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实粘土论文-王柏庆,史志峰

压实粘土论文-王柏庆,史志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压实粘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核子密度仪,参数,粘土,压实度

压实粘土论文文献综述

王柏庆,史志峰[1](2018)在《斯里兰卡M坝粘土压实质量核检测法的应用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土石坝施工过程中,压实度检测是控制施工填筑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M坝工程项目根据施工进度需要,采用核子密度仪对防渗心墙粘土进行压实度检测,并用传统的的灌砂法、环刀法进行校核及对比分析。结果证明,采用核子密度仪检测压实度,相比传统的灌砂法、环刀法具有精度高、效率高,成本低的优点,能有效控制施工质量和加快施工进度。(本文来源于《云南水力发电》期刊2018年S1期)

尹利华,陈中秋,黄骤屹,李向东[2](2017)在《云南红粘土路基压实工艺及压实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粘土作为路基填料,具有含水率高、液限高、压实困难等特点,压实度往往难以达到规范要求,但红粘土却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如果处理得当,可以作为路基填料使用。结合红粘土试验路的修筑,提出了云南红粘土路基填筑碾压含水率、松铺厚度、碾压遍数等施工参数和施工工艺,并探讨了红粘土路基压实度降低的依据和范围,提出云南红粘土下路堤压实度的下限值可取90%。(本文来源于《湖南交通科技》期刊2017年04期)

武泽华[3](2017)在《公路工程压实红粘土强度衰减规律及细微观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粘土与一般黏性土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其高含水率、高塑性、高孔隙比、甚至高强度等物性指标与力学参数之间的规律。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干湿循环作用下红粘土力学性能衰减规律研究》(NO.51368010),在广泛总结前人红粘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贵州红粘土路基病害现象,以贵州大学二期工程红粘土为研究对象,以土质学土力学为理论基础,以岩土工程测试技术为方法,通过现场调研、室内试验、理论分析,研究压实红粘土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强度衰减的规律及细微观结构。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红粘土应力-应变曲线开始陡峭,应变达到一定值时曲线变平滑,没有峰值,表现为弱硬化型。破坏形式为鼓胀破坏,未见明显的破坏面;(2)土样抗剪强度指标(粘聚力C,内摩擦角)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压实度的增大而增大,且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3)随着循环次数n的增加,粘聚力C单调减小,内摩擦角φ在5°范围内波动;(4)同样条件下,常温试验所得的抗剪强度指标普遍大于高温试验。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先湿后干试验抗剪强度指标衰减速度小于先干后湿试验;(5)干湿循环下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取值为:粘聚力稳定值为初始状态的55%~60%,内摩擦角稳定值为为未经循环值的50%左右。研究成果将为为红粘土地区边坡稳定性设计提供更加完善的技术支持,对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减少养护管理费用,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为其他行业提供技术借鉴。(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6-01)

武泽华,陈开圣[4](2016)在《压实红粘土抗剪强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粘土的强度特性直接关系到路基的稳定和边坡坡度的选取,是红粘土地基工程、边坡工程和洞室工程设计计算的重要参数。直剪试验与叁轴试验是室内测定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最常用的两种试验方法。试验所用的土样取自贵州大学西校区某基坑,采用直剪试验与叁轴试验测定红粘土抗剪强度,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粘聚力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最佳含水率前,减小幅度较小,超过最佳含水率后,减小幅度较大;粘聚力随压实度的增大而增大,同一压实度下,最佳含水率前的粘聚力远远大于最佳含水率后的粘聚力。内摩擦角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随压实度的增大而增大;粘聚力随含水率、压实度的变化幅度远远大于内摩擦角的变化幅度。同一含水率同一压实度下,不固结不排水叁轴试验得到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比直剪(快剪)试验的结果要大。(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卢震[5](2016)在《公路工程压实红粘土回弹模量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路土基是路面构造物的基础,作为土基强度指标代表值的土基回弹模量E0值是路面结构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土基强弱不仅直接影响路表弯沉值的大小和路面使用寿命的长短,而且直接影响到路面结构层设计厚度的大小。因此,在沥青路面结构厚度设计中,能否选用合乎实际的土基回弹模量值直接关系到路面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由于现场试验进行困难,室内试验是进行参数确定的不可缺少的方法。因此,如何提高室内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广大公路工程技术人员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贵州贵阳红粘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压实红粘土回弹模量影响因素、无侧限条件下压实红粘土标准试样的回弹模量、无侧限条件下尺寸效应对压实红粘土回弹模量的影响、干湿循环下压实红粘土回弹模量衰减规律以及压实红粘土微观结构。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得到了压实红粘土回弹模量与含水率、压实度、稠度以及龄期的相关关系,建议各省市公路建设部门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本地区回弹模量与其物理指标关系的定量研究;(2)得到了有侧限标准试样的回弹模量与无侧限标准试样的回弹模量的比值以及无侧限条件下不同直径和不同高度对试样回弹模量的影响;(3)得到了不同干湿路径(先干后湿和先湿后干)和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压实红粘土回弹模量的衰减规律;(4)得到了不同压实度、不同含水率、不同干燥方式和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红粘土试样微观结构。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加深了对土基回弹模量的理解和认识,研究成果对提高路面结构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一步评价红粘土路用性能等方面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技术支撑,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6-06-01)

