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原子的反应论文-王建东,许家喜

碳原子的反应论文-王建东,许家喜

导读:本文包含了碳原子的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立体选择性,动力学控制质子化,亲电加成,烯丙基A-1,3张力

碳原子的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东,许家喜[1](2016)在《含邻手性碳原子双键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选择性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介绍了预测邻位具有手性中心π体系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选择性模型,尤其是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亲核共轭加成形成的烯醇负离子及其类似物和硝基烯烃亲核加成形成的氮酸根类中间体的烷基化和动力学控制质子化反应的立体选择性模型。立体位阻效应控制的Zimmerman前过渡态模型主要适用于底物构象受限的环状或联烯型烯醇负离子的动力学质子化。对于构象转化相对灵活的直链底物,Houk基于量子化学计算研究提出了亲电试剂的进攻角度或接触角在经过环状过渡态时是锐角还是钝角决定了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选择性控制(Houk模型)。而Fleming模型首次将烯丙基A-1,3张力引入各类烯醇负离子烷基化和质子化的过渡态。Mohrig模型在考虑A-1,3张力的基础上,将吸电子取代基与即将形成的σ键反式共平面,主要阐述了立体电子效应对酯的烯醇负离子动力学控制质子化立体选择性的影响,后来又提出了金属离子参与的立体电子效应控制的六元环状半椅式模型。本文希望对理解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控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6年06期)

王春璐,周涵,王子军,赵毅[2](2012)在《菲分子不同碳原子位置加氢初始反应的量子化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对菲分子中不同位置碳原子的加氢反应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不同位置加氢产物的相对能量以及不同位置加氢反应能垒的高低,发现菲分子的外环碳原子较容易发生加氢反应,所得加氢产物的稳定性也相对较高;内环碳原子由于空间位阻的影响,难以发生加氢反应,也难以生成稳定的产物。(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2年04期)

杨娟[3](2008)在《简述“卡尔文循环”——关于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中碳原子的转移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学生物教材中在具体阐述暗反应阶段CO2分子中碳原子的转移途径时,说法较模糊,易形成误解。对此,特引入"卡尔文循环"的概念并对碳原子的转移途径进行概要阐述。(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08年04期)

尹彦冰,王岩,赵玉龙,谭晶,刘群[4](2006)在《α-乙酰基二硫缩烯酮α碳原子的酰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As a kind of versatile synthons, α-oxoketene dithioacetals have found their wide utilizations in organic synthesis. Owing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electron donating groups(RS) and an electron withdrawing group in the α position, the α-carbon atom of α-EWG ketene S,S-acetals shows a high nucleophilicity. In this paper, the reactions of α-acetyl cyclic ketendithioacetals with a series of acyl chlorides were performed and a new route to the C~C bond formation reaction at the α-carbon atom of α-oxoketene dithioacetals was described. By the above reactions, α-acetyl-α-acyl ketendithioacetals were prepared with good to high yields(55%~82%) via the acylation of α-acetyl cyclic ketendithioacetals at the α-carbon atom of α-acetyl ketendithioacetals mediated by titanium tetrachloride in dry dichloromethane at reflux temperature. The mechanism of the acylation between compound 1 and acyl chloride was proposed, which belongs to nucleophilic addition-elimination reaction.(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6年12期)

苏宁[5](2006)在《具有α-手性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醛的生物催化还原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催化已经成为当今不对称合成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目前以面包酵母为生物催化剂不对称还原酮类化合物的反应,已经成为制备光学活性醇类化合物的有效方法。然而关于面包酵母催化还原醛类化合物的研究并不多,且多数是对α,β-不饱和醛类化合物的研究,含α-手性碳的饱和醛的研究鲜有报道。本论文完成了部分含α-手性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醛的生物还原反应的研究。详细考察了面包酵母催化还原2-苯基丙醛的反应,研究了反应的时间、反应的温度、面包酵母的种类、底物的浓度、溶液的pH值、添加剂、溶剂体系等因素对于反应的影响。发现以安琪酵母菌培养得到的鲜酵母为生物催化剂,在pH 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添加氯乙酸乙酯为抑制剂,2-苯基丙醛可以转化为较高的e.e.值(64%)和转化率(65%)的(S)-2-苯基-1-丙醇。另一有趣的结果是反应产生的还原产物的e.e.值随底物2-苯基丙醛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同时本文也对α-氯代醛和α-溴代醛的合成进行了研究,分别使用L-脯氨酸、脯氨酰胺、六氢吡啶为催化剂,NCS和NBS为卤化剂,对正丁醛、3-甲基丁醛、正庚醛、苯乙醛和苯丙醛进行了α-氯代和α-溴代。其中使用L-脯氨酸可以得到很好收率、克数级以上的α-氯代/溴代醛。并以合成出的α-氯代正丁醛和α-氯代苯乙醛为底物,初步考察了其被面包酵母生物催化还原的情况。此外,本论文还对含氧、氮、硫等杂原子醛类化合物的合成进行了尝试。分别使用铬酸吡啶盐PCC、NaIO4、CrO3等氧化剂等对乙二醇乙醚、3-甲氧基1,2-二丙醇、3-苯氧基1,2-二丙醇、3-苄氧基1,2-二丙醇以及含氮、硫杂原子的伯醇进行了氧化。(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6-11-01)

