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结构论文-顾秋实,张海平,陈旻,谢毅

手机结构论文-顾秋实,张海平,陈旻,谢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手机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旅游客源地,网络层级结构,区域分异模式,客源大数据

手机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顾秋实,张海平,陈旻,谢毅[1](2019)在《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南京市旅游客源地网络层级结构及区域分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构成了一张动态的空间网络,流空间视角下的客源网络研究有助于更为真实地反映客流空间结构和客源地区位结构特征。以南京市51个景区的监测客源大数据为例,分别选取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和中秋节5个时段的游客数据,采用社会空间网络聚类分析方法和空间区域划分模型,从地级市层面展开客源地网络层次结构和区域分异模式分析。结果表明:①地市层面的客流强度表现出显着的空间层次结构特征,高等级节点主要位于南京的最邻近区域和次邻近区域,外生网络效应明显;②不同小长假客源网络节点在全局上呈现相似的层次结构和分布模式,局部区域差异显着;③区域化的客源流量表现为南北分异模式,而区域化的客流强度则呈现东西分异模式。(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任世秀,王琦,刘拓[2](2019)在《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的潜在心理结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手机用户与日俱增。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人数为8.92亿,而手机网民高达8.17亿人次,其中即时通讯用户占比为95.5%;网络购物占比72.5%......如此高的手机使用占比背后是我们将大量时间耗费在手机上的事实的反映,也因此出现了手机成瘾(Mobile Phone Addiction)、无手机恐惧(Nomophobia)等问题性的手机使用行为。但目前为止,学界并没有对问题性的手机使用行为给出统一且清晰的界定,也不清楚具体的心理结构。因此,本研究采用中文版无手机恐惧量表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深入探究了问题性的手机使用行为的心理结构。研究一用Mplus8.0进行一阶CFA、二阶CFA和双因子模型(Bifactor模型)间的比较分别探索了无手机恐惧和手机成瘾的心理结构,研究二基于研究一将手机成瘾和无手机恐惧纳入一个模型进一步探究问题性的手机使用行为的心理结构。根据模型比较结果发现无手机恐惧更适合用双因子模型来解释(χ~2/df=2.31,RMSEA=0.045,TLI=0.965,CFI=0.974,SRMR=0.035,WRMR=1.148),其中G因素为无手机恐惧量表的全局因子(无手机恐惧);F1-F4分别代表害怕无法获得信息、害怕失去便利、害怕失去联系及害怕失去网络连接四个局部因子;而手机成瘾更符合二阶模型(χ~2/df=3.39,RMSEA=0.061,TLI=0.927,CFI=0.944,SRMR=0.041,WRMR=1.306),二阶因素更高层次的概括了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及心境改变这4个因子,我们将其命名为手机成瘾严重指数。研究二结果显示手机成瘾严重指数与无手机恐惧的2个局部因子(害怕无法获得信息、害怕失去便利)间并无相关,与另外2个局部因子(害怕失去联系、害怕失去网络连接)虽有相关,但其相关很低(r_1=-0.082,p=0.001;r2=0.118);而手机成瘾严重指数与无手机恐惧的一般因子间(G)却有很高的相关(r=0.639,p<0.001)。由此我们推断问题性的手机使用行为的心理结构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成瘾性的因子,具体体现在无手机恐惧的一般因子和手机成瘾严重指数有很高的相关性上;另一部分为功能性因子,这体现在无手机恐惧的4个局部因子与手机成瘾严重指数的低相关甚至没有相关性上。这也提示我们在之后探讨问题性的手机使用行为时因注意将因手机功能所导致的手机使用行为和成瘾性的手机使用行为加以区分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杨晓明,司滨,王舵,张瑞驰[3](2019)在《基于智能手机的“数据结构”微学习内容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智能手机"微学习"的特点,针对学生学习《数据结构》课程存在的问题,开发了一套适合智能手机微学习的《数据结构》课程资源,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侨园》期刊2019年08期)

郭丽娜,马翰章,贾献卓,朱斌,丁勇[4](2019)在《基于智能手机的结构振动测试与舒适度评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振动微小幅度的振动,会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感。针对结构振动所致的舒适度测试问题,基于智能手机平台自主研发了APP软件,研究常规工程结构的结构振动特性,通过APP软件拾取结构振动加速度并对其进行频域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给出舒适度评估结论。该评估方法简单、易操作,对舒适度评估工作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7-19)

张玲玲,邱蕾[5](2019)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海南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海南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海南省内大学生共700人,采用相关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利用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观察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孤独感、社会支持间的关系。结果海南大学生手机成瘾率为48.93%。手机成瘾与社会支持存在负相关(r=-0.130,P<0.05),与孤独感存在正相关(r=0.366,P<0.05),其中各因子与孤独感总分均呈正相关(P<0.05),突显行为、社会抚慰、心境改变等3个因子与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P<0.05)。孤独感对手机成瘾总效应为0.409(P<0.01),直接效应为0.417,间接效应为-0.008(P值均<0.01)。结论孤独感是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重要因素,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减少大学生孤独感的产生,降低手机成瘾率。(本文来源于《江苏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刘伟[6](2019)在《影响手机结构设计的关键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电子产品的人性化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对电子产品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易于使用,美观已成为人们购买产品的重要考虑因素。本文介绍了手机设计中应考虑的几个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数码世界》期刊2019年03期)

