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引导放疗论文-刘俊,卢绪菁

影像引导放疗论文-刘俊,卢绪菁

导读:本文包含了影像引导放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影像引导下大分割放疗,化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

影像引导放疗论文文献综述

刘俊,卢绪菁[1](2018)在《影像引导下大分割放疗同步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影像引导下大分割放疗同步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方便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该院的5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放疗同步化疗,研究组则进行影像引导下大分割放疗同步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表达水平(血清MMP-9、VEGF及PA)。结果研究组的近期总有效率为84.62%,高于对照组的57.69%(χ2=4.591,P<0.05),两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血清MMP-9、VEGF分别为(135.24±15.68)ng/mL及(128.05±26.75)ng/L,低于对照组的(166.72±18.96)ng/mL及(153.87±32.65)ng/L(t=6.524,3.119,P<0.05),PA为(120.04±13.11)U/L,高于对照组的(99.42±9.87)U/L(t=6.407,P<0.05)。结论影像引导下大分割放疗同步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较好,安全性值得肯定,故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8年35期)

白晓平,孔祥虎,李珠明,崔玉琴[2](2018)在《影像引导下脑转移瘤大分割调强放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影像引导下脑转移瘤大分割调强放疗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将96例脑转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大分割组50例,制定调强放疗计划,给予全脑照射40 Gy、2 Gy/次,脑转移部位60 Gy、3 Gy/次,共照射20次;常规组46例,制定常规放疗计划给予全脑照射40 Gy,2 Gy/次,共照射20次,然后,脑转移瘤部位补量20 Gy,2 Gy/次,共照射10次。所有患者每周行1次影像引导放射治疗。结果大分割组与常规组比较,X(左右方向)、Y(头脚方向)、Z(前后方向)3个方向偏差差别无显着性(P>0.05);大分割组总有效率78%(39/50)高于常规组52%(24/46)(P<0.01);两组I~Ⅱ度急性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影像引导下大分割调强放疗能提高脑转移瘤放射治疗精度,提高局部控制率,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王浥霏[3](2018)在《影像引导下根治性宫颈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靶区及危及器官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锥体束CT监测根治性宫颈癌患者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过程中各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形变及位移情况及其摆位误差,探究根治性宫颈癌患者行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更改放疗计划的最佳时机及计算适当的CTV-PTV外扩边界。方法:选取18例IB期-IVA期初治宫颈癌患者资料,每例患者均采用容积旋转调放射治疗技术联合192Ir高剂量率后装治疗模式,并在放疗期间行规范化同步化疗。外照射第一周前叁次每次放疗前行一次CBCT,以后每周行一次CBCT,每位患者行6-7次CBCT,全组患者共行119次CBCT,并实时进行摆位误差的纠正,对比定位CT与每周CBCT图像中肿瘤靶区GTV、临床靶区CTV及危及器官直肠、膀胱的形变与位移情况,并计算其摆位误差。结果:1.各靶区体积变化:治疗后肿瘤靶区GTV体积较治疗前体积明显缩小,肿瘤靶区GTV体积随放疗周数的增加逐渐减小,并呈负相关性(P<0.05)。放疗前肿瘤靶区平均体积为114.85±58.29cm3,放疗至第五周肿瘤靶区平均体积为33.34±15.52 cm3,放射治疗前GTV(V0)体积分别与放射治疗各周体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靶区CTV体积变化程度较小,放疗前平均体积为780.61±144.84cm3,放疗至第五周平均体积为757.39±111.62cm3。临床靶区CTV体积在放射治疗前后体积均值变化差异较小,相对较为稳定,放疗前CTV(V0)体积分别与放射治疗各周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直肠体积变化幅度较大,尤其是膀胱,且膀胱、直肠体积V0分别与放射治疗各周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靶区体积变化率?V%:全组患者肿瘤靶区GTV?V%在放疗第1w、2w、3w、4w、5w分别为:(10.07±4.51)%、(24.83±6.02)%、(45.28±6.83)%、(62.54±6.72)%、(70.20±6.25)%,随着放疗周数的增加,肿瘤靶区?V%逐渐增加,GTV?V%(1w)体积分别与放射治疗各周体积变化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至第3周(11-15f)退缩最明显,第4周(16-20f)次之,放疗至第5周(21-25f)退缩程度最小;临床靶区CTV?V%变化较小,平均值为4.62%,CTV?V%(1w)分别与放射治疗各周体积变化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各周的平均体积变化率为:46.37%,直肠各周的平均变化率为:39.95%。在整体放射治疗过程中,膀胱的体积变化率大于直肠,膀胱?V%(1w)、直肠?V%(1w)分别与放射治疗各周体积变化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宫颈前后壁位移分别与膀胱、直肠前后壁位移的关系:宫颈前壁位移与膀胱后壁位移、宫颈后壁位移与直肠前壁有正相关性(P<0.05)。4.摆位误差及CTV-PTV外扩边界。X(左右)、Y(头脚)、Z(背腹)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39±1.24)mm、(-0.14±3.57)mm、(1.23±1.51)mm,可见摆位误差Y(头脚)>Z(背腹)>X(左右),利用扩边公式2.5∑+0.7σ,计算CTV-PTV边界分别为:左右(X)方向4.59mm、头脚(Y)方向7.24mm、背腹(Z)方向4.82mm。结论:1.宫颈癌患者放疗过程中肿瘤靶区体积随放疗周数的增加而逐渐缩小,肿瘤靶区体积变化率随放疗周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放射治疗至第3周(11-15f)时肿瘤退缩最明显,故放疗至11-15f可能是更改放疗计划的最佳时机,而CTV体积在放射治疗过程中相对稳定。2.虽然进行了放疗前膀胱直肠准备工作,但分次放疗间患者的膀胱、直肠体积变化仍不稳定,变化率较大,且膀胱体积变化幅度大于直肠。3.宫颈癌患者宫颈前壁位移与膀胱后壁位移、宫颈后壁位移与直肠前壁位移具有正相关性。4.应用CBCT行摆位误差分析,X、Y、Z轴的摆位误差分别(0.39±1.24)mm、(-0.14±3.57)mm、(1.23±1.51)mm,在X、Y和Z轴上的CTV-PTV扩边值分别为4.59mm、7.24mm、4.82mm。(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5-01)

