发现,ad-BMP3抑制了大鼠滑膜组织中IL-6、IL-1β、IL-17A和TNF-α的表达。而ELISA结果表明ad-BMP3减少了AIA大鼠血清中IL-6、IL-1β和TNF-α的含量。
杨帆[7](2019)在《MicroRNA-19a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介导胃癌细胞增殖》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胃癌是我国消化道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它的发病率高,早期检出率低,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差,生存期短,预后差。另外近期发现胃癌的发病有逐渐年轻化的特征,胃癌已经成为对我国人群健康有严重威胁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的人口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的现象逐渐增加,环境污染、饮食及生活方式不健康,同时有幽门螺旋杆菌慢性感染等多种危险因素累加,防控形势非常严峻,胃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胃癌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多种基因激活或失活、多步骤、多阶段完成,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有不同的组分、基因等参与其中,在胃癌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过程有不同的组分参与在其中,对这其中可能涉及到的分子或信号通路机制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了解胃癌的发病机制、进展过程。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单链小RNA,目前发现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的体内,其序列长度约20~25个核苷酸,不编码蛋白质。成熟的microRNA能够通过识别特定靶基因的3,端非编码区(UTR),并与之完全或不完全性结合,而抑制相应蛋白的合成或诱导相应靶基因的降解,对靶基因的表达起负性调控的作用。microRNA参与多种生命过程,如胚胎的发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的凋亡等等。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microRNA表达谱和正常细胞相比,差异较明显,推测其可能在肿瘤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icroRNA可作为一种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影响肿瘤治疗的结果,影响预后。因此我们推测对microRNA的研究可以为肿瘤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了新的靶点。miR-17-92癌基因位于13q31染色体的C13orf25的内含子,它编码miR-17-5p、miR-17-3p、miR-18a、miR-19a、miR-20a、miR-19b-1 和miR-92-1 等7个microRNA。研究发现miR-17-92基因簇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异常,与肿瘤的增殖转移关系密切,同样也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双重作用。miR-19a/b是miR-17-92基因簇中最重要的microRNA,已在多种肿瘤中被发现与肿瘤的增殖、侵袭、转移能力有关。NF-kB(nuclear factor-kB)是一种转录因子,其广泛存在于多种类型的细胞中,目前发现大量的细胞免疫应急反应都有其参与调节,如炎症反应、细胞免疫应答、与细胞抗凋亡基因的转录等。最近几年,microRNA被认为是NF-kB信号途径的重要调控因子。我们的研究主要在于miR-19a对NF-kB激活的影响及miR-19a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方法:第一部分:miR-19a在胃癌细胞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参数相关性的研究目的:研究miR-19a在3种胃癌细胞系、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研究其表达量与临床病理参数关系。方法:细胞培养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和SGC-7901,以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做对照,应用RT-qPCR方法检测4种细胞中miR-19a的表达情况。同样应用RT-qPCR方法检测30例胃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miR-19a的表达,同时分析其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miR-19a水平在人胃癌细胞中上调。RT-qPCR检测人胃癌细胞中miR-19a的相对水平。与GES-1胃黏膜上皮细胞相比,MGC-803,BGC-823和SGC-7901人胃癌细胞系的miR-19a水平显着升高(>1倍),其中,MGC-803细胞中miR-19a的表达水平最高。miR-19a表达水平用U6标化(P<0.05)。基于这些结果,人胃癌细胞中miR-19a的水平显着增加。胃癌组织中miR-19a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应癌旁组织,miR-19a的表达水平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肿块大小、分化程度、肿瘤浸润程度无关,与肿瘤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第二部分:miR-19a增强MGC-803细胞的增殖能力目的:研究miR-19a对胃癌细胞MGC-803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miR-19a表达最高的MGC-803细胞,分别用miR-19a mimics、inhibitor或NC对MGC-803细胞转染24,48或72小时。MTT法用于检测miR-19a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miR-19a mimics染到MGC-803人胃癌细胞系中时,细胞增殖能力在转染24、48、72小时后均上升,其中在48和72小时分别增加了 23%和35%。相反,当miR-19a的表达被抑制时,细胞增殖能力均下降,其中在48和72小时下分别降17和36%。这些结果表明miR-19a可以增加MGC-803细胞增殖能力。第三部分:TNF-α促进miR-19a表达升高,miR-19a激活NF-kB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目的:研究TNF-α对miR-19a表达的影响,同时观察miR-19a能否通过激活NF-kB信号通路而起作用。方法:1.10ng/ul TNF-α 处理 MGC-803 细胞 48h 后,应用 RT-qPCR 方法检测 miR-19a的相对水平的变化,应用western-blot检测p-NF-kB及NF-kB蛋白水平的变化。2.