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特性论文-郭文华,彭浩,赵建福

重力特性论文-郭文华,彭浩,赵建福

导读:本文包含了重力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重力,液态金属,相变材料,融化

重力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郭文华,彭浩,赵建福[1](2019)在《液态金属镓微重力下的融化传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变蓄热适用于周期性热流作用下航天器内部工作单元的温度控制,但是需解决微重力环境下相变材料融化速率低的问题.鉴于液态金属高导热系数和高单位体积潜热的特点,在微重力下将液态金属作为相变材料有望提高融化速率.通过对微重力下液态金属镓融化过程的相界面演化、流线和温度分布特征进行数值研究,分析了腔体尺寸和过热度对融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重力下镓的融化过程中,热传导起主导作用;镓的融化时间比冰和正十八烷分别减少了88.3%和96.4%,储热量分别为冰和正十八烷的1.2倍和2.2倍;融化时间随过热度增加而减小,随腔体半径增大而增大.此外推导出了液相分数随无量纲时间变化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空间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郝洪涛,刘少明,韦进,胡敏章[2](2019)在《CG-6型重力仪零漂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最新引进的4台CG-6型相对重力仪的零漂特性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4台重力仪的静态零漂率、混合零漂率和动态零漂率均小于8μGal/h,满足厂家给出的技术指标。在较长观测时间内,各台仪器的零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非线性特征,因此在进行较长时间的野外观测以及后续数据处理中,不宜将零漂率作为常数进行解算和零漂改正。(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10期)