马国栋,刘炎芳,李惠[4](2017)在《肺癌影像引导放疗图像配准标记点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肺癌影像引导放疗图像配准标记点。方法:利用影像引导技术对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叁维适形放疗,放疗前利用锥形束CT进行扫描,并将其与计划CT图像以其分别匹配图像,标记点选取的是胸椎、肿块和隆突,治疗床以配准为依据进行科学调整,在此基础上将各个方向上的平移矢量分别记录下来,并对摆位失误进行客观分析。结果:在X轴、Y轴和Z轴上不同标记点摆位误差最小的最胸椎、其次为隆突,最大的为肿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于肺癌影像引导放疗图像配准的标记点,可以选择胸椎与隆突,肿块不建议使用。(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7年18期)

何建军,田晓云,刘海,黄栋,柳杰[5](2015)在《螺旋断层放疗中肝脏肿瘤影像引导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螺旋断层放疗(HT)中肝脏肿瘤患者的呼吸运动影响以及影像引导下影像配准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36例接受HT治疗的肝脏肿瘤患者,在平静浅呼吸状态下行MVCT扫描并与治疗计划系统(TPS)数字重建影像(DRR)进行两次配准(分别以肝脏和肝区病变,以及骨性标志物和非运动型软组织为参考进行配准),获取患者的呼吸动度信息,分析配准原则及方法。结果 36例病人共进行MVCT扫描768次,呼吸相位差异在X(左右)方向上全组平均值为,个体最大值为6.60 mm;Y(头脚)方向上全组平均值为(10.64±2.34)mm,个体最大值为26.70 mm;Z(前后)方向上全组平均值为(4.57±0.90)mm,个体最大值为11.30 mm;患者间呼吸相位差异在各方向上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脏肿瘤患者影像配准受呼吸运动影响较大,在摆位时应对病人进行呼吸训练,以减少呼吸运动对肝脏肿瘤放疗的影响;同时,配准应以骨性及其他非运动型软组织标志物为参考,当配准差值大于靶区外放范围时,应考虑重新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以及影像配准。(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5年12期)