为了检测miR-19a是否有助于NF-kB活化,我们将miR-19a mimics转染MGC-803 细胞,应用 western-blot 检测 p-NF-kB、NF-kB、VCAM-1,ICAM-1 和 MCP-1的蛋白水平的变化。免疫荧光检测NF-kB蛋白表达的变化。3.为了研究NF-kB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选择了小干扰RNA(siRNA)靶向NF-kB,分别将 si-NF-kB 及 si-NF-kB 和 miR-19a mimics 共转染 MGC-803 细胞,应用western-blot检测NF-kB、VCAM-1,ICAM-1和MCP-1的蛋白水平的变化;应用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1.MGC-803胃癌细胞用10 ng/ul TNF-α处理48小时,RT-qPCR方法分析miR-19a的相对水平增加约4倍。同时western-blot检测p-NF-kB及NF-kB蛋白表达,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二者表达均升高。2.MGC-803胃癌细胞用miR-19a模拟物进行转染后,western-blot检测发现,与阴性对照相比,磷酸化NF-kB/NF-kB 比值增加1倍以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蛋白水平升高,其相对水平均升高至1倍。细胞免疫荧光显示:转染miR-19a mimics后,NF-kB的表达增强。3.转染si-RNA靶向NF-kB后,即使在用miR-19a模拟物转染的细胞中,细胞活力也显着降低。MTT测定显示,用si-NF-kB转染的细胞,细胞活力显着降低,共转染后,细胞活力有升高,但仍较空白对照组低。同样,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F-kB、VCAM-1、ICAM-1、MCP-1蛋白表达情况,单独转染si-NF-kB组水平最低,共转染组升高,但仍较对照组含量低。结论:胃癌细胞中miR-19a表达升高,其通过NF-kB途径的激活介导胃癌细胞的增殖。胃癌组织中miR-19a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且与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
毛娜[8](2019)在《基于iTRAQ技术筛选与矽肺纤维化有关差异蛋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技术筛选与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活化成纤维细胞有关的差异蛋白,以期为研究矽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防治策略提供新思路。方法贴壁法体外原代培养Wistar大鼠肺成纤维细胞,采用TGF-β1(5 ng/ml)诱导其活化,分为对照组、TGF-β1诱导组。采用iTRAQ技术标记蛋白样品,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对标记的蛋白进行质谱分析,筛选对照组与TGF-β1诱导组中差异表达的蛋白。通过HOPE-MED8050动式染尘控制系统构建矽肺大鼠模型,分为对照24周组(control 24 w)、矽肺模型24周组(silicosis 24 w)。体外培养来源于对照24周组和矽肺模型24周组大鼠肺成纤维细胞。构建针对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VLDLR)、多配体蛋白聚糖2(Syndecan-2,SDC2)的基因沉默载体并转染入人胚肺成纤维(MRC-5)细胞中,筛选有效沉默序列后分为:阴性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NC)、VLDLR基因沉默组(VLDLRsiRNA#3)、SDC2基因沉默组(SDC2siRNA#3)、阴性对照+TGF-1诱导组(NC+TGF-β1)、VLDLR基因沉默+TGF-β1诱导组(VLDLRsiRNA#3+TGF-β1)、SDC2基因沉默+TGF-β1诱导组(SDC2siRNA#3+TGF-β1)。VG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V型胶原[Collagen alpha-1(V)chain,pro COL V]、XI型胶原[Collagen alpha-1(XI)chain,pro COL XI]、VLDLR、SDC2的表达与定位。免疫印迹法检测I型胶原(Collagen Type I,pro COL I)、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pro COL V、pro COL XI、血管细胞粘附因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protein 1,VCAM1)、内质网跨膜蛋白214(Transmembrane protein 214,TM214)、VLDLR、SDC2的表达。结果1 iTRAQ技术共鉴定出1648个蛋白。与对照组相比较,TGF-β1诱导组有196个差异蛋白表达变化≥1.20倍,其中20个差异蛋白表达变化≥1.50倍(13个上调蛋白,7个下调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主要与细胞增殖、凋亡、炎症反应,以及信号转导通路等多方面功能有关。2 VG染色结果显示,对照24周组肺组织肺泡壁薄,结构清晰完整,且无胶原沉积,模型24周组肺组织可见肺泡壁明显增宽,并有较多的细胞性和纤维性矽结节形成以及红色胶原沉积。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24周组相比较,矽肺模型24周组pro COL V、pro COL XI、VLDLR、SDC2阳性表达明显增强,多表达于矽结节以及间质纤维化区域。4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矽肺模型24周组肺组织pro COL I、α-SMA、pro COL V、pro COL XI、VCAM1、VLDLR和SDC2表达上调,分别为对照24周组11.09倍、27.17倍、7.03倍、3.61倍、12.16倍、2.39倍和21.12倍,而TM214无差异表达变化。在原代培养模型组24周矽肺大鼠成纤维细胞中pro COL I、α-SMA、pro COL V、pro COL XI、VCAM1、VLDLR和SDC2表达明显上调,分别为对照24周组6.16倍、5.63倍、29.34倍、13.74倍、4.09倍、80.58倍和4.06倍,而TM214无差异表达变化。5细胞转染实验:(1)Western blot结果可见,转染VLDLR、SDC2沉默质粒序列于MRC-5细胞中发现,与NC组相比较,VLDLRsiRNA#3有明显沉默效果,VLDLR的表达降至NC组6.65%;同样,与NC组相比较,SDC2siRNA#3有明显沉默效果,SDC2的表达降至NC组21.14%。(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VLDLRsiRNA#3组pro COL I、α-SMA、pro COL V、pro COL XI表达下调,分别降至NC组32.57%、42.55%、60.85%和16.65%;同样,SDC2siRNA#3组pro COL I、pro COL V、pro COL XI表达下调,分别降至NC组5.43%、19.41%和8.13%,而α-SMA无差异表达变化。(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VLDLR转染实验中,与NC组相比较,NC+TGF-β1诱导组pro COL I、α-SMA、pro COL V、pro COL XI表达上调,分别为NC组3.78倍、3.71倍、12.38倍和10.78倍,VLDLRsiRNA#3+TGF-β1诱导组pro COL I、α-SMA、pro COL V、pro COL XI的表达明显下调,分别降至NC+TGF-β1诱导组的73.66%、55.70%、22.47%和50.06%;同样在SDC2转染实验中,NC+TGF-β1诱导组pro COL I、α-SMA、pro COL V、pro COL XI表达较NC组明显上调,SDC2siRNA#3+TGF-β1诱导组pro COL I、pro COL V、pro COL XI表达明显下调,分别降至NC+TGF-β1诱导组的44.95%、32.04%和37.63%,而α-SMA无差异表达变化。结论1 iTRAQ技术筛选出了196个与TGF-β1介导成纤维细胞活化有关的差异蛋白,其中pro COL V、pro COL XI、VCAM1、VLDLR和SDC2可能参与了矽肺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2基因沉默VLDLR、SDC2可在基础水平和TGF-β1诱导条件下抑制MRC-5细胞中胶原的合成。图14幅;表20个;参141篇。