华帅,赵树兴,沈洋,许康鹿[3](2019)在《重力热管在地温条件下传热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浅层地温条件下以甲醇为工质的重力热管,在不同工作温度、不同充液率下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给出了实验用重力热管传热量、壁面温度分布和启动时间随工作温度、充液率的变化规律,为重力热管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天津城建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付振东,苗建印[4](2019)在《月球重力环境压缩机油气分离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天器采用热泵技术可以显着提高辐射器散热温度,进而可以减少辐射器面积,对于月球基地,还可以提高其热排散系统对月表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但月球1/6g的重力环境会对热泵系统压缩机的油气分离效率带来不利的影响,进而导致整个系统运行效率的下降。因此,掌握月球重力场对油气分离的影响机制,解决月球重力下压缩机油气分离效率低下的问题,对热泵系统能否成功应用在月球基地至关重要。目前地面环境下热泵系统的设计和使用已经非常成熟,其压缩机油气分离靠地球重力完全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系统使用要求,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油气分离设备的工程设计优化方面,其他重力条件下的油气分离研究为空白。本研究采用拉格朗日法对离散的油滴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理论模型,通过仿真分析揭示了重力条件改变对油气分离效率的影响规律,为今后月球基地采用热泵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和设计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朱小旭,孙军杰,刘琨,孙昱,贾勇[5](2019)在《重力条件下散体颗粒堆积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散体颗粒堆积过程中颗粒形态、摩擦作用对其堆积特性的定量影响,利用PFC3D离散元软件,对重力作用下散体颗粒体系的变动过程进行叁维模拟,研究颗粒细观特征对散体颗粒堆积特性的控制作用,分析颗粒接触度均值距离对相关数据的揭示意义。结果表明:摩擦系数、几何形态对颗粒重力堆积体系的孔隙比、配位数等关键特性影响显着;散粒体骨架颗粒形态对颗粒堆积特性的控制作用更强;颗粒接触度均值距离能够削弱算法误差影响,可有效揭示摩擦系数、颗粒形态对散粒体堆积特性的控制作用。经研究可知,颗粒接触度均值距离对颗粒堆积特性的刻画,比孔隙比更为合理、适当。(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刘圣聪,黄六一,倪益,程晖,赵芬芳[6](2019)在《水下圆形重力式网箱缆绳张力对波、流的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周长40 m、网高10 m的HDPE圆形升降式网箱沉降在水下时的缆绳张力。试验采用狄克逊准则,模型大比例尺λ=10和小比例尺λa=λd=2;网箱采用网格形式锚泊系统。试验时前主缆绳水平方向与波流夹角为0°,试验流速为0、5、10和15 cm/s,波浪周期范围1.3~2.2 s,波高范围10~30 cm。在各试验条件下对主缆绳和系框绳以及浮框绳张力进行了测试,以受力最大的缆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缆绳最大张力与波流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①在纯流作用下,前主缆绳受力最大;在纯波作用下,后侧主缆绳受力最大,最大张力随波高增大呈线性增长趋势,随周期变化的影响较小。②在波流作用下,高流速、低波高、高波周期条件时前主缆绳受力最大;在低流速、高波高、低波周期时后侧主缆绳受力最大;前主缆绳受水流作用影响较大,后侧主缆绳受波浪作用影响较大。③在波流作用下,各缆绳最大张力随波高、流速增大而增大,随周期增大而减小;后侧主缆绳最大张力无量纲量随波陡增大且基本呈线性增长趋势。(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玉亮[7](2019)在《重力梯度作用下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在轨动力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对能源需求与日俱增,而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一直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其中,空间太阳能电站作为一种潜在、持续、高效太阳能发电技术受到了许多国家和科研机构的关注。