龚唯,徐晓婷,李莉,张汝婷,倪婕[6](2015)在《影像引导宫颈癌叁维腔内放疗的临床初步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通过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收治的31例初治宫颈癌患者叁维腔内放疗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volume histogram,DVH)剂量分布和临床结果,观察影像引导宫颈癌叁维后装放疗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放射反应。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行根治性放疗的31例初治宫颈癌患者,FIGO期为Ⅱa~Ⅳ期。每例患者接受4~6次CT引导下的叁维后装放疗,单次高危临床靶区(high risk-clinical target volume,HR-CTV)给予400~600 cGy处方剂量,31例患者共计153次施源器置入,采用192Ir高剂量率后装治疗机实施腔内放疗。分析内外照射的HRCTV D90、膀胱D2cc、乙状结肠D2cc、直肠D0.1cc和直肠D2cc,采用EQD2进行剂量计算。按照RTOG/EORTC放射反应评分标准和RECIST 1.1评价标准分析放射反应和近期疗效。结果: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均无3级及以上急性或慢性放射反应。2例患者发生后期直肠出血(2级),经止血和灌肠等对症处理后症状改善。放疗后1~3个月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为93.55%(29/31),1年局部控制率(local control rate,LCR)为93.55%(29/31),1年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90.32%(28/31)。结论:CT引导的叁维腔内放疗联合外照射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定位精确,靶区剂量充足,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可见、可控、可信,提高了患者的治疗耐受性,避免了重度放射反应的发生,大大提高了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癌症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方亮[7](2015)在《叁维适形放疗和影像引导放疗对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叁维适形放疗(3DCRT)和影像引导放疗(IGRT)对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随机法将患者分为3DCRT组和IGRT组,每组25例。放疗后12周,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对两组患者近期疗效进行评定;对两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进行远期疗效评定。下肢深静脉造影-计划靶体积(CTV-PTV)外放范围、中位生存时间呈正态分布比较用(x珋±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近远期疗效、毒副反应1级发生率比较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运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α=0.05。结果 IGRT组患者的CTV-PTV外放范围在左右、头脚、前后方向均明显比3DCRT组小(P<0.05);IGRT组患者的部分缓解率明显比3DCRT组高(χ2=5.02,P<0.05),进展率明显比3DCRT组低(χ2=9.35,P<0.05);IGRT组患者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72%(18/25)、20%(5/25);3DCRT组患者的分别为56%(14/25)、16%(4/25),IGRT组高于3DCRT组(P<0.05);IGRT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明显比3DCRT组长(P<0.05);IGRT组患者的毒副反应1级发生率76%(19/25)高于3DCRT组56%(14/25)(χ2=14.45,P<0.05),2级、3级发生率低于3DCRT组(χ2=16.01、17.53,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GRT较3DCRT更能有效提升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期刊2015年03期)

魏胜涛[8](2015)在《影像引导在放疗摆位中的误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CTVision在恶性肿瘤放疗摆位中的误差,从而指导临床中放疗部位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外放范围。方法:从2014年6月-2015年6月,选取我院的30例的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CTVision影像引导放疗。所有患者进行放疗过程中每周1次CTVision影像引导放疗,用CTVision扫描治疗部位CT图像与治疗计划图像匹配后得到患者X轴(左右)、Y轴(头脚)、Z轴(前后)方向摆位误差,可以接受的误差为±3mm,超过范围根据误差调整治疗床位置再次扫描、匹配至可接受误差范围。结果:30例肿瘤患者共进行CTVision影像引导系统自带的大孔径CT扫描180次,影像引导匹配后在左右方向(X轴)的位移误差分别为(3.20±1.70)mm和(0.20±1.55)mm,位移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影像引导匹配后在上下方向(Y轴)的位移误差分别为(2.45±4.80)mm和(-0.40±1.55)mm,位移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影像引导前后在前后方向(Z轴)的位移误差分别为(3.40±1.60)mm和(0.45±1.50)mm,位移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Vision影像引导放疗系统自带的大孔径CT扫描图像研究恶性肿瘤患者精确放疗的摆位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保证了肿瘤放射治疗的部位准确性和重复性,以免造成肿瘤的漏照同时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5年48期)