崔思远[9](2018)在《硒蛋白S缓解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文中认为背景: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以脂质异常聚积动脉管壁为典型特征的病理学表现,其引发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正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其中内皮功能障碍(ED)被认为是AS形成发展过程中启动环节之一,改善和预防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一直是防治AS的探讨热点和研究难点。硒蛋白S(Sel S)是一种位于内质网膜上的单次跨膜蛋白,其组织分布广泛,在肝脏、脂肪、骨骼肌、肾脏、胰岛及血管等器官组织中均有表达。Sel S主要生物学功能包括调节内质网应激、抵抗氧化应激、调控炎症反应及参与糖脂代谢。在促炎症因子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代谢性疾病及炎症性疾病中致ED关键影响因子之一,目前Sel S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故本研究探讨Sel S对TNF-α诱导内皮功能紊乱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高脂饮食(HFD)喂养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敲除(LDLR KO)小鼠16周,免疫组化检测该小鼠主动脉含生长因子样模体粘液样激素样受体(EMR1,又称F4/80)、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磷酸化的核因子-κB p65(p-NF-κB p65)及Sel S表达水平;应用外源性重组人TNF-α及相关通路抑制剂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方法观察TNF-α诱导HUVECs功能紊乱的情况并明确TNF-α诱导HUVECs功能紊乱的分子机制;应用DNA重组技术构建pc DNA3.1-Sel S重组质粒及RNA干扰技术构建Sel S特异性小干扰RNAs以调控内皮细胞Sel S表达,从而研究Sel S对TNF-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结果:HFD喂养的LDLR KO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区炎性指标及Sel S表达升高:与普通饮食喂养小鼠相比,HFD喂养的LDLR KO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区F4/80表达增多(0.11±0.01 vs 0.06±0.01,p<0.01)、TNFR-1表达增多(0.010±0.004 vs 0.003±0.003,p<0.01)、p-NF-κB p65表达增多(0.010±0.004 vs0.003±0.002,p<0.01)及Sel S表达增多(0.06±0.02 vs 0.010±0.004,p<0.01)。TNF-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与对照组比较,TNF-α组细胞存活率降低[(53.93±11.20)(%)vs(93.42±7.63)(%),p<0.01]、一氧化氮(NO)含量降低(1.07±0.22 mmol/ml vs 2.12±0.28 mmol/ml,p<0.0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m RNA水平下降(0.56±0.11 vs 1.01±0.16,p<0.05)、e NOS蛋白表达减少(0.55±0.17 vs 2.17±0.23,p<0.01),而内皮素-1(ET-1)m RNA水平升高(6.45±1.06 vs 0.93±0.64,p<0.01)、活性氧自由基(ROS)产生增多(220.36±40.95vs 117.66±16.27,p<0.01)。与对照组比较,TNF-α组单核细胞粘附到内皮细胞数量增多(554±111.45 vs110±13.45,p<0.01)、细胞上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s ICAM-1)水平升高(56.97±8.12 pg/ml vs 12.23±4.43 pg/ml,p<0.01)、上清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 VCAM-1)水平升高(150.13±22.30 pg/ml vs 17.56±9.08 pg/ml,p<0.01),TNF-α组细胞ICAM-1 m RNA水平升高(12.31±2.01 vs 1.03±0.66,p<0.01)、VCAM-1m RNA水平升高(25.74±4.54 vs 0.90±0.63,p<0.0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 RNA水平升高(5.61±1.18 vs 0.97±0.21,p<0.01)、白介素-8(IL-8)m RNA水平升高(3.39±0.53 vs 1.07±0.22,p<0.01)、白介素-6(IL-6)m RNA水平升高(4.76±1.06 vs 1.00±0.49,p<0.01)、白介素-1β(IL-1β)m RNA水平升高(3.00±0.45vs 1.00±0.45,p<0.01)。TNF-α诱导血管内皮损伤与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APK)和核因子-κB(NF-κB)通路激活的关系:与对照组比较,TNF-α组细胞p-p38 MAPK表达增多(1.23±0.27 vs 0.29±0.12,p<0.01)、下游磷酸化的原癌基因(p-c-jun)表达增多(0.85±0.15 vs 0.11±0.07,p<0.01),磷酸化的κB抑制蛋白α(p-IκBα)表达增多(0.87±0.14 vs 0.28±0.17,p<0.01)、磷酸化的IκBα激酶β(p-IKKβ)表达增多(0.61±0.13 vs 0.17±0.22,p<0.05)、胞核NF-κB p65表达增多(1.32±0.24vs 0.69±0.16,p<0.01),而胞浆NF-κB p65表达减少(0.39±0.17 vs 1.22±0.24,p<0.01)。