祝学勇[6](2016)在《湖淤积中高液限粘土压实特性与碾压控制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下游地区,由黄河泛滥在低洼水中冲淤积形成的中高液限粘土,主要集中于鲁西南和鲁西北平原区。作为路基填料具有自身的碾压性状:难以晾晒,晾晒易出现“内湿外干”的现象;碾压后在垂直方向分布不均,形成“硬壳层”;碾压后土体表面容易失水开裂;一定含水量下碾压的土体,遇水后强度下降明显等。为探讨该类土碾压后的路用性能及碾压控制标准,本研究通过现场土的颗分与可塑性试验、击实试验、叁轴剪切试验、固结压缩试验和渗透试验等一系列室内试验,分析了该类土的颗粒组成及力学特性。由现场试验路在不同含水量与碾压设备及工艺碾压方案的试验,确定了适用于该类土的碾压机具及碾压工艺。通过模拟现场碾压后路基工作性状的室内试槽模型试验,揭示了该类土“硬-软双层”路基的工作机理,验证了适用于该类土的碾压控制指标。由室内、外及模型槽试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1)黄泛区中高液限粘土粘粒和粉粒含量皆高、渗透系数小、保水性好及定名点落在塑性图上低液限粘土与高液限粘土过渡区域的特点,其物理力学性质不同于其他土质,属特殊类中液限粘性土。(2)该类土的力学性质受含水率影响明显。根据含水率的不同,可以分为叁个典型区域:高强度的低含水率区域,含水率介于最优含水率17%附近;具备一定强度的稳定含水率区域,此时含水率增加至20~23%;低强度的高含水率区域,含水率进一步提高至26~29%。(3)施工时土料含水率分布不均,超压容易翻浆。经过现场试验得知,该类土碾压工艺为:光轮压路机静压1遍+凸轮压路机强振3~4遍+胶轮压路机收面1遍。(4)该类高液限粘土,当存在一定厚度的上部硬壳层时,“硬-软”双层路基具有特殊的工作机理和性能。上部强度更高的硬壳层承担与扩散绝大部分外部荷载;有较高的粘粒含量,在较高含水率时起到“固水保气”的作用。因此,合适饱和度下路基具有较稳定的工作特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20)