为保证空间太阳能电站正常、高效在轨运行,必须从多角度、多方位对其复杂技术问题进行全面研究。本文将重点对空间太阳能电站在轨运行时的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不同于常规尺寸卫星,空间太阳能电站属于超大型空间结构,其尺寸常达到千米甚至几十千米量级,此特点使得重力梯度引起的重力姿轨耦合效应对其轨道运动和姿态运动的影响将不能再忽略。重力姿轨耦合效应的大小与卫星质量分布、结构尺寸及其指向有关,卫星尺寸越大,该耦合效应越强。此外,空间太阳能电站还具有超低的结构频率,其量级常达到10-3Hz或更低,这个特点使得动力刚化效应和重力梯度与结构振动的耦合效应对其结构振动的影响将不能再忽略。动力刚化效应对结构振动的影响与结构的旋转角速度和振动频率的比值成正比。由于基频很低,即使在很小的旋转角速度下,动力刚化效应对空间太阳能电站结构振动的影响可能仍然明显。而且,当空间太阳能电站的结构振动频率较低时,重力梯度与结构振动耦合作用量级可能要接近甚至大于结构因变形产生的弹性回复力作用量级,从而产生非常复杂的结构振动特性。故有必要对重力姿轨耦合效应、动力刚化效应以及重力梯度与结构振动的耦合效应带来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基于上述问题,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了空间太阳能电站被简化为质点时的轨道动力学特性。首先,建立了考虑多种空间环境干扰时空间太阳能电站的轨道动力学方程。之后,分析了其在地球静止轨道和地球同步Laplace轨道上运行时的轨道动力学特性,并对二者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地球同步Laplace轨道相比于地球静止轨道的几点优势。(2).研究了重力姿轨耦合效应对空间太阳能电站姿态运动和轨道运动的影响。本部分研究内容又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为通过数值方法分析空间太阳能电站在轨重力姿轨耦合特性。其中,空间太阳能电站的重力势能以其结构尺寸与轨道半径的比值为小量进行级数展开,并保留至四阶项,所建立的动力学方程也考虑了多种空间环境干扰,且具有很高的计算精度。第二个是对空间太阳能电站重力姿轨耦合效应机理的研究。首先,利用Hamilton原理建立了任意构型空间太阳能电站的重力姿轨耦合动力学方程。之后,通过解析法对该动力学方程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当空间太阳能电站姿态运动满足一定条件时,重力姿轨耦合效应会引起其轨道运动共振。此外,重力姿轨耦合效应还会造成其轨道运动的相位漂移,但通过选择合适的轨道运动初始条件可以消除该漂移。当电站仅受到保守力,且其质量分布特性满足一定条件时,重力姿轨耦合效应还会引起姿态运动和轨道运动之间能量周期性的交换。此外,本文还采用辛算法对一定工作模式下空间太阳能电站的重力姿轨耦合特性进行计算,保证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3).研究了动力刚化效应对空间太阳能电站结构振动的影响。首先,建立了考虑动力刚化效应时空间太阳能电站姿态运动和结构振动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之后,采用模态迭加法对方程进行了离散,并得到了一组用于描述刚柔耦合系统的参数激励模型。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对刚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相比于现有的模型,参数激励模型具有形式简单,且能够准确描述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行为的优点。(4).研究了重力梯度对空间太阳能电站结构振动的影响。首先,建立了重力梯度作用下空间太阳能电站的结构振动方程。之后,对该动力学方程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重力梯度会引起空间太阳能电站柔性结构的静态变形,而且当电站的结构振动角频率小于(?)倍的轨道角速度时,重力梯度与结构振动的耦合作用会引起柔性结构的屈曲不稳定。当电站的轨道角速度、结构振动基频和姿态角的旋转规律满足一定条件时,其结构振动还将产生参激共振。此外,在本文的研究中还发现:当空间太阳能电站的结构振动频率较低时,不同建模方法所得到的结构振动特性会有很大差别。本文还对这种差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对本文中的创新点和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6)