与TNF-α组相比,应用p38 MAPK通路抑制剂(SB203580)后细胞ICAM-1蛋白表达减少(0.10±0.09 vs 0.95±0.17,p<0.01)、VCAM-1蛋白表达减少(0.59±0.24 vs 2.56±0.35,p<0.01)、IL-6 m RNA水平下降(2.66±0.74 vs5.24±0.96,p<0.01)、IL-1βm RNA水平下降(1.47±0.69 vs 3.29±0.69,p<0.01)、MCP-1 m RNA水平下降(2.33±0.83 vs 7.73±0.10,p<0.01)、IL-8 m RNA水平下降(1.30±0.23 vs 3.94±0.72,p<0.01),应用NF-κB通路抑制剂(S2882)后细胞ICAM-1蛋白表达减少(0.12±0.11 vs 0.95±0.17,p<0.01)、VCAM-1蛋白表达减少(0.08±0.09 vs 2.56±0.35,p<0.01),IL-6 m RNA水平下降(1.81±0.76 vs5.24±0.96,p<0.01)、IL-1βm RNA水平下降(1.19±0.66 vs 3.29±0.69,p<0.01)、MCP-1 m RNA水平下降(1.85±1.23 vs 7.73±0.10,p<0.01)、IL-8 m RNA水平下降(1.32±0.32 vs 3.94±0.72,p<0.01)。高表达Sel S在TNF-α诱导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与TNF-α+E-Vector组相比,TNF-α+pc-Sel S组细胞存活率升高[(81.76±1.47)(%)vs(51.37±11.30)(%),p<0.01]、NO含量增多(1.71±0.31 mmol/ml vs 1.08±0.26mmol/ml,p<0.01)、e NOS m RNA水平升高(0.81±0.10 vs 0.53±0.18,p<0.05)、e NOS蛋白表达增多(1.30±0.22 vs 0.50±1.06,p<0.01),而ET-1 m RNA水平下降(3.64±0.99 vs 6.65±1.05,p<0.01)、ROS释放减少(126.20±31.72 vs221.63±40.27,p<0.01)。与TNF-α+E-Vector组相比,TNF-α+pc-Sel S组单核细胞粘附到内皮细胞数量减少(297±105.87 vs 554±111.45,p<0.01)、s ICAM-1水平下降(32.11±10.17 pg/ml vs 57.66±17.61 pg/ml,p<0.01)、s VCAM-1水平下降(100.79±17.65 pg/ml vs 153.66±25.37 pg/ml,p<0.01),细胞ICAM-1 m RNA水平下降(5.34±2.40 vs 12.31±2.42,p<0.01)、VCAM-1 m RNA水平下降(14.60±4.61vs 26.41±4.56,p<0.01)、IL-6 m RNA水平下降(2.14±0.60 vs 4.83±0.98,p<0.01)、IL-1βm RNA水平下降(1.62±0.41 vs 2.98±0.42,p<0.01)、MCP-1 m RNA水平下降(2.18±0.75 vs 5.62±1.08,p<0.01)、IL-8 m RNA水平下降(1.34±0.50 vs3.27±0.82,p<0.01),细胞p-p38 MAPK表达减少(0.59±0.17 vs 3.27±0.82,p<0.01)、p-c-jun表达减少(0.33±0.11 vs 0.86±0.15,p<0.01)、p-IKKβ表达减少(0.10±0.01 vs 0.61±0.13,p<0.01)、p-IκBα表达减少(0.42±0.11 vs 0.87±0.14,p<0.01)、胞核NF-κB p65表达减少(0.38±0.20 vs 1.17±0.18,p<0.01),而细胞胞浆NF-κB p65表达增加(0.90±0.12 vs 0.25±0.15,p<0.01)。低表达Sel S在TNF-α诱导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与TNF-α+Neg.RNA组相比,TNF-α+Sel S si RNA组细胞存活率降低[(26.57±7.62)(%)vs(52.27±13.17)(%),p<0.01]、NO含量降低(0.46±0.15 mmol/ml vs1.02±0.23 mmol/ml,p<0.01)、e NOS m RNA水平下降(0.18±0.12 vs 0.52±0.15,p<0.01)、e NOS蛋白表达减少(0.08±0.07 vs 0.63±0.22,p<0.01),而ET-1 m RNA水平升高(9.35±1.03 vs 6.73±1.30,p<0.01)、ROS释放增多(352.20±31.82 vs211.84±41.46,p<0.01)。与TNF-α+Neg.RNA组相比,TNF-α+Sel S si RNA组单核细胞粘附到内皮细胞数量增多(1371±98.51 vs 554±102.69,p<0.01)、s ICAM-1水平升高(93.10±10.14 pg/ml vs 60.52±10.51 pg/ml,p<0.01)、s VCAM-1水平升高(276.73±20.06 pg/ml vs 164.00±18.62 pg/ml,p<0.01),细胞ICAM-1 m RNA水平升高(25.75±5.49 vs 12.43±4.73,p<0.01)、VCAM-1 m RNA水平升高(46.33±5.93 vs 25.42±7.74,p<0.01)、IL-6 m RNA水平升高(8.71±1.44 vs4.92±0.93,p<0.01)、IL-1βm RNA水平升高(6.26±0.87 vs 3.10±1.03,p<0.01)、MCP-1 m RNA水平升高(9.14±1.35 vs 5.32±1.57,p<0.01)、IL-8 m RNA水平升高(5.25±1.21 vs 3.03±0.80,p<0.01),细胞p-p38 MAPK表达增多(1.87±0.23 vs1.14±0.35,p<0.01)、p-c-jun表达增多(1.76±0.18 vs 1.15±0.30,p<0.01)、p-IKKβ表达增多(0.68±0.09 vs 0.20±0.05,p<0.01)、p-IκBα表达增多(1.20±0.27 vs0.82±0.08,p<0.05)、胞核NF-κB p65表达增多(1.42±0.17 vs 0.78±0.22,p<0.01),而细胞胞浆NF-κB p65表达减少(0.08±0.04 vs 0.63±0.20,p<0.01)。结论:HFD喂养的LDLR KO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区Sel S表达增加,说明Sel S可能参与AS的反应进程。TNF-α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并激活p38 MAPK和NF-κB信号通路,应用p38 MAPK通路抑制剂和NF-κB通路抑制剂后减轻TNF-α诱导的内皮损伤,说明TNF-α通过激活p38 MAPK和NF-κB信号通路诱导内皮细胞功能紊乱。高表达Sel S抑制TNF-α诱导的内皮损伤及p38 MAPK和NF-κB通路激活,低表达Sel S促进TNF-α诱导的内皮损伤及p38 MAPK和NF-κB通路激活,说明Sel S在TNF-α诱导的内皮损伤中发挥保护作用并且与其影响p38 MAPK和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Sel S可能成为防治血管内皮损伤研究的新靶点,尤其在以炎症反应贯穿始终、以内皮损伤为关键环节的AS中得以体现。