胡琰琰,刘方义,于晓玲[9](2015)在《影像引导下组织内放疗的术中导航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内放射治疗现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内放射治疗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感兴趣区永久性植入放射源,如永久性粒子植入治疗;另外一种是在相关组织部位暂时性的放置放射源。永久性粒子植入治疗疗效的关键在于粒子剂量场在空间上的均与分布及没有"剂量冷区",而粒子植入导航系统的出现为按计划精准布源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在导航技术出现之前,永久性粒子植入治疗的安全性和精准性多依赖于于医生的操作经验和对相关解剖结构的空间重构能力,而术前规划、术中导航、术后有效评估促进了粒子植入治疗进入规范化、精准化的新阶段。目前已有关于针对不同肿瘤、不同部位的粒子植入导航系统的报道,本文主要对现有的粒子导航系统、相关文献及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叁届全国介入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5-06-13)

王骁[10](2015)在《宫颈癌不同放化疗联合方案的疗效分析及影像引导的近距离放疗的剂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观察和分析宫颈癌患者单纯放疗、同步放化疗、辅助化疗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相关副作用,以评估不同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2、鉴于传统二维后装放疗无法个体化评估不同宫颈癌患者肿瘤和危及器官受照射的剂量体积,采用CT引导的叁维适形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的近距离放疗技术治疗宫颈癌患者肿瘤和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评价在CT引导下的近距离放疗在宫颈癌放疗中的应用优势和不足,为临床应用和推广该技术提供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选取127例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于我科行治疗的宫颈癌病人,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叁组,单纯放疗组45例,放疗联合顺铂周化疗组58例,放疗联合辅助化疗组24例,叁组均行根治性放疗,同步放化疗组予放疗同期每周顺铂化疗,辅助化疗组予根治性放疗后紫杉醇+卡铂化疗,比较叁组病人的生存率和副作用发生率的差异。第二部分选择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行根治性放疗的12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hillip 16排螺旋CT模拟机扫描定位,共采集图像59次,根据GEC-ESTRO推荐勾画靶区和危险器官,在Oncentra治疗计划系统上用同样的施源器分别设计二维、叁维的治疗计划,比较两种计划的剂量参数。结果:第一部分 全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治疗,中位随访时间41个月,单纯放疗组获CR24例,PR14 II例,SD4例,PD3例,CR为53.33%;顺铂周化疗组获CR45例,PR8例,SD3例,PD2例,CR为77.59%;辅助化疗组获CR15例,PR6例,SD2例,PD1例,CR为62.50%。叁组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496>0.05)。单纯放疗组、顺铂周化疗组、辅助化疗组的两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6.2%、85.4%、74.9%,叁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4.2%、82.4%、74.9%,五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4.8%、78.1%、74.9%,两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7.9%、85.4%、69.3%,叁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6.1%、82.4%、69.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不良反应主要以1-2级为主,其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膀胱损伤发生具有统计学差异,叁级以上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率为7.09%,叁级以上放射性膀胱损伤发生率为0.79%,一旦发生,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第二部分叁维计划的高危CTV D90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及中位数明显高于二维计划的D90,叁维计划高危CTV D90平均值为(528.06±70.29)c Gy,二维计划高危CTV D90平均值为(425.66±95.94)c Gy。两种计划的D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叁维计划组与二维计划组膀胱D0.1cm3、D1cm3、D2cm3相比,P值分别为0.824、0.885、0.89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叁维计划的膀胱D0.1cm3、D1cm3、D2cm3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均低于二维计划。在D0.1cm3对比中,二维计划组有11.86%的膀胱剂量超过处方剂量600c Gy,而叁维计划组比例为10.17%;在D1cm3对比中,二维计划组有1.69%的膀胱剂量超过处方剂量,而叁维计划组为0%。叁维计划组与二维计划组直肠D0.1cm3、D1cm3、D2cm3相比,叁组的P值分别为0.042、0.031、0.015,P<0.05,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叁维计划的直肠D0.1cm3、D1cm3、D2cm3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均低于二维计划。二维计划组直肠D0.1cm3超过处方剂量的百分比为22.03%,而叁维计划仅占8.47%;二维计划组直肠D1cm3超500c Gy和处方剂量的百分比分别为18.64%、6.78%,而叁维计划分别占5.08%、0%;二维计划组直肠D2cm3超过500c Gy的百分比为6.78%,而叁维计划为0%(P<0.05)。结论:1、放疗同步联合化疗治疗宫颈癌疗效显着,可提高五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优于单纯放疗和放疗联合辅助化疗,是理想的宫颈癌治疗方法,但也需要注意因同步放化疗引起的治疗相关毒性反应的增加。对于不能耐受同步放化疗的病人,辅助化疗也能取得较单纯放疗更高的生存获益。2、以CT影像为基础的宫颈癌叁维腔内放疗计划与常规二维计划相比,能够显着增加肿瘤靶区包绕及受照剂量,可以有效控制高剂量区域内危及器官的体积,有利于降低近距离治疗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尤其对于中晚期病人,肿块较大,肿瘤靶区与危及器官关系复杂等情况时优势更明显。但叁维腔内放疗发展时间较短,经验有限,需要和传统二维技术相比较,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疗效,降低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5-05-01)