薛劭[8](2019)在《微重力下电流过载引起的导线绝缘层着火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导线绝缘层的过载是各种电子设备可能引起火灾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微重力环境下,自然对流的削弱使得过载产物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移除,重力作用的减小也使得绝缘层与金属线芯的接触时间大大增加,给空间火灾预防及探测带来了巨大风险和困难。研究微重力下导线绝缘层过载的早期着火特性,有助于增进对典型导线绝缘层材料在微重力下过载表现的认识,为空间防火监测预警装置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具有科学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对实践十号有效载荷导线特性箱的微重力导线绝缘层在电流过载下的烟气析出及温升特性实验进行了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系统研究了微重力下导线绝缘层过载早期的着火和燃烧特性,获得了微重力下特有的绝缘层烟气析出和温升模式;进行了常重力低压实验,对微重力下由电流过载引起的导线绝缘层着火特性进行了研究。论文第二章,介绍了激光衰减法的主要原理和碳烟浓度计算程序的基本原理及算法。采用激光衰减法来研究导线绝缘层的烟气析出特性。介绍了常重力下的低压功能模拟实验台和实践十号导线特性箱实验设置和样品参数。论文第叁章,研究了微重力下聚乙烯绝缘层在过载初期的烟气析出特性,提出了微重力环境下尤为明显的两种过载导线绝缘层烟气析出模式,即边缘喷射和鼓泡喷射,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微重力下导线绝缘层在过载早期的烟气析出方向与地面低压实验预测以及烟气微团动力学分析的结果有区别。微重力下的烟气析出首先表现为边缘喷射,即发生在靠近内热源线芯且同时可接触氧气的绝缘层端部内表面。此时烟气析出方向被裂解反应前锋的几何形状主导,析出角随着反应区域的扩张经历演化过程。随后,边缘烟气析出进入稳定状态,此时中部绝缘层的外表面才逐渐析出烟气,产生随着热空气漂浮的烟气颗粒。同时,由于内热源的独特作用,在绝缘层内部还会发生活化能相对更高的无氧裂解反应,在过载后期形成绝缘层鼓泡,内部集聚大量高温裂解产物,最终破损喷射,称为鼓泡喷射。论文第四章,分析了聚乙烯、聚氯乙烯、聚四氟乙烯叁种典型绝缘层材料的热重质谱联用结果,结合绝缘层过载实验,对导线绝缘层在长期过载时的破损、退化、燃烧等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聚乙烯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中反应温度差距最大,热解反应以有机物断链为主,而氧化反应则生成大量小分子无机物。因此在微重力下,熔点更低的聚乙烯绝缘层很快即融化,从绝缘层两端收缩成燃料小球,最终发生过载自着火。微重力实验结果表明厚度为0.4mm的聚乙烯绝缘层在4.5A电流过载时在两次闪光后才发生了可持续燃烧的整体着火。闪光倾向于发生在距绝缘层表面有一定距离的气相中,并以异步的方式通过多次闪光逐步点燃整个绝缘层。聚氯乙烯样品在有氧和惰性气氛中温升的第一阶段都会损失大部分质量,生成并析出大量含氯气体,在温升后期却仍保留大量样品残余。因此微重力下,聚氯乙烯导线绝缘层在过载早期猛烈释放烟气,其位于绝缘层端部附近的烟气区很快失去对称性,从多孔表面产生朝单一方向喷射的烟气射流。过载后期,蓬松的聚氯乙烯绝缘层残余仍旧包裹线芯,与热重结果一致。聚四氟乙烯的反应温度在惰性和氧化氛围下差异最小,热重结果显示其主要反应温度都在400℃以上。微重力下,聚四氟乙烯绕包绝缘层由于其良好的阻燃性和低粘连性,在过载第一阶段从两端解缠绕,产生纺锤形的烟气分布。第二阶段,聚四氟乙烯绝缘层破碎为大量漂浮碎片,在4.5A电流作用下并未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表现出最好的安全性。论文第五章,研究了微重力下导线绝缘层的过载温升特性,提出了微重力导线绝缘层过载温升的典型模式,分析了影响其温升的典型因素。结果表明,微重力下导线绝缘层的过载温升主要由叁部分组成:初期,绝缘层起热阻作用,减缓导线整体的外表面温升;中期,由于鼓泡式烟气喷射和绝缘层破损,绝缘层的无氧裂解产物给温度场带来强烈扰动,产生温度曲线的马鞍形分布,引起相邻导线的意外升温;后期,绝缘层破损后导线整体温度回落至裸导线过载的稳态传热温度。此结果证实了鼓泡喷射式烟气析出模式的存在,印证了其对整个温度场的扰动作用。常重力低压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功能模拟法在进行过载导线温升特性的研究时十分有效。随着环境压力的减小,常重力下过载早期绝缘层的温升更快,平衡温度更高,温升模式更接近微重力实验结果。其中,与微重力工况有相同格拉晓夫数的低压模拟工况在温升曲线形态上最接近微重力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徐爽[9](2019)在《基于星-地联合探测的对流层源重力波传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高层大气下至平流层顶,上至热层、散逸层,是对流层和外太空的过渡区域,也是人造卫星等飞行器的飞行环境,对于科研、国防、经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中高层大气的不同圈层之间不断发生着能量交换和物质输运,包含动力学过程和化学过程;在占主导的动力学过程中,重力波的传播和破碎耗散在能量、动量耦合中起主要作用,并驱动中层大气的环流。重力波的成因主要为来自对流层的深对流事件激发或地形起伏造成的风场受迫振动。本文介绍了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工作,主要内容是由飓风事件激发重力波的上传,以及山地波在中高层大气产生的次生重力波的传播。本文第3章报告了对地遥感卫星和GPS地面接收机分别在平流层、热层和电离层观测到的飓风源重力波。2016年9月30日至10月9日期间,飓风“马修”(hurricane Matthew)向西横穿加勒比海,随后转北向美国东海岸。在赐风最强烈的时期,位于加勒比海中部,“马修”激发了大量的同心环状重力波(concentric gravity waves,GWs或CGWs)。