廖通权[10](2017)在《CXCR4+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促进破骨细胞生成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老龄化及社会人口变迁等,癌症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逐渐增加,肺癌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肺癌按组织学分类,可以分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其中SCLC占肺癌的15%左右,NSCLC占85%左右。约3040%晚期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一旦发生骨转移后,类似于其他肿瘤骨转移,可发生病理性骨折、脊髓压缩、高钙血症和骨性疼痛等等一系列骨相关事件(skeletal-related events,SREs);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特别是SREs将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和生存期。肿瘤骨转移的过程可以简要的概括为肿瘤细胞的转移定植和克隆生长两个阶段。肿瘤骨转移的发生与肿瘤细胞自身基质环境的选择和骨微环境中niche的准备相关。研究发现CXCL12-CXCR4轴在肿瘤的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乳腺癌的研究中发现肿瘤基质细胞通过分泌CXCL12选择CXCR4+细胞,决定肿瘤转移的器官特异性;研究发现骨转移NSCLC的CXCR4+细胞比例显着增高,阻断CXCL12-CXCR4轴,可以抑制NSCLC的转移,包括骨转移;在肺癌A549细胞系中,通过RNAi抑制CXCR4的表达,可抑制其转移特性。因此CXCL12-CXCR4参与NSCLC的(骨)转移过程。肿瘤转移后克隆生长需经历静止状态、形成微转移、发展为转移病灶三个过程。肿瘤细胞转移至骨后,肿瘤细胞对骨组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打破骨代谢内在的动态平衡,并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骨相关细胞及基质通过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促进肿瘤生长,从而形成肿瘤-骨破坏的恶性循环。但肺癌骨转移的肿瘤细胞在何时开始打破骨代谢内在的动态平衡、诱导破骨细胞生成(osteoclastogenesis,OCG),启动骨破坏不得而知。在乳腺癌骨转移机制研究中发现,VCAM-1在乳腺癌细胞骨转移后启动骨破坏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VCAM-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CD106)为跨膜免疫球蛋白家族,主要表达在受刺激后的血管内皮细胞上,蛋白酶水解后存在可溶性的VCAM-1,其主要受体整合素α4β1(very late antigen-4,VLA-4)在多种类型的造血系细胞中表达,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等。在乳腺癌的研究中发现,VCAM-1在乳腺癌细胞中异常表达,参与肿瘤转移微环境中肿瘤-基质的相互作用,易于肿瘤转移至肺和骨组织;在肿瘤肺转移机制的研究中发现,肿瘤细胞粘附与肺血管后,激活内皮细胞表达VCAM-1,募集骨髓细胞,促进肿瘤细胞的存活及早期转移的发生;同时VCAM-1表达于部分NSCLC组织,及NSCLC患者血浆V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与化疗敏感性和生存率相关,在骨髓瘤的研究中发现,骨髓瘤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通过VCAM-1与α4β1介导的细胞间作用增强破骨细胞的活性而促进骨破坏。但VCAM-1在肺癌骨转移中的具体作用未见研究报道。因此,我们推测VCAM-1参与肺癌发生和转移过程,在肺癌转移骨破坏的启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拟通过体外构建CXCR4+NSCLC细胞株,模拟富CXCL12的肿瘤-骨微环境,研究CXCR4+NSCLC细胞与破骨细胞生成的关系,以及VCAM-1是否参与破骨细胞生成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方法一、CXCR4在NSCLC骨转移组织和不同NSCLC细胞系中表达的检测1.免疫组化染色确定CXCR4在肺癌骨转移组织中的表达情况,TRAP检测OCs在NSCLC肿瘤-骨界面的生成情况。2.RT-PCR、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CXCR4、CXCR7、CXCL12在肺癌A549、NCI-H1299、H1975细胞系的表达水平,筛选合适细胞系行下一步研究;二、CXCR4±NSCLC细胞系的构建与相关特性鉴定利用shRNA慢病毒构建CXCR4低表达的NCI-H1299细胞系,利用过表达慢病毒载体构建CXCR4高表达的H1975细胞系,并进行如下检测:1.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慢病毒转染后NCI-H1299、H1975细胞系中CXCR4的表达水平;2.CCK-8方法检测CXCR4对NSCLC细胞增殖的影响;3.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CXCR4对NSCLC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三、CXCR4+NSCLC细胞对破骨细胞生成的影响利用低剂量RANKL与NSCLC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小鼠单核细胞RAW264.7分化为破骨细胞,检测NSCLC细胞CXCL12-CXCR4轴在破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主要检测方法:1.RT-PCR检测破骨细胞标志性基因TRAP、CK的相对表达量;2.利用破骨细胞特异TRA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分化成熟情况;3.加入CXCR4拮抗剂AMD3100,观察条件培养基对破骨细胞分化成熟的影响。四、CXCR4+NSCLC细胞促进破骨细胞生成的机制1.ELISA方法检测CM中相关促破骨细胞分化因子;2.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基因在H1975细胞中的表达情况3.RT-PCR检测破骨细胞标志性基因TRAP、CK的相对表达量;4.利用破骨细胞特异TRA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分化成熟情况;5.加入ADAM17拮抗剂TAPI-1与TAPI-2,观察条件培养基对破骨细胞生成的影响及检测H1975细胞中ADAM17表达变化。实验结果一、CXCR4在NSCLC骨转移组织和不同NSCLC细胞系中表达1.CXCR4在NSCLC骨转移标本组织中存在表达,且骨破坏活跃区域表达量较高,其表达与OCs数量存在一定相关性。2.CXCR4在NCI-H1299中高表达,在H1975表达最低,CXCLl2在三个细胞系中均未检测到表达。二、CXCR4±NSCLC细胞系的构建与鉴定1.利用CXCR4A shRNA序列可有效建立稳定的CXCR4低表达NCI-H1299细胞系。RT-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XCR4A shRNA慢病毒感染并经过嘌呤霉素筛选后,NCI-H1299细胞中CXCR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表明建立了稳定的CXCR4低表达细胞系。2.利用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可有效构建稳定的CXCR4高表达H1975细胞系。RT-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经CXCR4过表达慢病毒感染后,H1975细胞中CXCR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表明建立了稳定的CXCR4高表达细胞系。3.CXCR4影响NSCLC细胞的增殖CCK-8结果显示,抑制CXCR4表达可抑制NCI-H1299增殖,过表达CXCR4可促进H1975细胞增殖,CXCR4参与NSCLC细胞的增殖过程。