余尚先,杨金瑞,顾江楠[6](2006)在《酚单体反应活性与苯环碳原子化学位移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各种酚单体,尤其是无其他取代基酚单体和甲基酚单体苯环碳原子化学位移出发,探讨酚单体取代基共轭效应参数Rc和酚单体在合成酚醛树脂时反应活性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Rc越大,活性点的化学位移越小,酚单体的反应活性越高。同一类酚单体中,酚羟基互位于间位时,或其他取代基位于酚羟基间位时,Rc最大,反应活性最高。在电荷控制机制的反应中,化学位移是预测和判断酚单体反应活性的主要依据,合成酚醛树脂时酚单体的反应活性又受取代基空间位阻、催化剂、溶剂和反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热固性树脂》期刊2006年02期)

徐雯,薛宽宏,尹寿银,刘佳梅,陈邵鹏[7](2005)在《碳原子线修饰电极对于对苯二酚电化学反应的催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循环伏安法和强制对流法研究碳原子线修饰电极对于对苯二酚电化学反应的催化作用.与裸玻碳电极相比,碳原子线修饰玻碳电极在含有 1mmol/L对苯二酚的 0. 1mol/LHCl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上的氧化峰电位Epa负移了 102. 5mV,氧化峰电位Epc正移了 143. 3mV,氧化峰电流ipa和还原峰电流ipc分别增大 6. 3和 11. 0倍.强制对流法测得对苯二酚在碳原子线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反应的异相电子传递标准速率常数k0 比裸电极增加 5. 7倍,显示了该修饰电极非常高的电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1期)

熊燕[8](2004)在《碳原子上S_N2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碳原子上阴离子和离子对的 SN2 反应。 气相中 SN2 反应的位能面都呈双势阱特征。 对于同一位能曲线中每个稳定态的计算, 包括各态结构优化, 频率分析, 集居数分析, 均在同一水平下完成。 碳原子上阴离子的 SN2 反应用密度泛函方法 MPW1K 进行研究, 而离子对 SN2 反应均在CCSD(T)/6-311+G(d, p)//B3LYP/6-311+G (d, p) + ZPE 下完成, 反应中所有的结构都通过振动频率分析来加以确定。 我们所作的工作可概括为以下叁个部分: 第一部分, 对于气相中卤代甲烷与卤素阴离子 SN2 反应 Y- + CH3XCH3Y + X-(Y, X= F, Cl, Br, I), 我们进行了 MPW1K 和 G2(+) 方法的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无论能量、 结构, 还是电荷在两种方法下都很接近。 在此基础上。 从动力学、 热力学、 自然键轨道(NBO)进行分析, 得到了气相中卤素离子的亲核性顺序 F- > Cl- > Br- > I- 。为了考察(SN2)反应的溶剂化效应, 研究了溶剂水对卤素阴离子(SN2)反应的影响, 得到与气相中完全相反的亲核性顺序F- < Cl- < Br- < I-。 第二部分: 饱和碳上的离子对亲核取代反应LiY + CH3X → LiX + CH3Y (Y,X = F, Cl, Br, I) 机理的研究得到两条可能的反应通道; 经过相同的复合物CH3X···LiY 和不同的过渡态结构(反转和保持)。与阴离子(SN2)反应相比较,在离子对的 SN2 反应中, 锂阳离子的引入明显提高反转机理的能垒, 而降低保持机理的能垒。通过能量的差异,可以看到涉及 F 的离子对的(SN2)反应易于进行保持机理的反应,而对于其它的反应则易于按反转的机理进行。动力学的和自然键轨道(NBO)的分析表明:LiX 的亲核性顺序为:LiF < LiCl < LiBr <LiI。 这一顺序与气相中阴离子 SN2 反应相反, 而与水溶剂中相同。 i<WP=4>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叁部分: 经典的 SN2 反应是用卤素离子作为亲核试剂, 为了考察离子对 CH3SLi作为亲核试剂的情况 ,研究了一个实际的反应体系 CH3SLi + CH3X LiX + CH3SCH3 (X = F, Cl, Br, I), 通过对该反应机理的研究也得到两条可能的反应通道: 经过相同的复合物 CH3X···LiSCH3 和不同的过渡态结构 (反转和保持)。非对称的亲核取代反应能量的势能面对应了一非对称的双势阱。研究表明离子对的 SN2 反应 CH3SLi + CH3F 易于按构型保持机理进行, 在CH3SLi+ CH3Cl反应中, 两种机理是竞争的, 而对于 X=Br, I 的反应则易于按反转的机理进行 偶极-偶极复合物 CH3X···LiSCH3 的稳定化能与 X 的电负性存在好的线性关系, 反转机理的 H 与过渡态几何结构的变化 %L≠ 之间以及与反转的能垒 ?Hb 也都有好的线性关系 非对称的反应 CH3SLi + CH3X (X= F-I) 服从 Marcus 公式及 Wolfe 公式。(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4-03-01)