影像引导放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影像引导下脑转移瘤大分割调强放疗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将96例脑转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大分割组50例,制定调强放疗计划,给予全脑照射40 Gy、2 Gy/次,脑转移部位60 Gy、3 Gy/次,共照射20次;常规组46例,制定常规放疗计划给予全脑照射40 Gy,2 Gy/次,共照射20次,然后,脑转移瘤部位补量20 Gy,2 Gy/次,共照射10次。所有患者每周行1次影像引导放射治疗。结果大分割组与常规组比较,X(左右方向)、Y(头脚方向)、Z(前后方向)3个方向偏差差别无显着性(P>0.05);大分割组总有效率78%(39/50)高于常规组52%(24/46)(P<0.01);两组I~Ⅱ度急性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影像引导下大分割调强放疗能提高脑转移瘤放射治疗精度,提高局部控制率,安全可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影像引导放疗论文参考文献

[1].刘俊,卢绪菁.影像引导下大分割放疗同步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J].中外医疗.2018

[2].白晓平,孔祥虎,李珠明,崔玉琴.影像引导下脑转移瘤大分割调强放疗[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8

[3].王浥霏.影像引导下根治性宫颈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靶区及危及器官变化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8

[4].马国栋,刘炎芳,李惠.肺癌影像引导放疗图像配准标记点的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

[5].何建军,田晓云,刘海,黄栋,柳杰.螺旋断层放疗中肝脏肿瘤影像引导方法的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5

[6].龚唯,徐晓婷,李莉,张汝婷,倪婕.影像引导宫颈癌叁维腔内放疗的临床初步观察[J].中国癌症杂志.2015

[7].方亮.叁维适形放疗和影像引导放疗对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5

[8].魏胜涛.影像引导在放疗摆位中的误差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

[9].胡琰琰,刘方义,于晓玲.影像引导下组织内放疗的术中导航系统[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叁届全国介入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5

[10].王骁.宫颈癌不同放化疗联合方案的疗效分析及影像引导的近距离放疗的剂量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5

标签:;  ;  ;  ;  

影像引导放疗论文-刘俊,卢绪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