4.CXCR4影响NSCLC细胞的增殖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抑制CXCR4表达可明显抑制NCI-H1299细胞的横向和纵向迁移能力,过表达CXCR4可增强H1975细胞的横向和纵向迁移能力,CXCR4参与NSCLC细胞的迁移过程。三、CXCR4+NSCLC细胞对破骨细胞生成的影响1.下调CXCR4表达抑制NCI-H1299细胞CM的促OCs生成作用NCI-H1299细胞CM可明显促进RAW264.7细胞TRAP、CK破骨细胞标志性基因的mRNA表达,TRAP染色及计数结果显示形成更多的破骨细胞;shRNA下调NCI-H1299细胞CXCR4表达后,其CM促进RAW264.7向OCs分化的能力受到抑制。2.上调CXCR4表达明显促进H1975细胞CM的促OCs生成作用H1975细胞CM可明显促进RAW264.7细胞TRAP、CK破骨细胞标志性基因的mRNA表达,TRAP染色及计数结果显示形成更多的破骨细胞;上调CXCR4在H1975细胞的表达后,其CM促进RAW264.7向OCs分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3.AMD3100可抑制CXCL12-CXCR4轴介导的破骨细胞生成在制备H1975-OE细胞CM时,加入AMD3100,RT-PCR结果显示可明显降低RAW264.7细胞TRAP、CK破骨细胞标志性基因的mRNA表达;TRAP染色及计数结果显示形成较少的破骨细胞。四、CXCR4+NSCLC细胞促进破骨生成的机制1.VCAM-1、VEGF、MMP-9在CXCL12诱导的H1975-OE细胞高表达,sVCAM-1在H1975-OEOE CM异常高表达ELISA结果显示VCAM-1、VEGF、MMP-9在H1975-OE CM组均显着升高,其中VCAM-1异常升高;RT-PCR显示相同的趋势,但VCAM-1 mRNA增高不显着。2.CXCL12-CXCR4信号轴激活下游ADAM17的表达进一步查找sVCAM-1异常升高的原因,在加入CXCL12诱导的同时,加入广谱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API-2或TAPI-1,RT-PCR、Western Blot、ELISA等结果显示:(1)ADAM17在H1975-OE细胞中高表达,加入AMD3100或TAPI-2后其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2)AMD3100或TAPI-2可显着降低H1975-OE细胞CM中的sVCAM-1、VEGF、MMP-9的表达量;(3)TAPI-1可显着降低ADAM17在H1975-OE细胞中的表达及H1975-OE细胞CM中sVCAM-1的表达。3.TAPI-1或TAPI-2可抑制CXCL12-CXCR4轴介导的破骨细胞生成在制备H1975-OE细胞CM时,加入TAPI-1或TAPI-2,RT-PCR结果显示其可明显降低RAW264.7细胞TRAP、CK破骨细胞标志性基因的mRNA表达;TRAP染色及计数结果也显示形成较少的破骨细胞。结论本实验检测了CXCR4在NSCLC肿瘤骨转移标本和不同NSCLC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转染形成了CXCR4高低表达的稳定细胞株,探讨了CXCL12-CXCR4信号轴激活对NSCLC细胞特性的影响、及其影响NSCLC细胞促进破骨细胞生成的初步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CXCR4在NSCLC骨转移标本和不同NSCLC细胞株中表达,CXCR4的表达与OCs生成和骨破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CXCL12-CXCR4信号轴调节NSCLC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过程,影响NSCLC细胞的肿瘤特性;3.通过激活CXCL12-CXCR4信号轴,NSCLC细胞分泌系列细胞因子、特别是sVCAM-1促进破骨细胞生成,阻断CXCL12-CXCR4信号轴或抑制ADAM17蛋白表达,可抑制NSCLC细胞的促破骨细胞生成作用。综上,NSCLC细胞可通过CXCL12-CXCR4信号轴激活,分泌促破骨细胞生成因子,促进破骨细胞生成而形成骨转移破坏。
二、VCAM-1与胃癌关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CAM-1与胃癌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联合GEO数据库阐明复方乌梅散抗胃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复方乌梅散活性成分的筛选 |
1.2 潜在作用靶点预测 |
1.3 胃癌靶点预测 |
1.4 网络构建和拓扑结构分析 |
1.5 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复方乌梅散活性成分 |
2.2 疾病靶点预测结果 |
2.3 复方乌梅散化合物-靶点调控网络 |
2.4 PPI网络分析 |
2.5 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6 复方乌梅散靶点-通路网络构建及分析 |
3 讨论 |
3.1 中医认为,胃癌可归为“胃脘痛、噎膈、反胃、伏梁、积聚、症瘕”等范畴[12]。 |
3.2 本研究通过PPI网络筛选出作用于胃癌的关键靶点涉及HSPB1、TP53、VCAM1、PARP1、CDK1。 |
3.3 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复方乌梅散中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
(2)基于GEO数据库筛选脑胶质瘤预后相关基因ITGB2和CXCR4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基于GEO 数据库筛选脑胶质瘤预后相关基因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ITGB2 和 CXCR4 蛋白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英语术语及缩略语对照表及 KPS 评分标准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附录 C 综述 整合素β亚基在肿瘤中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3)高膳食纤维饮食对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 |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
1.3 膳食纤维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1.1 一般资料 |
2.1.2 CAG诊断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方案 |
2.2.2 实验方法 |
2.2.3 观察指标 |
2.2.4 统计学分析 |
2.2.5 流程图 |
第3章 结果 |
3.1 基线情况 |
3.2 终期情况 |
3.2.1 膳食纤维摄入量 |
3.2.2 慢性萎缩性胃炎转归情况 |
3.2.3 膳食纤维增加量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胃癌脉管神经侵犯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一部分 胃癌脉管神经侵犯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纳入与排除标准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临床病理特征 |
2.单因素分析结果 |