陈东升[7](2019)在《带3D结构光和TOF技术的手机盘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随着手机的迅速发展,现在手机的功能已经是越来越多,因此一些实用性非常强的和科技也由此诞生。如今,在高端手机中应用比较前卫的技术就有3D结构光和TOF技术,这2种技术的诞生可以说是手机的一次技术改革。但是由于手机在这2项技术上搭载的成本过高,在如今的市场上,只有极少数的手机才有配备,今天就来盘点一下搭载这2项技术的手机各有什么不同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网络》期刊2019年04期)

孙欢欢[8](2019)在《信息化背景下智能手机产业结构发展问题研究——以华为智能手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持续进步,人类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如今身处于21世纪的我们正经历着信息时代。信息化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而在信息化这个背景下,智能产品进入到市场,并渐渐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智能产品涉及的范围广阔,这些产品中我们使用最频繁且最不可或缺的也就是智能手机了。智能手机的使用人群十分的广泛,因此,对其产业结构的发展问题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来源于《商场现代化》期刊2019年01期)

任翀[9](2018)在《“双12”手机点单全国第一 消费结构多元需求精细》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双12”,很多线下服务企业没有出现消费者排长队“扫一扫”现象。今年“双12”活动规则发生变化:往年是参与“双12”的商家为“扫一扫”的消费者提供五折等优惠;但今年,大部分参与“双12”的商家在口碑App和饿了么App上推出优惠产品及服务,并为使用A(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8-12-13)

张文文[10](2018)在《手机支架项目“结构与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开展手机支架项目教学研究,结合对北京、江苏、广东、河南四地教材中有关结构稳定性部分内容的辩证性比较、理解,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推理论证,总结出重心的位置、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和结构的形状等是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生活教育》期刊2018年12期)

手机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手机用户与日俱增。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人数为8.92亿,而手机网民高达8.17亿人次,其中即时通讯用户占比为95.5%;网络购物占比72.5%......如此高的手机使用占比背后是我们将大量时间耗费在手机上的事实的反映,也因此出现了手机成瘾(Mobile Phone Addiction)、无手机恐惧(Nomophobia)等问题性的手机使用行为。但目前为止,学界并没有对问题性的手机使用行为给出统一且清晰的界定,也不清楚具体的心理结构。因此,本研究采用中文版无手机恐惧量表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深入探究了问题性的手机使用行为的心理结构。研究一用Mplus8.0进行一阶CFA、二阶CFA和双因子模型(Bifactor模型)间的比较分别探索了无手机恐惧和手机成瘾的心理结构,研究二基于研究一将手机成瘾和无手机恐惧纳入一个模型进一步探究问题性的手机使用行为的心理结构。根据模型比较结果发现无手机恐惧更适合用双因子模型来解释(χ~2/df=2.31,RMSEA=0.045,TLI=0.965,CFI=0.974,SRMR=0.035,WRMR=1.148),其中G因素为无手机恐惧量表的全局因子(无手机恐惧);F1-F4分别代表害怕无法获得信息、害怕失去便利、害怕失去联系及害怕失去网络连接四个局部因子;而手机成瘾更符合二阶模型(χ~2/df=3.39,RMSEA=0.061,TLI=0.927,CFI=0.944,SRMR=0.041,WRMR=1.306),二阶因素更高层次的概括了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及心境改变这4个因子,我们将其命名为手机成瘾严重指数。研究二结果显示手机成瘾严重指数与无手机恐惧的2个局部因子(害怕无法获得信息、害怕失去便利)间并无相关,与另外2个局部因子(害怕失去联系、害怕失去网络连接)虽有相关,但其相关很低(r_1=-0.082,p=0.001;r2=0.118);而手机成瘾严重指数与无手机恐惧的一般因子间(G)却有很高的相关(r=0.639,p<0.001)。由此我们推断问题性的手机使用行为的心理结构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成瘾性的因子,具体体现在无手机恐惧的一般因子和手机成瘾严重指数有很高的相关性上;另一部分为功能性因子,这体现在无手机恐惧的4个局部因子与手机成瘾严重指数的低相关甚至没有相关性上。这也提示我们在之后探讨问题性的手机使用行为时因注意将因手机功能所导致的手机使用行为和成瘾性的手机使用行为加以区分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手机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顾秋实,张海平,陈旻,谢毅.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南京市旅游客源地网络层级结构及区域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19

[2].任世秀,王琦,刘拓.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的潜在心理结构探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杨晓明,司滨,王舵,张瑞驰.基于智能手机的“数据结构”微学习内容设计[J].侨园.2019

[4].郭丽娜,马翰章,贾献卓,朱斌,丁勇.基于智能手机的结构振动测试与舒适度评估方法[C].第十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5].张玲玲,邱蕾.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海南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江苏预防医学.2019

[6].刘伟.影响手机结构设计的关键因素[J].数码世界.2019

[7].陈东升.带3D结构光和TOF技术的手机盘点[J].计算机与网络.2019

[8].孙欢欢.信息化背景下智能手机产业结构发展问题研究——以华为智能手机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9

[9].任翀.“双12”手机点单全国第一消费结构多元需求精细[N].解放日报.2018

[10].张文文.手机支架项目“结构与稳定性”教学设计[J].生活教育.2018

标签:;  ;  ;  ;  

手机结构论文-顾秋实,张海平,陈旻,谢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