我们在平流层(高度约30~40 km)和中间层的气辉层(高度约为85~90 km)发现水平波长约为200~300 km的CGW,以及电离层(高度约100~400 km)中水平波长约的250~350 km的同心环状行进电离层扰动(concentric traveling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TID或CTID)。2016年10月1日、2日和7日,TID都持续了数个小时。我们还简要讨论了飓风“马修”引起的重力波和TID的垂直和水平传播。这些研究表明,飓风“马修”通过重力波引起了对流层与整个中高层大气之间的显着动力学耦合。此外,在本文第4章,本文分析了 GOCE卫星在太阳活动宁静时期的数据,对卫星在2010年7月5日23 UTC飞越南安第斯山脉距离地面275 km高度采集的局地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FFT从密度扰动和垂直轨道风中提取20个最大的行进大气扰动(traveling atmospheric disturbances,TAD),采用考虑了实际分子粘度的重力波耗散理论,我们搜索了重力波参数空间以确定哪些热点TAD是重力波。最终,17支波动分量被视为重力波,并且确定了这些波的固有参数。我们还确定了 11支重力波分量的传播方向,并发现大多数重力波的传播方向具有较大的经向分量。使用反向射线追踪模型发现,其中10支重力波分量必须从中间层或热层产生。在此时稍早的时候,卫星观测到平流层的山地波,并且这些山地波在70~75 km高度处因对流不稳定饱和。我们推断这些重力波分量可能是由山地波破碎的能量沉积激发的次生(或叁级、甚至更次级的)重力波。这项研究证明,对于太阳活动宁静时期南安第斯山脉上的冬季热层重力波热点,无法通过仅考虑对流层激发参数化重力波的传统全球环流模型建模。(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石正祥[10](2019)在《神东长焰煤煤岩显微组分解离特性及强化重力富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神华集团旗下石圪台煤矿的长焰煤具有低灰、低硫、高挥发分等特点,低阶煤由于其反应活性好、出油率和转化率高等特点成为我国研究煤制油技术的主要煤种之一。煤岩显微组分中镜质组和壳质组是煤制油的活性组分活性组分越高,煤制油的油出率越高。因此探索煤岩显微组分中镜质组、壳质组与惰质组之间的性质差异,利用其差异完成煤岩显微组分之间解离并加以富集对能源的高效利用意义重大。本课题从煤岩显微组分间性质差异出发,通过设置不同的磨矿条件,探索各个组分在磨矿过程中的破碎解离行为,找出对煤岩显微组分最佳解离条件后,利用Falcon分选机对神华低阶烟煤解离后产物进行富集。本论文以神东长焰煤为试验研究对象,原煤灰分8.77%、硫分0.33%、挥发分35.62%,煤岩显微组分组成为镜质组含量48.42%,惰质组含量46.32%,壳质组含量1.58%,矿物质含量3.68%。煤岩显微组分中镜质组和惰质组为主要组分,镜质组含量略高于惰质组含量。通过手选、筛选和重液离心富集方式对原煤煤岩显微组分进行粗富集。通过进行棒磨和球磨磨矿试验,并设置不同的磨矿时间和磨矿入料量探索煤岩显微组分镜质组和惰质组在磨矿过程中的破碎解离行为。随着磨矿时间的增加镜质组成分逐渐被解离但磨矿时间过长会导致镜质组成分与惰质组成分的错配,10min为最佳磨矿时间,随着磨矿入料量的增加破碎效率降低但是选择性破碎效果体现出来,惰质组被优先于镜质组破碎解离至小粒级。棒磨的破碎方式导致对煤岩显微组分具有选择性破碎效果,因此选择棒磨方式对煤样进行磨矿处理随后进行煤岩显微组分分选富集。对棒磨试验后产物进行浮沉试验,将-1.35 g.cm~(-3)密度级产物作为富镜质组产物,在棒磨时间10min,入料量100g时1.35 g.cm~(-3)密度级镜质组含量达到81.34%。在Falcon强化离心重力分选最佳操作参数为转动频率30Hz,反冲水压0.03MPa,给料速度15ml/s条件,离心分选机下溢流产品镜质组含量为67.25%,镜质组富集率达到72.48%。(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重力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最新引进的4台CG-6型相对重力仪的零漂特性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4台重力仪的静态零漂率、混合零漂率和动态零漂率均小于8μGal/h,满足厂家给出的技术指标。在较长观测时间内,各台仪器的零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非线性特征,因此在进行较长时间的野外观测以及后续数据处理中,不宜将零漂率作为常数进行解算和零漂改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力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郭文华,彭浩,赵建福.液态金属镓微重力下的融化传热特性[J].空间科学学报.2019

[2].郝洪涛,刘少明,韦进,胡敏章.CG-6型重力仪零漂特性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3].华帅,赵树兴,沈洋,许康鹿.重力热管在地温条件下传热特性实验研究[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9

[4].付振东,苗建印.月球重力环境压缩机油气分离特性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5].朱小旭,孙军杰,刘琨,孙昱,贾勇.重力条件下散体颗粒堆积特性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9

[6].刘圣聪,黄六一,倪益,程晖,赵芬芳.水下圆形重力式网箱缆绳张力对波、流的响应特性[J].水产学报.2019

[7].刘玉亮.重力梯度作用下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在轨动力学特性[D].大连理工大学.2019

[8].薛劭.微重力下电流过载引起的导线绝缘层着火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9

[9].徐爽.基于星-地联合探测的对流层源重力波传播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10].石正祥.神东长焰煤煤岩显微组分解离特性及强化重力富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标签:;  ;  ;  ;  

重力特性论文-郭文华,彭浩,赵建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