3.多因素分析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胃癌脉管神经侵犯生存分析及预后评价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与方法 |
2.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单因素生存分析 |
2.多因素生存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左、右半结肠癌血清外泌体的蛋白表达谱差异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1. 血清处理 |
2. 分离血清外泌体 |
3. 透射电镜鉴定外泌体形态 |
4. 外泌体粒径分布分析 |
5. 血清外泌体刺激结直肠癌细胞系 |
6. 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
7. 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迁移能力 |
8. 基于TMT标记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实验 |
9. 质谱数据处理 |
10. 生物信息学分析 |
11. 组织研磨 |
12. Western Blot |
13. ELISA |
14. 统计分析 |
实验结果 |
1. 血清外泌体的鉴定 |
2. LCC与RCC患者血清外泌体蛋白表达谱不同 |
3. 左、右半结肠癌外泌体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析 |
4. 右半结肠癌血清外泌体更能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 |
5. 经不同的外泌体刺激后,细胞系蛋白表达谱呈现差异 |
6. 细胞系经左、右半结肠癌外泌体刺激后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析 |
7. 蛋白质谱数据验证 |
8. SPARC及LRG1与结肠癌的诊断、疾病进展有关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基金资助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奖励 |
致谢 |
(6)BMP3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的作用和部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患者标本收集 |
2.2 实验动物 |
2.3 试剂和材料 |
2.4 仪器与设备 |
3 实验方法 |
3.1 弗氏完全佐剂诱导建立大鼠AIA模型 |
3.2 AIA大鼠足肿胀容积测定和关节炎指数评分 |
3.3 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的收集 |
3.4 滑膜组织HE染色 |
3.5 免疫组织化学 |
3.6 免疫荧光双染 |
3.7 原代FLSs的提取和培养 |
3.8 BMP3-RNAi和过表达质粒转染 |
3.9 Real-timePCR |
3.10 WesternBlot |
3.11 ELISA试剂盒检测 |
3.12 Wound-healing实验 |
3.13 Transwell实验 |
3.14 CCK8细胞增殖试验 |
3.15 Edu细胞增殖实验 |
3.16 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检测 |
3.17 AIA大鼠的腺病毒接种 |
3.18 大鼠活体成像 |
3.19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BMP3对AIA FLSs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
4.1.1 建立弗氏完全佐剂诱导的大鼠AIA模型 |
4.1.2 AIA模型大鼠的膝关节滑膜组织中BMP3 的表达 |
4.1.3 AIA模型大鼠的膝关节滑膜细胞中BMP3 的表达 |
4.1.4 BMP3-RNAi转染下调BMP3 表达促进AIAFLSs的增殖 |
4.1.5 BMP3-RNAi转染下调BMP3 表达促进AIAFLSs的迁移 |
4.1.5.1 BMP3-RNAi转染促进AIAFLSs的迁移 |
4.1.5.2 BMP3-RNAi转染促进炎症因子TNF-α刺激的AIAFLSs的 迁移 |
4.1.6 过表达质粒转染上调BMP3 表达抑制AIAFLSs的增殖 |
4.1.7 过表达质粒转染上调BMP3 表达抑制AIAFLSs的迁移 |
4.1.7.1 BMP3-PEX转染抑制AIAFLSs的迁移 |
4.1.7.2 BMP3-PEX转染抑制炎症因子TNF-α刺激的AIAFLSs迁移 |
4.2 BMP3对RAFLSs迁移的影响 |
4.2.1 OA和RA患者膝关节滑膜组织的鉴定 |
4.2.2 OA和 RA患者膝关节滑膜组织中BMP3 的表达 |
4.2.3 OA和 RA患者膝关节滑膜细胞中BMP3 的表达 |
4.2.4 BMP3-RNAi转染促进炎症因子TNF-α刺激的RAFLSs迁移 |
4.2.5 BMP3-pc DNA3.1 转染抑制炎症因子TNF-α刺激的RAFLSs迁移 |
4.3 BMP3对FLSs中炎症因子表达的调节作用 |
4.3.1 BMP3-RNAi转染下调BMP3 促进FLSs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
4.3.1.1 BMP3-RNAi转染促进AIAFLSs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
4.3.1.2 BMP3-RNAi转染TNF-α刺激的AIA FLS促进炎症因子的表达 |
4.3.1.3 BMP3-RNAi转染TNF-α刺激的RA FLSs促进炎症因子的表达 |
4.3.2 过表达质粒转染上调BMP3 表达抑制FLSs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
4.3.2.1 BMP3-PEX转染抑制AIA FLSs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
4.3.2.2 BMP3-PEX转染TNF-α刺激的AIAFLS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 |
4.3.2.3 BMP3-pc DNA3.1 转染TNF-α刺激的RAFLSs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 |
4.3.3 BMP3对FLSs的调控作用可能与TGF-β1/smad信号通路相关 |
4.4 ad-BMP3 腺病毒缓解大鼠AIA的影响 |
5 讨论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BMP3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MicroRNA-19a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介导胃癌细胞增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 仪器设备 |
二 试剂 |
三 试剂配置 |
第一部分:miR-19a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 |
实验步骤 |
第二部分: miR-19a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 |
实验步骤 |
第三部分: TNF-α促进miR-19a表达升高,miR-19a激活NF-kB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 |