张传成[7](2016)在《基于污泥灰和粉煤灰改良垃圾填埋场压实粘土垫层的力学特性及阻滞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产生的垃圾越来越多。由此导致填埋场的容量过大、垃圾成分太复杂等问题孕育而生,同时也对压实粘土垫层的力学特性及阻滞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提出污泥灰、粉煤灰两种对环境安全及人身健康有严重危害的固体废弃物来改良压实粘土垫层。通过叁轴压缩、等温吸附、土柱、低温氮吸附试验及理论分析等手段对污泥灰、粉煤灰改良压实粘土垫层的基本力学特性、防渗阻污能力及微观孔隙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成果。1.粉煤灰、污泥灰掺入对压实粘土垫层的应力破坏点、刚度、初始切线模量、极限偏应力等力学特性影响较大。试样的应力破坏点、刚度、初始切线模量、极限偏应力等力学特性随着粉煤灰掺入量的增加而降低。当粉煤灰掺入量达到7%时,在50kPa、 150kPa的围压下,应力破坏点分别降低36.07%、31.45%、20%;刚度分别降低36.18%、18.83%、30.22%;初始切线模量分别降低86.26%、102.58%、10.76%;极限偏应力分别降低10.96%、29.97%、30.91%。试样的应力破坏点、刚度、初始切线模量、极限偏应力等力学特性随着污泥灰掺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污泥灰掺入量达到7%时,在50kPa、100kPa、150kPa的围压下,应力破坏点分别增加12.29%、17.82%、27.11%,刚度分别增加69.23%、84.61%、60%,初始切线模量分别增加19.29%、34.19%、56.11%,极限偏应力分别增加99.01%、66.22%、63.54%。对于污泥灰、粉煤灰共同改良压实粘土垫层,粉煤灰掺入减小的力学特性可以通过掺加污泥灰进行改善。2.改良压实粘土垫层对Pb(Ⅱ)、Cd(Ⅱ)、Cu(Ⅱ)、Ni(Ⅱ)四种重金属的吸附可以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来描述,且吸附能力都有显着的提高。同时发现Langmuir吸附参数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固液比。为了找到符合垃圾填埋场压实粘土垫层实际情况的吸附参数,首次提出临界固液比的概念,此时的吸附参数随固液比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以临界固液比下的吸附参数作为垃圾填埋场压实粘土垫层的实际吸附参数。3.通过数值软件对土柱试验数据结果进行了反演,得出了Pb(Ⅱ)、Cd(Ⅱ)、Cu(Ⅱ)、 Ni(Ⅱ)四种重金属离子在土柱中的弥散系数。Pb(Ⅱ)离子在不同土柱中的弥散系数在2.1×10-10~5.7x10-10 cm2/s之间,Cd(Ⅱ)离子在不同土柱中的弥散系数在2.7×10-10~7.1×10-10 cm2/s之间,Cu(Ⅱ)离子在不同土柱中的弥散系数在2.4×10-10~6.9×10-10cm2/s之间,Ni(Ⅱ)离子在不同土柱中的弥散系数在3.1×10-10~9.6×10-10cm2/S之间。粉煤灰的掺入量从3%变化到7%,与无掺加的压实粘土垫层相比较,Pb(Ⅱ)的弥散系数分别降低8.57%、17.14%、40%;Cd(Ⅱ)的弥散系数分别降低10.53%、15.79%、28.95%;Cu(Ⅱ)的弥散系数分别降低21.43%、26.19%、42.86%;Ni(Ⅱ)的弥散系数分别降低21.28%、23.4%、34.04%。污泥灰的掺入量从5%增加到7%,无掺加的压实粘土垫层相比较,Pb(Ⅱ)的弥散系数分别增加25.71%、62.86%;Cd(Ⅱ)的弥散系数分别增加68.42%、86.84%;Cu(Ⅱ)的弥散系数分别增加57.14%、64.29%;Ni(Ⅱ)的弥散系数分别增加53.19%、104.26%。污泥灰、粉煤灰共同改良时,如掺入3%污泥灰和7%粉煤灰时,弥散系数减少Pb(Ⅱ)、Cd(Ⅱ)、Cu(Ⅱ)、Ni(Ⅱ)弥散系数分别降低22.85%、21.05%、30.95%、29.79%。但污泥灰的掺入量增加到5%时,也就是掺入5%污泥灰和7%粉煤灰时,Pb(Ⅱ)、Cd(Ⅱ)、Cu(Ⅱ)、Ni(Ⅱ)弥散系数分别增加20%、36.84%、16.67%、19.15%。由此可见,可以用污泥灰和粉煤灰共同来改良粘土衬里,但污泥灰的掺量不能超过5%。如果超过5%,对粘土衬里阻污性能是不利的。4.压实粘土垫层的单层吸附面积及比表面积随污泥灰、粉煤灰掺入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试样孔径分布特征曲线中的微分曲线呈“双峰型”与粘土微分曲线基本分布形式一致。吸附脱附曲线的积分曲线的形状呈“S”和“抛物线”两种形式。不同的积分曲线的曲线斜率变化规律也不一致。根据这个原理将曲线划分为孔径宽度发育区、孔径宽度次发育区、孔径宽度不发育区。掺入粉煤灰的积分曲线以“抛物线”型为主,说明掺入粉煤灰的土样的孔径宽度分布是连续的;掺入污泥灰的积分曲线以“S”型为主,说明掺入污泥灰的土样的孔径分布时不连续的。5.通过SEM检测了不同样品表面的形貌,粉煤灰-粘土表面形貌的特征为粉煤灰微粒可以填充到粘土结构的孔隙中;污泥灰-粘土表面形貌为污泥灰颗粒与粘土颗粒之间的粘结能力很差,污泥灰颗粒基本上在粘土表面悬浮。污泥灰-粉煤灰-粘土表面形貌为粉煤灰填充了污泥灰悬浮的空隙。6.试样平均孔径宽度随着粉煤灰掺入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污泥灰掺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孔径宽度变小时,渗透系数及弥散系数缓慢下降;孔径宽度变大时,渗透系数及弥散系数大幅度上升。(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6-04-01)