孔庆安,金国新[9](2001)在《有机金属半夹心结构铑的硒、碲化合物和Te-Te键间插入碳原子的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合物CptRh(PMe3)Cl2(Cpt=η5-1,3-tBu2C5H3)在DMF溶液中与[Et4N]2Se6反应,形成半夹心结构铑硒化合物CptRh(PMe3)(Se4).用nBu3P作为亲核试剂,与CptRh(PMe3)(Se4)进行消去反应,得到相应的铑硒叁元环化合物CptRh(PMe3)(Se2).CptRh(PMe3)Cl2与[nBu4N]2Te5在DMF溶液中反应,只能生成半夹心结构铑碲叁元环化合物CptRh(PMe3)(Te2),而在热的二氯甲烷中则形成Te-Te键之间插入了亚甲基的产物CptRh(PMe3)(TeCH2Te).用红外光谱,EI-质谱和1H,13C,31P,103Rh核磁共振谱以及元素分析表征了这些新化合物.(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1年21期)

张革新,张景尧,刘松琴,郑秋容,朴银实[10](1999)在《类酶催化反应中手性碳原子取代基的空间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手性碳原子取代基体积相对大小,及其产生的空间效应,研究了催化剂癸酰基-L-组氨酸(Dec-L-His)分别与L型D型底物即苄酯基-L-苯丙氨酸对硝基苯酚酯和苄酯基-D-苯丙氨酸对硝基苯酚酯(NPE-L-CBZ-Phe和NPE-D-CBZ-Phe)所形成中间物的稳定性,指出实验中催化剂立体选择性即L型底物占优势的原因,同时也说明所提机理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无锡轻工大学学报》期刊1999年01期)

碳原子的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对菲分子中不同位置碳原子的加氢反应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不同位置加氢产物的相对能量以及不同位置加氢反应能垒的高低,发现菲分子的外环碳原子较容易发生加氢反应,所得加氢产物的稳定性也相对较高;内环碳原子由于空间位阻的影响,难以发生加氢反应,也难以生成稳定的产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原子的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王建东,许家喜.含邻手性碳原子双键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选择性模型[J].化学进展.2016

[2].王春璐,周涵,王子军,赵毅.菲分子不同碳原子位置加氢初始反应的量子化学[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2

[3].杨娟.简述“卡尔文循环”——关于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中碳原子的转移途径[J].生物学杂志.2008

[4].尹彦冰,王岩,赵玉龙,谭晶,刘群.α-乙酰基二硫缩烯酮α碳原子的酰化反应[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

[5].苏宁.具有α-手性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醛的生物催化还原反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6].余尚先,杨金瑞,顾江楠.酚单体反应活性与苯环碳原子化学位移的关系[J].热固性树脂.2006

[7].徐雯,薛宽宏,尹寿银,刘佳梅,陈邵鹏.碳原子线修饰电极对于对苯二酚电化学反应的催化作用[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8].熊燕.碳原子上S_N2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4

[9].孔庆安,金国新.有机金属半夹心结构铑的硒、碲化合物和Te-Te键间插入碳原子的反应[J].科学通报.2001

[10].张革新,张景尧,刘松琴,郑秋容,朴银实.类酶催化反应中手性碳原子取代基的空间效应[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9

标签:;  ;  ;  ;  ;  

碳原子的反应论文-王建东,许家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