实验步骤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 |
(8)基于iTRAQ技术筛选与矽肺纤维化有关差异蛋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1.3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iTRAQ技术筛选与矽肺纤维化有关差异蛋白 |
1.2.2 实验性矽肺模型的建立及来源于正常、矽肺大鼠肺组织及原代成纤维细胞的比较 |
1.2.3 pro COL V、pro COL XI、VCAM1 在矽肺模型组肺组织及肺原代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
1.2.4 TM214、VLDLR、SDC2 在矽肺模型组肺组织及肺原代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
1.2.5 VLDLR、SDC2 基因沉默对TGF-β1 诱导MRC-5 细胞中胶原的调节 |
1.3 讨论 |
1.3.1 采用iTRAQ技术筛选与矽肺纤维化有关差异蛋白 |
1.3.2 差异蛋白对矽肺纤维化的调控作用 |
1.3.3 基因沉默SDC2和VLDLR对胶原合成的调节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iTRAQ技术与差异蛋白的研究进展 |
2.1 iTRAQ技术介绍 |
2.1.1 iTRAQ技术研究背景 |
2.1.2 iTRAQ技术原理与实验流程 |
2.1.3 iTRAQ技术优点 |
2.1.4 iTRAQ技术在纤维化疾病中的应用 |
2.1.5 iTRAQ技术在肿瘤疾病中的应用 |
2.2 差异蛋白的研究现状 |
2.2.1 COL V研究进展 |
2.2.2 COL XI研究进展 |
2.2.3 VCAM1 研究进展 |
2.2.4 VLDLR研究进展 |
2.2.5 SDC2 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导师简介2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硒蛋白S缓解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硒蛋白S与高脂喂养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初步探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及设备 |
2.实验方法 |
3.数据分析 |
结果 |
1.HFD喂养的LDLR KO小鼠主动脉发生AS |
2.高脂喂养的LDLRKO小鼠主动脉斑块处炎性指标表达升高 |
3.高脂喂养的LDLRKO小鼠主动脉斑块处SelS表达升高 |
讨论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和炎症损伤的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及设备 |
2.实验方法 |
3.数据分析 |
结果 |
1.TNF-α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 |
2.TNF-α通过激活p38MAPK及NF-κB通路引起内皮损伤 |
3.TNF-α引起血管内皮细胞SelS表达升高 |
讨论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硒蛋白S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的作用及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及设备 |
2.实验方法 |
3.数据分析 |
结果 |
1.成功鉴定pcDNA3.1-SelS重组质粒 |
2.高表达SelS减缓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 |
3.高表达SelS抑制TNF-α诱导的p38MAPK及NF-κB通路激活 |
4.低表达SelS加重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 |
5.低表达SelS增强TNF-α诱导的p38MAPK及NF-κB通路激活 |
讨论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本课题创新点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10)CXCR4+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促进破骨细胞生成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概述 |
第二章 CXCR4在NSCLC骨转移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CXCR4~±NSCLC细胞系的构建与相关特性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CXCR4~+NSCLC细胞对破骨细胞生成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CXCR4~+NSCLC细胞促进破骨细胞生成的机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CXCL12-CXCR4 在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四、VCAM-1与胃癌关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联合GEO数据库阐明复方乌梅散抗胃癌机制研究[J]. 陈军.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21(06)
- [2]基于GEO数据库筛选脑胶质瘤预后相关基因ITGB2和CXCR4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曾令公.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高膳食纤维饮食对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观察[D]. 吴姿. 南昌大学, 2020(08)
- [4]胃癌脉管神经侵犯的临床意义[D]. 赵甜甜. 吉林大学, 2020(08)
- [5]左、右半结肠癌血清外泌体的蛋白表达谱差异及其功能研究[D]. 钟敏儿.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6]BMP3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的作用和部分机制研究[D]. 宋标.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7]MicroRNA-19a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介导胃癌细胞增殖[D]. 杨帆. 山东大学, 2019(02)
- [8]基于iTRAQ技术筛选与矽肺纤维化有关差异蛋白的研究[D]. 毛娜.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硒蛋白S缓解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D]. 崔思远. 大连医科大学, 2018(12)
- [10]CXCR4+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促进破骨细胞生成及其机制的研究[D]. 廖通权.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