宋修广,陈晓光,于一凡[8](2016)在《粉质粘土路基冲击压实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实际工程,应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分层建立高速公路粉质粘土路段路基模型;通过在路基模型顶面施加1次动力荷载和施加不同次数动力荷载,对路基模型的动力响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冲击作用下动应力、竖向位移沿深度和径向距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冲击轮冲击路基表面破坏土体结构,从而使路基土体密实,冲击碾压加固路基效果显着;土体中加固区近似为椭球体,其剖面为椭圆形;土体中动应力、竖向位移沿径向的衰减速度大于竖向的衰减速度,径向的影响宽度小于竖向影响深度;当冲击压路机保持正常的工作速度12km·h-1,路基填筑高度为1m时,冲击碾压次数宜在20次左右。(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王鹏,万剑平[9](2015)在《红粘土的力学特性与压实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粘土是一种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布广泛的不良工程土,其高含水率、高液限、高塑性以及低压缩性等特点使得其在用作路基填料时很难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了能更好的利用红粘土,在总结许多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湖南某高速公路项目的实际情况,对红粘土进行室内外试验,为红粘土填筑路基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南交通科技》期刊2015年04期)

刘俊新,刘育田[10](2015)在《西南红层泥岩压实粉碎粘土的真叁轴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土材料与金属材料不同,其强度和变形与其所处的应力状态相关.利用西安理工大学研制的土工真叁轴试验装置对西南红层泥岩压实粉碎土在不同中主应力系数和最小主应力条件下进行了真叁轴试验研究,分析了其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规律、中主应力系数b对其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以及试件破坏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形状函数,对不同形状函数在π平面上的图形进行对比,发现数据点与莫尔-库伦准则和Rubin提出的函数逼近程度最好,但Rubin函数能够克服莫尔-库伦函数存在的一阶不连续点而造成的数值计算不收敛等困难并且其灵活性更大,适用面更广.因此,这些成果对于研究土石坝和高填方路基工程的变形和破坏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压实粘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粘土作为路基填料,具有含水率高、液限高、压实困难等特点,压实度往往难以达到规范要求,但红粘土却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如果处理得当,可以作为路基填料使用。结合红粘土试验路的修筑,提出了云南红粘土路基填筑碾压含水率、松铺厚度、碾压遍数等施工参数和施工工艺,并探讨了红粘土路基压实度降低的依据和范围,提出云南红粘土下路堤压实度的下限值可取9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压实粘土论文参考文献

[1].王柏庆,史志峰.斯里兰卡M坝粘土压实质量核检测法的应用与分析[J].云南水力发电.2018

[2].尹利华,陈中秋,黄骤屹,李向东.云南红粘土路基压实工艺及压实标准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17

[3].武泽华.公路工程压实红粘土强度衰减规律及细微观结构研究[D].贵州大学.2017

[4].武泽华,陈开圣.压实红粘土抗剪强度特性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卢震.公路工程压实红粘土回弹模量试验研究[D].贵州大学.2016

[6].祝学勇.湖淤积中高液限粘土压实特性与碾压控制标准研究[D].山东大学.2016

[7].张传成.基于污泥灰和粉煤灰改良垃圾填埋场压实粘土垫层的力学特性及阻滞机理研究[D].武汉大学.2016

[8].宋修广,陈晓光,于一凡.粉质粘土路基冲击压实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研究[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

[9].王鹏,万剑平.红粘土的力学特性与压实控制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15

[10].刘俊新,刘育田.西南红层泥岩压实粉碎粘土的真叁轴试验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5

标签:;  ;  ;  ;  

压实粘土论文-王柏庆,史志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